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历史——农业篇(杷)
userphoto

2022.09.23 黑龙江

关注

    碎土、平地的农具    

   农业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杷”pá,形声字。从耒,从巴,巴亦声。“巴”义为“附着”、黏着、匍匐”。造字本义:一种粉碎土块,清除杂草,熟化土壤的农具。



杷的历史



古时常指那些有一根长木柄,木柄上装一根粗短的横首,横首上有一排齿的工具称为“杷”。但近代人们一般不这样使用此字,多将“杷”字作为专指“枇杷”的“杷”字。将表示上述农具的字写为“耙”字。实际上这是一个疏误,因为历史上“杷”字和“耙”字本来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通假的。

耙的发明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能是在耢的基础上增加耙齿而成,第二个方面可能是由“手杷”放大而成。从历代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出,早期的耢就是无齿耙,将耢的木梁上装上一排铁齿或木齿,就变成了耙。杷可以说就是尺寸较小的耙。“手杷”也是在一根粗木梁上装一排钉齿,另在木梁上横装手柄。将“手杷”的木梁加粗加长,钉齿加多,就变成了单梁钉齿耙,手柄就变成了耙的单直辕。无论从“手杷”发展为“耙”,还是从“耢”演化为“耙”,路程都不遥远。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

从历代壁画可以看出,耙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最先形成的耙是单梁耙,即在一根木梁上安装一排铁齿或木齿,与木梁和齿皆成90°安装一根木制的长辕,采用二牛抬杠式牵拉。之后出现了双辕单梁耙,发展为用一牛牵拉。再以后则发明了双梁耙,双梁耙的图像最早见于南宋楼璹的《耕织图》(如图)。不论哪一种耙,历史上都没有完整的文物保留下来,形体只能根据一些绘画进行判定,只能模糊地知道大概形貌,比较准确地了解耙的形象,是从《王祯农书》的“耙”图开始的。王祯不但绘制了双梁耙,即方耙的图像,还绘制了人字耙(即《齐民要术》所谓的“铁齿

(lòu)

(zhòu)”)的图像。《王祯农书》还对耙的尺寸作了详细的交代:“耙桯(tīng)长可五尺,阔约四寸,两tīng相离五寸,其上相间各凿方窍,以纳木齿,齿长六寸许。其桯两端木栝长可三尺,前梢微昂,穿俩木梮(jū),以系牛挽钩索,此方耙也。”根据这段记载,完全可以将方耙复制出来。

耙的简明定义:耙属整地农具,基本功能主要是粉碎土块,清除杂草,熟化土壤。传统耙属钉齿耙,分为方耙和人字耙两种。大约发明于汉代,在整个历史时代一直被广泛应用。

《王祯农书》(元代)中用“杷”字表示上述农具是对的,并将许多有齿的农具都归入“杷”类。他在“杷”的篇目中一次就介绍了五种杷:大杷、小杷、谷杷、竹杷、耘杷。虽然从都有“齿”这一角度考虑,王祯将它们归入一类,但结构还是相差很多的,作用也有很大区别,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大杷的结构是直柄、横首,柄长四尺,首阔一尺五寸,首上列凿方窍,契入耙齿。用于畦畛(zhěn)之间,馊(sōu)剔块壤,疏去瓦砾。也可在场圃上搂聚麦禾,壅积秸穗。

谷杷又称透齿杷,主要用在场圃上摊晒谷物。全以木为之。也是直柄横首,首用方木,两面均镶以成列的平顶木齿。

耘杷以木为柄,以铁为齿,用于耘稻。王祯诗曰:“铁作渠疏代爪耘,几将疏质效微勋,缠绵蔓草知多少,辄为良苗一解纷。”

对于这几种杷,古文献中均未见记载,只有竹杷。汉王褒《懂约》说:“揉竹为杷。”《王祯农书》说:“场圃樵野间用之。”看来竹杷历史久远,用途广泛。

对于小杷,王祯只绘图而未作解释,也许是结构、性能都与大杷相似,只是尺寸较小。《王祯农书》库本有校订者夹注说:“按,图有小杷而此条未详言之,盖杷虽有大小之别,而其制则一,故条中不再复缕分。”

《王祯农书》还介绍了一种名为“拖杷”的杷。这种杷之所以做成短柄,是为了便于用绳系在腰间;系在腰间是为了不用手握,省出手来使用钹(bó)镰。因为麦受风雨而倒伏,无法用手镰有规律地收割、铺放,只能用钹镰像艾(yì)草一样的艾割。艾下的小麦是杂乱无章的,所以要用这种“拖杷”随即搂起来。搂完之后,麦田已很干净,也就无需再用手镰收割了。

“杷”和“耖”(chāo)的区别在于,“杷”多为旱地使用,“耖”多为水田使用。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蒲巴切,音爬。

《说文》收麦器。一曰平田器。

《战国策》秦顿弱曰:商人无杷铫柱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

又枇杷,果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枇杷。

《张揖注》枇杷似槲树而叶长,子似杏。

又乐器。《释名》枇杷,马上所鼓。俗作琵琶。○按《风俗通》从手,不从木。

又《集韵》傍卦切,音𥟑。田器也。

又薄迈切,音败。义同。

又《韵会》与欛同。柄也。

《晋书·王濛传》濛卒,刘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农具里面没有“捞”只有“耢”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2耙耢篇第五诗解1耙曰渠疏耢曰盖磨散墢去芟平土壤也
“利用”的本意——星象易经之“需卦精解”(三)
山东的生产民俗——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