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知识讲堂 (上)
1、律诗中大家一定记住:起 承 转 合 是对应 首 颌 颈 尾
“起”也就是首联:一般以景或情起句
“承”也就是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转”也就是颈联:由情转到景或者由景转到情来表达更深一层意思
“合”也就是尾联:是画龙点睛之笔。
颌联和颈联最本质的区别:“颌联承,颈联转 ”大家一定牢记。颌联和颈联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一景与一情。
颌联,就是用景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
颈联,就是用情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颌联还是颈联,绝对不是单纯的对联,而是不能脱离主题的对联。
它不象单纯的对联那样要求严格,可以宽对。
2、颈联,也就是“转句”。是下章的开始,是56句,和34句一样,必须对仗,没有选择。转的时候,若还是在前面的景语上铺展,就是拖泥带水,但若直接转情语,却又会断裂。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着第四句来。
来看诗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万里”,扣着前面的长江,就没有出现断裂。很自然的从景语转到了情语,这就是转。
3、颈联对仗的要求,和颌联一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
4、结合平仄和律,说下颌联和颈联。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请大家注意颌联的“万”字,这是什么声字呢?这是去声字。它的位置在第三位。
在五律中,按音律来看,与七律不同的是,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第三字,通常为第二音节按字排,在第三位。
这里使用去声字的目的,是拔高音调。诗是唱的,这个“万”字,对整句诗而言,就起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颈联的“故”字有同样的效果。读来,抑扬顿挫感立出。
这个抑扬顿挫的效果通常用在两个对仗处,或最后合句上。这种情况,在填词的时候,尤其多。
5、关于去声字与顿的关系,朋友们在读和抄写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
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
七律:12、34、5、6、7
五律:12、3、4、5
6、大家可以看看,七律韵句的第五字,是不是都是仄声字?
那么,如果在这个第五字该仄声的时候,使用入声字,就会出现暂停的效果,按音律,这里,使用去声和上声为佳。一般不使用入声字。
7、通常诗中不会连续两个去声字的。除非是在前四字中的词组才会体现。
若放在后三个音节连续是顿,就不能够更好的体现抑扬顿挫的效果。
中国字比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因此,能避免的可以尽量避免,以求音律的完美。
通常去声字安排在第2 3 5音节处就行(七律中)具体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来决定。
8、平上去入,总是交错进行的,在填词的时候,尤其明显,比律诗更为明显。因此,并不是该仄的时候,用上去入都是对的。
9、“排律”首先说“对”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从中不难看出: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的2 4 6字位置的平仄与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相同位置字的相反。这就是“对”。比如,第一句是:2211122,第二句应该是什么?答:1122211
10、接着说“粘”,“粘”的意思和“对”正好相反
大家可以看出: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这就是“粘”。
比如,第四句是2211221,那么,第五句应该是?答:2211122
再比如,第六是1122211,那么第七句应该是?答:1122112
“粘”指的是3 5 7句,2 4 6 8句是“对”。
11、“韵不入诗”指的是:诗中的句子里,除尾字外,不可以出现所压韵部的字。
谁来说下这首诗的韵字在什么韵部?
