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诊的临床意义
userphoto

2023.03.30 吉林

关注

舌诊,由于简便而深得临床中医的独爱,相对来说,舌诊比脉诊更加具有客观性。现代摄影器材的发展对舌诊技术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因不单有文字的描述,还有高清彩色图片使中医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这一诊断技巧。它很符合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模式,患者不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医生,描述症状,发张舌苔照片医生就可以开处方。舌象的变化,能够客观反映人体的内环境,准确而且清晰,对人体体质的辨识、病证的性质、推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都非常有意义。

一、体质辨识

《医门棒喝》指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临症验舌法》指出:“据舌以分虚实……据舌以分阴阳……据舌以分脏腑”,说明观察舌质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虚实变化、气血是否不足等问题。

舌质淡红,苔薄白,属正常舌象,提示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平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属阳气不足之证;舌体瘦小,舌质红,干苔或无苔,提示阴水亏虚。

不同的舌质、舌苔变化反映不同的体质,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才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难经·六十一难》)的水平。

二、病证性质

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以及各自体内之痰、瘀、食积、气滞等病理产物,都会与胃气相结而成不同的舌苔。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特别是在温病的诊断上,可以依据舌质、舌苔的颜色变化来辨别温病卫、气、营、血的发病过程。如苔白则邪在卫分,苔黄则转入气分,舌质红绛则邪入营分,舌质深绛或紫暗则邪入血分。舌诊在温病诊断中还可以根据舌面的润湿、干燥来推断津液的伤损。

舌苔薄而干,是风热;舌苔薄而润,是风寒;舌苔腻是湿,黄是热,黄腻又代表湿热等;舌红绛苔黄燥,为实热证。最难看清的是气滞苔象和夹有风邪的苔象,学生经常追问,但有些变化是很微妙的,甚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只有靠观察和积累。

三、推断病情进展和预后

观察舌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可知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简单来说,舌质的变化反映脏腑气血的消长;舌苔的变化反映邪气的强弱,也反映胃气的强弱。气血不足者,通过补气血治疗,舌质由淡转红,说明气血回升;如果是实热证,服用麻杏甘石汤后,热退,舌由红转回淡红,也是好转的表现,但如果舌由红转绛或紫绛,表示热邪内侵入血,暗示病情转重。

舌苔的多少、厚薄、疏密都直接说明病邪的进退。比如急性阑尾炎的舌苔变化。虽然是急性病,但也有寒热虚实之分。早期急性阑尾炎,舌质淡红,有部分病人是薄白苔,证属脾虚气滞型,治疗中常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有部分病人是薄黄苔,证属湿热证,治疗就用经典的大黄牡丹汤。随着病情的进展,舌苔会有明显的变化——从薄苔向厚腻苔变化:如果形成阑尾脓肿,舌苔就是明显的黄厚腻苔;万一病情控制不了,转成脓毒血症,高热不退,大便不通,舌苔则呈黄厚腻并干燥无津,预示病情危重。不论是处于哪个阶段,只要手术治疗行阑尾切除术或阑尾脓肿引流术,术后第二天舌苔就立即转薄,舌质由红转淡。

四、指导临床用药

掌握舌诊、运用舌诊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辨证,遣方用药。同一种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舌象(包括舌质、舌苔等),而同一种舌象,又可在不同的证型中显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此,诊病时应先辨别阴阳,再分表里,即分清是内伤疾病,还是外感疾病,然后结合舌质、舌苔变化区分寒热虚实。这样做,初学者对常见病的治疗就不会偏差太远。

舌淡红,苔薄白,若病人主诉是胃脘部疼痛,则属于脾虚气滞型的胃脘痛,治疗宜健脾理气止痛,方用柴芍六君汤合金铃子散;若病人主诉是恶寒咳嗽,痰白,则是外感风寒,治疗方用止嗽散加减。

舌质红苔厚腻,若病人主诉是反复发热,则应该是湿温病变,治疗宜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或黄芩滑石汤等;若病人主诉是胃肠症状,则是中焦湿热,治疗应该和胃化湿清热,方用平胃散、白头翁汤等。

舌质和舌苔,就像是“鸡尾酒”,搭配多种多样,到论述具体病证的时候我们再展开叙述。

 舌诊的内容

一、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灵活,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干湿适中。

正常舌象说明脏腑功能正常,脾胃气机旺盛,气血充盈。

目前,正常舌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在于医生从大量的观察中找到一种似乎准确的“中间值”。

