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級課程 (16-20)

初級課程16

 尖鋒的用法
1筆鋒
毛筆用筆鋒寫字。
一枝毛筆兩個鋒。如一把寶劍,可用尖和兩刃。
一只筆筆尖可以寫字,當筆頭彎曲,那就是用筆頭的側面來寫字,我們
稱為側鋒。尖鋒和側鋒寫也來的線條也不同,形成了書法的兩大線條:
尖鋒線和側鋒線。

結論:
一支毛鋒可以用來書寫的部位有兩個;
一是筆頭的尖端,二是筆頭側面。
筆鋒=尖鋒+側鋒。
 

2筆心為帥
筆頭可分三部分:
筆頭是一個圓錐,有一根中軸,
筆管是一個圓柱形,圓柱形也有
一根中軸。當筆頭裝入筆管,本質上就是兩根中軸連在一起了。所以抓
信了筆管,也就是抓住了筆心。當筆管運動,其實就是筆心在運動。

唐.虞世南《筆髓論》:
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隨管任使。

清.劉熙載《藝概》: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
(就是筆頭分筆心和副毫,筆管指揮著筆心。副毫只是小兵,可以輪換
替代。而帥是不能替代的。

寫字要會用筆心,外面副毫要比主毫短些。用來寫字的尖鋒,是筆心主
毫的尖端。和被毛的關系不大。韋誕筆筆心接近中軸。散卓筆筆心與中
軸相差
比較大。我們用散卓筆時要注意筆尖的中軸。



3尖鋒的狀態
3.1聚鋒
所謂聚鋒:指筆心下端聚集為一個尖。或者說,筆心保持圓錐形(只說
筆心)。尖鋒是筆心的下端點,聚鋒是筆心下端聚成尖。這是使用尖鋒
時最理想的狀態。點墨后都會舔筆,就是希望聚鋒。
 

 

王羲之《聖教序》中字,可見他是用尖鋒的高手。有入木三分的感覺。

3.2開鋒
要想寫粗一點筆畫的毛筆字,除了用大一點的毛筆,另外可用的方法是開鋒,
就是把尖鋒拉開一點。

唐.虞世南《筆髓論》:
(王羲之)又云: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3.3扁鋒
筆根是圓的,筆尖是扁的。最長見于副毫一起鋪開。

3.4破鋒
就是筆心分叉,一是小筆寫大字開鋒力量較猛,另外可能是筆心中墨水
不夠所致。如王羲之《蘭亭序》:歲。
 


 

3.5散鋒
第五种情况是散锋。这时尖锋的毫毛不能粘合在一起,笔心就变成下面
散乱的情况。
这往往是用笔不当,或者墨太干而导致的。
在王羲之系统
中,散锋是不正常的。现在有
很多书法作品,有大量的飞白,很多观众,
 
误以为这就是豪放,其实是用笔、用墨都有毛病。

3.6絞鋒
一是筆心未絞,周圍副毫絞了。
二是筆心毫毛也絞了,這時尖鋒呈螺旋狀散開,書寫時線條有大量的飛白。
這是因為不懂八面鋒,硬拉著毛筆寫的,或者按住了尖鋒時轉手指,
結果筆鋒就絞起來了。

4簡單的尖鋒線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築”
“目、其”是也。
(垂直下筆,撞擊紙面。目其中間兩小橫起筆用直撞下筆。)

4.1細尖鋒線
不開鋒
瀾墨或乾墨。
馭鋒直下,中軸垂直紙面,取得
正鋒位置。
手腕向右,用筆管帶動尖鋒運行。
扶直中軸,離開紙面。

4.2粗尖鋒線
下筆行鑄開鋒動作  其他步驟和前面一樣。
                
鐵線篆


書法中有三樣的東西別人看不見:第一筆心。筆心處于什么狀態要心
中有數。

要點:
一枝毛筆兩個鋒:尖鋒和側鋒。
尖鋒可能出現的六種狀態。
筆心(中軸)為帥。

   尖鋒細線:垂直,直撞。尖鋒粗線:畫十字開鋒起筆。 


3月4日,練習尖鋒線、九用中馭鋒用筆、開鋒練習、練習小篆。
(思考:柳體中切入寫橫,可以理解為一面換起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斜切豎開筆呢?)

