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审美演义(1--5)
方里乾坤大(1)

 

 

 

 

世界上的文字都可写成美术字,都与装饰有关,但就文字来说,汉字外的其他文字(即拼音文字)由于字母有限和结构单调,不象汉字有构造上高级的形式美。那些ABCD等不管怎么书写连接,也只能显示工整、自然,只能反映书写者的个性而已,因其单调,形态和表意有限。而汉字由于点画的丰富和方块的结构,本身就具有均衡构造的建筑美。

 

漢字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只有汉字的书写最后成为书法,成为作为抒写性情的艺术。究其原因,传统说法概而有三:一为汉字起源于象形尔后成为表意文字,因这表意蕴含了艺术的原始因素;二为汉字书写是用富于的毛笔,而变化是艺术的重要因素(“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语),因这富于变化而成艺术;三为汉字是方块字,因之而使汉字的笔画构造富于艺术性。

汉字的外在特征是方块,内在的本质特征是表意。表意的确是重要的。因这表意,汉字的点线也成为表意文字里“传情达意”的别有意味的形式。但我们书写的时候是不需要追究这种意味的,需要的只是留意点画的形态和结构。也就是说,书法虽然使用的是表意的汉字,是抒写性情的艺术,但毕竟是由造型之美衍变而来的。其实,表意和方块已经是一回事,因为世界上的文字经过漫长的衍变,剩下的表意文字也只有方块汉字了。——这样说来,汉字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一是因为用了毛笔,二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但再追究起来,如果说使用毛笔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千百年来大量的石刻文字,不少是不经过毛笔书写就直接刻上去的,它们还算不算书法艺术作品?现在很多硬笔书法,是否也是书法艺术?显然,我们不能否定那些“硬笔”刻凿出来的作品也是艺术。因而我们只能说毛笔大大促进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不能说毛笔是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实,汉字书写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是方块字,就在于它们是“方”的结构。方,是艺术构造的起点。只有在方块之内,我们才能讲求秩序,讲求规则,讲求构造。方里乾坤大,方块意味长。只有在方内,才能在讲求秩序与均衡中构建无限。世上的房屋绝大多数是方的,我们可以在房屋的里面构筑永不相同的建筑;队列的组合虽然也可以成圆成扁,但只有在方的组合里才能演化出千万乃至无穷的变化。因为只有在“方”里才能产生秩序和规则的变化。——这个宇宙是无限的,或许也像地球一样是圆的吧,但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太空中是没有直线也没有方块的,但我们小小的地球上,我们人类的规划、设计和构造大多由“方”开始,而且只能在有限的“方”内进行。

汉字成方是走向艺术和抒情的标志和开始。

毫无疑问,汉字初始的象形时期还只是摹画,“方”的意识还不强。汉字成方也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


                                      (甲骨文)


                 (甲骨文)

在这种占卜问神的记录文字中,由于其本身的庄重和神圣意味,也由于刻写时对美的追求,这些龟甲上的刻画已经蕴含了美的元素,如讲究笔画的匀称、整齐和刻写的意趣等,但这些还是比较蒙胧而随意的,不自觉而低级的。虽然很多人对甲骨文书法评价得很高,但其实,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远古意味的不可复制,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过于恋古的原因。它们还只是粗具“方”的意识,还不是真正自觉的艺术。

但这些讲究的刻画文字却逐渐走向方形,走向规范美化。不仅把字写得越来越方,而且布局谋篇也逐渐趋向方形。


                                              (散氏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不少为人诟病的暴政,包括修筑长城、起造阿房宫、焚书坑儒等,但对“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后人却不敢有所非议。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中国大陆战乱数百计,分分合合而始终总能走向一统,其中的最大原因当然是文化的趋同作用,而方块汉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统一上,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史传秦小篆由李斯所创,其实小篆并非李斯一人之力。我们看金文和其他列国文字,都由逐渐走向方正的趋势。即使是由李斯提议和主持,也是经由不少“专家”共同选择和改进而成的。而这个筛选淘汰的过程,大体上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当篆书真正走向规范(小篆——秦篆)的时候,方的格局就完备了:


                                        (峄山刻石)

