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三)

 
   在文学史上,《中原音韵》的使用并不广泛,主要用于曲韵。关于元朝中原一带入声是不是已彻底消失,至今也难有定论。《中原音韵》的“正语做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做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犹有入声之别。”这段话言下之意是,当时的说话音中应该还保留有入声,但做词(北曲)时,为使韵部更宽,才取消入声。

从这些说法来看,元代入声在北曲中已无是事实,但日常语音中应尚有一些保留。
   元代之后的明朝,出现过一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韵书——《洪武正韵》。《洪武正韵》的韵部划分方式与《中原音韵》相似,但保留了入声,平声不分阴阳,依旧是按“平上去入”。注音亦用“反切法”,但反切字并不完全依例于平水韵。这些皆与《中原音韵》有明显不同。

   两书成书时间相隔五十余年左右,亦皆是以中原地区的语音为主要标准,其中差异何以如此之大?大抵原因是《中原音韵》以实际口音为主,因为曲,主要通行于民间。《洪武正韵》则是力图在当时的中原民间语音之上,恢复与树立中原雅音,即图恢复中原读书音。

   书并且作为一代王朝官方颁布的韵书,不得不顾及当时的南方读书音中尚存的入声问题。《洪武正韵》终明一代,是官方颁布的唯一韵书,屡次翻刻,其影响甚著。这也说明,在明朝,官方使用的雅音,并不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总而言之,《洪武正韵》对于当时来说,是存古融今的一部韵。

   这里再说个题外话,如果有人问我们:明代诗文到底用什么韵书?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他:明代的诗文主要依据《平水韵》与《洪武正韵》,而《洪武正韵》与《平水韵》的关系密切,可说是《切韵》音系的末期衍变韵书。官方科考所依声律,必以《洪武正韵》为准,而民间诗文所用,大抵是两书兼有。

   《洪武正韵》在清代受到冷落。这与政治上的因素有莫大干系。清代撰《佩文韵府》辞典,关于字的音韵部分,皆以《平水韵》为准。《康熙字典》中,亦不引例《洪武正韵》的反切。除平水韵外,只用《唐韵》《广韵》等等。终清一朝,凡诗文用韵,又复轨于平水。 古代音系的发展与流变,大概就是这些。这些基础知识,作为诗赋人,是必须要知道的。

   至于我们今天做诗赋,到底用什么韵书?是中古的平水韵?词林韵?还是当代的《中华新韵》?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先这样来分析分析:
   当代属于古韵与新韵并行时期。所谓古韵,是指中古音系统,即《切韵》一系之韵书。目前古韵使用较多的韵书是《平水韵》与《词林正韵》。新韵主要指从近古音系发展变革而来《中华新韵》与《诗韵新编》。《切韵》一系的韵书其读音并不完全代表当时任何地方的区域口音,它是一种在较正式的场所使用,并主要流通于读书人之间的雅言正音,是综合南北口音之后的一种读书音,并有重南轻北的倾向。

   而新韵一系的韵书,其读音有明显的地域代表性,即代表北方地区的实际口音,甚至可将区域范围寻定于以北京为轴心的北方地区。新韵一系的韵书有较明显的重北轻南的倾向。也就是说,新韵系是由地方口音发展而来,并借助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得以推广至全国。在普及与应用上,自然接受的因素要弱于政治因素。《中华新韵》及《诗韵新编》与当今普通话的读音相通。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切韵》系的读音至清代早期之前,皆不能与当时的首都口音尽相吻合,但却作为雅言在读书人中流通。按照常理,雅言最易受当时首都方言的影响甚至是同化,但《切韵》系的读音是个卓然的意外,这颇有点读书人傲凌于政治之上的意味。这亦与中国的历史发展亦有干系。

   凡中国受到外来的袭扰时,多是由北而至中原与江南方向,多数时候,中原与江南诸省是汉民族最后的抗击堡垒,而北方则常常沦为其他民族的统治地区。两千年中,此事常有。当北方被其他民族统治时,其语音极易受到统治民族语音的影响,这在汉族读书人心中,容易产生汉语读音北方不为正统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认为《切韵》一系的读音才是汉语正音的想法,亦在情理之中。

   而《切韵》一系的读音,是由中原音与南方音系为主。朱元璋灭元建明后,颁令发行《洪武正韵》之目的,亦是力图恢复汉民族的纯正读音,虽然并不成功,但其苦心孤诣在此。

   新韵一系的韵书与元代用于北曲的《中原音韵》,在特点上相一致。这说明在元代时,中原地区的口音已受北方音的严重影响,此时中原之音,已非隋唐宋中原之音。迨至大明王朝,朱元璋极力主张恢复汉语的雅言正音,图以汴洛中原古音为正音。而实际上,编纂者在具体编写中,关于声调与声母系统,多是承袭《切韵》一脉,只是在分韵上接近当时的北方音系。

   而《切韵》系本是裁衡了中原与江南甚至是西北音的一种综合音。于是《洪武正韵》做为明朝的官订韵书,其实际发音与北京音大不相同,并与当时的首都南京音以及当时的中原音亦不尽同。明王都北迁之后,依旧以《洪武正韵》为官话正音,亦非首都北京话。

   至到清代前期,大抵如此。待大清鼎及天下之后,《洪武正韵》为政治原因被废止。取而代之的《佩文韵府》是以元代的《韵府群玉》和明代的《五车韵瑞》为蓝本。而此两书,又是依据宋代《礼部韵略》而成,此书后世通称为《平水韵》。实际上终清一代,诗文用韵,又复轨于平水韵。清中期之后,官话正音逐渐变为首都北京话,但做诗文时,依旧以《平水韵》,即《切韵》系的中古音系为标准。