初級課程17

 尖鋒線的本質
1尖鋒線的本質
一枝毛筆兩個鋒。筆心為帥。(尖鋒比側鋒重要。)
尖鋒垂直下紙是一個圓點,那當尖鋒運行移動,紙面上會出現圓點鋒動
尖鋒線是由一系列圓點組成。好像魚鱗一樣排列,一個圓點就是一個鱗
片。所以古代又稱“鱗勒”。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一,此名“鱗勒”。.....
(鱗勒在更早一點的文獻,如蔡邕《九勢》一文中已經見到。他說:
“橫鱗,豎勒之規”。就是一橫的寫法,也可以用作寫一豎的規范。)


看這三條線,都是尖鋒線,圓點大小也一樣。唯一區
別就是疏密不同,當我們寫尖鋒線的時候,圓形鱗
片的排列,可松可緊,有時密有時疏。這樣就會形
成不同的尖鋒線。請你注意此時每個圓點都畫出了
輸廓線。但實際上寫出的尖鋒線圓點是沒有輪廓線
的。去掉輪廓線,實際的尖鋒線見右圖。
 

大家都看到,鱗勒線條兩邊不是平滑的,而是輪形
連續。上面線條鱗片排列疏,輪邊非常明顯,兩邊
凹凸很大。中間線條排列較密,感覺是一條緣毛糙
的線。下面這條,鱗片排列非常密集,這樣兩邊就
接近於光滑了。古人說:好線條要“不光而毛”。鱗
勒就是寫毛糙線條的方法之一。
輪邊線條也是經常
用到的,可以消除線條
平板的感覺。參見近代沈尹
默的作品。
 

 
圖畫白描出是尖鋒線條。有些線條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實不是。線條
流暢而飛動。這樣線的線條,用的就是尖鋒線。把線條放大一些看,就
可以看到圓點。

結論:
尖鋒線的本質,是圓點移動形成的線條。
線條兩邊是輪形連續,古稱“不光而毛”。
尖鋒線又稱鱗勒。


2趯鋒
《玉堂禁經》九用
(寫尖鋒線的用鋒技巧。
也可以用來調節尖鋒線
的形狀。)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七曰趯鋒,
緊御澀進,
如錐畫石是也。
(《說文解字》:躍也。《前漢書.李尋傳》顏師古注:“趯與躍同”。
趯yue4,和ti4。《說文解字》:“御:使馬也。古人騎馬代步。緊御,
就是緊緊地拉住馬,這就是勒。《說文解字》:澀:不滑,艱澀,不
通暢。這句話的意思:并非要勒馬停下來,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馬
疾行,而是艱難地前進。在書法中,御鋒等于御馬。所以稱之為“澀
進”。前人說好像在濕泥上行走。筆锋要咬住紙,黏住紙。好像以鐵
錐子在石頭上畫線那樣。這樣用鋒就對了。

《述張表史筆法十二意》:
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
後問於褚檔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
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
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
睡在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
 
書法用筆有兩種基本方式:
一拖,拖是:筆管先行,筆鋒在後。拖的時候,手腕在右。拖,是最容
易寫的,但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難做到力透紙背。
二推,推是:筆鋒先行,筆管在後。推的時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
拖大得多,但行進困難,這就是“澀進”。

唐.李世民《筆法訣》:
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
(就是筆管不要睡倒,筆鋒要先走。這是筆管基本垂直的情況下推筆尖,
稱之為勒。

要點:
尖鋒線是一連串的圓點,
稱為鱗勒
趯鋒是寫尖鋒線的技法。
力透紙背是線條好壞的
關鍵。



幽答:不需要排整整齊齊。  尖鋒線不僅能寫橫,也有  
      寫豎、撇、捺。

初级课程18
毛笔侧锋的用法
1什 么是侧锋
今天讲讲侧锋。第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侧锋?我在第十三课“墨
法”中讲过笔头外表的划分。毛笔笔头可以分成三等分:上面是笔根,
中间是笔腰,下面是笔么是侧锋
今天讲讲侧锋。第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侧锋?我在第十三课“墨
法”中讲过笔头外表的划分。毛笔笔头可以分成三等分:上面是笔根,
中间是笔腰,下面是笔锋。笔锋尖顶就是尖锋,周围一圈就是侧锋。
垂直高度说,侧锋大约是笔头下面的三分之一左右。
 
