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39)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39
(四八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崇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  质:(作为)人质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参考答案
1.B(狱,官司)
2.D(①句与④句,只是办案中的作法,不能视为确凿的结案证据。)
3.C(“甘愿作人质”的不是差役,而是差役说解思安愿作人质。)
参考译文
当初,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强盗时丢失了,数年不知道孩子的下落。后来发现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苟泰以此状告赵奉伯。苟泰与赵奉伯都申言那是自己的儿子,并都有邻居作证。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李崇说:“这容易弄清楚。”令二人与那孩子隔离(拘禁),拘禁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他二人说:“你儿患病,不久前突然死亡,(官府)解除监禁,你可出去办理后事。”苟泰听后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赵奉伯只是叹息,没有特别悲痛之意。李崇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就把孩子判给苟泰,追究赵奉伯诈骗罪。赵奉伯于是如实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个儿子,于是便冒认了这个孩子。”
另外定州流民解庆宾兄弟因犯法一同被发配扬州充军。弟弟解思安躲避劳役逃回来,解庆宾怕以后为此事追究责罚,(想把弟弟的)户籍注销,于是冒认城外一具死尸,诈称其弟被人杀害,将尸体送回家中殡葬。(这死人的相貌)很像解思安,见到的人难辨(真假)。又有女巫阳氏自称见到鬼,述说解思安被害时痛苦饥渴之情景。解庆宾又诬告同为配军的苏显甫、李盖杀害了解思安,经州治大堂审理此案,二人受不住刑罚之苦,各自(违心)招认。
官司将结案,李崇发现疑点,暂停结案。他密遣州内人不认识的两个差役,自称是从外地来的,找到庆宾告知:“我们住在本州,离你这里有三百里,最近有一个人经过我们那里到家中投宿,夜里一起聊天,我们怀疑他有问题,当即便追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是被流配充军,躲避劳役逃出来的,姓解字思安。当时我们打算将他送交官府,他哀求我们,称‘我有兄长叫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你们若是怜悯我,就去告诉他,替我说清原委;家兄闻此一定会重谢,拿出所有资财他都不会吝惜。现今只管把我作人质,若是前去什么报偿也没得到,再把我送到官府也不晚呀?’因此,我们来拜访你说明情况。你估摸要放你弟弟应给我们多少财物。如果你不信,可随我们察看实情。”解庆宾怅然失色,请求我们稍等一下,自己好去筹备财物。二差役将情况详细禀报李崇。李崇逮捕了解庆宾,问道:“你弟弟逃跑了,你为何冒认别人的尸体?”解庆宾认罪招供。再审问李盖等人,他们说自己是屈打成招。几天之后,解思安也被人绑缚送来。李崇传唤女巫来见解思安,打了她一百鞭子。
(四八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广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参考答案:
1.D(A项中的“竟死”的理解关键在于“竟”字的翻译之上。“竟”是“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整个短语应翻译为“直到死”。B“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就是“将”(率领),“将兵”应是动宾结构“率领军队”的意思。C项“曲折”一词有虚指实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曲折、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致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D项中的“结发”,是说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
2.A(A中的两个“以”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的后一句处自《陈涉世家》。两个“会”均指“正好、恰巧”。C中的“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出自贾谊《过秦论》。这组句子中的两个“既”均表示“已经”“……之后”,D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组句子的两个“无”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义。)
3.C(A项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从上文来看,使胡兵感到“惊怪”的是大敌当前,是李广军队却“解鞍”、“士皆纵马卧”的情况。所以A项的指代义并没有错。B项“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上下文来看指的是胡人慑于“飞将军”李广的威仪,几年内不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的情况,显然此处的“之”称代的应是前文的“(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一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D项“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之”可译为“这件事”,从上文来看当指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一代名将——李广“引刀自刭”这一悲惨史实。)
4.D(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如果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通过概括的叙述写出了李广“廉洁而爱兵”的才德,符合“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③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形象地写出了李广率军面临缺粮断水的窘境之时,必以士卒为先,甚至甘愿自己挨饿的难能可贵的品德,亦符合治军“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反映了他对部下的宽厚和爱护。这一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映,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5.D(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刀笔之吏”一词的理解上,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很显然选项中的“刀笔之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智囊团”一类的角色,而事实上“刀笔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书的官,在这里结合语境应指“执法官、审判官”之类。整句话应理解为:况且自己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执法官、审判官)的侮辱。)