方正圆融的篆书被中华文化赋予了庄重神圣的意义 篆书第一次将汉字当作美丽的方体进行构造和经营,这是书法艺术的伟大觉醒和实践。它奠定了汉字匀称均衡的方形原则,使汉字在实用的同时找到了美的规范。而且,由于这种小篆方正优雅,在她的身上,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赋予了庄重神圣的意义。在先秦时代这种篆书就出现在代表公器的旗帜和钟鼎上,而后代的帝皇玉玺和文人的印章这个权信之物都一无例外地用篆书字体。又因篆书结体的讲究、形体的优美,今天国人还赋予庄重神圣的意义。

 

          (汉代印章)                                      ( 北京奥运会徽)

篆书的出现,在汉字的结体上是一场伟大的完善和变革。它除了连接的圆转与弧线外,笔画大体上采用直线,这也奠定了汉字横平竖直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毛笔(史传蒙恬创制,但实际上也是群众的发明创造,后来考证出商朝就有毛笔了)发明后,这种讲究结体的优美书体只能是笔笔中锋书写。因而从严格的抒写性情的“书法”来说,篆书毕竟还是“描画”的而非“书写”的艺术,因为它毕竟只有弧线和直线。

 

波磔意味长(2)

 

 

 

 

 

隶书是追求书写便捷而集体创造出来的书体。

从书写来说,篆书也只有直线与弧线,但在圆转往来的描画中是严格讲求对称与均匀的,要“画”得对称工整并不容易。篆书虽然有着匀称均衡的美,但毕竟是难以描画的,而且严重束缚书写者个性与创造的欲望。《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虽然历史上说隶书为东汉程邈所创,但其实是书吏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但书吏们这种为简捷之便而创造的俗体,却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创造。因为它使书写从循规蹈矩的描画中解放出来,使笔画原本单一的直线和弧线变得活泼多样而意趣盎然起来。

 

              (居延汉简选片)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书写的笔画增加了点、钩、挑和出锋,平直的横竖不再需要圆融连接,书写的笔画大大丰富起来了。隶书将篆书圆转笔划改为方折,由于不再按照弧线来描画,而是基本按照直线和点钩书写,因而书写速度明显加快了。也许,在木简上用漆写字也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吧。隶书的出现,是继汉字象形描摹阶段统一为篆书之后的又一场文字与书法的伟大变革。甚至这个变革比之小篆变革更具革命性意义。


             (居延汉简选片)

隶书讲求出锋舒展,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一波三折”。从书法发展来看,隶书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楷书乃至后来书体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石门颂选字)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极具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从字形的比较来看,结构上隶书变篆书之圆为方,笔画组合上变直线、弧线为直线和斜线(撇、捺),增加了点、钩、挑和出锋;笔画不再是粗细一致的直线弧线,增加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增加了点、钩挑和横、捺的出锋(波磔)。这不仅是书写上从篆书的循规蹈矩的圆融弧线下解放出来,而且更在“方”的结构内增加了布局和运动的变化。隶书不仅为方块汉字的美注入了新的结构和部件元素,而且赋予了方块汉字运动与力量的美感。而毫无疑问,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波磔(波势)。这一波磔不仅突破了方正之内圆转往来的束缚,也开启了书写中运动的呼应与平衡,打开了书写中创造与美感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毛笔的使用也是关键因素)。而事实上隶书的波磔也相当于音乐中的主题,建筑中的标志性所在。因而从笔法的发展史来说,这一波磔无疑是最伟大的一笔。


                  (石门颂选字)

严格来说,尽管篆书应该也有专业书家,但我们还是很难分出他们的风格。原因不尽是我们水平太低,也是因为只有“一条线”的篆书缺少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事实上只有到了隶书出现后,各种风格才开始大放异彩。“方的艺术”才获得空前的活力。因而也可以说,从隶书开始,汉字的书写才获得解放,释放出无限的审美情趣,使得快捷书写与美感创造有了的结合的空间与方法。使汉字书写变得情趣盎然起来。


            (居延汉简选片)


                        (礼器碑选字)

汉字是方块字,构成方的关键是“横平竖直”。我们学写字便首先要把笔画写平直。这本是不用提及的“问题”。但看,现今的不少“鬼画符”的“签名”,连小学生都不如,连刚学会写汉字的外国人都不如。原因就在于这些“鬼画符”违背了“横平竖直”这个基本原则。不是问题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原因是我们常常把“根本”丢掉了。——其实,世上许多东西,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原本也不会贻笑大方的,但就因为违背了老老实实这个根本,结果造就了丑恶。

