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一)
今天我们讲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
   音韵学在古代是与文字、训诂合称为“小学”的一个专门学科,这是非常繁复的一个学科。如要专门研究,恐怕是要皓首穷经的。这里说的“小学”是指中国古代专门研究汉字的学问,与现在所说的“小学、初中”不是一个概念。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主要是研究汉字的“声、韵、调”三大组成要素的学科。而我们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特别是在创作那些,需要讲究声律应用的文体时,必是要应用到这些知识的。对音韵学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将对那些讲究押韵或格律的文体,不会再感到复杂难懂。所以说,这节课,可说是基础中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以后将受用良多。

   先谈谈音韵学与韵书的流变史 @我们国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与近古音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古音系”。反切注音法的出现是“中古音系”的发端,其代表作品为陆法言所撰的《切韵》。而反切法虽在东汉末初见端倪,但真正昌行是在六朝时期,成熟在隋朝。

   上古音系的研究,比较有趣的是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声符,来归纳上古韵部,与民间所说的“读字读半边”相似。比如“其”,以“其”做谐声声符的形声字有“淇期欺旗祺琪骐”等。这些形声字,学者们认为在远古造字之初,读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这些形声字,可系联在一个韵部(这里说明一下韵和韵部是有区别的,大家往下学可以学到)。

   这就是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同谐声者必同韵部”。 再如“志诗持时侍待”等字——其中的“待”字,学者们则认为是古今读音变化所至。另外呢,在上古音系中,大抵有30个韵部。 关于上古音系中的“声”“调”的部分,其研究成果比“韵”的研究而言,则相对落后并有更多的分歧。关于上古声母的分析,其研究方法更加复杂。比如“祺”,从其声。即可推断“祺”“其”声母相同。再如“勇,踊也”。即可证明“勇”、“踊”同声母。上古声母具体有多少?至今难以定论。

   而上古音系的声调部分,有人认为上古无“去”声;有人认为有“平上去”而无入声;有人则认为上古无上声;还有人认为当分“舒促”两大类,然后经过演变而有四声。诸家观点,各有其理。@不过较为统一的看法是——上古音系的声调系统,在实际使用时,多“声调互用”,即押韵时不分声调用韵。

   所以这里才是上古音系最关键的部分————在先秦两汉的上古音系时代,是没有押韵平仄混押概念的。如果以后见有人质疑先秦两汉的韵文,平仄混押了,或者对偶不工了,我们就可以明确的告诉他:此时代,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从大量的先秦诗歌与韵文来看,亦确实如此。同理,先秦两汉做偶对时,亦无声调相对的概念。这与中古音系的押韵完全不同了。中古押韵,必声调相同。推究起来,上古时不重视声调问题,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当时的诗,多是用来唱的,谓“诗歌”。唱时,其字发音的舒缓皆可起到调剂声调的作用。

   既然是唱,那么就算是一句中的某些字,因为声调问题,而出现拗口情况时,亦可用唱音的缓急高低自行调剂,实际影响并不严重。而中古时期的诗,多是以“吟”为表现方式,就音节而言,有相对稳定的吟读节奏,与声调要求。若再不区分声调用字,则很容易使整句不能顺畅吟读,甚至是拗口。

   而赋,虽说从诞生之初就是“不歌而诵”的文体,也就是说,赋不是用来歌唱而是用来朗诵的。但先秦两汉,受音韵学上认识不足的制约,也谈不上押韵与偶对时的声调问题。迨至中古,六朝赋在押韵时,声调上已与诗同步。

   而一句之中用字的“声韵调”问题,亦逐渐得到重视。到唐宋,则已基本形成共识。总而言之,对于作赋,上古音系初步了解即可。而中古音系,则非深知不可。

   现在来谈谈最重要的“中古音系” “上古音系”之后是“中古音系”时期。时间上是六朝到唐宋,但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则一直延续到晚清甚至今天。

   关于中古音系,这里有些专业术语,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先了解清楚,否则以后在言谈与研究之中,极易犯错:
1、先看看中古音系的声母部分:
   在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叫“声纽”“字母”。叫“声纽”是因为古人认为声母是读音的关键,是纽带作用。叫“字母”是因为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是以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所以叫“字母”。中古音系的声母在唐代大抵30个,至宋代有36个。比如中古声母的“晓”母,就等于现代拼音的x ;“端”母等于t ;“泥”母等于n 。

   一部分中古声母,在现代汉语已经消失了。 中古声母的研究有发音方法与发音部位两种。“清、浊”概念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分辨。分有“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大致来说,发音时声带颤动的是浊音,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2、下面我们开始探讨重点,韵母部分的专业术语——“韵”“韵部”以及“韵类”还有“韵摄”的区别:

   在讲这个之前,首先要知道韵母的构成。韵母由韵头(也称介音)、韵腹(也称元音)以及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母是不区别声调的。中古韵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三个部分而展开的。
现在具体来谈谈这些概念: 
“韵摄”:指元音大致相同,韵尾必须相同。这是中古有关于韵的最大概念。比如《广韵》206个韵,归纳为16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16个),“韵摄”是不区分声调的。“韵摄”的本身含义,大抵是总摄于韵尾的意思——即韵尾相同的归纳在同一摄中。这是针对于韵尾的归纳。