答:上平[十四寒],也就是说除了尾字,诗中不能出现[十四寒]韵部的字。平起平收,第一句的寒,是韵字,是压韵。
12、写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技巧。
(1)诗中尽量不使用词组。
(2)能够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使用两个字。
(3)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4)另外一个技巧就是:颌联和颈联同一位置的字,避免词性的重复。
13、唐人最忌讳的,是窜韵、倒韵、僻韵、险韵、窄韵这些错误。
(1)窄韵: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品里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词性。
(2)倒韵。单看字面,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为了压韵,在创作过程中,颠倒用字。
比如,本来应该是“天空”,但为了压“天”字的韵,非要写成“空天”。这个就叫做倒韵
(3)僻韵指的是,压韵所使用的韵字,都是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压韵,就属于僻韵。
如果压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僻字来压,这就是显摆,当忌。
(4)险韵,指的是,所使用韵字所在的韵部的字少。比如[三江]韵。
比如,排律,却非要压[三江]韵。这个就属于险韵,当忌。也是显摆的一种。
如果作品是七绝,压[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了。
因此,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要养成使用平水韵的习惯。
如果作品按照普通话来压,这个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14、大家看诗例:
杜甫《客旧馆》: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叶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
无由出江汉,愁绪日冥冥。
这里,韵字“声”属于[八庚],其他三个“亭”“青”“冥”属[九青]。这个就叫做窜韵。
关于窜韵,有必要多解释一下。象这种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的,在非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私韵”。
在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窜韵”。
所谓非正式,就是指平时自己创作或闲暇朋友间相互唱和。
所谓正式,就是指官方性的、或在正式的场合作诗。
窜韵和私韵,所犯的性质是一样的。但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私韵是可以被接受的。而窜韵是不允许的,当忌。
15、作品压韵的时候,还要忌讳双声和叠韵。
双声,这里的“声”指的是声母。“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双声,指的是声母相同。
叠韵,这里的韵,指的是韵母。叠韵,指的是韵母相同。
律诗知识讲堂(二)
1、“炼字”是以切境、切情、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从而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
“炼字”必须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整首作品在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反复吟颂,以检查哪个字可以做得更好,哪个字更符合主题。
炼字的前提是必须在整首作品完成的条件下再去炼。开始,只能是按照起承转合去写,炼字,是写完以后的事。
读+改==炼字。作品还未形成整体,那不叫炼字,叫识字。句子不是诗,诗是由句子组成的。我们要求美的是整体,是诗的美,不是句子的美。
2、再说下平仄。要说的是:平上去入在作品中的合理性。我们都知道,抑扬顿挫是律诗的特征之一。
怎么完成这那个抑扬顿挫呢?具体表现在句子中,就是平上去入这四者的合理结合。
每句不可缺少的字是“去”。当然,平肯定不会缺少的,所以就不谈平声字,只说仄声字。入声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分到三声里,今天就不具体说。
当句子的气势高了些的时候,就适合运用上声字,平稳一下。但句子的气势低了的时候,就适合运用去声字来稍微提升一下。用这个方法来控制整体的气势。避免时高时低,产生跌宕。
如果一句里,去声字出现两个。那么,具体的操作办法是:要么,连续两个,要么,就间隔大一些。
3、律诗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起承转合;
(2)、章法;
(3)、情语 景语;
这三个是诗非常基本的特征,做好了,就是有诗味。
其他小的三个方面
(1)、韵律;
(2)、音律;
(3)、声律;
平仄、排律、对仗这些都不是问题,就不说了。我们把起承转合再更细的交流一下。
首先说“转”,这个是把握程度相对比其他三个方面略欠的。
也就是颈联,相对于起、承来讲,颈联是由内向外的。起承是景语,是通过外在的景的描写,经过眼睛,进入内心。
而转,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就是一半外,一半内,泾渭分明。那么,在写转句(颈联)的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在景语上继续。把景语和情语分开,才能够很快的掌握起承转合。因此,为了尽快的掌握起承转合,才使用景语和情语较分明的方式,来进行交流。
