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研究:忠烈巡抚谢琏

木木文字

忠烈巡抚谢琏

陈振林

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但是,在山东莱州,七月初六就是他们的七夕节,他们将七夕节提前了一天。莱州人民这样做,与明崇祯五年(1632年)年莱州保卫战相关,是为了纪念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载:“……琏,字君实,监利人。”崇祯五年二月(1632年)任登莱巡抚。《明·职官志》言:“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天启元年设。”为防备后金从海路南下,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山东巡抚分离出登莱巡抚,登州和莱州二府从属,全称“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或称山东海防巡抚,号防抚军门,有时简称“军门”,品秩为正四品,其上为山东巡抚兼提督军务,当时的登州镇总兵和东江镇总兵都归登莱巡抚节制。明朝共有14任登莱巡抚,谢琏为第八任。

勤奋苦读脱颖出

明朝万历乙酉年(158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谢琏出生在湖北监利泥泥湖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谢姓和莫姓是泥泥湖的两大姓氏。当年有人撮合,让幼小的谢蒙征和莫家小女儿自小订下了亲事。但过了这十几年,莫家已发展成为张家湖莫家湾富贵人家。莫老爷自然看不上贫寒的谢家了,见女儿到了婚配的年龄,他想着托媒将她嫁与门当户对的郑老爷家的公子为妻。谁知,女儿莫小姐不从,认定了自小定下的这门亲事。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发奋,勤俭持家,再穷也一定会富起来,而坐享祖人的家产是没有光彩的。因此,她以死相抗。莫老爷无可奈何,只有顺从。

有情人终成眷属。谢蒙征和莫小姐婚后,家中不断添丁,先后育有五男二女,家庭确实不堪重负。尽管夫妻二人披星戴月,勤刨苦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幸有岳母黄老夫人的暗中资助,才使得谢琏兄弟勉强入学读书。

谢琏从小懂事,深谙父母之艰辛,金钱的来之不易。再加上天性聪明,勤学善思。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过目不忘,一学即通,成绩自然名列前茅。

万历庚寅年腊月初八日,谢琏五岁时,他外公莫老爷大宴宾客,百辆盈门,莫家公子花烛志庆。谢蒙征当然是到贺之宾。可是谢蒙征实在困窘,无礼相送,不好意思亲自去,只好由莫氏夫人带着谢琏及三哥谢逄去莫家。莫府高朋满座,喜气洋洋,热闹非常,宾客吃过一巡又一巡,偏偏没有人安排谢琏母子就餐。莫氏夫人知道是因为自己寒酸,没有人在意。因为是在娘家,也不争执。就到厨房渣窝边坐着,帮着往灶里添柴。两个小孩就倚靠在莫氏夫人的腿上,一边一个,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一会儿就睡着了。等到灶内无须添柴了,仍没有人叫他们去坐席就餐。莫氏夫人沮丧又困倦,不由昏然睡去。这时的莫氏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在一条大河边洗几个孩子的衣服,河水突然猛涨,巨浪排空,惊涛拍岸。浪尖上托着很多乌纱帽,有两顶竟然被浪打进了洗衣盆里,她急忙将有衣服和乌纱帽的盆子端回了家。她睡不安神,矇眬中看见两条雏龙盘在自己的腿上,短短的胡须,似闭又开的眼睛,春笋似的角,可爱的样子,四个爪子蜷缩着,身上的鳞片在火光的映衬下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莫氏夫人梦中意识:我的腿上明明躺着我的两个孩子,怎么会是两条小龙?骤然一惊,清醒了。但又觉得似梦非梦,似真非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总觉得这是一吉祥之兆。但她也没有说出来。她见两个孩子由于饥饿寒冷而蜷缩一团,睡而不稳,天性的母爱由怜爱转为激愤,立刻唤醒了两个孩子,左手牵着谢琏,右手牵着谢逄,起身出门回家。莫家人才知道她娘仨未吃饭,出来礼节性地相留。莫氏夫人针对莫家嫌贫爱富的举动,说:“我儿不打黄梁伞,永不走你莫家湾!”莫老爷虽有父女之情,但怨女儿没听自己的话,不嫁富人嫁穷人,也无不气恼地说:“你儿若打黄梁伞,我在路上铺地毯!”父女言语不投机,女儿赌气走了。

就是这件事,在谢琏幼小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这也成了他后来在学习中刻苦奋进的动力。

