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所学校的田园种植特色课程

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

——杨匏安纪念学校田园种植特色课程的实践

杨匏安纪念学校创建于1953年,现有23个班,学生1096人。近年,我校结合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绿色校园。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强调“丰富经历、真实实践、自主探究、激荡思维”的学习方式,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需要的田园特色课程,并从一个学科、一个课程群开始,逐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

一、田园特色课程缘起

杨匏安纪念学校是一所老学校,也是一所新学校。说它老,是因为学校历史悠久,建于1953年, 2003年由3所村办小学合并更名为现在的杨匏安纪念学校。说它新,是因为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低矮破旧教学楼都不见了,新的教学楼是2012年9月交付使用的,旁边的两栋功能楼将在2016年下半年正式启用,所以说,这又是一所全新的学校。

作为一所曾经的边远薄弱校。师资不均,生源较差,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要成为一所常规意义上的名校,近十几年几乎无法实现。它的出路在哪里?改变一所学校气质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是课程,只有课程才能改变学校,只有课程文化才能真正改变学校文化。

课程从何而来?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生搬硬套。一定是基于目标,基于理念,基于校情。我们的田园课程是怎样来的呢?

二、田园特色课程背景

1.基于目标——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要培养未来需要的人,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未来人才必须乐观向上、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存。

2.基于理念——理解现代教育的核心。

我们觉得,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是“引出潜能”,是“激发热忱”,是“唤醒创造”,是“培养能力”,是“塑造品质”。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它提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做”的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激发他们创意思维,让他们主动学习。

3.基于校情——探索改变学校气质的课程。

杨匏安纪念学校有山有树有园,还有地,校园里有一座近4千平方米果园,种了近200棵的荔枝树,果园旁的旧操场三面环山,风景很美。

基于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和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我们依托学校独有的自然资源,开始了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的建设。

三、田园特色课程资源

1.空间改造,为“田园特色课程”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逐步将废弃的旧操场改造成“希望的田野”,靠山近2千平方开辟为班级种植地、科学实验种植地和教师种植地共34块,并引来山泉,铺设水管,引水到“田”。靠楼有近2千平方的疏林地带,供学生自由玩耍,这样从教学区到种植园有了一个自然的过渡。草地边的小木屋是班级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劳动工具管理、传统农具展示、学生种植小憩之地。

新教学楼完成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楼层文化建设,让每一处景观充满田园气息。主体部分由“春耕秋收园”“实践展示栏”“丰收廊”“科普园”“田园书画廊”等几大板块构成,展示的是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及丰收成果。“田园诗篇”“田园风光”沿着两个楼梯的墙面“拾级而上”,“寻春书吧”“消夏书角”“知秋书廊”“藏冬书车”分布四个楼层。

绿地、种植园、小木屋、楼廊为我们的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学生有了一间可以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

2.课程改造,为“田园特色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综合实践课“虽然从设置上看,它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基于此,我们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将每周2节的综合实践课变成田园种植课,为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四、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的目标、框架与实施

(一)目标

1. 一二年级利用1节思品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种植的初体验,在“玩”中激发学生对种植兴趣,唤醒孩子们对土地天然的热爱。

2. 三四年级通过田园种植课,让学生在“做”中,每学期亲历至少一种蔬菜种植的全过程,积累种植的经验,锻炼劳动的能力,学会观察,并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质疑、主动探究,充分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协作中获得综合性的多元的人文教育经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 五六年级让学生在“变”中,体验不同的种植,体验种蔬菜以外的植物,甚至中草药;体验不同环境下的种植,如无土栽培;体验不一样的丰收义卖等等,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的目标。

(二)田园特色课程框架与实施

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强调“丰富经历、真实实践、自主探究、激荡思维”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体两翼”落实课程,即以“种植实践课”为主体;以“特色活动”、“学科融合”为两翼构建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群。

1.主体课程

“种植实践课”作为主体课程,在纵向上,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分为“我玩”、“我做”、“我变”三个不同层级,努力形成天然的、有逻辑的课程肌理。在横向上,按“种植实践、项目学习、田间朋友” 三个板块建构单元,努力进行学科融合,去校本课程碎片化。

“种植实践课”在纵向上强调按先后顺序,由易至难、从激发到实践、从观察到探究,保持课程的整体连贯;在横向上,我们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孩子们运用完整的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

① “种植实践”板块

我们通过“规定动作——全校同种一种植物”和“自选动作——自由种植其他植物”结合的办法,让杨匏安纪念学校的学生每学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6年孩子们至少亲历12中植物的生长。很多孩子,最初不知道种子是要埋在土里的,不知道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不知道小苗拔出来后会死掉,就拔出萝卜苗来看是否结果,然后直接扔到土的表面或者插回土里,以为这样就能够继续生长。