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该句应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成纪人,家里世世代代学习射箭技艺。曾从军抗击匈奴,由于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军,拔下敌军军旗,在昌邑城下显现功名,以奋勇作战闻名于世。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有数千骑兵。李广一百骑兵都十分恐惧,想策马逃跑。李广说:“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如果这样领着一百骑兵逃走,匈奴会立刻追上把我们杀尽。如果我们留下不走,匈奴必定认为我们是大部队的诱兵,肯定不敢攻打我们。”李广命令全体骑兵:“前进!”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多些的地方,停下,卸了马鞍,让士兵都放马躺下。这时适逢天色已晚,匈奴士兵对这一举动感到奇怪,不敢进击。到了夜半时分,匈奴部队全部撤离。李广驻守在右北平,匈奴知道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之间一直回避他,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自己部下享用,饮食也与士卒一样。到去世为止,家中全无积蓄,始终不谈论家产的事。李广拙于言辞,话不多,只是以射艺作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领军,遇上缺粮断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没有全部喝上水,他不喝水;士卒没有全部吃上饭,他不吃饭。他对待部下宽缓而不苛刻,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力。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出了塞外,从东道进击。行军途中向导走失,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日期。卫青正要上书汉武帝报告作战经过,李广说:“部下各个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回到官署,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成年时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仗,这次有幸随大将军与匈奴单于交锋,不料大将军改令我部远道迂回,却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而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不能面对刀笔之吏受审了。”于是拔刀自杀。李广部队全体将士人人痛哭。老百姓听到死讯,无论老人还是青壮年都因此伤心落泪。太史公说:《书传》记载道:“身居高位者,只要自身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  会遵照实行;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肯听从。”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我见到李将军,为人诚笃谨厚,像淳朴的乡下人,口中说不出话来。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他的忠贞朴实的心,确实取得了士大夫们的信任了吧!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虽然讲的是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啊。”
(四八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文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1]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2],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 [1]媒蘖(nie):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B.抑数万之师         抑:遏止
C.遽加厚诛           诛:诛杀
D.设使陵不苟其生     苟:苟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①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参考答案】
1.C    提示:本选项中的“诛”应为惩罚。
2.D    提示: A、如果;比的上;B、况且;表并列;C、拿;因为;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D    提示:司马迁痛的是李陵举事一不幸,就遭到一些大臣的恶意诬陷。
【参考译文】:
甲文: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听到了这件事。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皇上就这件事问司马迁,司马迁为他说好话:“李陵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与士卒相处很讲信义,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全身保自己妻儿的大臣们,随后就用李陵的短处来构陷他,实在是痛心啊!况且李陵率领的士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能战斗的民众一同围困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尽头,士兵们张开空弓,面对着利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竭尽他们的全部力量,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于天下的。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文:有人说: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求生,在兵尽援绝之时英勇牺牲,就必然奖赏延及后代,刑罚不会累积亲人;他的战功当时谁也不能比拟,高尚的节操就可以在后代子孙中流传。忠、孝、智、勇四方面都树立了榜样,虽死也将永垂不朽,又有什么流言蜚语能中伤的呢?唉!我听古人说过:“人人都有一死,但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假如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比泰山还重;假如守义活着价值比死价值大,死,就比鸿毛还轻。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决不惜死。可惜呀!李陵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四八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平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译文: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译文: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A(整顿)
2.C(排除①⑤,①是李愬自请平叛,⑤是吴秀琳的建议)
