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电影的记忆 娄炳成

  我小时候,看一场电影,会像吃了一顿肉一样高兴,甚至比吃肉还感到快乐。我在县城里上中学的时候,常常为看一场电影而感到十分纠结,因为那时间一张电影票是一角五分钱,而下馆子吃一碗哨子面也是一角五分钱,由于囊中羞涩,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虽然长时间的寡肠寡肚,但还是舍弃口福而去享眼福,尽管那电影是曾经看过的,或者看过多遍的。

  那时间,对于电影有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 国外的就是这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片了,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的村庄》、《苹果熟了的时候》等,卖座率都很高。

  阿尔巴尼亚影片中的人物,穿着风衣或是长裙,会让天天穿着国防绿的观众眼前一亮。阿尔巴尼亚电影多为反纳粹战争片,如《宁死不屈》、《海岸风云》、《第八个是铜像》、《伏击战》等,其中的台词当年曾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流行语,今天一旦提起,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耳熟能详,并发出会心的微笑,由此回想起自己少儿时代看电影的往事,其中著名的台词如:消灭法西斯,胜利属于人民。由于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常常采取倒叙、插叙的手法,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不连贯的情节,感到莫名其妙。

  后来又引进一些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的电影。南斯拉夫电影更多的是反映二战的,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方铁路之战》、《苏捷斯卡战役》等,其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片头音乐成为经典。由于南斯拉夫对铁托搞个人崇拜,所以男主角“老虎”、“瓦尔特”多多少少有其影子存在。虽然如此,南斯拉夫电影却从不丑化敌人,美化自己,所以感觉很自然,但男主角与抵抗组织成员,永远是以高、大、全的形象存在的。

  罗马尼亚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欧洲人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开放,可谓是搂搂抱抱,同时还出现一些性感内衣的镜头,如《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总的来说,从罗马尼亚引进的也多为反纳粹影片,如《橡树十万火急》、《多瑙河之波》、《跟踪》等,后来引进的罗马尼亚电影则多以反映人民生活为主,如《沸腾的生活》、《复仇》。罗马尼亚电影除了搂搂抱抱与性感内衣等镜头会让我们吃惊外,其优美的背景音乐也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尤其是《沸腾的生活》,结尾在海边骑马的镜头所带出的背景音乐,让许多老影迷难忘。

  曾有一度,除了八个样板戏,就只放映《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这三部国产故事影片,我小时侯到底看了多少遍,实在记不清了。凭心而论,这三部影片还算是革命战争题材中比较优秀的影片,前两战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发明和使用的特殊战争手段,后一战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战斗片段。如今回想当年的这三部电影,虽然觉得情节简单,且都是老一套的胜利结局,但它们的历史功绩不可没。它们在高喊百花齐放实际上却是一花独放的时代,发挥了极大的文化娱乐作用,在肠胃和精神双重饥饿的情况下,如同能够勉强充饥的野菜糊糊一样,成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有一次,一个同学说,他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离我们住地十五华里的一个村庄晚上要放电影,是战斗故事片,名字叫“红旗梁”。我们好多同学便相约了,步行前去观看。放映时,出现的片名是《红旗渠》,是纪录片,内容反映的是河南人民修筑红旗渠的英雄壮举。我们想这是加演,战斗故事片一定在后面。可是,纪录片放完了,直到放电影的收摊了,我们才很不甘心地离去。一来一往,三十里路,觉得跑得太冤枉,大家就异口同声地骂那个谎传消息的同学,说他不识字,把“渠”说成“梁”,还说是战斗故事片!

  许多留在记忆中的电影就是在露天电影场子里看到的。当时,我们居住的林场在乡村里,乡村没有什么新鲜玩艺儿,激动人心的就是看一场露天电影,总是把我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从电影里我知道了很久以前发生的故事,以及乡村以外的世界。也就是那些一部部放映了数十次的电影,培养了我们那个年代的正义感,尽管当时电影里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来,但电影中那些动人的画面,还是在我们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对于善恶美丑最初的认识,似乎就是从那些电影故事中获得的。

  后来,我到农村插队锻炼,山下的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有电影院,每张电影票一角五分钱,但由于囊中羞涩,却也很少光顾。一次,大队款待知青看电影,给每一个知青发一张电影票,却唯独将我的漏发了,使得我对大队支书记恨了好长时间,心里老大的不舒服!这时候,有了电影《春苗》、《红雨》、《青松岭》、《创业》等,艺术性很好,彩色的画面,抒情的插曲,激情的表演,漂亮的女演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一的动画片是《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情节简单,但画面优美,人物形象可爱,尤其是音乐抒情动人,主题歌是清纯的童声歌唱,词曲一直令我记忆犹新,至今仍能哼唱。

  有一次,林管局电影院上演“内部影片”,其实就是一部外国影片,记录火山爆发情景的,没有什么政治意义。我觉得很神秘,搞不到电影票,就用墨水瓶盖沾上红墨水,盖在纸上,伪造了一张电影票,竟然有几分相似,混进了电影院。好在,没座位的人很多,就站在人群里,怀着忐忑的心,看了一场所谓的“内部电影”,高兴了好长时间。

  一九七七年,我到兰州去参加省上举办的戏剧创作学习班,这是我第一次去省城,住在省艺校,举办单位安排每晚招待我们看“内部电影”,有印度的《两亩地》,前苏联的《钦差大臣》,国内的越剧《红楼梦》、《青春之歌》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一些优秀影片,觉得很过瘾、很惬意!那些艺校的女孩子们,个个都是花季年龄,青春可爱,缠着我,让我把她们也带进电影院去看“内部电影”,刚满二十岁的我,很乐意带她们去,看着她们像快乐的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兴奋的样儿,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后来,“文革”前的许多影片解禁了,而那时候我也参加工作好几年了,有了经济收入,进入了我看电影的高峰期。记得放映《刘三姐》,我看了三场;同事中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演了十二场,他也看了十二场。有个朋友问我:“不知道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后来嫁给了谁?”我打趣他:“嫁给了那个演莫管家的人。”他竟然用恶言骂我,惹得我大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农村谁家儿子结婚,一定是要放电影的,就像现在结婚迎亲要车队一样。所以,只要打听有哪个村子在放电影,那十有八九就是那村里有年轻人要结婚了,或者只要听说哪村子有人家今天要办喜事,那就去看电影吧,十有八九是要放电影的。那时间,我弟弟当了他们单位的放映员,我每次回家,都要跟着母亲、妹妹们,带着板凳,步行三华里路,去弟弟单位的大院里,看他放映的露天电影,乐此不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就很少不光顾电影院了。后来电影公司撤销,改为看录像、看大投影,我就更不去观看。再后来,我就与电影几乎绝缘了,直到现在,被炒作得神乎其神的电影,儿子、儿媳妇花数百元都要看的,邀我去看,我都一概拒绝。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去过电影院,在电视、电脑上也不看电影。我虽然不看电影了,但脑海里还储存着过去看电影的美好记忆,对曾经的精神会餐、获得的心灵愉悦难以忘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电影的故事
杨关庆 | 关于乡村露天电影的回忆
【洞庭作家】易石秋 走进掌心里的影院
银屏闪耀交道口
一张电影票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