不要认为松土、拔草、浇水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对孩子来说都不简单。比如杂草,虽然看了实物与图片,仍然一节课下来,草少了,苗也不见不少。刚开始松土,你一不注意,孩子们常常这边挖,小屁股就坐在其他的小苗上,因为他注意不到,分配不过来。但是做多了,不仅技能熟练了,也知道做事要关注其他的各个方面。

在过去的两年半里,杨匏安纪念学校的孩子们和南瓜、玉米、萝卜、土豆、秋葵、红薯、向日葵等一同成长,通过“我和苗苗同成长”活动,记录、展示孩子们种植的难忘瞬间。

孩子们与土地交流、与自然对话,看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感受“劳动创造美”的快乐,从而唤起他们对自然、对大地亲近的本能,让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自我的需要、一种自觉。这或许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道理。

② “项目学习”板块

我们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意实践为外核,进行点状发散,在种植实践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在某个点上停留,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比如“异想天开卖蔬菜”,是丰收义卖大项目中的前期子项目。老师引导高年级孩子从原来的“集市散卖”模式,思考如何让我们种植的果实获得更大收益,体验销售的过程与乐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从引导学生阅读了解什么是销售,销售的技巧与路径,到小组合作,梳理种植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卖点,结合生活经验与观察,完成销售策划表;

从引导学生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扩大收益,如“精美包装、加祝福、深加工、网络订单销售、拍卖、卖赋予特定含义产品”等外,再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跳出产品本身,销售相关衍生品,从文化内涵上进行“推销”;

从给“听音乐长大的秋葵”写说明书,亲手制作秋葵茶,到设计丰收节吉祥物、蔬菜的衍生产品,如彩泥蔬菜笔、亲子蔬菜服装,手绘蔬菜系列书签、冰棍棒自然系列彩画等;

从卖产品,到开展“支持环保,你可以从一根冰棍做起”回收活动,“有机蔬菜有机生活”活动,无不是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一个项目生发铺展,引导拓展实践。

这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最大化丰富体验,激发思维,传播文化,这样的知识才有力量,这样的学习才更富有活力。

目前,我们开发了“异想天开种出最大的南瓜”“异想天开灭虫记”“异想天开卖蔬菜”等“异想天开”系列项目活动,开展了 “制作酵素”“有趣的插条”“杂草的学问”“丰收义卖”等项目研究,不断丰富着这个板块内容。

③ “田间的朋友”板块

杨匏安纪念学校田间绿地草丛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孩子们特别喜欢去捉,与其“制而不止”不让学生捉昆虫,不如因势利导,构建“昆虫课程”。在这一板块,我们以笔记自然、自然探究等方式将科学、美术、思品、语文等学科融合,在“看一看、画一画、捉一捉、养一养、写一写”中让孩子们走进小动物的世界,并且观看一部与之相关的电影,阅读一本相关的书籍,开一场“鸣虫音乐会(诗歌会)”,研究一下小动物是否对田里的蔬菜有影响等活动中,逐步深入。每学期至少了解一种,并逐步制作出杨匏安的小动物图谱。让我们的学生快乐探究,真正成为苏赫姆林斯基笔下的“睿智的研究者,富有钻研的、求知旺盛的人和诗人”。

这个学期我们研究的“朋友”就是——蚂蚁。孩子们到田间观察蚂蚁、寻找不同种类的蚂蚁、收集蚂蚁的资料、制作蚂蚁标本、读《地下一百层的房子》、画蚂蚁的宫殿、写蚂蚁的童话、看电影《蚂蚁总动员》等等,了解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是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是懂得生态平衡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动物友好相处的过程。

2.特色活动

围绕着田园种植的不同阶段,我们精心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田园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展示,以达到“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的目标,比如“开荒节”“我和苗苗同成长” “丰收节”“观鸟节”“亲子种植”等,将特色活动课程化。

“开荒节” 开荒敲响了新学期种植的第一声号角,全班总动员,全体其参与,拔草、锄地,一学期中最辛苦的活计,就轰轰烈烈开始、完成。

“我和苗苗同成长” 同成长活动贯穿苗苗生长的全部阶段,记录孩子们实践的精彩瞬间,以文化墙和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丰收节” “丰收节”由一系列的子活动组成,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一次高度综合各学科的一次项目学习。

——“晒晒我们的丰收果”既是展示收获、比拼产量,又是信心的鼓动;

——“尝尝我们的美食”让家长和孩子用我们的收获合作制作美食,增强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父母与子女、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劳动创造财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做家务,积攒参加“丰收义卖”的资金,填写义卖账单学习“合理花钱”;

——丰收义卖前各班“宣传组”“会计收银组”、“叫卖组” “记账组”成员的培训让孩子们有了职业的体验;

