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詩里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
   
 
 

   
 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个普通老百姓,李白去泾县游玩的时候,农户汪伦能够结识李白这样闻名天下的大诗人,当然非常高兴。他酿酒宰鸡尽力招待李白,使李白很感动。因此,在离开泾县的时候,李白写了这首诗送给这位新结识的朋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这首诗需要想象力,把握诗里的事物去联想。首先是时间。既然是桃花潭,应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暖风和煦、春阳普照,鸟语花香,桃花开得格外鲜艳,大地一片碧绿。李白告别了泾县的父老乡亲,从桃花潭那边上船,准备离开这里,开始新的远游。但是,诗人却欲行而不行,这是为什么啊?原来,他还想到汪伦说要来送别,不能让朋友失望啊。故他翘首盼望汪伦的到来。突然岸上传来了汪伦一边唱歌一边踏着步子的声音。这个朋友真信守诺言,准时赶来了。此时诗人的心里好感动——想起了在泾县的这么多天里,汪伦舂米杀鸡,选菜买酒,倾其所有招待他,把他看作最尊贵的客人,最可信赖的朋友,尊敬中带着亲切,带着崇拜。他从汪伦的身上看到了农民的质朴、勤劳、好客、善良的品质!这样的热情,久在上流社会里漂流的李白对此已经很陌生了。他结交过许多王侯将相,但大多是翻手为云复手雨,变化无常,很少有像汪伦那样对他亲密无间。从这位布衣身上,他看到了普通民众的淳朴、友善,看到了一种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看着桃花潭的水,诗人想,这桃花潭水很深很深,也很清很清,岂不像汪家庄那些善良质朴的民众,像汪伦对待我的情谊,像他们身上那种淳朴友善的品质吗?现在自己要走了,该送一样什么礼物给他以永远的留念呢?这时候,在李白心里涌动的,不仅仅是感动,也有感激、感慨!这样的感情,不吐不快。于是,他飞快地写下了这首诗,送给这位一生中地位最低待人最诚感情最素朴的乡亲朋友,作永恒的纪念。而这份友谊,也陪伴李白走过漫漫的路,无论走到哪里,想到这份汪伦,心里便一阵温馨!
  当然,在这一段时间里,汪伦不仅领略了李白的杰出才华,也从诗人身上看到了他蔑视权贵热爱下层人民的人格魅力。两人朝夕相处,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这首诗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要知道,李白不仅是一个大诗人,而且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在当时,他的诗珍贵至极,是一般人很难得到他的墨宝。汪伦得到这首诗后喜不自胜,视之为无价珍品,把它作为汪家世代相传的宝物。直到今天,汪家的后代们仍然为自己的祖先能够接待李白,能够与李白结交,能够得到李白的赠诗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清代著名的诗论家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言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所谓“语近”,就是语言平易,不深奥,甚至写的都是口头语,一看就懂,所谓“情遥”,就是虽是眼前景,却有弦外音,含英咀华,却含义无垠。这首诗足可当此评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则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见之自浅耳。”读诗的时候应该知人论世,然后由表入里,扪毛辨骨,沿着文字线索,一步一步地去探寻。这样,即使离我们再遥远的作品,也能够从文章里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及其创作意图。
  《哭宣城善酿纪叟》是送给一位亡灵的:
    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李白在宣城,结交了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在宣州的时候,他总去纪叟的小店里坐坐,喝几碗纪叟酿的老春酒。纪叟看到李白来了也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知道李白最喜欢喝酒,而且是品酒大师,他酿
的酒能得李白赏识,当然是极大的光荣,故把李白视为自己
的知己,有李白这样直率重情的朋友,乃是人生一大乐事!每次李白来到店里,他都觉得是一份荣耀,尽力招待。时间长了,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
  老人家的离开人世,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他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为我李白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吗!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于是,他痴心地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人世上,你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酿出的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赏识。这种想法显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啊!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易引起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自然,十分感人。
  杜甫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此时,安史叛军肆虐,天下兵连祸结,饿殍遍地,诗人也到处漂泊流离,居无定所,前途未卜。在“访旧半为鬼”的情况下,却意外地遇见自己二十多年未见的卫八处士,老朋友虽然贫困,但倾其所有殷勤地招待诗人,如此深情,诗人怎么不感动得涕泪涟连呢?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赠卫八处士》,送给这位真诚善良朴实的朋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者,根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情”是诗的生命,任何优秀的诗篇都具有丰沛的感情。老杜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我们发现当诗人由于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震动使感情汹涌不可遏止时,他就不是那样苦苦推敲了,而是笔如飞瀑,一泻而成。