书法所用的毛笔,是“心副式”,笔心的下端点是尖锋,而侧锋
用的是副毫。所以,尖锋是一个点,侧锋是一个面。但是要注意,副
毫比笔心要短一些,所以在笔心垂直的情况下,副毫是不接触纸面的。
要用副毫写字,关键是笔心倾侧或者弯曲。因为毛笔是软的,倾侧后
一用力也会弯曲。所以,笔心弯曲是使用副毫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笔
心为帅,笔心指挥副
毫,副毫跟从笔心。
 
简言之:
侧锋使用副毫来书写;
侧锋受笔心指挥,笔心是关键;
使用侧锋时,笔心经常是弯曲的。

2.笔心弯多少?
这样一来就引来两个问题:一是笔心可以弯多少,二是向什么方
向弯。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笔心可以弯多少?
笔心弯曲,副毫才能接触纸面,稍微弯一点,我们称为一分笔,
弯多一
点,就是二分笔。更多一点,就是三分笔。很明显, 

三分笔写字,线条比较粗。一分笔比较细。
 
从这张笔头图来看,
一分笔在最下面,就是笔头只弯一点点,到三分笔就把笔锋部分全
弯过来
了。大约占整个笔头的三
分之一。

 
为什么通常不用笔腰写字呢?因为笔心弯曲度越大,笔尖就越散,
把笔腰部分都弯过来,势必尖锋散开,如果把笔根都按下去,那更是
全部散开了。所以通常只弯到三分笔。如果你觉得三分笔还不够粗,
你应该换用大笔,而不是去弯笔腰。大笔的二分笔,可能已经粗过小
笔的三分了。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之为“蹲”,是九用之一。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
乙等用之”。这句话宋人《翰林密论》说是王羲之讲的。我来一句句
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四曰蹲锋”,这是弯曲笔心的动作。“蹲”有两个意思,
如果中轴原来是直的,现在蹲,就叫他弯一点;或者中轴原来已经弯
曲,现在蹲,就叫它更弯一点。总之,蹲,就是增加中轴弯曲度的动
作。
 
《说文解字》说:蹲,踞也。什么是踞呢?古人席地而坐,臀部
坐在脚跟上,如果是两腿伸前,这就是踞坐。如《史记》记载高阳酒
徒郦食其去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就是这个姿势。
笔心弯曲,也会导致尖锋叉开,所以说“蹲”。
第二句话说:“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节就是关节点,在关
节点上,往往要用到蹲这个动作。但弯曲笔心会把笔锋按开,所以提
醒你做蹲的动作,要缓,就是慢。“轻重有准”,用力轻重要准确。
第三句话说:一、乙等用之。这是举例子,所举两个字都很简单,
正因为字形简单,所以看节点容易。这些基本节点,今后会详细分析。
 

譬如一,起笔、收笔都有一个节点。你看
起笔很轻,线条尖细,后来
怎么变粗了呢?这
就用到了蹲锋。当然还要用其他动作,不止蹲
锋一
种。线条粗细变化,跟蹲锋这动作很有关
系。
 