二、临床常见舌象与主病

(一)淡红舌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主病】风寒表证。

(二)淡白舌

【舌质】淡白。

【舌苔】薄白。

【主病】阳虚、气血两虚。

~~~

【舌质】淡白。

【舌苔】无苔。

【主病】久病阳虚、气血两虚。

~~~

【舌质】淡白。

【舌苔】薄白中剥。

【主病】气血两虚、胃阴不足。

(三)淡红或边尖红舌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白。

【主病】风热表证,心火亢盛。

~~~

【舌质】淡白。

【舌苔】黄腻。

【主病】脾胃虚弱、湿热停聚。

~~~

【舌质】淡白。

【舌苔】灰黑,水滑。

【主病】阳虚内寒、痰湿内停。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白黄。

【主病】外感表证,将传里化热。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白腻。

【主病】痰饮湿浊、食滞。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白腐。

【主病】痰食内停、胃浊蕴热、霉菌感染。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白厚堆积如粉。

【主病】瘟疫初起或有内痈。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黄干。

【主病】久病津枯血燥,胃肠干结失运。

~~~

【舌质】淡红或边尖红。

【舌苔】黄腻。

【主病】里有湿热,痰湿内停化热。

(四)红舌

【舌质】红。

【舌苔】白。

【主病】热病由卫分渐入营分。

~~~

【舌质】红。

【舌苔】薄黄。

【主病】气分热盛。

~~~

【舌质】红。

【舌苔】黄腻。

【主病】气分湿热、脾胃湿热。

~~~

【舌质】红。

【舌苔】黄厚干。

【主病】邪热深入,里实已成。

~~~~

【舌质】红。

【舌苔】无苔。

【主病】气阴两伤。

(五)绛(深红)舌

【舌质】绛(深红)。

【舌苔】焦黄。

【主病】胃肠结热,里实之证。

~~~

【舌质】绛(深红)。

【舌苔】黑干。

【主病】热极伤阴。

~~~

【舌质】绛(深红)。

【舌苔】无苔。

【主病】热入血分,阴虚火旺。

(六)青紫舌

【舌质】青紫。

【舌苔】黄燥。

【主病】阴血枯燥,虚火内燔。

