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姓书法郝邬安常
郝 |来源与演变
郝,由赤字与邑部组成,赤是其本义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赤字是由大、火组成的会意字,其本意是大火。火焰赤红,故引申为红色。凡火皆有明著之象,微火仅显荧荧之弱力,大火则示赫赫之强势,赤表示大火也。按古代五行学说,南方属火,其色为赤。在古天象中有南方之星,其中一颗最红最亮、光明显耀的星称为赤。在远古伏羲氏时代有郝省氏部落,郝省氏是郝氏族的前身,位于中央伏羲氏的南方。这是一群崇拜大火和红色为氏族原始图腾的部落,其中一支以赤为其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赤,建立了城堡称为郝,其后发展为姓。
汉族郝姓主要源自郝省氏。
伏羲氏亦称太昊、太嗥,其辅佐有郝省氏,亦作郝骨氏,一说郝省氏为伏羲氏之弟。总之,伏羲氏时代有郝省氏部落,处于伏羲氏的南方,系东夷的一支;风姓。商朝后期帝乙时,郝省氏的后裔子期被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县东,后北移山西太原东北,子孙以邑为氏。郝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以上。
第二支系自外族。郝姓大家族中融人了大量的外族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郝姓是汉晋时期的匈奴人,郝姓是匈奴的大姓,包括卢水胡、支胡、稽胡等均有郝姓。三国时河北东北地区关内外的鲜卑族乌丸人中,郝姓也为大姓。晋朝时西南的叟族中也有郝姓;直到唐朝,郝姓仍为南蛮叟族的大族。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也有郝姓。元朝时蒙古族都噜姓改姓郝,清朝时蒙古族姓哈勒努特氏族集体改姓郝,清时满洲八旗也有郝姓,世居沈阳。这些外族郝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郝姓,因此郝姓的分布几乎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先秦时期,郝人活动于陕西,后北上山西、内蒙古,东移河北,继续东移到胶东半岛。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东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晋未有一支南下移民安徽。隋、唐、宋时期郝姓由河南、山东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播,到明、清时江南地区郝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郝姓的主力仍在北方。
郝 | 宗族先贤
历史上重要的郝姓人物有:战国秦国上卿郝晏;西汉上谷太守郝贤;三国魏将军郝昭;南朝梁江夏太守郝回;隋朝农民起义军首领郝孝德;唐朝宰相郝处俊;宋朝画家郝澄、郝士安、郝锐;元朝学者郝经;明朝南京兵部尚书郝杰,学者郝锦;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清朝经学家兼训诂学家郝懿行;当代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郝庆山。
郝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邬 |来源与演变
邬,地名。春秋时有二邬:一在晋地,太原邬县,故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北。另一住郑地,故地在今河南缑氏邬聚。邬人以乌鸟为氏族原始图腾,乌鸟即乌鸦,也称老鸹、老鸨。乌鸦反哺,称为孝鸟,全身羽毛乌黑而称乌鸟;因鸟的叫声,而称乌鸦。邬人以氏族长期居住之地称乌地,建立了城堡称邬邑,最终出现邬姓。
汉族邬姓有两大支:妘姓和姬姓。
第一支系自坛姓。颛顼之裔,吴回之后,陆终第四千求言,别封于邬,故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其后以邑为氏。
第二支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采于祁,故地在今山西祁县其后有祁氏。至晋顷公时,晋大夫祁盈家臣邬臧,其先食邑于邬,故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北之邬城店,因以为氏。公元前514年,邬臧与祁胜通室(换妻),被祁盈抓住杀死,晋顷公杀祁盈并灭族,分祁氏之地为七县,其一为邬,封司马士弥牟为邬大夫,子孙以邑为氏。姬姓邬氏的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
邬姓氏族中很少融人其他民族的血液,一脉相传,直到清朝初期,满洲镶白旗中出现邬氏。
先秦时期,邬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在山西、河南一带活动。
邬 | 宗族先贤
邬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时孔子弟子邬单;北宋政和进士、广州佥判邬大昕;明朝洪武进士、广东按察佥事邬修,嘉庆进士、应天府尹邬琏;清朝画家邬希文。
邬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毛泽东
敬世江
安 |来源与演变
安,安定、安诤之义,是一会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房子内跪坐着一位面向左的女子。金文和小篆的安字,结构与甲骨文相同,也是屋内有一女子。楷书就变成现在的安字了。古人用女子安静地在家操持家务,表示天底下不会有战争,也没有灾祸,社会安定,生活安稳、人身安全。所以安的本义是安定。安人以此为氏族崇拜的愿望,作为氏族名和姓氏。
汉族安姓主要有两支:偃姓和安息国。
第一支出自偃姓。相传先秦时有安国,故地在今山西夏县西,安国是帝尧之贤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国名为氏。因其后人没有显赫者,此支安姓不见经传。
第二支出自西域。古安息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区,具有中东的血统,可能含有先秦华夏人的血液。东汉时安息国王遣王子入朝,王子名清,博学多才,对佛经很有研究,他最终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修行,长居洛阳,以国名为姓,遂留中国,取汉名为世高。自此以后,凡来自西域安息国、康居(也称康国)的人,留居中国者多以安为姓,成为中国西北汉人的一部,这支安氏是组成当今安姓的主要成员,此安姓的历史有2000年了。
安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复杂,自西域人成为北方安姓主流以后,外族的血液融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北魏时河南鲜卑族的安迟氏改为安姓。唐朝的突厥胡人,后来成为柳城的安姓望族,安禄山就出自这支。唐时回鹘人、五代时沙陀人、吐谷浑人、奚人等均有安姓。明朝时菲律宾苏禄东王于归国途中在德州病逝,其二位王子因守墓留中国,改姓温和安,今山东德州的安姓多出自此。明、清时期,北方的蒙古人、回回人、满洲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安姓者。西南地区的彝人、云贵川地区的土司、土人在改流归土中改用汉姓,安姓也是主要的姓氏。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安 | 宗族先贤
历史上安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佛教盘一家安世高;北朝北魏高阳公安同;唐朝九姓商胡安门物,代国公安金藏,东平郡王安禄山;五代后唐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宋朝知枢密院、诗人安惇;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安祐,宰相安童;明朝诗人兼画家安绍芳,万历进士安希范;清朝收藏家兼书画鉴赏家安岐,著名太监安德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事部长安子文。