没有起、承、转、合的基础,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有“诗味”,换句话讲,就不是诗,连象诗也困难。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泾渭分明,景语和情语清楚明白,由外到内。
现在不说绝句,以后会讲的,绝句比律句难一些。
论坛上的绝句,基本上不合格,都是乱来的。完全没有章法。
古人说“见”和“看”,这是有区别的。见,由外向内;看,由内向外;
比如:我们睁着眼睛,景物自然就进入视线,这就是见。比如,我们很注意的去看景物,这就是看。
看是主动的,而见则是被动的,这个是不一样的。
起句和承句所写的东西,当然也是看到的,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见”到的。
转句和合句下的东西,就是“看”到的。
因此,情景分开,是最容易掌握,没什么难度的就掌握了。起承转合,还有全部是情语、景语,也有先情后景的。
转的时候,一定不要断裂。也就是说转句的情语,不能完全和景语剥离,如果有剥离,就是断裂。
因此,转句也有承“承句”的作用,事实上,每一句,都是承前一句。这就是连接,句子之间的连接,不可以断裂。
要保持整体的流畅性。
除了起句以外,后面三句,都是承前面的。在写转句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前面的承句(颌联),不可转得太急,一下子就断裂。就刚才举的例子,大家注意看,就没有断裂的问题 ,很连贯。一外一内==一景一情。
5、谁来说下这首绝句的景语是?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就是在承句的基础上转。相对于起 承来讲,颈联“举头望明月”也就是转句是由内向外的。
大家记得:起句重点就是紧扣主题的景。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拓展,都是外在景物的描写,这一半是外。是景语。
而转句是在承接颔联的基础上,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一半是内。是情语。
我的老师讲过:写诗就是“凑字”或者说是“填空”也就是按照格律,把字填进去或凑进去。有了句子,再选韵字。
填的时候,尽量用常见的字。事实上,常见的字已经足够去填这些空了。根本就不需要使用生僻字。
先构思一个框架,再起句,估计一下用什么韵。就开始填第一句的空。后面的,就一句一句承下去,很简单的。
起了句就容易。后面的,一句一句展开就是了。
承就按照承来填空,转就按照转来填空,合就按照合来填空。 但是无论哪个步骤,都要符合主题。
举例七字一句,填空的时候也很简单。比如,起句开始两字是名词,那么,承句的开始两字,我就凑一个动词,另加一个助词,就有了两个字。 既然有了动词,后面就跟上个宾语,四个字就有了。然后看看韵字,就有了五个字,再把第六字和第七字塞进去,填空就完成。一句七字,结束。
凑完后看看通顺与否,不通顺,改动一下。这样,对仗的上联就有了,然后对下联。
对大家来说对联就简单容易了嘛。凑字的时候,都是因意而句呀,选择相邻的字联系起来,通顺的。总不能说:选择联系相邻起来的字,这样讲就费解了。
诗也是这样,诗句的道理,就和说话是一样的,要清楚、明白。有连贯性,和说话一样,不能颠倒到着说。这就是语言的逻辑性。
律诗知识讲堂(三)
1、“合句”的方法有几种,比如:合题,也叫做题结。这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要求的方式,给全诗作一个总结。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稍微离题一点,从“意”上去写合。给前面未尽之意,作个概述。或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新意。在不太过偏离的情况下,给意做个扩展。就象王维的“更上一层楼”。
还有种方法,是以事为证。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家在写合句的时候,要根据前面交代的内容,确立一个中心,明确是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
大家在决定以什么为主的时候,一定要参考前面的起句、颌联和颈联,特别是要参考颈联和起句。
合句就是合一篇始终之意。始:开始 终:终结。
2、再交流下具体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大家都知道创作中情景要清楚明了,其实具体写作过程中,题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情与景,都是要为之服务的。具体到用情或景,必须考虑这个原则。
我们以前的作业都是要求先景后情,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起承转合的掌握,能更快的理解起承转合。但是这并不是规定,不这样写就不行。等大家完全掌握好后,就不再作这样的死要求了。
简单的交流下第八句,也就是合句的后半部分。它必须要符合整体的精神,用一句话,对整个作品作个概括。最好是在概括的同时,还具有新意。或体面、或达理、或警示、或沉着……等等。如果能以“一意”贯“N意”,当然更好。总之,合句要见“意”。若能以景喻“意”当然比直接用情更佳。用景或情,可以明、可以暗、也可以半明半暗。
如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就是不尽之“意”,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点上,填词和写诗是一样的,不可以无意,也不可以故“意”。“意”是在前面的起句、颌联、颈联的基础上生长。如果把起句、颌联、颈联看作是栽培、发育和成长的过程,那么,合句就是果实!