又如乙,也会用到蹲锋。你可以看到它有明显的节点。
 
3.笔心向什么方向弯?
好,接下来要讨论第二个问题:笔心向什么方向弯?这就要说到
非常重要的“八面锋”了。
尖锋是一点,侧锋是一周。理论上笔心可以向一周的任何方向弯
135
曲。通常我们说“四面八方”,四面是前后左右,再加上前左、前右、
后左、后右,就成了八方。
古人说到四面八方,是用八卦来表示的。对于八卦的方位,现代
人已经很陌生了。
我给你来一段前人讲书法,清代包世臣这样说:“始艮群交乾者,
非指全字,乃一笔中自备八方也。后人作书,皆仰笔尖锋,锋尖处巽
也。笔仰则锋在画之阳,其阴不过副毫濡墨,以成画形,故至坤则锋
止。”你懂不懂?用八卦表示方位,不是好办法。
普通人比较熟悉的方位,还有东南西北,但用到书法上,也不方
便。譬如我把包世臣的意思转一下:“在西北下笔,到东北收笔,如
果笔尖在北方,则南方只有副毫”,你懂不懂,我都觉得晕。
我想,现代表示方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数字盘。现在手
机很普遍,手机拨号的数字盘,大家都很熟悉。这等于是一个九宫格,
四面八方各有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各表示一个方向。中间的5,就表
示不偏不侧,那就是正锋的位置。
当我们执住笔管,使中轴垂直于纸面,这就是5 号位置。当我们
运动笔管,简略地说,有八个方向。这就是八面出锋。笔锋走6 号方
向,往往是写一横,笔锋走8 号方向,就可以写一竖。笔锋走7 号方
向,写出来就是写一撇。笔锋走9 号方向,不用多说,那就是一捺。
我提醒大家,汉字四大笔画横竖撇捺,就是6789 四个方位。上面还
有1234 四个方向,基本上都是钩。
这是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的“力”
字,
那个钩,方向就是
1 号位。

 
褚遂良《阴符经》的“九”字,最后的钩是向上的,2 号位。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衣”字,中间这一竖笔有个钩,三号位。
 
 
这是智永写的“子”,最后有个钩,这是平托钩。先要向4 号位走一
小段路,最后才收锋。
 
清代王澍《论书賸语》说:“笔至八面出锋,
斯施无不当矣。”就是说你能八面出锋,写起来就没有不适当的动作
了。
清代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说:“运笔之法,斜正上下,
平侧偃仰,八面出锋,始筋肉内含,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他
这一段话,本来是赞扬唐宋碑刻用笔之精妙,唐宋书法家八面出锋,
所以风采焕发。
简言之
侧锋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取决于笔心的弯曲度。
笔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弯曲,这就是八面出锋。
 
4.临贴注意
当我们临贴的时候,如果是侧锋线条,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粗细,
几分
笔;二是注意方位,向什么方向走。
你看《阴符经》中的这个
“之”字,
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都用到了,线条变化自然,最
后一捺雄键
有力,也就是说,作者把一枝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
来了。
 

这个“天”字也是,你看一撇,开始是一分笔,然后转为二分笔,最后一
捺三分笔,毛笔起倒明显,转换
自然。运腕熟练,腕力强大。
 
看贴的时候,先看他用笔的特征。譬如赵孟頫《妙严寺记》,一望
而知,线
条粗细变化不大,有没有用到三分笔呢?没有。从
头到尾
粗细差不多,基本
上就是二分笔写的。

 
这是乾隆皇帝抄经,大致只用了一分笔。看起来有点像钢笔字,线条没有变
化。清代的馆阁体往往如此。
 
王羲之就不同了,这是王羲之《丧乱贴》,现在日本,用笔干净
利落,粗细变化极大,交替出现。但安排从容,节奏清楚。
除了粗细,还要注意方向。像刚才《阴符经》这个“天”字,一
共四笔,行笔的方向,就是6679

今天的练习,就是侧锋的用法。首先是一、二、三分笔的练习。
你毛笔下笔以后,先蹲,然后向右走,最后收笔。看,毛笔侧一
点,下纸后蹲,然后向右拉过去,向左收笔。
好,第二次,二分笔。二分笔侧一点,下笔以后按重一点,手向
右拉过去,手向左收锋。
好,三分笔,一样!侧一点,重重地按下去,把笔对重重地按下
去,然后拉过去,好,手向左,收锋。收锋要收到毛笔仍然笔心是直
的,就可以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线条,一根比一根粗,就是一分、
二分、三分。
第二个练习,先把毛笔放在正锋的位置,然后向八面锋练习一下。
6 号回过来,这是8 号、7 号、9 号、4 号、1 号、2 号、3 号。练习
向各个方向走,其中6、7、8、9 是最主要的。6、7、8、9 这是最主
要的。
 
本节要点:
侧锋轻重有一、二、三分笔。
侧锋方向有八面,可以八面出锋。
蹲锋是压弯笔心(中轴)的动作。
要点解读:
思考题:
有时候一分笔和尖锋线条粗细很接近,这两种线条本质有什么不
同?
用屏笔写一、二、三分线,然后换一枝联笔做同样的动作,是否
大笔好用?