终于,在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谢琏以优异的科考成绩高中二甲第十九名,与日后名将洪承畴同榜(洪承畴第十七名,姓名均可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查得)。谢琏高中,皇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而他的兄长谢逄,也在前一年科考高中,钦授兵部备倭戎总。

三年之后,谢琏回乡省亲。他已经是“打黄梁伞”的人了,莫老爷让儿子去请谢琏,谢琏也认为拜见外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欣然应允。外公莫老爷也想着兑现自己当年的诺言,想着沿路铺上地毯。莫老爷见沿途的树林已长成了交叉之势,遮盖了道路上空,怕刮破外孙的黄梁伞,就用双倍赔偿损失的方法砍掉了那些树木,并买来了地毯铺在路面上。他耗资巨大,将近处所有集镇的地毯都买光了,但只铺了五里路。想远处去购,时间不够。没有办法,只有改用芦席,才勉强铺完。

至此,两家的恩怨总算是完美化解了。

心身不惜系家国

明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叛乱,朝廷谕遣谢琏领兵镇抚。谢琏不仅文才出众,也天赋武略。调兵遣将,安营布阵无一不通。他善于抚慰将士,长于鼓舞士气,深得将士之心。因此,将士无不用命,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连挫叛军数阵,攻破瓦解十八处巢穴,同时加以抚慰,使之降顺,以贵州全境平息而告捷。崇祯帝龙心大悦,重加赏赐,敕谢琏回家省亲一个月。

家乡监利泥泥湖,洪水泛滥,淤泥堵死了东荆河。为了泄洪,挖断了东荆河堤,洪水淹没了这一带大片的良田,自然形成了大小苏湖、张家湖。(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悲剧,当时墨人写下了有名的《双挖记》戏剧流唱至今。)谢琏看到这种情景,不由感慨万端,深深明确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挽救老百姓之苦难。他觉得自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身上的担子显得更加沉重了。他主动与地方官协商:“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水患。”在谢琏的组织下,开挖了杨林河。杨林河的成功开挖,使得襄阳武汉等地的商船可以由汉江经杨林河直达沔阳、潜江、监利;而江汉平原富饶的物质也可以北运武汉、南达岳阳。不久疏通的肆意泛滥的湖水,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条件,很自然地打开了监利北部杨林关这个商埠之关口。杨林关很快成为繁忙的漕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之后杨林关的兴盛,是与谢琏有着直接关系的。

若干年之后,谢氏家人也有不少迁居到杨林关,如今定居在杨林关。

谢琏虽在省亲,但也忧心国事。他心急如焚,到附近的诸天山庙去上香,为民祈祷。庙内得道高僧睿智长老两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迎接谢琏。睿智长老慧眼观望,看谢琏虽英风四射,正气袭人,然印堂发紫,寿山暗屈,知其有大限将至。长者低声道:“大人可否剪下指甲壳,更示真诚?”

谢琏说道:“我为民可捐躯,何惜指甲乎?”便立即剪下了自己的十指指甲。长老将其指甲壳放在大雄宝殿的香炉下保存下来。

几天之后,谢琏回到京城。

受命危难登莱城

就在这一年,即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攻七县,杀官兵,屠百姓,奸淫妇女,焚烧房屋。李九成、孔有德自称为都元帅。他们铸印自称“替天行道都元帅”,推李九成为首,有德次之。他们竟然还以缴获的登莱巡抚印来号令登莱各州县。

这时,兵变消息已震惊朝野,朝中对于此事的处理有争议,是剿还是抚争执不下。

莱州知府朱万年听说之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第二年(1632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

正月,谢琏受命于危难,任登莱巡抚。他从京城出发,与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一道,仅用了九天时间就赶到莱州城。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一。两天之后,正月初三,叛军步兵、骑兵万余人,兵围莱州城。初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

但朝廷中主张招抚的大臣以兵部尚书熊明遇为首,还是占了上风。这时朝廷派出辽籍文官中官衔最高的张国臣前往招抚,而张国臣受到了叛军诈降的蛊惑,命令城中的军民和各路援军不许擅自出战,以免破坏抚局。