  笔者读这首诗,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流逝,使我们不能尽情地享受友情的欢乐。曾经,有几次,与朋友在偶然的情况下相逢,离别已经十年二十年了,只有信件的往来,骤然的见
面,使我马上想起昔日联床夜话,抵足夜眠的情景。人生
啊,最美的大概就是永恒的友谊了。老杜与卫八处士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见面,意外相见 ,请想想吧,该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
  读这首诗,总有好多的感悟。
    
  首先,人世间真情的可贵。人们说,在人世间,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最宝贵的,但是友情的维系需要经常的联系和交往,“人情看冷暖,世态逐高低”,人们总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结交朋友,而且越是艰苦,友情越是脆弱,贫穷节乃现,友谊也是如此。而大凡伟大的诗人都是具有真性情者,不以朋友身份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情谊,杜甫就是如此。你看他和李白在山东游玩之后,始终把李白视为兄长挚友,甚至在李白长流夜郎时还时时牵挂不已;他痛恨趋炎附势之徒,《贫交行》写道:“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笔者的生活里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几个朋友,落魄时一支烟两人抽,一杯酒两人喝,共睡一床被,同吃一锅饭,指天划地,义如金石;而朋友发迹后,一阔脸就变,友情与誓言早就抛诸九霄云外了。而卫八只是诗人青年时代相识的一介布衣,已经二十余年没有见面了。同时,兵连祸结之时,道德最容易沦丧,礼义最容易毁灭,许多人食不果腹,自顾尚且不暇,遑论招待他人?卫八却尽最大努力招待朋友,其心灵之淳朴,心意之拳拳,古道热肠,怎能不令人感动!不仅如此,他教育的儿女都彬彬有礼,“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热情而好客;“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一家人忙忙碌碌,像办喜事一样,这无异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把诗人的心熏得暖意融融。
  须知,卫八也可能并不是诗人特别要好的朋友,甚至只是一个熟人而已,因为在杜诗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诗人其它有关卫八的诗篇。唯其如此,卫八这种人情美的光辉不仅令杜甫感到人世间真诚的友情如金子般的宝贵,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第二,人生的聚散无常。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即使最喜欢独处的人,也不能长久处于孤独的环境中。正因为此,人们才特别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渴望和亲人、爱人、友人相聚,得到理解、关心、温暖和体贴。但是,人为了事业、生活、家庭,或是社会的原因,往往离乡背井,萍踪不定。杜甫当时与家人的联系也很困难,“家书抵万金”,更不要说与友人的交往了。与李白山东一别,终生不复相见,真是“人生不相见,动与参与商”啊!二十年一别,骤然见到老友,真是惊喜交加:“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宾主之间不知有多少别后的见闻与感想要谈啊!可以想象,两人联床夜话,不知东方之既白。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必有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社稷岌岌可危,黎民嗷嗷待哺,不仅家国之事难以逆料,而且两人都年近五十,未来之路茫茫然,更不要说剪烛西窗,再叙别情了。况且,一个人的命运本来就如沧海中的一叶扁舟,偶然一个波浪打来就会倾覆,因而,明日之别,也许就是永别,想到这,怎能不悲从中来呢?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所以诗人浩叹:“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全诗笼罩着老友重逢之喜和即将分手之悲,暂时的“喜”更衬托了长久的无可奈何的“悲”。聚散无常,生死难知,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这是人的最大悲剧!
  第三,人生苦短。“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二十年前,大家都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以为前途锦绣,青紫可拾。而转眼之间,便两鬓苍苍,老气横秋,正如李白诗所说的“朝似青丝暮成雪”;而且,“访旧半为鬼”,昔日的朋友,大半已经化为尘土。诗人从卫八苍老的容颜中,看到了自己的衰老;从与主人的交谈中,知道自己无多来日;更从朋友子女青春的笑貌里,照见了自己苍老的面容。古代的诗人们最容易触动的就是人生短促,无论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还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抑或“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都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浩叹。咏叹生命短促,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千古不衰的主题。杜甫身处乱世,
饱尝忧患,深知生命很脆弱,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都会碾碎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何况他们这些年近半百的人呢?
  由于以上三种生命意识交汇在一起,诗人情难自抑,“为情而造文”,一气呵成,尽管用口头语写心中事,语言率直,不加雕饰,但情景逼真,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寓真挚之情于言内,于拙朴中见工力,“诗到真处,不嫌其直,不妨于尽也”,其风格倒像陶渊明,胸无尘滓,纯出自然,一派天真,故特别能感动读者,特别是对处于或经历过战争乱离的读者,更容易引起共鸣。即使是生活在太平世界,深情的经过人生火炉里历练的读者,读了这首诗以后,也会对生命和人生作许多理性的思索,特别是对友谊的珍视,无论对方是尊贵者还是普通人,只要真诚相交,就要好好坚持,让它永远成为生命里最宝贵的一份感情!         