初级课程19
 初級課程03  學書法從筆法入手

3.1表達個生的兩種方式
自然表達:天性的自然露。(低層次的)
藝術表達:掌握了技法,受過訓練,脫離了自然表達。
(區別:寫字與書法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掌握書法的技巧。即筆法)

3.2古人學書法先求筆法
顏真卿:向張旭學筆法。
韓方明:著《授筆要說》。
空海:向韓方明學筆法,在日本相當于中國的王羲之。
黃庭堅:宋代四大家之一,著《山谷論書》。
包世臣:清代書法理論家,著《藝舟雙楫》。
徐謙:晚清著《筆法探微》:幾百年沒出大書法家,因不講筆法。

結論:古人學書法,先求筆法。
      掌握筆法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1初學都應學哪種體好呢?
學書法應該先學筆法。

4書法的筆法是不是每個書法家各有一套?筆法有統一的規范嗎?

4.1筆法有統一的筆法。
赵孟頫《蘭亭十三跋》之七: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
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用筆是一致的,結字是不一致的(因時代不同審美觀也不同。)

一種工具不變,使用方法是一定的,長期總結使用的規范。
個人用筆方法各有偏重,各有特點,但還是要符合規范。

結論:
筆法本身是講共性的。
共性就是用筆規范,大家都要遵守。
具體運用是講個性的。
個生發揮不能脫離規范。
(個性是在共性下發揮的。)

4.2王羲之筆法是典范
潘伯鷹:就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看,隸書是一大變化階段。甚至說今
日乃至將來一段的時期全是隸書的時代也不為過。草書和楷書為千余年
來流行的書法。它們在形體上,由隸書衍進,固是無待多言的事實,尤
其在技法上,更是隸法的各種變化。(唐隸指楷書。)
王羲之是精擅隸書、更以其中許多筆法變化移轉到楷書和草書上最有成
就的大家。事實上,自從有了他,中國的書法才形成了由他而下的一條
書法大河流的。
我深覺王羲之不僅是一個精通隸書的大家,其更偉大的成就則在能以隸
法來正確地、巧妙地、變化地移入楷行草書之中,成為新的體勢,傳為
不朽的典范。

篆隸轉為真行草法其中關鍵人物:王羲之。

要點:筆法是書法的核心。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筆法。
王羲之筆法,是筆法典范。


幽幽答:先学笔法是抓到了关键。不懂毛笔,是写不好书法的。
 
 第20 课笔记:什么是换笔心
1.换笔心
     
 你想一想,汽车是怎样转弯的?这个问题很简单,人人都知道。
当司机扭动方向盘,汽车就转弯了。很好,请你记住这个简单的结论。
     
 写字也要转弯吧,笔锋怎样转弯呢?跟开汽车一样。你看这一个
笔画,书法中叫做“勾努势”,它几个地方要转弯呢?两个。其实不止
两个,不过大家还没有学过。
我先说明显的转弯处,就是两个。
 
笔锋到了要转弯的地方,就要做点动作。这动作就等于司机转方向盘。
控制笔锋的方向盘,
就是笔心。只要把笔心扭过来,笔锋就顺了。这
个扭笔心的动作,书法上称为“换笔心”。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文化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
非换质也。”这里讲的质,就是实质的东西。书法上请你“换笔心”,
是指笔心换方向,不是叫你把笔头拆开来,换一个新的笔心。
 
2.衄(nǜ)锋
如果你给晋唐人讲“换笔心”,他们可能听不懂。这个名词是后
来才有的。那么“九用”中有没有讲换笔心的技法呢?有的,就是这
个衄(nǜ)锋。上一课讲了“九用”中的挫笔,那“九用”还剩五个。
今天要讲“九用”之六的衄(nǜ)锋。
 
《玉堂禁经》说:“六是衄(nǜ)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
火用之。”这三句话还真不大好懂。我来逐句解释。