3.B(“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有误,叛军并未士气低落,文中“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卑弱之势”是指唐军,且叛军“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
4.(1)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
(2)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3)李愬在空闲时常召见李祐,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
(四八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裣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故出金帛以购成之画甚多,悉归而藏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
④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的山水画像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全然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所以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尽管这种欺骗世人的东西终为行家辨识出来,但也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译文:
(2)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
译文:
参考答案:
1、A(由于/依靠。B而:顺接,来;而:顺接,来。C故:因此;故:因此。 D为:被;为:被)
2、D(①②没有“初非求售”之意。)
3、A(放意于诗酒、画画是“因才命不偶”,非为“不屑于结交权贵”。)
4、(1)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评定好坏高下)的画家,也没有不尊敬和推崇他的。
(2)暗地里用重金贿赂李成在营丘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想方设法用计谋得到他的画。
(3)只是名声的不可掩盖而使人如此爱慕他,确实是公众所认同的。
参考译文:
李成,字咸熙。他的祖辈是唐朝的皇族,在五代艰难之际,流寓四方,迁地北海以避灾祸,于是成为营丘人。父亲与祖父以儒学吏事闻名于当时。家道中落,到李成时还能以儒家的道德原则自守。善写文章,气韵才调不同凡响,而磊落有大志。因才能与命运不遇时,就纵情于诗酒之中,又寄情于绘画,画技精妙,开始不是求得出售,唯以自娱于其中罢了。所以他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的形状,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写之于笔下。如孟郊的鸣放于诗歌,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草书,无往而不如此哩。他笔力因此大进。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以至于不称他的名字而叫“李营丘”呢。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的画家,也无不尊敬而推崇他。曾有知名人士孙氏闻知李成善画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请他。李成得信且愤且叹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不相杂处,我本儒生,虽留心艺事,然宽心而已,哪能让人束缚于帝王外戚宅第,研墨调丹粉而与画吏闲人同列呀?这就是戴逵砸破琴拒绝王公贵戚们的原因了。”他拒绝来人的邀请。孙怨恨李成,暗地用重金贿赂营丘在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辗转用计赚取到他的画。未过多久就果然赚得数幅画而归。不久李成随郡上的官员赴礼部竞争技艺,而孙氏卑谦厚礼再次邀请他,等到不得已,才到孙氏客舍,李成就看见他以前作的画张挂在客舍中。李成变了脸色拂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都致书送钱恳切请求画者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李成全不理会。李成晚年喜游山玩水,死在淮阳客舍。儿子李觉以经学知名,任职馆阁。孙李宥曾做天章阁待制、京师长官,因此出金帛以购买李成的画非常多,尽心会集而收藏起来。自李成死后,他的名气更大,他的画更难得到,所以学李成的都摹仿李成所画的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几乎乱真,可以欺骗世人,但不到之处,终被行家辨别出来。只是名声的不可掩盖而使人爱慕他如此,确实是人们所认同的。有人说他又兼善画龙画水,也非常奇妙。但他的长处在山水画上,故不称许他的画龙画水的画。
(四八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文博传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主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节选自《隋书》)
[注]①坟籍:常称“坟典”,泛指古书。“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书籍。古人把传说中的三皇写的书称“三坟”,认为它们讲述的是治天下的至理名言。“坟”,意为“土堆”,这里引申为高大之物。古人把传说中的五帝写的书称“五典”,认为它们讲述的也是治理天下的道理。②晏如:晏,平静、安逸;如,语气助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反复吟玩    吟:体味
B典校坟籍          典:掌管,管理
C稍迁校书郎        迁:贬谪
D曾诣房玄龄        诣: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
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B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C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
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D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
文博遂奋臂厉声曰……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论者以此贵之”的“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
B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C毕礼而归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文博方正耿直、不依附权势的品格的一组是(    )
①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④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⑤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和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李文博,他刚正不阿,公正严谨,却命运多舛,令人惋惜。