  这里我们还要提一下李杜两首令人值得佩服的诗篇,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普通老百姓的真情。
  一首是李白的《宿五松山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曾经过过富贵至极的生活,不知道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金波玉粒。他往来宣州,本是乘兴游玩,但住到了荀媪家里,却没有一点快乐的心情。为什么啊?他平时远离草民阶层,不知道稼穑之艰,现在,亲眼目睹了农民的忙碌。秋天忙着收割成熟的庄稼,然后犁地,再播种来年的希望,劳碌不停。他们没有休闲的时光,没有享受的可能。而这位大诗人的光临,让这位姓荀的老妈妈分外激动,热情地招待他,挑了自家从来舍不得吃的颗粒饱满的香稻,晚上让家里穿着单薄的女子,不顾秋寒,借着月光舂米,把米舂得又白又亮,做了又香又糯的米饭,烧了江南特有的嫩嫩的茭白,送到诗人面前,跪着敬献给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那米饭是如此的白得透亮,每一粒米都是老妈妈的心意啊!李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长跪在席,再三推辞,实在不忍心享受。要知道,农家平时吃的都是粗粮,却为了让诗人吃得舒服,想方设法招待他,这怎么不令人感动呢?
  李白曾经长揖天子,笑傲王侯,传说他使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而对荀媪这“草民”如此招待感动到这样的地步,简直有些匪夷所思。细细想来,李白傲的是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大人”们,面对淳朴善良的百姓则是亲之近之爱之,所以他才有汪伦、纪叟这样的草根阶层的朋友,才有对荀媪如此的恭敬态度。这正是李白身上最可贵的品质!
  杜甫历来被人们称为人民诗人,我们不说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说他的“三吏”“三别”,读一读《又呈吴郎》就知道他是怎样地关心百姓困苦了。当然,这首诗同《宿五松山荀媪家》一样,根本
不是与草根阶层的友情,而是出于一种民胞物与的诗人良
心,为穷苦人呼唤: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在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即大历二年(767),杜甫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秋天,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还常常带着孩子们为她张罗拾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的周围插上篱笆,严禁打枣。这样就断了这位寡妇的生计。杜甫听说后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虽然吴郎的年辈要比诗人小,但杜甫用“呈”字既表示对吴郎的尊重,又表示自己对这事郑重严肃的态度,希望吴郎能够重视且易于接受。
  诗人把这个寡妇来打枣的前因后果告诉吴郎:那打枣的女人命运很悲惨,没有儿女,没有食物来源,实在非常可怜,值得大家同情。然后劝吴郎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不穷困,她为什么在别人的冷眼之下不顾自尊而到别家的枣树上打枣呢?我猜想她来打枣的时候,内心一定有不安,有担心,有恐惧,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吃有穿的人应该多多帮助她,和她亲近些,让她感到心安。诗人表示也理解吴郎插篱笆的做法是为了防止意外,但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东西怕被远来的人偷走呢?现在,官府加到老百姓的头上的赋税越来越多,民不聊生。战争连年不断,哀鸿遍野,无数百姓嗷嗷待哺,想到国家如此,百姓如此,我不禁老泪纵横,哪里还考虑到自己的得失呢?其言下之意,现在生活动荡,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大家应该同舟共济,何必斤斤计较呢!
  大凡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丰厚土壤之中,为人民而呼,为人民而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概莫能外!