3、一直以来都要求大家每天读唐诗。现在交流下如何读诗。
从起、承、转、合来读唐诗。
大家在平时读的时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以加深自己对起、承、转、合的理解,掌握得更为全面。
我们平时在创作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力求表达清楚、明白。字义,一定要清楚,前后要连贯、首尾要呼应。起句,一要说清楚写的是什么,二要为下一句留下伏笔。
大家会发现,七律的句子,两个词组连在一起,这样就不是连贯。词组之间,应该有连接的字或连接的词组。
换句话讲,四个字不可以全部是名词。如果前四字都是名词,后面三个字,就很难安排了。因此,各词性的字,应该是交替进行的。用来连接名词的,是动词或是连接词。
这样来构思,任何一个句子都很容易写出来。
在每句的最后,留下伏笔,为下一句作准备。这样,连接就会很自然,就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一句一句连下去,七律就完成了。大家一定注意不可以四个名词连续用。如果这样用,后面就会没有安排的空间,怎么写也不会写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看下前面四字,就不全是名词。
另外,大家要特别注意颔联和颈联。如果颔联前二字是名词,那么颈联前二字就不要使用名词。要有所区别。
比如:静夜兰香,静就不是名词。浪淘沙,淘就不是名词。大家在给自己取名字的时候,都明白这一点。相信写诗的时候,自然就更容易做到。
4、律诗的一些概念
(1)先说“老干体”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就是老干体。极力歌颂国泰民安的,没有多少实质,可观赏价值的。
老干体,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全部到位,因为,律诗800多年来,就没有新调。老干体的句子是口号型的。
(2)“伪诗”,也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
起承转合、章法什么都不少,区别就在于:内容。
凡不符合“诗言志”的,但拥有律诗的其他全部特征,这就是“伪诗”。诗言正、诗言志,内容上离开这些,就属伪诗。
伪诗的代表作,魏晋诗、以及唐朝杜牧的作品中,相对较多些,包括唐伯虎等才子为青楼楚馆写的那些诗,都属于伪诗。杜牧在扬州流连青楼写的那些东东,也属于伪诗
比方说,今天有个诗人,去夜总会,为应招小姐写的诗,虽然其完全符合律诗的所有特征,但这样的诗,就是伪诗
伪诗和老干体,都符合律诗的全部格律。除了内容以外。
(3)、“象诗”,象诗,同样具备律诗的所有格律特征
区别在于内容空洞,写了一堆,完全脱离实际的东东,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就是象诗的特征
(4)玄诗。也就是算命诗。也讲究起承转合,也有章法,但其远离“诗言志、诗言正”,这类算命的诗,就是玄诗。
(5)诗:区别于刚才所说的这四种类型的因素就是内容。
诗的内容是正面的,是和谐的,符合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诗,连同刚才所交流的这四个类型都遵守基本的格律。
刚才说的五种,属于水平比较高的,下面,再说另外的如果连格律都不遵守,那就连“象诗”也谈不上了。
(6)再说一种比前面所说的五种要差劲些的“四不象诗”。
四不象诗:也具备律诗的基本格律特征,讲究起承转合和章法,它的区别,也是在内容上。它的内容是乱七八糟的,是东拉西扯的,没有明确的主题。平仄、压韵等等,什么都正确,就是主题不明显。
诗--老干体--伪诗--玄诗,这四类,都有具体的内容,都符合格律的所有特征。
(7)再有就是打油诗。
打油诗:也具备格律的基本特征,区别是什么呢?打油诗非常白话、内容诙谐,是旧体诗的一种。传说是张打油创的,他惯用俗语,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咏雪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就是张打油的打油诗。在当时一鸣惊人,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到神态。全篇看不到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纸上。遣词用字,贴切传神,通俗易懂。其格调诙谐幽默,张打油由此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
在现代打油诗就成了许多人讽刺和取乐的工具,在内容和题材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以其来反映现实生活,用来反映人民的意志、要求和愿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其艺术风格没有改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的事情发生,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打油诗的魅力就在于:其具备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这就是打油诗。
5、“五言”,虽《诗经》中就有,但属于少数,属于个别情况。真正开始的时间,大多数人同意的说法,始于汉朝,到今天仍流传下来的完整的有59首。这就是汉五言59首的来历。
6、《诗概》中说“七言出汉乐府,罗事实,出柏梁体”。
解释一下这个柏梁体、罗事实。收集事实、陈述事实。