B.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李文博没有辜负薛道衡的期望,认真办理公务,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
C.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因为考核成绩都不好,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
D.本文的另一人物薛道衡虽着墨不多,但形象感人。他慧眼识才,发现了李文博的才能,又用人不疑,其爱才的言行令人敬佩。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译文:
(2)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
【参考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生性方正刚直,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对于政教经义,特别注意学习。他读书每读到讲论国家的政务和忠臣、有志于功业的人物事迹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特别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常常让他在办公的房间查阅文书、史册,并帮助检查自己办事办得怎么样。如果处理政事处理得妥善,就让李文博抄记下来;如果选用人才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委托他加以批评。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建议,没有不欣然听取的。后来,李文博到秘书内省掌管整理古代典籍的事务,安于贫困生活,坚守清廉的操守,安之若素。虽然缺衣少食,他却更加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不胡乱与人结交,总是以遵守礼仪、法令作为处世的准则,同辈人没有不敬畏他的。薛道衡了解到李文博贫困,经常邀请他到自己家,周济他财物。李文博与人谈起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得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但是他却缺乏求取官职的本事。李文博逐步升迁到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考核成绩都不好,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薛道衡担任司隶大夫时,和李文博在京都尚书省偶然相逢,他对李文博很同情,就向朝廷上奏让李文博担任从事。于是,薛道衡对齐王司马李纲说:“今天终于见着李文博,才得以上奏让他被任用。”并因此而十分欣慰。薛道衡就是这样能赏识人才。在洛阳时,李文博曾去拜访过房玄龄,二人在岔路口互相道别,房玄龄对李文博说:“您一生志趣高尚,  追求正直,现在已经担任了从事,所以应该能实现夙愿了吧。近来你干了多少除恶奖善的事情?”李文博使劲挥了一下手臂严肃地说:“要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洁净;要使末端端正,必须首先使根本端正。现在水源治理很混乱,即使我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又有什么用?”他刚正疾恶,一点也不顾忌避讳的行为举动,都是这样。当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大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议论者因此很敬重他。
(四八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斯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也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⑤。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④几jī:时机。⑤忍:下狠心。
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斯闻得时无怠         怠:松懈,放过。
B. 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 由灶上骚除           骚:通“早”,尽快地。
D. 诸侯复强,相聚约从   从:通“纵”,合纵。
2.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今万乘方争时                  万乘:万辆车,指大国。
②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驰骛:为国家效力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瑕衅:可乘之机
④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   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⑤关东为六国                    关东:嘉峪关以东
⑥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譬若:好像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 文中“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A. 如果……那么……      B. 因为……所以……
C. 既然……那么……      D. 只要……就……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A. 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优越的环境
B. 一个人如果想有出息就不能像老鼠一样,一切都在于自己怎样处理
C. 贤能的人是不愿与鼠相比的,他要选择自己的乐土
D. 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与鼠相提并论的,这是因为人能够选择好的立身之处
5.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
A. 处在卑贱的地位却不思改变的人,就像只有看到现成的肉才会张嘴去吃的野兽一样,只能算是行尸走肉罢了
B. 能够安贫乐道而不想飞黄腾达的人,就像鹿对肉不感兴趣一样轻视名利,他们能面对众人的讥讽而保持自己的操守
C. 处在卑贱地位的人如果胡作非为,像禽兽见到肉不顾一切,只能说他不过是一个白白长着人的面孔的强盗罢了
D. 生活是卑贱之中却只会想而不去干的人,就像是无能的禽兽,或者说像是长着人的面孔、勉强能行走的东西罢了
6. 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  )
A. 没有哪个时代的贤人不厌恶追名逐利,而标榜自己与世无争
B. 反对世俗,厌恶名利,标榜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C. 在丑恶的世道中,用残暴的手段去获利,却自称与世无争
D. 不是世人厌恶名利,不过是爱自称清静无为
7. 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 “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 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8.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斯出身微贱,见到厕中鼠与仓中鼠不同的境遇而激发了勤奋学习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B. 李斯拜荀子为师,刻苦攻读,志存高远,得到荀子的赞赏与支持。