 

点线生意象(3)

 

 

 

 

 

 

横平竖直、折以成方,隶书终于抛弃了篆书圆转往来的循规蹈矩。而这伟大变革的结果,不仅使书写从篆书弧线裹束中解放出来,而且衍生出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勾等笔画,在“方”内相互协调相互呼应,并使汉字的点画焕发出无限生机,衍生出万千气象。

  

     (峄山碑字)                 (礼器碑字)

线自点始,点运动引申以成线,点线因其位置、运动与力量的不同,形态与神情便各不相同。

 


                     (圣教序字)

 

大而言之,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点,也都因其运动与连接而成线。更因其运动与连接的不同而各有各的不同形象。因为有了具有联想与情感的人,点线便被赋予各各不同的意象。

大自然万物的形体及其光影是先天的,自然的,客观的,而万事万物的“线”却是人的独特创造,是人赋予事物的标志及记忆。形体与光影因时因地而有不同,而人创造的线则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


               (丰子恺漫画)

 

书法点线的意象是各不相同的,因其位置不同、运动不同、更因其书写者的气质与个性不同。所谓点“如高峰之坠石”也好,横如“千里阵云”也好,竖如“万岁枯藤”也好,这些“象”和“意象”都是各个不同的,而从本质言之,她们的点线(即使是楷书的点线)始终是充满动感的。因为她们的形象是不规整的,是不平衡的,是有指向的,总之是“运动”的。书法的点线正是在运动的不平衡中按照规则,通过纯熟的技巧求得平衡,创造出运动的协调与和谐。

 


            怀素自序贴(局部)

 

因而书法的点线是富于个性的创造。正像运动与游戏中的人最能反映其本质个性一样,成熟的书法作品的点线也最能体现书家的个性与气质。


    (林散之“成佛”两字,仪态生动而神态悠然。“成”字似坐而呼,“佛”字亦似有所应,而又似引颈伫立,默然不语……)

 

而点线的运动与运动的美,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隶书对篆书的书写革命。

 

撇捺在运动(4)

 

 

 

 

 

 

 

从撇捺的变化可以看出汉字书体的衍变。

篆书未有形成汉字的笔划,也就没有撇捺之分。“撇捺”只是较为简单的对称“笔画”。


                    (邓石如篆书中堂)

 

隶书对篆书的伟大革命在于出现了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个体。有运动的个体,才有整体的运动。因为有了美的整体和谐的运动原则,方块之内的个体(笔画)便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各各按照美的规律变化运动。而撇捺这一对最讲究呼应也最能体现运动的笔划,可以说在隶书对篆书的革命中变化最大,特征最鲜明。这在最富于隶书特征的波磔中可以看出,而波磔也最多体现在捺画(有时在横画、勾)。以此为标志,隶书具有形体舒展、仪容端庄、姿态优美的特征。而由于笔画的个性与运动,隶书也就仪态万方风格多样。


                      (礼器碑选字)

 

而隶书撇捺的运动是一种充分舒展与对称的运动,这种运动更多地注意撇捺的末端,捺画的波磔既追求了力量的伸张,也照顾了字的整体平衡,撇捺两相伸张,两相呼应,是一种慢节奏的舞蹈。而从横平竖直后的快写要求,这种慢节奏迟早是要被打破的。

行书和楷书的撇捺就打破了这种慢节奏,也大大改变了隶书的撇捺特征。

如果我们分析方块内的笔划走向就会发现,作为斜向的撇捺,隶书的撇捺更多是弧形的,楷书的撇捺则更趋向直线方向;隶书的撇捺都是末端粗重,而楷书的撇捺的始端与末端则刚好相反。


                     (蔡襄楷书刻石)

 

其实这是行、楷书既追求快捷也追求美感的必然结果。隶书对篆书的革命,带来点画在方块内运动与舒展,但这种运动与舒展还是较为拘谨的,较为保守的,而行、楷书的运动与舒展就大胆而彻底得多了。表现在撇捺上,就必然比隶书的撇捺节奏更快、外形更直、而为了在这快、直中追求美感,便只能作出力量与节奏的最大限度的简化。这种简化从其粗细与快慢节奏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粗略的对比:

隶书撇——(细)-(细)-(粗)

楷书撇——(粗)-(细)

隶书捺——(细)-(细)-(粗)

楷书捺——(细)-(粗)

笔画的变化当然还要看具体的字型与布局,但从整体上我们依然可以说,行、楷书是对隶书笔画与结构的又一次革命。这个革命是既追求效率也追求美感的必然结果。而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实践和选择,楷书的撇捺终于成为一种讲求节奏呼应与运动。它们一左一右,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粗细、快慢、形体都构成了运动与呼应的完美关系。


                       (圣教序选字)

 

“人是按照美的规则创造自己的”(马克思),汉字虽然历经数千年,但规范书体实际上只有篆、隶、楷,而它们的发展成熟——它们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汉字书写追求快捷与美感的必然,这在今后的书法审美演义中我们将会很清楚地看到。

 

直力逆中求(5)

 

 

 

 

 

篆书(严格说来是小篆)规范以成方,遂使汉字成均衡匀称之美;隶书解放篆书的屈曲裹束,衍生出汉字的笔画并使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对力与美的追求,最终又使横平竖直成为基本要求,笔画于是变得更快更直而成楷书(唐以前称楷为隶、隶为分或八分)。

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她始终追求力与美。“力”(生动)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的力便是生动与自然的力。从书法来说,她的力便是充满弹性与韧性的力,是包含节奏与韵律的力,如体操之力,如舞蹈之力。

 


                 怀素《自序贴》局部

 

艺术的力拒绝僵硬与死板。如果楷书的横平竖直为平直而平直,那毫无疑问将与艺术的力无缘,将与艺术无缘。因为如果一味平直,便没有了弹性与韧性,没有了节奏与韵律。

汉字书法自篆书的屈曲裹束中解放出来,就开始了她的对力与美的追求。与隶书、行书、楷书一起发展衍变而成熟的,是书法的“永字八法”,从这“八法”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笔力的苦苦追求: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努(用力也);勾为(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篾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裂性为磔,开张也)。

 


 

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事实上很难用具体的物象来形容各笔画和各字的写法,因为每个笔画每个字在每个位置、每个处境是不一样的。永字八法只是告诉我们,笔画要写得有力,要有美的形象。她是书法追求到达一定阶段衍生的形象比喻。不管是“如鸟之翻然侧下”也好,是“如勒马之用缰”也好,都是说要有力量感。因而说直画时便干脆说:“努,用力也”。但要用力,却又不是大力划下去就有力,用力绝对不是用死力。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懂得力量表现的辩证法。说“努”(即竖画,其实横画亦然)“不可直,直则无力”,说“磔”要“一波三折”。既要平直(要成方),又要表现运动的力(要艺术美)。便只能是“直中有曲”,“曲中求直”了。

 


     颜勤礼碑选字。以篆笔入点画使得丰润成为颜字的特征,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曲中求直”,“直中求曲”的用力。

 

实际上,直画的“力”也只有在“曲”中才能表现出来。这个“曲”,不一定是形体的弯曲,而是体现运动中的阻力与战胜阻力的运动。这也正像自然之力与社会之力一样,只有克服困难与障碍,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力。书法线的力,因制造阻力而且克服了阻力,才表现出点线的飞动与弹性,体现出点线的生动与形象。

 


   从这幅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直物的“力”。因为直竹中有曲(节“,才显出其生命之力;运动的蚂蚱,也因其曲折之爪,才具有其弹力。 

 

我们的先人已经在有限的点线中探索出表现这“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原则。要大体平直,又要生动有力,因而只有“逆入”,只有“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或“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在极其有限的点线空间完成艺术之力的演绎与创造。

 


    李邕《出师表》(行楷)选字。在李北海平和的作品中,横竖很好地体现了”藏头“护尾”的特点。

 

而这“逆入”,这制造阻力与克服阻力的艺术之力,所有运动的书法点线,其艺术生命都系于生动而自然。而这,是需要长期的、刻苦的修习与实践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故事 |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汉代隶书的形成与影响探析
隶书《张迁碑》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精转]
遒劲古茂的隶书
隶书的所有笔画都是三种基本笔画的变体
初级阶段的隶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