安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徐伯清
安 |来源与演变
安,安定、安诤之义,是一会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房子内跪坐着一位面向左的女子。金文和小篆的安字,结构与甲骨文相同,也是屋内有一女子。楷书就变成现在的安字了。古人用女子安静地在家操持家务,表示天底下不会有战争,也没有灾祸,社会安定,生活安稳、人身安全。所以安的本义是安定。安人以此为氏族崇拜的愿望,作为氏族名和姓氏。
汉族安姓主要有两支:偃姓和安息国。
第一支出自偃姓。相传先秦时有安国,故地在今山西夏县西,安国是帝尧之贤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国名为氏。因其后人没有显赫者,此支安姓不见经传。
第二支出自西域。古安息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区,具有中东的血统,可能含有先秦华夏人的血液。东汉时安息国王遣王子入朝,王子名清,博学多才,对佛经很有研究,他最终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修行,长居洛阳,以国名为姓,遂留中国,取汉名为世高。自此以后,凡来自西域安息国、康居(也称康国)的人,留居中国者多以安为姓,成为中国西北汉人的一部,这支安氏是组成当今安姓的主要成员,此安姓的历史有2000年了。
安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复杂,自西域人成为北方安姓主流以后,外族的血液融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北魏时河南鲜卑族的安迟氏改为安姓。唐朝的突厥胡人,后来成为柳城的安姓望族,安禄山就出自这支。唐时回鹘人、五代时沙陀人、吐谷浑人、奚人等均有安姓。明朝时菲律宾苏禄东王于归国途中在德州病逝,其二位王子因守墓留中国,改姓温和安,今山东德州的安姓多出自此。明、清时期,北方的蒙古人、回回人、满洲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安姓者。西南地区的彝人、云贵川地区的土司、土人在改流归土中改用汉姓,安姓也是主要的姓氏。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安 | 宗族先贤
历史上安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佛教盘一家安世高;北朝北魏高阳公安同;唐朝九姓商胡安门物,代国公安金藏,东平郡王安禄山;五代后唐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宋朝知枢密院、诗人安惇;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安祐,宰相安童;明朝诗人兼画家安绍芳,万历进士安希范;清朝收藏家兼书画鉴赏家安岐,著名太监安德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事部长安子文。
安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常 |来源与演变
常,在古时与裳同为一字,从巾尚声。人穿的下身裙装称裳,亦称常,这是本义。而人穿的上身服装称衣。后来,裳和常二字的用法发生了歧变。裳仍保持原来的意思,即裙。常则引申为常规、经常、永恒之义,又上升为专门指法典和伦常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称为常,是一面绣有日和月图形的旗帜,表示帝王的地位与天地曰月同存永恒。凡执掌此旌旗的官职称司常。在古战车上所树的戟也称常,表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备武器。执掌和缮制日月图形旗帜的氏族,称常氏族,他们十分崇拜常,并以为氏族图腾和族名,常人所居之地遂称常,建立的城堡称常邑,所临之河称常水,所建之国为常国,最终出现常姓。
常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古常国、姬姓(山东常邑)、姬姓(江苏延陵)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古常国。相传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常侯国,黄帝之臣常先、常仪均为古常国之后裔。常姓的历史虽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古常国的后代失去了音信。仅在春秋时留有一点痕迹,春秋时莒国有常仪靡之地,在今山东莒县北,或为常仪族所居过的地方。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卫康叔的支庶子孙食采于常,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姬姓常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也就是吴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即今江苏常州,子孙遂以邑为氏。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到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的名讳,改天下所有恒姓为常姓。其实恒、常两姓原本一家,同出一祖宗。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常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常姓是组成我国常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隋时西域鄯善右族均有常氏。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常佳氏均集体改姓常氏。随后的蒙古人、回回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汉姓常,这些北方地区外族常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先秦时期,常姓活动在山东、浙江一带。两汉时期,常姓西移经河南达山西、四川。三国两晋时,四川和河南形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时常姓挺进甘肃,在隋唐时期成为望族。到唐宋时期,常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常 | 宗族先贤
常姓历代重要人物有:西汉将军常惠;东晋史学家常璩;三国魏大司农常林;南宋大臣常挺;明朝大将常遇春,散曲家常伦;清朝伊斯兰教经学家常志美;当代画家常书鸿,艺术史论学家、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无线电工程学家常迥。
常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苏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吴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卢”姓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郝氏的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虞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