C. 李斯受到吕不韦的常识,得以游说秦庄襄王,并一举取得成功,被任为客卿。
D. 李斯献策采用收买、暗杀、离间的手段开路,然后以武力征服各国,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参考答案:
1. C.(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2. B.(②驰骛:奔走追逐。⑤关东:函谷关以东)
3. A.
4. A.(前半句关键在于对“不肖”的理解,后半句要联系下文领会意思)
5. A.
6. B.(关键在于对“非世”的理解)
7. C.(A.是其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根源,但说明不了“入秦”的原因。B.只表现了秦之强大,仍未准确、全面说出其“入秦”的原因。D.文章并未表现李斯有“名垂史册”之想)
8. D.
(四九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①乃卧而引药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    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参考答案
1.D(纠:检举)
2.D(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3.A(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4.c(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
5.(1)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
(2)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3)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
参考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四九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宋交·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注]①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司,旋令,就第              旋:立刻,随即。
B.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    条:列举。
C.董其事者贱籴湿恶              董:监管,督办。
D.人不敢干以私云                         干:为,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的公子。
B.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
译文:
(2)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
译文:
参考答案
1.D (干:求、请求)
2.B(依然保持的是无人进言的习惯)
3.(1)(李浩)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
(2)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参考译文: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熺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人拉着李浩一起去,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首先陈述《无逸》篇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对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他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到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这个习惯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渐江水灾,不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么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要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从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请求补外,得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在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反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说:“不敢。”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们的党羽,捆绑自己请求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会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隐瞒尅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交给有关部门追究。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的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人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扶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邑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案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水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直朴直率,涵育修养身后,不因利害动摇他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昂扬烈,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暗中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皇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顾。谋害他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食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四九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牧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其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    (拥有百金财产之士)
B.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弃掷)
C.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暗中布置圈套捕获)
D.李牧多为奇陈                     (军队的部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击秦军于宜安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赵王怒,召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下列不属于大败匈奴战役准备措施的一项是(  )
A.       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B.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D.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身先士卒,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境。
B.       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战士及赵王的理解,一度被免职,后大败匈奴,大破秦军,却招致佞臣嫉妒,于是为秦人反间计所害。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参考答案1、A.  2、A.  3、D   4、.D.
5、参见译文
参考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四九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②姁姁(xǜxǚ):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幸被疾矣       被疾:被疾病折磨
B.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C.不少见颜面       颜面:指“脸”
D.数日景淳竟死     竟死:竟然死去
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躬为煮糜炼药  ②疑日为刮摩浣涤 ③恐为他人得 ④识其为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简述作者的写作目的。
5.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⑴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⑵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⑶传其事以劝焉。
参考答案
1.B(A被疾:遭受疾病; C颜面:(厌烦的)脸色;  D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2.C(①②为介词,意为“给,替”; ③意为“被”,表被动; ④意为“做”。)
3.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 ⑥为作者评价。)
4 ①与李疑交往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
②李疑是古人义勇的风范,值得人们称赞和学习。
③感叹世风日下,写下他的事迹事勉励世人。
5.⑴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⑵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
⑶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仪义(而)在当时(非常)闻名,(也)只有他能
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又没有其它的子侄(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高朗干燥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叫(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疹脉,亲自为(范)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待(范)如亲人一般。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去取来。”李疑:“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着(范)的面找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做了封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私人的钱为(范)买了棺木,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大米馈赠(给李),(李)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有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混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四九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疑传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③,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④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③愿士:温和、老实的人。④义勇:偏义复词,偏指“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幸被疾矣        被:遭受
B.疑许诺,延就坐      延:邀请
C.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记录
D.人于是多疑          多: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拘于时,学于余
B.躬为煮糜炼药
为汉家除残去秽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下列全部表现了李疑有“古义勇风”的一组是(    )
①旦暮执其手,问所苦。
②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③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
④却弗受,反赆以货。
⑤人怠之,弗舍。
⑥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景淳请求李疑收留他,是因为李疑有“好周人急”的美名。
B.范景淳后来卧床不起,李疑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的神情。
C.李疑前往旅店取范景淳留下的行囊,为了避嫌,还特意请求邻人一同前往。
D.李疑用范景淳留下的钱为他办完丧事,把剩下的钱悉数还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宋学士的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能凭借外貌来判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李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
C.作者之所以为李疑立传,是因为李疑是他的朋友,想以此文纪念他。
D.引用《论语》中的两句话,既是对世风污浊的忧虑,又是赞扬李疑是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
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文:
(2)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译文:
参考答案:
1.D(称赞)
2.A(A.在/向;B.为、替;C.用、拿;D.同、和。)
3.A(③是范景淳的话;⑤是别人的态度。)
4.D(用他自己的钱为范景淳办丧事。)
5.C(用李疑的事迹劝勉世人。)
6.(1)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呢?