   中古音系强大的生命力可见一斑。实际上即便在元代,除北曲用韵是用《中原音韵》之外,诗文用韵多是依据《切韵》系。元代科举断断续续且不考诗赋,故朝廷对韵书亦无特别要求。而明代进士亦不考赋,所考以经义为最重,形式为八股文,此亦是属于非韵文的范畴。民间作韵文或诗词,亦多用中古音系。大抵唐宋以降,官话与诗文用韵的雅言已有渐分之势。

   到清代中后期乃至近代,官话(北京音)与诗文韵语的差别已非常明显,此与朝廷科举不重视韵文亦颇有关系。此时的读书人与士子,通常掌握着三套语音系统,即官话(多用于官场与应酬)、方音(同乡之间日常交流)、读书音(亦称雅言,作诗词或韵文时用)。迨后新文化运动兴起至现代,古代思想与哲学乃至音韵小学等等,曾几临万劫不复之地。读书音的代表,中古音系遂知之者绝少。

   在此情形下,官话(普通话)替代中古音系而成为读书音即成大趋势。当今诗赋渐有,属于再次复兴时期。效法古人使用中古音系的这种恋古情结,实在是无可厚非。何况哪怕是仅仅在字面上掌握了中古音系,亦对欣赏与学习古人的作品有莫大帮助。诗赋复兴之初,最需要的是,学习与传承。这是当今诗赋界的主流思想,也是当今中古音系依旧倡行的原因之一。

   无可否认,中古音系的具体读音,今人难以展现其原貌,但大部分喜好古代文学的人,其骨子里那种,仰古尊故的情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在这古典文学断代之后的复兴初期,此种情结愈发浓烈。而这对诗赋传承上来说,也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另中古音系于今在诗赋界盛行的原因,与当今的普通话,缺乏南北综合性,而导至南人学习掌握困难,亦有一些关系。若非经过专业培训,南方语系中的普通人,极难掌握较标准的普通话。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自推广近百年间,至今仍有不少南方人对说普通话感到别扭。而当今的诗赋创作者,南人不在少数。

   若从音韵在诗赋中的具体应用上来看,中古音系在操作上更具微观性。“平上去入”四声应用于诗赋,在讲究骈对声律时,具有较大的实用空间。在“对”这个环节上,仄声字相对时,讲究声调相异,于中古音系而言,则有“上去入”三个声调的空间。而今韵无入声字,仄字中声调仅余“上去”两声。若除开需骈字的声调,实际可使用的仅仅便剩一个声调。

   如“需骈字”为上声字,那“相骈字”在仄字中仅余去声字可选择。而此时中古声韵中,则有“去入”两个声调的字可以选择。对于作赋而言,仄声字相骈,求声调相异的情况,时常可遇,故四声的完整性显得尤其重要。这不是仅仅掌握了“平仄”两个声调大类即可应用的事。

   虽然自古到今,汉字并没有多少增加与减少,也就是说,没有因为入声的消失而导致汉字减少。但那种少一个声调即缺乏一个对比调值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表现在吟诵时的抑扬顿挫感降低了很多。

   我们作赋用仄韵时,此刻四声的精微调用,唯中古音系可办。因为赋是特别讲究朗诵的文体。此点与近体诗仅用平声韵,通常掌握了平仄声调大类即可基本应用有些不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虽然这仅仅是字面上的应用范畴,但“知其有”亦是应该的。且对于传统赋学的音韵精义学习,亦有莫大帮助。

   就现实来看,在当今这个阶段,用古韵还是新韵,皆各有利弊。新韵便于掌握,有拼音基础的人,掌握起来非常便利。读音上与普通话相通,但对一些南方人来说,要读标准亦非易事。中古韵需要专门学习才能熟练使用,初期使用较困难。但对于体会与学习古人的作品而言,较新韵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古韵因历史原因,以至无标准读音可参鉴。

   就当代人读音习惯而言,无论是中古韵还是新韵,都有分韵不合理而至读音不协的地方。比如中华新韵中的“庚、东”韵合在一个韵里,读音的实际差异也很大。比如“庚、晶、功”三字在一个韵,以当今的普通话来读,也是不和谐的。所以当今的语言环境下,无论用什么韵书,我们都要争取选用一些与当今读音冲突小一些的字来押韵,用中华新韵者,特别要注意“庚”韵目下的选用。

   就我个人而言,是倾向于使用中古韵的,但我不排斥新韵。具体使用何种,可根据个人喜好决定。但为了方便别人欣赏作品,可在作品注释部分对所用韵书加以说明。并要忌讳新韵古韵在同一篇作品中混用。从学习与打基础的角度看,即便是使用新韵者,还是应对中古音系要有必须的了解。

   习赋之前,宜先学中古音韵。具体来说,做诗用《平水韵》,做赋除《平水韵》外,还可用《词林正韵》——因为在唐人赋中,用仄声韵时,合用的例子已非常多,具体合用的准绳,与唐人填词用韵一致。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同学们可能一时之间不容易领会,这需要课后多看资料,多听录音。

   我们下节课将讨论“声韵八病理论在诗赋中的具体应用”——这些都是基础课目,打好基础,才是学习赋文乃至诗词的正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音韵基础讲义摘选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二)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
【三秦女子诗笺】诗韵流变简史
与无尤精解雅言和韵书的沿变(完整版)
台北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