~~~

【舌质】青紫。

【舌苔】白润。

【主病】内寒极重,气血凝滞。

(七)其他

【舌质】舌疮。

【主病】内热、心火亢盛。

~~~

【舌苔】腐苔。

【主病】菌群失调、霉菌感染。

~~~

【舌象】先天性裂纹舌。

~~~

【舌象】花剥舌(地图舌)。

【主病】脾虚、胃阴不足。

~~~

【舌象】红舌(激素舌)。

【主病】长期服用激素。

~~~

【舌象】染苔。

临床几种危重舌象

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脏腑机能失调,气血津液亏损,舌象也会有特殊表现,呈危重舌象。病理舌态有痿软、震颤、短缩、强硬、[插图]斜、吐弄等重病的变化。异常舌形多为苍老、胖嫩、肿胀、裂纹、瘦薄、芒刺等重病的变化。

现时因医疗条件不断改进,加上现代监测仪器、检验技术的运用,医生更注重数据的诊断,对观察直观的舌象变化相对来说已经弱化。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不好评议。但不论如何,掌握这一技能,对判断危重疾病的预后肯定有帮助。下面介绍几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危重舌象。

(一)痿软舌

正常的舌体柔软灵活。如果病人的舌体柔和、灵活而红润,说明病人胃气尚存,虽病情危重,但未至危殆。如果舌软瘫,无力伸缩转动,称为痿软舌。痿软舌主虚证、重证,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痿软舌有新病和久病之分。新病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的危重后期,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暴发性肝炎等;久病常见于内伤杂病晚期,如肝硬化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后期、晚期癌症等。

《辨舌指南》说:“……暴痿多由于热灼,故常现于红干之舌,如深红者,宜清凉气血;紫红者,宜泄肝热,通腑气;鲜红者,宜滋阴降火。……淡白如煮熟猪肝而痿者,不论有苔无苔,皆为正败,死不可治。”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云:“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

概括来说:如果舌质红绛而干,舌体痿软,为肾阴已竭;如果舌质淡白而痿软,为气血虚极。虚证治以清肺润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二)震颤舌

舌体伸出时呈现不自主的颤动,称为震颤舌。多责之于肝,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质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临床上常见于体质虚弱、焦虑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

[插图]

《通俗伤寒论》:“凡舌颤掉不安者,曰舌战。由气虚者蠕蠕微动,由肝风者习习煽动,宜参舌色以辨之。如色深红鲜红而战者,宜凉血熄风。紫红瘀红而战者,宜泻火熄风。嫩红而战者,宜养血熄风。淡红而战者,宜峻补气血。”

(三)短缩舌

短缩舌是指舌体收紧,不能伸长。有的不能伸出口外,严重者甚至难以碰到牙齿。这种情况,要排除先天所致的舌系带较短,由于舌系带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

短缩舌常与痿软舌并见,无论虚实,皆危重。

舌短、舌质淡白:多属气血俱虚。

舌短、舌质青紫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

舌短、舌质红绛而干燥:多属热盛伤津。

舌短、舌体胖大、苔滑腻:多属脾虚痰湿。

也可结合看阴囊:舌短囊缩者,属热;舌短而囊不缩者,属虚。

(四)强硬舌

强硬舌是指舌体强硬,失其柔和灵活的一种证候。由于舌体失柔而不灵活,所以也常见语言滞涩、含糊不清。强硬舌绝不是局部的病变而是脏腑之重证。凡舌强不语者,都是中枢神经病变所致,如昏迷或半昏迷患者。

舌强硬、舌色深红:多属温热病,热入心包之后由于热扰神明,神志不清,以致舌无主宰,失其灵活而强硬。

舌强硬、舌色红绛少津:多属高热伤津,燥热为炽盛,舌的筋脉失养,失其柔和灵活而强硬。

舌强硬、舌体胖大兼厚腻苔:多属伴随出现肢体麻木、眩晕,甚至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常为脑卒中的先兆,多因肝风夹痰、风痰阻络所致。

(五)喎斜舌

喎斜舌是指舌伸出时,舌尖偏向一侧,或左或右,因病侧舌肌呈麻痹状态,无力收缩,伸长舌体时,两侧力量不均而偏歪。所以病在左的舌偏向右,病在右的舌偏向左。喎斜舌多见于脑血管意外,伴有语言不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也要排除局部神经病变,如舌下神经损伤或面神经麻痹,此类疾病全身症状不明显。

(六)吐弄舌

吐弄舌包括吐舌和弄舌。吐舌是指舌体伸出口外,长时间不收。弄舌指舌体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舐唇上下及口角左右。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证。

舌吐弄、舌质紫赤:多属热毒内攻心包的重证。

舌吐弄、舌质淡白:多属虚象,主见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

(七)苍老舌

所谓“老”是与“嫩”相对而言的,苍老舌是指舌质挺而有力,纹理粗糙。

凡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热盛、主实证。

老舌兼证较多,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

(八)胖嫩舌

胖嫩舌是指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且纹理细致。多为脾肾阳虚所致,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主水肿、痰饮疾病。

舌质浮胖兼娇嫩,不拘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虚。

(九)肿胀舌

肿胀舌是指舌体增大,轻的较正常稍微肿大,重的可肿胀塞满口腔,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甚至影响呼吸及言语。常见于严重咽喉炎、严重过敏、慢性肾炎所致尿毒症等病。

舌肿胀、舌质淡白、舌面水滑:多属脾肾阳虚,水湿滞留。

舌肿胀、舌质鲜红:常因心脾热盛,使气血上壅,如果神昏不清,更足以证明热入心包。

舌肿胀、舌质青紫:每由平素饮酒,又兼湿热,热盛酒毒上冲,为酒毒攻心。

(十)裂纹舌

裂纹舌是指舌面有明显的裂痕,裂纹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多呈“人”“一”“川”字等形状。临床上,轻证患者的裂纹舌大多属先天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如是重证患者,且是病情变化中出现裂纹舌,就要重视,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提示精血

亏虚。

舌有裂纹、舌质红绛:多属热盛伤阴。

舌有裂纹、舌质淡白:多属血虚不润。

(十一)瘦薄舌

瘦薄舌是指舌体枯瘦淡薄。多因心脾两虚、阴血耗伤所致,主虚证。临床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伴有全身消瘦。如严重的脑结核、肺源性心脏病、晚期癌肿。见此病舌,无论新病、久病均属重证。若枯萎无津,或色晦暗,预后多不良。

舌瘦薄、舌色淡白:多属阴阳两虚,气血不足。

舌瘦薄、舌色红绛:多属阴虚火旺,血中燥热。

(十二)芒刺舌

芒刺舌是指舌生芒刺。主邪热太盛,为实火。

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

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舌芒刺、舌质鲜红:多属营分郁热、血热。