  柳宗元是一位值得人们敬重的诗人。他与刘禹锡是道义之交,政治之友,同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职。先贬为永州司马,再贬任柳州刺史。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被贬到更偏僻更穷困的播州时,他愤怒了,痛哭了,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遂向朝廷请示,愿自己与刘禹锡对调,让刘禹锡去柳州,自己到播州上任,为此纵然再次得罪权贵而死也不遗憾。从中看出唐代道义相交的朋友之间两肋插刀生死以之的宝贵品格。后来有人将刘禹锡家有老母的情况奏明皇上,刘禹锡得以改刺连州。为朋友,赴汤蹈火而义不容辞,不怕得罪上级引来杀身之祸。韩愈在此文中叹曰: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
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韩愈并不支持永贞革新,批评柳宗元“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但对柳宗元对待朋友的高风却赞颂备至。三年后,柳宗元便去世。柳宗元刚到柳州,就写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为连州刺史)遥寄刘禹锡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上柳州城的城楼,诗人一下子神思飞越,自己已经到了柳州,同样遭受贬职的朋友们现在是否也已经到达贬所呢?往昔与守旧派斗争的风云又重新浮现眼前。在这一场带有血雨腥风的斗争中,自己一派失败了,力图改革的宏愿也顿时灰飞烟灭。为首的两王(王叔文、王伾)贬职而死,他们八个人也倒了霉。想到这些,怎么不愁思茫茫呢?这愁思,简直如那辽阔无边的长天,像那一望无际的江海!一会儿,老天下雨了,城楼上风显得格外猛烈,雨点很密,吹打着眼前的芙蓉、薜荔,也摧打着他的心。屈原善于以芳草喻君子,恶物比小人;柳宗元这里也以外界势力(雨、风)无情地摧残生活中美好可爱的事物(芙蓉、薜荔),曲折地道出了他们无端遭受空前迫害的痛苦,表示了对那些反对革新的守旧派的蔑视。他把视线投向远处,想看千里之远的老朋友贬所,却被山岭上无数的树木遮挡了他的视线。其实,即使没有树木的遮蔽,如此遥远,非目力所及,怎能看到?因为看不到远处,所以他愁肠百结,恰似那蜿蜒曲折的滚滚江流。无奈之下,只好遥遥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来到边远蛮荒之地,你们的情况怎么样,过得还好吗?在这样的地方,今后我们很难联系了。不要说互访,就是互通消息也难,走陆路,山树重重叠叠,道路艰险绿色路,江流盘曲,弯弯绕绕,怎么能够传递?更何况,人言可畏啊!

             


  刚到任所,想的是朋友,这就是柳宗元的待友之道!对待朋友,真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诗里不说“愁肠百结如江流”,而说“江流曲似九回肠”,采取比喻倒过来写的手法,更具有耐人咀嚼回甘的功效。从中可见柳宗元诗歌艺术的超群。
  柳宗元与刘禹锡被贬十年后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一起被召还长安,一到京城,看到那些踩着改革派的鲜血获得荣耀的新贵们在朝廷里颐指气使,耀武扬威,洋洋自得。傲骨嶙峋,锋芒毕露的刘禹锡怒从心
头起,奋笔疾书,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讽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载。
  此诗运用比兴,千树桃花,不过是十年以来钻营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他们用尽一切宵小伎俩,党同伐异,登上权力顶峰,不知人间有羞耻两字。看花之人,则是那些奔走权门、趋炎附势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谄媚权贵,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对千树新桃极尽吹牛拍马,阿谀逢迎之能事,刘禹锡尽管遭贬十年,依旧不改其刚硬的性格,对他们有的是蔑视、鄙薄,他深知,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越是炫耀自己,越是容易凋零,有什么了不起呢!
  这样,他又一次触怒了那些手握权柄者,与战友们又一次遭受打击——去更远更穷苦的边郡当刺史。名义上官是升了,处境却更加困难了。一路上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对于老友,他知道内心有愧。为了自己,宗元仗义执言,而自己却不能为他做些什么。所以,两人一起离开京城,一路上款款深情,化作千言万语,每夜都抵足长谈。走到衡阳依依话别的时候,柳宗元作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京师,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古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等候了十年,好不容易依例征召至京师,盼望处境有所好转,哪里知道反而发配到更远的岭南。他失望,他悲愤。现在走到衡阳歧路,该分手了。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趾(今越南)时经过此地的故道宛然存在,风烟浩茫;其墓前“翁仲”(石人)虽已经被草树遮住了,但他的事迹却永载史册。此时两人所走之道正是马援出征经岭南之路。当年马援得遇明主,主动向朝廷请缨,愿以马革裹尸,后来奉命出征,走在这她路上,意气扬扬,最后能一显身手,建立不朽功业;而他们却被贬去穷荒瘴疠之处,身无用武之地,走在这条路上,是多么的无奈!写景之中,颇多感慨。
  第三联表面上是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正是因为在永州放情山水,懒于政事,故遭到人们的议论和批评,再次被放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实在可畏。所以今后不要写文章得罪权贵而出名了。既是自勉,也是劝勉老友,殷殷叮咛,其意拳拳。俗话说千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不知道这次离别后,能不能再有机会重见知音。想到这一点,岂不令人痛断肝肠?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时,两位老朋友执手相别,一定有泪如倾!故尾联巧妙地运用了《孟子》上的“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语,描写两人临别时,肝肠寸断,泪湿青衫的情景!