“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诗文中的押韵即是指这个概念。比如《广韵》206个韵,《平水韵》106个韵。“韵”的概念是不区分韵头,只管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韵部”:“韵”的概念要大,比韵摄的概念要小。指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诗文押的是上面说的“韵”,而不是韵部。实际应用中,韵部也称为“大韵”、“韵系”。《广韵》206个韵,韵部仅是61部。
比如“东董送屋”,皆归纳在“东”部,在“东”部之下,再按“平上去入”分为“东”韵、“董”韵、“送”韵、“屋”韵。“韵部”“韵”的区别是,“韵部”不区分声调,“韵”需声调相同。具体说,如果作诗赋押韵是押韵部的话,就等于是平仄混押了。

“韵类”:指同韵但韵头不同的分类——即“韵”下的再分类。比如“东”韵之下,就细分为“红东公”“弓戎中融宫终”两个韵类,他们的区别在韵头不同。由于古今关系,中古韵类,今人已很难说清细微差异。这是针对于韵头的归纳。

“小韵”:即同音字组。此也是同韵字之下的概念,故可详细解释为“同声母、同韵母、同声调”。不同的“小韵”字之间的区别是声母不同或韵头与发音部位不同。比如“东”这个韵部下(注意是韵部),我们上面讲过,“东”韵部有“东”韵、“董”韵、“送”韵等等。其中“董”韵之中的“懂、董”,他们的声母都是“端”母,所以属于同一小韵。

   而“董韵”下还有其他字,如“总”字,因为它的声母属于“精”母,所以与“懂、董”不同一小韵。再如“东”韵之中的“红、洪”“红、洪”就同属一个小韵。因为他们的声母都是“匣”母,并且都是开口呼、一等韵。但“东”韵之下还有其他字,如“中”字,却是三等韵,一等韵与三等韵的发音部位不同,并且“中”字的声母是“知”母,所以“中”“红、洪”非同样一小韵。

   通俗点说,反切上字与下字皆相同的字,就是小韵字(同音字)。如:“红、洪”的反切都是“户公”切。还有如“庚”“羹”等等。

   这里讲一讲小韵,是因为知道之后,我们以后在做诗赋押韵时,就需要有选择了。同一小韵的字,因为读音几乎完全相同,所以尽量不要在相隔较近时用于押韵。比如“红”“洪”或者“庚”“羹”, 这样押韵,虽然不算过错,但因为缺乏细微变化,故不能算是最好。
比如常举例的杜甫诗: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认为“溪”“西”是同音字。其实,“溪”“西”在中古音中不是同音字,“西”字的声母是“心”母;“溪”字的声母是“溪”母,两声母的区别在全清与次清,牙音与齿音。既然声母不同的就不是小韵字(同音字)。


另外还有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的“晓”“小”,也认为是同音字。其实“晓”“小”的声母也不同,一个“晓”母,一个是“心”母。在中古音,“晓”“小”也不是同音字。

   他们用这样的举例来分析古人是不是用同音字押韵,其实就是犯了不以“一代之音审一代之文”的错误。至于唐宋诗中,同音字押韵的确实是有,比如“香、乡”押韵的。但这样的例子是不多见的。所以我们这里提倡,争取不要使同音字相隔太近押韵。当今同音字的定义,应以当今拼音的定义去衡量。比如现代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相同的两个字,就是同音字。但如果是分析唐宋作品,则不能以拼音衡量,当以中古音审中古文,才是严谨的。

“韵目”: 在一个韵中选一个代表字出来,这个字就是“韵目”,比如《平水韵》的“上平,一东”,这个东字,就是韵目字。而“上平”“一”字,本身没有任何的学术含义,只是表示一个计数区分而已——“上平”、“下平”都是平声,没有区别。再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等字,就是《广韵》206韵中,其中4个韵的标目。“韵目”代表的是可用于诗赋押韵的那个“韵”的概念。

   另外,中古音系关于韵母的研究与分辨,还有“等呼”的概念。“等呼”的概念是对韵母的结构加以区分。有“开口”“合口”两呼(明清衍变后增加齐齿、撮口),以及发音部位不同分为“四等”。简单点说, “合口”呼相当于有 u 做韵头或做主元音的韵母(圆唇),其余的都是开口呼(不圆唇)。具体再根据主元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四等。

   再另外,还有针对于韵尾的研究,分为阳声韵与阴声韵,入声韵再独为一类。有鼻辅音做韵尾的,就是阳声韵。比如中古音系中的“钟、江、阳、东、冬、唐、清、青、蒸、登、庚、耕”等等。以塞音为韵尾的一类韵,就是入声韵,现代汉语中已消失。阴声韵就是指韵母全由元音构成,没有韵尾的,如“支、脂、之、微、鱼、虞、模、歌、戈”等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之时,老师曾经传过一些启蒙歌诀,对于初涉音韵的人,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有一个《韵类歌》:
韵尾是其宗,总分十六摄。
韵系混其声,诗赋不可叶。
认韵腹尾同,四声需妥帖。
小韵乃同音,相近不宜涉。

——这个近乎于儿歌的歌诀,其大意很容易理解。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个歌诀是押的入声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初1第2讲 音韵学·平仄·入声字
[转载]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二)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二)
音韵学
中国音韵学入门——读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笔记
古诗押韵究竟压什么?附真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