汉朝元封三年,皇帝造一高台,取名“柏梁台”,也就是个殿。说是高台,实际按今天的标准,很矮。这个台的通途,就是拿来大伙写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今天群里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上坐”。就是佳宾。
7、最早的律,出自汉朝“乐府”。兮字可以用来压韵,宋诗里就有。
8、由楚辞发展而来的骈体,就是去掉了楚辞七言中的“兮”字。因此,就说楚辞应该算是六言。反对的观点是汉朝把“兮”字,换成了具有实际意思的字。
骈体因为属于诗歌。归在汉乐府中。骈体也属于诗歌。
从汉朝,一直到唐朝,赋都归在诗歌类。诗歌,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赋、骚体、诗经、歌、行、词、五言七言等等。唐朝把词,也归在诗歌里。
9、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不是岳飞所作,只是借了岳飞的名而已。下面,就一一剖析,为什么不是岳飞所做。剖析的观点,纯属黄伟一个人的看法,没有代表性。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这是第一句。岳飞戴的是头盔,冠,通常为文人饰物。如果是岳飞,怒发冲的是盔,不是冠。此疑点一。
疑点二:凭阑处(也作凭栏处)。从这三个字看,地点,应该是一个庭院,肯定不是军营。潇潇雨歇。从气候来看,不是冬天。
疑点三: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
作为臣子的岳飞,我们知道,是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名号。岳飞是不可能把“靖康”二字,填进作品中去。直呼名号,罪至诛九族。
疑点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岳飞打仗的牛头山之西北方向。岳飞,打的是金,方向为东北。作业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的岳飞,没理由打仗会把方向搞错。如果岳飞把部队带往贺兰山,去踏破。那么,中原将拱手让给兀术,宋朝被灭的时间,会更早。因此,岳飞要踏破的,当然就不是贺兰山,山海关还差不多。
疑点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唐朝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匈奴:汉代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今欧洲的匈牙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胡还是匈奴,都是比喻。不是真指。
如果是岳飞,那么,他要饥餐的,是金人的肉。渴饮的,是兀术的血。与胡和匈奴,扯不上关系。更何况,岳飞那个时候,匈奴早就被打跑,迁徙去了欧洲。
此词,更象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填。满清,大家都知道,就是宋时金国人。满清开始称金,明朝称其为“后金”。有人愤恨满清入关,借岳飞来发作,更符合实际情况。
10、“诗言志”,孔子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这话,两千多年来,一直为诗界所遵循。
白话点儿讲就是诗是抒发内心,歌咏,是吟唱心中的声音。
这一点反映到平时具体的作品中就是构思的时候在脑海里要有个具体的框架。大致的要自问下我要用主题表达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景来表达?心情是什么样的?声音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在后面讲到: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其中,而英华发外。
这句话不仅对前人,就是对我们今天写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话白话一点讲就是说:情感深厚,文采就会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在内心,外在的表现就是美好的神采。这些就是诗言志、歌咏声的含义。
那么,这些结合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就是诗味。也就是起、承、转、合和音节方面把握的不错了。
一首好的作品光有起、承、转、合还很不够,在现有的“诗味”的基础上让作品的味更浓郁。
11、今天要说的“诗味”,不再是起、承、转、合,而是在起承转合基础上的。
这个“诗味”指的就是:不同内容,所呈现出的不同格调、韵味。同时,包含在其中的潜藏的作者的创作心理。“功夫在诗外”,相信大家对这话大多数都不会陌生。今天说“诗味”目的就是在具体的创作中要先有诗味,然后再写诗。而不是以前那样,作品出来了有诗味就有,无诗味就无。
一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对主题的解读,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并把内心的感受包含在这体验中。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等等。这些都是用眼睛明确看到的“味”。从作品角度出发,更应该具体体现出“味外之味”。也就是除作品本身可明见的含义之外的延伸意义。这个延伸的意义是广义的。是超出本来的味,成为更大更广的味。
具体用一个字来说诗味要达到什么程度,那就是“美”!
