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札记

《书谱》札记

 

 《书谱》这篇大文章,学字的人都不陌生。我的感受有三个点:

其一,用骈文写成,对仗之工整,语音之抑扬顿挫,用词之丰富,即使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用词的丰富,多是互文见义。举个例子:“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如果断开来理解,就是“质朴之美因时代变化而兴衰,妍媚之美随事世事变迁而改变”,这就不太好理解,很乱。其实就是说质朴和妍媚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这是针对有人说“现在的字写得妍媚了,不如古人质朴好”这种说法辩论的。妍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没办法,要么你就抱着古代的质朴不撒手,喜欢质朴,你就不去住华丽的房子,去住山洞。

其二,是书法成就,宋代那个爱挑剔的米颠说“甚有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已经推到了唐人草书第一,颠张醉素是不放在老米眼里的。至于水平多高,亲自写写,和历史上的草书大家对照,才有感觉。

其三,就是内容了。从头到尾,句句珠玑,换句话说,没有一句废话。有人认为读书谱就像“食多骨鱼”,费劲,还吃不到肉,那是读者的问题,反正我是不这么看。孙氏自己也很自信:以前的书论,要么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要么就是胡说八道,对学字的人一点帮助也没有。书谱是“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老孙的书论没有什么藏掖,全都要告诉你。

“兼通”,就是孙过庭的主要观点之一。

       孙氏的话写在这里,不是我胡说的。

                  
    

“兼通”观点,贯穿于《书谱》始终。这一说法的提出,是从钟繇、张芝与王羲之对照,并为羲之辩论后开始的。文章一开始就列出四位“善书”的大人物,钟张之绝,二王之妙。

羲之自认为“钟当抗行,或谓过之”,楷书是与钟繇水平相当的,甚至有人认为比钟繇高一些。而草书比张芝却略逊一筹。

对有些人 “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的说法,孙过庭很不满。钟繇精于楷书,张芝精于草书,而羲之是二者兼而精之的——“彼之二美逸少兼之”,从兼通的角度看,比起钟张是一点也不逊色的。提出了这一观念:“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这是首次提出,在把握书体上,王羲之甚至是更胜一筹的。

然而孙过庭的“兼通”观念绝不只停留在多掌握一种字体的意义上,还有更深层,更重要的层面的内容。待以后再做讨论。

当然有些细节还要说说。张芝的书法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最早应该见诸于宋代淳化阁帖。其中《冠军贴》、《二月八日帖》、《今欲归帖》等时出连绵缠绕,用笔特征也尚存疑。是否出于张芝不敢苟同。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本《冠军贴》旁注:“米元章云此帖皆张长史旭书”,认为是唐代张旭写的。所传《秋凉平善帖》为章草,著有明显的“芝白”、“张芝幸甚幸甚”,比较可信。钟繇楷书比较古朴,明显有章草流动、古朴的美。即使是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也不乏古朴气息。如图:

       

 张芝《秋凉平善帖》                                              淳化阁帖认为的张芝《今日欲归帖》

 

钟繇 《荐季直表》

孙过庭在为王羲之辩解时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字体“兼通”。其实在后面的论述中提到了张芝和钟繇同样是能够做到兼通的,这是后话。

那么这种书体上的兼通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提到的是楷书与草书的兼通。原文这样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从表面上看,王羲之只是能够掌握多种书体,深层意义则不然。“多种”会有深远的影响。草书的形式是使转,是一种流动、连绵、贯通、灵动的美——“使转为形质”;楷书的形式是点画,是一种工整、严谨、端庄的美——“点画为形质”。为什么要做到“通”?书体在这种表面形式的美之上,还有形而上的东西,要调和,才可以让你写的字上品味、上档次。

一是,楷书要有流动的美,如果做不到,没有做到使转兼而有之,你的楷书就没有写信写笔记时,那种没有任何约束状态下的自然流动的美。不这样,楷书就是僵死的、沉闷的。我们看古代的楷书墨迹,智永的千字文、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如果还不够权威,看看王羲之《十七帖》中“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的楷书,看看赵孟頫的楷书墨迹,写魏碑看看高昌墓表那些没有刻出来的、笔写的“魏碑”,是不是有那种流动的美(图见相册)。这是楷书的本质。有的人说赵孟頫的行书是“行楷”。我很不以为然,楷书就应该是那样子。至于写碑,那又另说了。启功先生也说过同样的意思“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意思略同。

草书在流动的前提下,最要紧的事应该是“草法”。草书从古到今,有章草而今草,在演变过程中沿着“详其始末,略其中庭”的大规则,省减后留存的笔画,是辨别的基础,如果把其中的一小地方,一个小弯弄错了,弄没了,字就完蛋了,也就是孙氏所说的“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严谨尤其重要。从审美角度说,点画是草书表达性情的手段,如果点画、草法一塌糊涂,那就彻底完蛋。在这里我不妨引用一下宋代那个喜欢骂人的米芾的话:“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实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诸酒肆。鞏光有尤可恶也” 图见相册)。他把唐代几位草书家骂了一通,应该有他的理由,读者可悟一悟其中的理由。需提及一下这段论述,很多文章不能够辨识“鞏”,鞏光是唐代僧人,善草书,《高僧传、释氏疑年录》有记载。只是米芾草书下面是“言”,而不是“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些研究。