山东巡抚徐从治坚信叛军是不会接受招抚的,他和谢琏一道始终坚守在前线。

为了攻克莱州,叛军调来了几乎所有的红夷大炮,从四面向莱州城轰击,这些叛军的炮兵叛乱前都曾经过葡萄牙军官的训练,炮打得特别精准,尤其对于静止的目标,轰击城墙的垛口,就如同打靶一般的轻松。但由于谢琏与朱万年指挥有方,加上城中的粮草、兵器充足,也有一些轻型火炮,叛军攻城也不是那么顺利。叛军久攻不下,分兵一部攻克平度后再回师攻打莱州。这次他们集中了炮火主攻城的东北角,在炮火的掩护下,叛军不断地挖地道,想以此攻入城中,而城中则埋设了数口大缸,让盲人从中听出地道的方向后,守军向地道里灌水,淹死了敌兵。叛军再次派兵在城边挖地道,挖成大洞后,用棺材装满火药置入其中,击发引火,爆炸后城墙被炸塌了数丈,叛军从城墙缺口处蜂拥而入,守军向涌入的叛军泼下沸油,再扔下火把,冲天烈焰下叛军死者枕籍,徐从治、谢琏等再命人投下早已准备好的沙袋,堵塞缺口。守军打得也极为机动灵活,夜里,徐从治等又派出敢死队悄悄出城,从几个方向出击,击毁叛军的多座火炮,并颇有斩获。不久,神机营参将彭有谟进入莱州城后,则又加强改进了火炮的技术,提升了守军的操炮水平。在叛军的一次趁夜偷袭中,他率兵连续打退了叛军的三次进攻,莱州军民称作有“再造之功”。

徐从治和谢琏发动全体军民,登城抵抗,并再三派人冲出重围,向朝廷求救。他将一封封奏章送到了北京,阐明了战况,并请求皇帝不要再招抚,要全力以赴的围剿叛军,他在最后一封奏章中动情地说:“莱城被围五十日,危如累卵。日夜望援兵,卒不至,知必为抚议误矣。国臣致书臣,内抄诏旨并兵部谕帖,乃知部臣已据国臣报,达圣听。夫国臣桑梓情重,忍欺圣明而陷封疆。……臣死当为厉鬼以杀贼,断不敢以抚谩至尊,淆国是,误封疆,而戕生命也。”但这么重要的一封奏章,崇祯帝竟然没有看到。而不久这位山东巡抚徐从治一语成谶,四月十六日,在守城时中炮身死。莱州全城军民,无不痛哭

剩下登莱巡抚谢琏,他与莱州知府朱万年戮力同心,坚守孤城。这时,守城的兵丁总数大约四千名。他们一面偕全城军民浴血奋战,严守不懈,一面急书告急文牍,驰报京城。但从农历二月初三到六月中旬,四个多月过去了,却迟迟不见援军踪影。户部右侍郎刘重庆(号耳枝,莱州人)心急如焚,“累疏请师剿贼”,却遭到兵部尚书熊明遇的极力反对。刘耳枝一头撞死在朝堂的柱子上,他的死谏终于使崇祯帝下决心派出一支劲旅围剿叛军。

最后的结果,朝廷再次任命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为总督,全权指挥各路援军,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京城神机营和五门红夷大炮,用以和叛军对抗。但这个刘宇烈也是个主抚的文官,不积极组织进剿,却被叛军的再次诈降迷惑,还释放了被俘的叛军兵将,叛军借谈判之机,绕到明援军后路焚烧了辎重,刘宇烈大惊率部拔营撤退时,被叛军在沙河掩杀的大败,神机营的火炮也落入了叛军手中。而明军东路驻守宁海的总兵吴安邦,按计划从东面夹击叛军于登州,却也听信了叛军的诈降,也被击败,只得退守宁海,虽然在登州的东面,有宁海、文登、海阳等海防卫所,驻有大量的士兵,但他们畏敌如虎却不敢向叛军出击,只能自保。而叛军此时也无暇东顾,他们根本就没把这些卫所军放在眼里,认为的这些州县迟早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而莱州的军民在援军不至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坚守。

刘宇烈率马步兵万余人行至山东昌邑新河后,再也滞兵不前。七月一日,他派推官屈宜扬到叛营投帖,令叛将“择吉日接旨”。此时,孔有德正为莱州城久攻不下而心烦意乱,一见刘帖,正中下怀。一边涕泣作悔罪状,声称愿意弃暗投明;一边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要莱州文武官员出城招抚,以示诚意。不然,定用红夷大炮将莱州城夷为平地。刘宇烈慌了,急令知府朱万年、登莱巡抚谢琏和总兵杨御蕃等,做好出抚准备。手谕传来,举城哗然,众将阻拦说:“叛军反复无常,内必有诈,轻信不得。”

朱万年说:“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又何惧哉!”