中国因为有诗,因此,美学观念和主张,远远早于西方数百年,差不多近千年的时间。
那么,具体到创作中,怎么才能够使诗味更浓郁呢?这就需要,心与境的和谐。
具体来说,也就是景语与情语的和谐。它们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这个统一,是和谐而不是矛盾。
具体到创作中,不同的题目,使用不同的景语。那么因为不同的景,就必须要结合不同的情语。这样,就能使诗味更浓。
同时这也要求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的内心与作品描述的景必须相融合。景必须是自然的,不可违背自然。
比如,句子中有明月那就不能同时出现乌云。也就是必须是自然的。情就体现在起句、承句的自然中。
于自然中见性情,这样,转的时候也就轻松多了。笔下的作品自然就和谐浑成。把自然之趣与情之绪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如果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巧妙的结合,那就当然更加完美。
12、下面再说下“1”论与不论的问题。
咱们的作业一直是八句的律句。那么,“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论呢?我的建议是:首先我们看看如果平均分配的话,那么这个“1”就应该有4个平声4个仄声,一共八个。如果是44分配,那就完全正确。如果是35分配,其中有一句不论,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26分配,这就得仔细考虑了。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26分配。如果是17分配,作业直接就打零分。如果是08分配,毫无疑问:负100分。因此,选择44或35分配,是最合理的。
13、“诗味”。诗味之美妙,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美。那么不自然,当然也就不美。也没法美。
诗不可空洞。空洞则无物。无物则不自然。因此充实的作品才会美。
充实就必须有自然、有真实的内容。不真实的就不是自然。充实之后就有光辉。作品体现出的美就是大美。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表现在起句和承句中的,写进作品里的自然之物,就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关?会不会抵触或矛盾?如果相关,相互间能不能互补?这个互补,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在起句和承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
具体说来,在不犯题的情况下,可以衬托、可以比喻、也可以旁击。使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
而写出的景语可以由内向外,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上瞰下仰等等。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可以正喻,可以反喻,可以明喻,也可以暗喻。有题,就很容易写出起句。有了起句,换个角度,自然就有了承句。结合景,转的时候用情语。当然也就很自然。这样整体下来,整首作品就会自然流畅。
如果不结合景,就会有断裂的嫌疑或现象。
另外说一下,最后一句叫做合句(或尾联,有对仗情况下),正确的说法是:合句。两千多年来,它都被叫做“合句”。在网络里,有“结句”一说,那是谬误。即便不是谬误,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发明,是未被承认的发明。
以前说的诗味是在格律,具体就是起承转合和音律、韵律大家都做得完美的情况下的诗味。这个诗味,是因为遵循格律,而带来的诗味。
今天特别的交流起句和承句,目的就是请大家在原来的诗味基础上,创作出更加浓郁的诗味。
原来的诗味,是因为有格律,按照格律去创作,自动产生的。今天说的诗味,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的诗味。因此,今天就特别的强调了起句和承句。
建议大家今天交流的内容多看看,目的在于提高大家起句和承句的写作能力。因为,大家差不多在格律上,都不至于出现什么大的错误,基本上都能做到四平八稳。所以,今天交流的目的,就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体诗基础知识
什么是诗词格律
学写诗词
学诗笔记
《格律诗创作快速入门》第15节—五律的第一种句式
关于折腰体、雷同体、四平头、撞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