——“丰收义卖嘉年华”更是孩子锻炼、展示、成长的大舞台。

“观鸟节”系列活动 我们校园鸟语花香,有众多的鸟类。作为珠海市观鸟协会第一个基地校,我们成立学校和班级观鸟队,选出校鸟喜鹊,每年6月开展了 “观鸟节”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听观鸟讲座”,“玩制作鸟儿面具、鸟儿拼图、鸟儿辨识”,“写'我与鸟儿’故事”,“办观鸟大赛”中,了解鸟类,发现大自然不一样的美。

3.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田园特色课程的主要特征,它将所有的学科都聚焦在这里。主体课程与特色活动的实践路径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融在种植的全过程中。并且将语文阅读与写作、美术与绘画欣赏、科学、音乐、思品等学科与种植实践课进行嵌入式的融合,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跨学科统整”,既有“学科与活动统整”,又有“校内与校外统整”等。课程不再是“孤军作战”,关联与整合成为课程实施的常态。

比如种植课上“猜想系列”作文、“小苗成长记”观察日记系列、“田园风光写生”、“丈量我们的种植地”等,比如“田园艺术节”上各班原创田园的歌曲和诗篇,“丰收节”更是学科大融合,孩子们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的种植园里有这么多学问!”。

五、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

在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的可贵,不仅仅是学校田园课程的理念,它也应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认同。于是我们从一个学科,一个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努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

(一)极力推进基础学科与综合实践的融合

学校在综合实践课程不断进行“跨学科统整”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科间统整”,每学期我们的老师至少完成一个与田园种植相关,或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课例实践。鼓励老师们打开思维,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融入综合实践聚焦多个各科的理念,开展学科教学,努力形成学校全新的课程文化和教学文化。让课堂不仅仅是教室,让内容不局限于一个学科,让学习的内容更丰富,让学生经历更多精彩的学科活动。

(二)常规活动按综合实践的理念加以组织

在田园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在日常的学生常规活动中灌注综合实践的理念与方法,放大学生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真实实践,自主探究,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比如,每年的寒暑假,我们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做假期计划,给孩子们制作假期生活指南,带领学生开展“开开心心过大年”“暑期快乐足迹”“快乐家庭种植”等项目学习。

比如,每学期的春游秋游,甚至周末的游玩,我们引导学生从“我的伙伴”“一定之规”“浮光掠影” “资料链接” “游览记忆”“心语心愿”板块,记录“足尖下的美景”。

比如,每年的“科技数学智运会”,我们根据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园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猜数学灯谜、跳格子、拨时钟、转魔方、拼七巧板、纸搭高塔等趣味活动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完成一项任务,盖一个印章,几个印章换一个奖品。这样活动结束的时候评价也同时完成。

比如,每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温暖中国节”的系列活动中让一个个节日成为孩子成长、丰富的生长点。

(三)将综合实践理念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每天的在变化,这些变化谁来创造?领导?老师?学生?我想都应该是,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时,校园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才,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体现。

于是,我们更进一步,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积极推动“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的学校文化形成。

比如,学校在对原有校园进行“微改造”的过程中,让孩子、家长参与、亲身体验,他们在墙角种下爬山虎,在路边种上龙船花,在拐角处用轮胎搭建美丽一角,于是就有了属于孩子们的竹园、花箱和那些可爱的晨曦园。孩子们在与植物、田园对话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科学的奥秘、学校的可爱。

学校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前科学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制作植物牌,因为时间的久远逐渐损坏。谁来重新做呢?老师提出,让孩子们自己来吧,虽然不是那么漂亮完美,但是这不正是学习自然发生的还机会么?

班级第一次种植失败了,地荒了,老师和学生都有些灰心,然而这不正是一个绝好的教学资源吗?如何面对失败,如何灵活处理问题。当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研究补救的方法,并积极实践,改变劣势后,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学生在学校甚至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我们如何去看待,去把他当作教育的资源,变成教育的正面,这需要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根植。

教育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这是综合实践的要求,也是我们目前努力践行的航标。

杨匏安纪念学校田园特色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年轻的教师成长起来,培育了一名省特级教师,两名珠海市名教师、两名珠海市骨干教师、两名区学科带头人,一个区名师工作室,香洲区也于2016年6月22日在杨匏安纪念学校召开全区综合实践现场会,肯定了学校特色创新之路。

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是庆幸我们已走在行动的路上。假以时日,杨匏安纪念学校一定会成为更加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文化|私立济南齐鲁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二三四五”
头条 | 新田园教育:“缝合”城乡生活的断裂
劳动教育,在田园中生根发芽
“耘”课程:写一首校园里的“田园诗”
“三主两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
创新学校管理  打造学校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