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历史——农业篇(砻)
userphoto

2022.09.23 黑龙江

关注

    去掉稻壳的农具    

   农业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砻”lóng,形声字,“礱”的简体字。造字本义:去掉稻壳的农具。



砻的历史



“砻”字出现还是比较早的,“砻”的繁体字作“礱”。《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战国谷梁著)曰:“天子之桷(jué,方形的椽子),斫之砻之。”范宁注:“以细石磨之。”陆德明释文:“砻,磨也。”《广雅·释器》(三国魏时张揖):“砻,砺也。”《汉书·枚乘传》:“磨砻底厉。”《荀子·性恶》(战国):“钝金必将待厉然后利。”曹植《宝刀铭》:“造兹宝刀,既砻既砺。”正因为早期的“砻”字具有“搓磨”、“砺磨”等含义,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搓磨谷物的工具时,也取名为砻。甚至可能社会上已先有了“砻”这种工具,而后出现了“砻”字。“砻”字从“石”,所以早期的“砻”和石转磨一样同为石制。《说文》谓:“砻,石靡也。从石、龙声。”罗颀(qí)《物原》(明朝)说:“鲁班作砻、磨、碾子。”此说当然不甚确切,但就着与磨相似而论,此说不是全无道理。《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清朝康熙时期)曾有这样的认识:“《世本》(先秦或汉代)曰:公输班作磨硙(wèi)之始,编竹附泥,破谷出米,曰硙。凿石,上下合,研米麦为粉,曰磨。二物皆始于周……公输班即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世呼为鲁班。”清·汪汲《事物会源》也说:“《古史考》:公输班作磁,今以奢谷。山东谓之磑(wèi),江浙谓之砻,编竹附泥为之,所以破谷出米。”人们常常将“砻”、“磑”两字互用,或将“砻”、“磑”说成是同一器物,可见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砻和磨有许多相似之处,外部形态、运转方式以及基本原理都十分相近,一般认为,应该是在磨的启发下演变而成的谷物加工农具,或者说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类器具。

将稻谷的子实从秸秆上脱离下来,在秦汉之前的主要方法是敲击法。从棍棒敲击到连枷敲击,工具有所发展,道理却是一样的。但是经过这一步加工,脱下的稻谷子实仍带有外壳,仍不能直接食用。稻谷的外皮与子粒结合十分牢固,很难将它们分开,所以早期的许多谷物加工农具,如石磨盘、石磨棒、杵臼以及脚搓、手捻,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将稻壳与子粒分开,而不是将子粒搓碎。不论石磨盘、石磨棒还是杵臼,加工效率都是很低的,而且无法避免造成子粒碎裂的结果(人们加工稻谷时是不希望将米粒搓碎的,但也正是这种不希望的结果,却使人们无意中认识了面粉,并成了以后有意追求的目标)。



古文释义



《唐韵》卢红切《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

《说文》䃺也。

《晋语》赵文子为室,斲其椽而砻之。

《荀子·性恶篇》钝金必将砻厉,然后利。

《扬子·法言》有刀砻诸。

又《玉篇》磨谷为砻。

又《集韵》卢贡切,音弄。义同。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知的狗
老农民才会用的15种常用农具,你认得几个?
“客家传统农具”大搜罗
上杭史上最全“传统农具”,但许多你还没见过!
黄梅那些消失的器具
挑峪石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