  这首诗基调沉郁悲怆,感情悱恻伤感,具有很感人的艺术魅力。
  读了柳宗元的诗,刘禹锡也写了《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赠给这位志同道合的战友: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也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雁飞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首联与柳宗元的相同,写离开京城十年又一起受到征召,带着希望,带着惶恐来到久违的的京都,盼望天子英明,圣恩浩荡,能够起用他们,一展胸中才华,可是还是被流放,而且要到岭南,渡过湘水后就要分别。寥寥两句,就将两人的又次遭贬的遭遇尽括其内。三、四句引用典故继续叙事。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后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又贬为连州刺史,故曰“重临”。西汉时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颖川太守,结果州内大治,名满天下,而刘禹锡的这次重临与黄霸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流徙南荒贬所,实属不忠不孝,故曰“事异”;柳士师即柳下惠,是春秋时的贤人,正人君子,是柳宗元的先祖。据孔夫子说,柳下惠也是一位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好官,他不以官小而谨小慎微,不以官大而胡作非为,站在大领导身边不奴颜婢膝,站在乡巴佬旁边不趾高气扬,走到哪里,就把恩泽撒在哪里。得罪权贵被多次撤职而秉性如初。后来有人问他既然不被重用与信任,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另觅出路呢?柳下惠长叹一声,回答说,像我这样性格刚直之人,走遍天下还不是一样?孟夫子也很佩服他的这种正直不阿的品格,感叹道:柳下惠真让人敬佩!刘禹锡用在这里指代柳宗元,柳宗元同样也连遭黜三次,与诤友的高风亮节相比,他自觉惭愧,故曰“名惭”。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颈联不是采用一般的抒情方法,而是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之中,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突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分手时自己翘首北望,目光追随着北飞的大雁,一直到望不见为止。自己留恋故土,可故乡山高水远,在千里之外,怎么能够望见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正当愁肠百结之时,远处又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更加令人内心凄惨。猿猴的鸣叫本是自然现象,根本无关感情的喜怒哀乐,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把猿猴的叫声称为哀鸣,这样就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如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秋兴八首》里也有“听猿实下三声泪”之句。这样,习惯成自然,诗人听到猿猴的叫声会很自然地会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一角而感慨,而掉泪。现在,两人分手之时,又传来了猿猴凄厉的声音,更加触动了作者感情悲怆的琴弦。
  尾联是希望,设想别后相思。连山就在刘禹锡所治连州,本与桂江(就是漓江,柳宗元顺漓江而下去柳州)毫不相关连,但正是有了两人之间的互相翘望思念,一根感情的纽带把这两个地方连结起来。“有所思”本是汉乐府民歌,这里指生死不渝的友谊使这一对朋友永远互相挂念、互相思量。         

  柳、刘之间唱和的诗篇很多,特别遭受贬职之后,他们在这次别后还有多篇来往,但却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三年后,柳宗元在柳州任所郁郁而终,终年四十七岁。死后极其凄凉,连一口棺木都置办不起,还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给孤儿寡妇筹措了丧葬费用。因为他在柳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劝农桑、解放奴婢一事,使柳州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被柳州人传为美谈。《新唐书·柳宗元传》
说:“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赊,子本均,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针,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佣,视值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故至今仍然被当地人民怀念。刘禹锡缅怀好友,沉痛不已,主动承担了抚养柳子儿女的责任,力请当时著名文人韩愈为好友作墓志铭。假若没有刘禹锡,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是不会写的,要知道,韩愈不赞成柳宗元他们发起的永贞革新,与柳宗元的关系也很泛泛,但对宗元的人品特别是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还是非常佩服的。他在《柳州罗池庙碑》里神乎其神地说,柳宗元死后成神,当地人建祠堂来祭奠他。当时有个酒鬼在那里出言不逊,结果被夺去了性命。可见,他对这位朋友内心是很景仰的。
  《唐才子传》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工诗,语意深切,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司空图论之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
  刘禹锡后重新被起用,十余年后回到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诗前有作者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又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诗曰: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又重来。
  其性格之倔强,不屈不挠,令人感动,但正因为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脸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还写这样的诗,故人们鄙薄其行,始终不被权重者看重,没有登上权力的顶峰。晚年任太子宾客闲居住洛阳,与时为太子少傅的白居易友善,世称“刘白”,得终其天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了诗人贬官之后的大彻大悟
唐朝诗人的相互交集与生死之交 瓦西里孟(孟国华)
【柳三谈】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唐诗中的友朋聚散(唐诗中的CP故事:李杜、元白、刘柳)
大唐18位顶尖诗人,写尽了世间所有离别
唐人诗画话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