谢琏苦笑道:“莱围久困无援,内储告罄,吾等孤注一掷,何惜一身!”

唯有杨御蕃愤然拒道:“杨某出自将门,只知耍刀弄枪,不知啥叫出抚。”但官身不自由,最后,谢琏、朱万年他们还是决定“择吉日”出城受降。

就在这一天,谢琏站在城头,望着蓝天白云,深深忧国忧民,想到国家多事之秋,想到老百姓灾难深重,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写下了两首诗:

城头日日望白云,望断江南日渐曛。

汉代多贤皆许国,小人有母独临军。

悬知封使王陵意,敢上陈情李密文。

泪比海潮干未行,薰天蛇豕尚干群。

八十二春春在天,堪伤牛马滞军前。

频年寄语休相念,此日闻耗应也怜。

海上神仙栖可熟,波间横岛血远鲜。

狼星落尽拱明主,将母何如望酒泉。

英勇就义慷慨行

莱州城在巡抚谢琏、知府朱万年的严密部署下,井然有序戒备森严,展开了保卫战。莱州城所处的地势并不十分险要,但是莱州城是在万历二十六年才重建的新城,莱州县志上说城墙“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基厚两丈四,门四座,东曰澄清,南曰景阳,西曰武定,北曰定海,城下为池,深两丈,阔倍之”,而且还参照了西洋筑城法,筑有炮台,这在当时也算是坚守的条件了。

但不明战况的崇祯帝还在准备招抚,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对总督刘宇烈的受降军令不能违抗。叛军提出,只要莱州城内的几位文武大员亲自出城宣诏,他们就投降,对招抚心存一线希望的登莱巡抚谢琏决定出城招降,为了莱州安危,登莱巡抚谢琏早已交生死置之度外。

七月初二,叛军声言抚事已成,两军不必放炮,为取得官军的信任,孔有德还将一名试炮的部下割耳游营。

七月初六,谢琏、朱万年一出城,叛将孔有德就痛哭流涕跪倒在地说自己死罪,他还说第二天受降仪式时请总兵杨御蕃一同出席。谢琏当天回到城中,一说此事,出身军人世家的总兵杨御蕃深知叛军反复无常的秉性,坚拒不出城。但是,谢琏深知,哪怕有一丝希望,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要作出最大的努力。

七月初七上午八时,谢琏、朱万年及内府徐得时、翟升等人,寸刃不带,轻装简朴,朝着城南门而去。一行人刚至南门里,忽见百余百姓齐刷刷跪伏在地,挡住去路。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老者,泣道:“孔贼一向诡计多端,两位大人万万去不得!”谢琏、朱万年忙将老人双手搀起,朱万年解释说:“食君俸禄,理应为国分忧。再说,上命不能违,为了阖城安危,吾等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老者见他们去意已决,也就不再说啥了,一招手,立刻有人提来一坛酒为其壮行。谢琏、朱万年也不客气,端起酒碗,咕嘟咕嘟喝了,其他人亦接酒喝了。

这一天,是这一年的七夕节。谢琏、朱万年二人再次出城,叛将孔有德跪着投降,登莱巡抚谢琏宣读招抚圣旨,圣旨刚刚宣读完毕,就有叛军簇拥向前,当即将谢琏、朱万年拿下。孔有德挟二人为人质,向城上的杨御蕃喊话,让他献城投降。

朱万年受骗被抓后,对叛军说:“执我无益,可选精骑从我,呼守城者出降。”叛军相信,派500名精锐骑兵和他一起来到城下。朱万年大呼:“我已被擒,誓必死彼,精骑尽在此,可发炮急击之,毋以我为虑!”守将杨御蕃不忍,朱万年又顿足大呼,叛军恼羞成怒,当场砍下朱万年的人头。城上人看到朱万年已经死了,才发炮猛轰,敌人死亡过半。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

