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目答问》:指导治学门径的文献目录学类名著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作品名称:《书目答问》  创作年代:同治十三年(1874)   作品出处:在四川成都大字写刻初印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张之洞
简介
书后附有《别录》及 《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书籍介绍:
中国古籍推荐书目。清末张之洞撰。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历任要职,卒谥文襄公。《书目答问》是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任四川学政时,为指引学生读书门径而编撰的。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该书初刻于光绪二年(1874),曾多次翻刻重印。1931年后,范希曾(1901~1930)作《〈书目答问〉补正》 5卷,纠正原书作者、姓名方面的一些错误,补记1874年以后各书补刊的版本,并增收1930年前出版的一些与原书所收录性质相近的图书,约1200余种。该书1959年重印时,内容又有部分修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文泱先生已出版《增订书目答问补正》,该书凝结孙先生多年心血,价值甚高。
善本与《书目答问》:
唐以后,雕版印刷术逐步得到应用,书籍反复刊印,广泛传播,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意义:
《书目答问》中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是“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应该指出的是,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会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时代下限,丁丙认为明本是善本;现在从书籍流传的实际出发,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小故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导读性书目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陈晓华 李文昌:论乾嘉目录学的几个特征
《书目答问》:刊布古书求不朽
缪荃孙与江南图书馆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