第一句话说:“六曰衄锋”。先要说说“衄”发什么音,《说文》
“女六切”,古音为nǜ,你照“女”字发第四声就可以了。但这个音
还是可以讨论的,我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其次,“衄”这个字是什么
意思。《说文解字》说:“鼻出血也”,就是流鼻血。不用紧张,流鼻
血跟书法没有关系。跟书法有关的是“衄”的假借义。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说:“按诸书用‘挫衄’者,‘缩朒(nǜ)’
字之假借也;缩朒者,退却之意也。”原来有这个字“朒”,发音和“衄”
一样。这“缩朒”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讲月亮的变化。《说文·月部》:
“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朒”。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新
月如钩,好像月亮缩小了。古代称为“缩朒”。而“缩朒”又可以写
为“挫衄”。很显然,这是当时各地发音不同所引起的。

“挫衄”就是“退却”的意思。比如说:“挫衄”在古文里边经
常说,就是形势翻转。你打仗的时候,先往前冲,但是打不过人家,
那就要退却,退却就称为叫“挫衄”。

如《晋书》里面说:“诸葛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
诸葛亮攻打陈仓,不成功,形势反转,回去了。

简言之:
罗君惕先生说:“丑是扭的本字。”很多右旁是“丑”的字,都有
“扭”的意思。
扭纽钮杻忸沑狃等,都有“扭”的意思。
在书法中,“衄锋”其实就是“扭锋”。
第二句话说:“住锋暗挼是也。”“住锋”就是驻锋,暂时停止,
停一停做什么?“挼”,挼就是揉搓。
韩愈诗:“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
就是两手来回搓一下。

《说文解字》说“挼,推也”。颜
师古说“揉谓矫而正之也。”所
以“暗挼”,就是暗中揉搓一下。把笔
心后退调整一下。
 
第三句话举例,说:“烈火用之”。“烈火”就是烈火势,常用的
笔势之一。
 
你看这是王羲之写的“华”字,烈火势就是中间这一个。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草书“笙”字。头上就是烈火势。

这是南宋张即之《书杜甫诗》中的“筵”字。也
有一个烈火势。
 
这是明文征明《游虎丘诗》的“簿”字。起手就是烈火势。
 
这个烈火势,在二级课程“笔势”中还要详细讲。现在简单介
绍一下,它就是两个“人”字。第一个用撇捺,第二个变形为竖
横。如果你把它看成一条道路,它要转换的地方真是很多。
这些地方就要换笔心,也就是扭锋。
 
好了,回过头来看《玉堂禁经》九用之六:“六曰衄锋,住锋暗
挼是也,烈火用之”。所谓衄锋,就是扭动笔心,调整方向。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说:“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说,一画要有高低起伏,一点要
有扭和
挫不同的动作。一个点,不管你向
左向右,通常就是两个
动作,一扭
一挫,或者是一挫一扭。这是孙过
庭《书谱》中的左
侧点。
 
这是他写的右侧点,里面就是两个动作。笔锋行走到红点,就要
做衄锋动作了。
 
这个东西,大家都看见过,打游戏的操纵杆,当你抓住它前后左
右摇动,就可以控制方向,毛笔也一样,笔管是笔心的延长,当你执
住笔管,那就等于握住了操纵杆。可以自由地操纵笔心的方向。

今天的练习,就是写烈火势。

可以先写线条比较细的,容易掌握。写的时候,要注意扭笔心。
转动手腕,来扭动笔心的方向。那我们来试一试,这个细的。这是细
的,然后呢,写熟了,就可以加粗。加粗下笔可以写到三分。扭,再
扭,然后横,然后收笔,收笔我用两次揉搓。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要点:
“换笔心”这个术语,指笔心换方向。

九用之六为衄锋,即扭动笔心方向。
运用衄锋的实例:烈火势。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衄锋”就是驻锋“暗挼”,如果你会广东话,试读“衄”和“挼”,
有什么启发?
写烈火势时,在八面锋中用了哪几个方向,把这些方向的数字写
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系统五种执笔法,逐一解释
?自学书法走迷路,是你没有遇到她
“锋”专题之二:锋从何处来?——黄简讲书法
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9_《兰亭序》用字分析01
黄简讲书法全集入门 黄简书法入门视频课程(全集)目录介绍
笔法探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