(2)我为贪财好利的社会风气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劝勉世人。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才能和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社会风气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劝勉世人。”
(四九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颇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日:“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日:“子,谪仙②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③。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剔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磷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
【注】①任侠:以“侠义”自任。②谪仙: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③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龙初,遁还      遁:隐去
B.剔其诗以激杨贵妃槌    剔:挑剔
C.永王磷辟为府僚佐     辟:征召  :
D.坐事下狱         坐:因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知章见其文         问之人以穷其短
C.帝赐食,亲为调羹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白狂骜不驯、蔑视权贵的一组是
①州举有道,不应
②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③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④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⑤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⑥白浮游四方……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
B.李白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被贺知童称为“谪仙”,并向唐玄宗举荐。
C.李白最突出的个性是孤做和狂放不羁,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在本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D.安禄山起兵反唐,李白为了打击叛军,接受了永王磷的征召,加入了永王磷的幕府。后永王磷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而下狱。后遇赦,应代宗的征召,担任了朝廷拾遗的官职。
参考答案
1.A(“遁”应释为“逃走”。)
2.C(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称代第三者,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C组前一“为”,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给”“替”;后一“为”,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3.C(②句表明李白天资聪颖;④句表明李白才思敏捷。)
4.D(一是“下狱”和“遇赦”时间错位。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李白因不知永王磷的真实用心而加入了他的幕府。后永王磷兵败,李白受到牵连,差点被杀,后判处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寻阳,因事而下狱。二是叙述的事实有误。代宗即位,征召李白到朝廷担任左拾遗的官职,但这时李白已经去世,未能就任。)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太白星.于是就用它来给李白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以后。隐居在岷山。州郡推荐(他)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苏颈担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生英才,只要用学问
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之术,爱剑术,以“侠义”自任,看轻财物而乐于接济别人。后来(李白)又寄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徕山,每天酣饮沉醉,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时的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并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
辞藻委婉绮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召见。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很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任命李日桓任(重要)官职,杨贵妃就毁谤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来(李白)恳求回家,皇上就赏赐钱打发他回家。李白漫游四方,曾经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身穿宫廷的锦袍端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的样子。
安禄山反叛后,永王李磷征召他为幕府属官。李磷起兵(不久被肃宗消灭),李白逃回彭泽;李磷兵败后,李白(受牵连)罪该判处死刑。当初,李白游历并州时,见到郭子仪,认为他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救助他免受处罚。到这时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因事而被关进监牢。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人到河南去,经过寻阳,释放囚犯,并征召李白为参谋。不久,李白辞职。李阳冰做涂县令时,李白去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到朝廷担任左拾遗的官职,但李白已经去世了,时年六十多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注解27篇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学文言文必考140字(一)
2019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课外文言文阅读
(9)2005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