谢琏随即被押往登州,登州由叛将李九成驻守。

年轻的总兵杨御蕃独自率领莱州军民继续坚守莱州城,他秉承了徐从治的不走、不降、不抚、死战的信念,抗击叛军。这时孔有德得知,朝廷派出文官朱大典接任山东巡抚,太监高起潜监军率两万人马驰援莱州的消息时,竟然轻蔑地说:我视杀山东兵如同斩瓜切豆一样容易,他们就是来了数十万人又能怎么样?也的确,孔有德造反的八个月间,不断的招降纳叛,在辽东的毛文龙旧部不断有人渡海投奔他,他还收罗了纵横于黄渤海的很多海盗、海匪,使得他的叛军兵力由反叛之初的不足两千人,发展到两万人。

而当明援军与叛军交战于沙河时,叛军却惊讶地发现,这次来援的明军中,有令他们惧怕的、与他们同样出身的辽东兵。虽然参战的辽东兵马只有不到五千人,但他们是这支援军的主力,统帅他们的是辽东总兵金国奇、靳国臣,祖氏家族的绰号“祖二疯子”的祖大弼、祖宽,还有少壮派军官吴三桂等悍将,叛军迅速败北,八月十九日,叛军从莱州城撤围而去,鼠窜退守登州。可是援军当来到莱州城下,城中守军竟然还是不敢打开城门,他们已经被叛军的多次诈降的诡计所蒙蔽,不敢再轻易相信了,直到监军高起潜派出了随行的太监,前往宣诏,杨御蕃才下令四门洞开。自此,坚守了七个月二百多天的莱州城终于解围,莱州保卫战胜利结束,莱州城在历史上也获得了“铁打的莱州”的美誉。

朱大典的援军,马不停蹄一面追剿叛军于登州,一面派兵连续收复平度、黄县、招远等县城。

崇祯五年(1632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李九成闻莱州兵败后,遂将软禁于登州的谢琏杀害,时年47岁。三十日,官兵进抵距黄县二十里的白马塘,叛军倾巢来战,号称十万之众,其中包含马兵万骑;这一次战役,叛军再度惨败,有一万三千人被斩,八百人被俘,至于逃散以及坠海而死者,不下数万。

在随后围城的艰苦岁月里,虽然弹尽粱绝,死伤枕藉,全体军民仍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叛军攻势。孤城莱州的誓死抵抗与驻扎了强大武装部队的登州的突然陷落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句谚语“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就此流传。

建祠表彰慰忠魂

为了纪念忠烈巡抚谢琏、莱州府知府朱万年的英雄精神,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莱州城南关朱万年的殉难处建起忠烈祠,大书“朱太守骂贼死难处”以旌之,祠门前立起了忠烈坊。不过,这忠烈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到破坏。忠烈坊还在,牌坊楹联上有句话:“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正是对二人最好的纪念。朱万年,贵州黎平府开泰(今贵州锦屏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曾先后担任定陶知县、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转员外、郎中,崇祯四年(1631年)调任莱州府知府。

朱万年殉国之日,巡抚谢琏被执之日,适值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知府、巡抚二人和莱州保卫战,改为每年的七月六日过七夕节。至今,大泽山及其以北的区域,七夕节都提前一天过。

因谢琏清操惠政,有功社稷,为国捐躯,朝廷大加赏赐,崇祯皇帝下旨,加赠谢琏为兵部右侍郎,累封大中大夫、大中丞司马,敕建忠义坊,有谕祭文和平寇碑文,谕葬荆州监利忠义村。

在山东登州,谢琏殉难处,建有谢公碑亭。碑亭竖立于登城门外大道旁五十步许,枕北海,面南山,覆以青瓦,围以朱栏。碑高九尺宽三尺五寸,上书文字,前勒引后附诗,《题忠臣谢公巡抚登莱骂贼靖难处碑》:

公讳琏,号韶石,楚荆州监利人,繇丙辰进士,历官一十七载,迁登莱巡抚。

壬申春,孔贼反戈,登莱失陷,公方受简命,自京师九日,趋走莱城,随即被围。七月飞檄望救,如焚百战,身先保守无恙。后因援兵未到,奉令行抚,公矢心为国,慷慨宣扬,被诱如此。孰知犬羊逆贼,狂逞无忌。公奋不顾身,骂贼而死。阅年,甲戌秋,余经过此地,俄而英风逼人,心神戚戚。余不胜凄然,而感潸然而泪。嗟呼!忠魂义魄真凛凛然,虽死犹生也。口占以勒石,附题二首:

其一

先生功业永流芳,侠骨曾于此地藏。

百战已甘随马革,一忱未遂扫挽抢。

魂飞渤海鲸鲵息,血淋登莱草木香。

许国有身完大节,绩留忠义奠封疆。

其二

慷慨捐躯世所无,繇来万姓已全苏。

半年苦守心力竭,百计求援泪眼枯。

何惮彼时行抚议,悔教当日读阴符。

临终纵有丹青在,不忍描君死难图。

另外,崇祯皇帝又颁谕旨:荫其子谢斯茂,其夫人魏氏累封太淑人;其父谢蒙征诰封中宪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右参政使;其母莫氏诰赠太淑人;其祖父谢坤诰封中宪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右参政使;其祖母郑氏诰赠太淑人。

谢琏之墓,也有些传奇色彩。因谢琏为国捐躯,尸首不存,监利谢氏家族便用朝廷的赏赐另做一个尸身——铜头铁身金心银胆。诸天山庙睿智长老特地送来黄布包裹着的木匣子,说是留有琏公真身——巡抚谢琏的十个指甲壳。这作为巡抚大人的唯一真身而葬。送葬之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众人不敢睁眼。待风平日现之时,平地起了百座新坟,陪葬有石人、石马、石狮,但不知哪一座是金身之墓了。后有人多次盗墓,都没有挖到金身。

谢琏的墓地,曾有人专门作过考证。“谕葬荆州监利忠义村”,但有谢氏族谱记载谢琏葬于沙岭山。沙岭山现为监利新沟新生村,且无谢姓后人。是谢姓后人迁徙还是家谱记载有误?而真正的谢姓大家族是新沟镇谢家村,离忠义村虽然不远,忠义村却没有有关谢琏墓地的传说。按说,朝廷钦差大臣、官至巡抚,为国捐躯,皇帝封赏的人,其墓地应是高大巍峨,虽历代久远,也可能被人盗墓,但历史传说应该耳有所闻吧?有谢氏后人多方寻找,竟然发现潜江市五洲村与永丰村交界处有一块墓地,当地人称为谢巡抚墓,此处还可见石人石马,以及忠义牌坊遗迹。这里与谢琏的出生地泥泥湖也相距不远,所称“谢巡抚墓”应该就是谢琏的墓地所在了。2016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有当地人传出消息,就在称作“谢巡抚墓”的这块地里,因为有人要将地挖成鱼池,而挖出了雕像、棺椁、石人石马以及陪葬品。谢氏后人因得谢琏之墓地而喜,为无意开挖而悲。据说,相关文物部门已介入此事,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水落石出的。

满清追谥明代忠节,所编写的《谥节愍·皇朝通志卷五十五谥略八》中以“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谢琏”纪之。谢氏族人,如今都称谢琏为“巡抚爹”,这是最美好的纪念了。

有谢琏后人作小诗,曰:

勤读明史泪重重,念祖之情油然生。

赤胆捐躯虎狼地,凛然就义登莱城。

豪情先贤保家国,壮举后嗣耀祖宗。

沧海英雄遍地是,一枝独秀谢琏公。

附参考文献:

《明史·徐从治传》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纪事本末·毛帅东江》

《明通鉴·卷八十三》

《谥节愍·皇朝通志卷五十五谥略八》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掖县志·朱太常传》

《监利县志》

《谢氏家谱》

《一段鲜为人知的烟台历史——一只鸡引发的兵变》,海纳文

《巡抚琏公传奇》,谢均柏文

《谢琏墓地新考》,谢均焱文

长按.识别.关注

陈振林,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青铜骏马”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全国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获奖作家,第十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奖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20多篇小说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3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北京文学》《小说月刊》等刊物公开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十九部。《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等刊签约作家。

木木文字工作室

    木木文字工作室,是陈振林文学创作与教学写作的自由天地,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新婚对联,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 欢迎约稿!欢迎荐稿!联系QQ5331555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官”屈宜扬,莱州知府朱万年殉难事件中的关键人物
明末叛乱,莱州保卫战堪称防守战经典,开创了全民作战的先例
崇祯四年,一个杂兵抢了一只老母鸡,间接灭亡了大明
一只鸡颠覆了一个王朝—明末吴桥兵变
【史林漫步】吴桥兵变:一场鸡犬引发的叛乱
登州兵变承担了大明亡国一半的责任,而崇祯应为此负总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