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论画:原来苏轼也画雪

原来苏轼也画雪

在气象学上属于严寒期的宋代,下雪是冬天里最寻常的事儿,一场又一场雪落下,白了山河,美了人间,滋养了万物,绚烂了文人墨客的诗心画魂。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享年64岁,在坎坷的一生中历经命运的起伏,我们不知道他看过多少场雪,他无疑是爱极了雪的,他把自己在黄州城东门外荒地上修筑的居所直接命名为雪堂。身为文学家,他留下了无数写雪的名篇,不仅有诗、有词,也有散文。他不仅直接写雪,看浪花如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梨花似雪——“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看落花似雪——“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形容杨花亦如雪“卷起杨花似雪花”,他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经历,还把雪比喻成老朋友——“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除了诗文中反复咏雪,苏轼还用七年的时间收集梅上雪水,研制出千古名香“雪中春信”。

如此爱雪的一个人,当他以画家的身份出现时,会不会把雪用画笔表现出来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身前身后屡受政治迫害,苏轼画作留存于世数量极少,现存只有《枯木竹石图》《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三幅。苏轼常以松、木、竹、石入画,并开辟了以朱砂画竹的新法,也擅画人物、佛像。有记载苏轼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具备,证明他也具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研究苏轼画雪这一史实,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他个人的著作记录。在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二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二月,老友马正卿向黄州府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五十亩,给苏轼耕种,即东坡,苏轼从此自号“东坡居士”。1082年(元丰五年)一月,苏轼在东坡下得到一个荒废的园子,在那里建起一座草堂,草堂建成的那一天,天上飘下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因此取名为“雪堂”,并写下《雪堂记》。让我们重温《雪堂记》的首段: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或许每个传统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一个小院,一如陶渊明小院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小院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雪堂之于苏轼,是身体的庇护之所,也是精神家园的安放地和心灵的归依处,他接受了自己变成赤脚农人躬耕于垄亩的身份,接受了遭庙堂贬斥、放逐的辱没,接受了心中远大理想和贫瘠现实的巨大差距——“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只有在精神上忘却世事机锋的复杂,无限趋近于高洁纯净的雪花,纷纷然飘落于滚滚红尘之中,才能生出如此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心!

雪堂的四壁都画上了雪景,触目可见的莹洁足以换取内心与精神上的一份清凉,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雪堂中的雪景是苏轼本人亲自绘制的,作为后世文人画理论的开创者,苏轼的绘画风格属于文人墨戏以解胸中盘郁的那一类,如我们已然无从得知雪堂四壁的画作是什么样,也许只是寥寥数笔,以形写神,借助墨色浓淡与巧妙的留白,营造出一尘不染的洁净画境,以一片白雪琉璃世界,映衬主人的玉壶冰心…… 

在雪堂建成后两年后,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朝廷的调令下来,通知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他将雪堂托付给晚辈潘大临,期盼有朝一日还能回到回到黄州、回到雪堂。然而,事与愿违,他再也没机会回来,而四壁画满雪的雪堂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疯长,乱树丛生,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夏圭 雪堂客话图  绢本设色 28.2x2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夏圭《雪堂客话图》是画史上传世至今的唯一一幅以雪堂为题的画作,图绘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堂中两人对坐,也许是在对弈,也许是在品茗,他们身侧的墙壁上隐约有浓淡的墨迹,应该就是苏轼留在雪堂墙壁上的雪景画吧。

雪堂的雪景壁画,也并非是苏轼的唯一画雪作品,他在惠州时还曾画过极其生动的雪雀。他的老友郭祥正(字功甫)见证了他创作雪雀的过程,并作诗两首——

其一

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穷荒岂易归。

正似雪林枝上画,羽翰虽好不能飞。

其二

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从海外归。

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

公元1101年是苏轼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这一年四月,在自海南北归途中,苏轼路过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与郭祥正重逢欢聚,两人追忆起在惠州时画雪雀的时光,苏轼写下了两首诗《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

其一

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

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其二

可怜倦鸟不知时,空羡骑鲸得所归。

玉局西南天一角,万人沙苑看孤飞。

雪雀应当是苏轼比较喜欢的一种物象,公元1061年,24岁的苏轼出任风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由此衍生出成语“雪泥鸿爪”。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纵然是飞鸿踏雪,它毕竟飞过了,它踏雪而过时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警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无不告诉人们:无须计较成败得失,只有努力拼搏不断奋斗,才能够寻求更高更远的天空。

一只小小的雪雀,作为旁观者的郭祥正看到的是好友空负才华却难以施展的困顿,而苏轼看到的是自己漂泊浮沉、辗转不定的一生。都说“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可青春不再、年华老去,有谁能真正战胜时光呢?纵然是千古风流人物也逃不过被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命运,四个月后,八月二十四日( 农历七月二十八)),苏轼病逝于常州,那道北宋文化历史夜空中最炫目的光,消失了,然而如雪花融化于大地,润物无声,他留下的无比丰厚的文学、文化遗产,成为滋养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

苏轼在诗、词、书、文、画五个领域内都走到了巅峰,他所画的雪堂壁画和雪雀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其他画作也传世稀缺,但他的绘画理论却影响深远,他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士人,即文人,这寥寥数十字,以对比的方法诠释了文人画的精神特质,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元代以赵孟頫为首的文人画家群体的实践与传承,最终被明代董其昌发展成“南北宗论”,成为中国绘画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因此,我们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章
以苏东坡的标准,什么样的画才有资格称文人画?
【觅画记】苏 轼: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上)
方严论画|文人画,不是纵横使气、信笔涂鸦
宋代文人喜画'江南小景',这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从苏轼题画诗看文人画的文化根源(翁旨远 王昌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