所谓晋人格,当然包括最基本的“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兼通的另一个意思,是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即“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在谈到楷书与草书兼通的意义后,孙氏有提出这样的观念:“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胡,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自然有自家的特色。小时候,有一种用玉米面做的“胡饼”,不知道是不是与胡人有关。二胡肯定是与胡人有关了。越人是在春秋早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古老的民族,自然与胡人差别极大。

这主要说的是字体的兼通。而且如果要是做不到,对字体不了解,就会感到楷书、草书等字体像胡和越的风俗差异一样,感到字体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汉字有一个发展的脉络,字体之间存在着血脉联系,割舍不得。

十驾斋近来学草书,在识草法过程中对此意义感受颇深。今草主要由章草再加减省连带而成,草书的形成过程也有个清晰的脉络,大致沿着“祥其始末,略其中停”的习惯,大部分草书可以看到省去了什么,存留了什么。草书字形的形成脉络与楷书、隶书字形比较,很清晰,比如:

当,从繁体字形“當”上,中间略去,留下上面三笔和下面一个田:

迈,从繁体字形“邁”里面的,留下“草”,中间的“田”省略:

 

但有些字形与现存楷、隶字形好像是“胡越殊风”了。比如:

“疑”,草书作

 形,比较难理解,我们在《汉印文字征》里可以找到
 形状,右面上“子”下“皿”,“皿”在章草变成
“疑”章草作
 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今草的形状了。再如:

尘,繁体字作“塵”,今草做

 ,差别较大,秦简中“鹿”作
章草作
,就比较好理解尘的今草形状了。

    如果能做到字体的兼通,就不会对很多今草字形感到奇怪了。程同根老师在这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他是研究章草的,和欧阳先生合作出过《章草字典》,后面有部分内容是讲今草字形来源的,学草书值得学习一下。我的感觉是学今草要多从章草讨消息。

        还有一个《草诀百韵歌》要说几句,若干年前曾经买过一本中国书店出版的明人集字本。我的体会《草诀百韵歌》是最能体现“外状其形,内迷其理”的,比如“六手宜为禀”,告诉你六和手的今草凑在一起是“禀”的草书形状,但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减省过程,比较误人子弟,用孙过庭的话嘱咐“慕习之辈,尤宜慎诸”,千万别受害。

 

《书谱》中,开门见山说出自古之善书者是“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换言之,“钟张二王” 是被孙过庭认可的四个大腕级别的书家,像四颗耀眼的明星悬于书坛历史的天空,我们今天也把“二王”挂在嘴边,显然沿袭了这样的称呼。“二王”的说法,最早应该是南朝的虞龢,他写过一篇《论书表》,记载了很多关于二王的故事,在宋泰始六年(470年)虞龢奉诏和别人一起整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这一年王献之已离世84年。

然而细读《书谱》,句句却是对王献之的批评。比如:

1.谢安轻视献之,说献之写了一篇很满意的字,送给谢安,感觉他一定会存起来,人家却在背面写了几个字,又送回来了,搞得王献之很纠结。

2.谢安与献之对话,落了个“自称胜父”,结果挨了孙过庭一通批斗,以至于到了“面墙”程度。这个对话是沿用虞龢的说法。谢安比献之大24岁,按现在说法,大两轮。他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后做到宰相,淝水之战,从容挫败前秦苻坚的进攻。

3.改字之说,王羲之出去办事,临行前在墙上写字,不知那时人是否有这样的爱好,献之比较淘气,偷偷擦掉了,也不知是擦了几个字,还是全部都擦掉了,反正王羲之回来后,说了一句,我临走时“真大醉也”,又搞得献之很纠结。

后来的陶弘景,他比献之晚112年,在《论书启》中说:“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即使改字之说有其事,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淘气罢了。

经过这一番批斗,得了个结论:“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谈到其它问题时,还不忘扫上王献之一鞭子:“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

明明都是大腕级的书家,待遇怎么就这么不一样!?

王献之有点冤。

 

  孙过庭在谈到书法的学习时,除了著名的“险绝”论,关于心态,还这样说:“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两种人,自矜者,自鄙者。自矜是自夸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心态,就是感觉自己行了,很好了,不错了。不一定就说出来,心想感觉不错了,也是自矜,一沾上这自矜,就完蛋了。为什么?性灵发展的空间到头了,没有余地了,那还怎么前进。换言之,人有了这样的心态,也就缺乏了前进的动力。学习写字,首先要能够重视汲取养分。浸淫古代经典,你的感受、感觉,要依赖大师经典的启发,所以要不断临帖、读帖,这个工作断了,你的感觉就会想阳光下的雪片,渐渐融化,消失,重视“自矜者”的结果,因为你不会再做这些事了。不仅如此,恐怕连别人的建议与指教都听不进去了,自然要“绝于诱进之途”,“绝”字很可怕。不只学习写字,事事如此。所谓“满招损”,满了,就会要减退,事实上还没有满,你自己就认为满了,就是未满之时就减退了。       
       自鄙者,是感觉自己不行,首先前进的动力就很充足,这是优势。一个人,只要感到自己不成,必然能够进步。
       所以,有人表扬你、褒奖你的时候,你要小心了 ,会助长你的“自矜”心里,有可能让你“绝于诱进之途”。谦虚,未必是美德,倒是一种合理的心态。
      说完这话,孙过庭慨叹道:“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自矜,你就不学了,孙过庭说没有不学就“能”的人。自鄙,他就要学,就有“能”的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论:草书笔法 33 讲(上)(1——10)
草书意多于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4认识草书4
孙过庭《书谱》注释译文
楷、行、草书不可偏废:书谱精要(7)
长袖之舞——高壁谈书法之狂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