舌芒刺、舌质绛紫:多属热盛而气血壅滞。

 舌象与辨证

一、舌象与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祖国医学辨证的根本大法,是带有普遍规律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通过四诊掌握患者全身变化情况之后,进行综合分析,先分病证的阴阳类型,再辨别人体正气的盈亏、疾病所在部位深浅、病邪的寒热性质及正邪斗争的盛衰。

(一)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

《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虽然病证复杂多变,但可以变繁为简,抓住事物的本质,先分阴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阴证多以寒象为表现,舌质淡,苔白或白润,伴身寒肢冷、无热恶寒、精神萎靡、脉虚无力。

阳证多以热象为表现,舌质红,苔黄,伴身热、烦渴、脉数。

(二)表、里

表、里是表示病邪侵犯人体部位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般地说,病邪侵犯机体的皮毛、肌腠,病位浅,属表证;病邪侵犯脏腑,病位深,属里证。

表证:舌象以薄苔为多见,但主要表现还是恶寒发热,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治疗表证以辛凉、辛温解表为法,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

里证:舌象和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即无表证的疾病都属里证。又可以跟寒热、虚实相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也不同。如里实热,治疗以泄热通下,方选白虎汤、大小承气汤类;里虚寒,治疗以温里散寒,方选附子理中丸。

(三)寒、热

寒、热是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其意思一是病邪导致人体阳气偏旺而相对阴液不足,发为热证,为实热证,或因阴液亏损而使阳气相对亢盛,亦为热证,为虚热证;二是病邪导致人体阴气偏盛而相对阳气不足,发为寒证,为实寒证,或因阳气虚损而使阴寒内盛,亦为寒证,为虚寒证。

寒证舌象以舌质淡、苔白润为主要表现,伴有恶寒(畏寒),形冷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症状。

热证舌象以舌质红、苔黄干(燥)为主要表现,伴有发热,喜冷,口渴饮水,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寒热病证的治疗原则。热者,治以甘寒清热,常用方剂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寒者,治以温阳散寒,常用方剂为附子理中丸、四逆汤、参附汤。

(四)虚、实

虚、实是概括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虚证则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

在舌象表现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虚证舌象表现为舌质嫩,苔少或无;实证舌象表现为舌质老,苔厚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虚实病的治疗原则。虚者,治以补益之剂,常用方剂:独参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实者,治以清泻之剂,常用方剂:承气汤类、白虎汤类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明白两点:①八纲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相兼、错杂、转化等关系;②八纲只是带有普遍规律的纲领,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只是一个大方向,还不够具体和全面,是比较笼统和抽象的结论。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更进一步剖析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治疗。

二、舌象与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六种气候是地球万物赖以生长的自然条件。如果六气变化剧烈,人体不能适应,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的变化而产生疾病,六气便成为病因,称其为“六淫”或“六邪”。《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是泛指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此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有些并不是外感疾病,但外在表现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这种内生的风、寒、湿、燥、火与外感邪气的病变具有一定的区别。

风、寒、暑、湿、燥、火既有各自的致病特征,也有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相兼性。

(一)风

风是指因自然界风的伤人而导致的病证,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春季。风邪实为外感热病的先导。《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且寒、湿、燥、热诸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温、风热之类。

风邪的性质和特点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

外风是因外感风邪致病。主要病证是发热、恶寒、汗出,或并见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风邪的舌象特点主要是苔薄,但因为兼证不同,又有变化,这时就要结合其他四诊来判断了。

风寒证:舌苔薄白或白,略湿润,伴见恶寒重、发热轻,兼见头身疼痛、口不渴。治以祛风散寒,选用桂枝汤、荆防败毒散、麻黄汤。

风热证:舌质红,苔薄白或黄,稍干,伴见发热重、恶寒轻,或咽红肿痛、小便黄。治以祛风清热,选用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风湿证:舌质淡红,苔白、白腻、白滑,伴见发热(以午后为甚)、恶风汗出、关节肿痛或走窜不定等症状。治以祛风胜湿,选用羌活胜湿汤。

风水证:舌质淡,苔白、白腻、白滑,伴见发热、恶风汗出、头面肿,或一身悉肿、小便不利等。治以祛风利水,选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汤合五皮散、五苓散。

内风是风从内生,由于肝的功能失调而致病。主要症状是头目眩晕、肢体震颤、抽搐等。舌象主要特点是舌质红,苔薄白干或薄黄干。治宜平肝熄风。常用平肝熄风药为主,选用牵正散、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

(二)寒

寒是冬季的主气,有内寒与外寒之分。外寒,即由外界寒邪气侵入而发生的病变。常分为伤寒证和中寒证。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证”;寒邪直中脏腑,为“中寒证”。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反映。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寒邪的舌象特点主要是舌质淡白,苔白、苔腻、白滑。

风寒证:舌质淡白,苔薄白润,伴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咳嗽、喘息,脉浮紧。治以祛风散寒,选用麻黄汤、桂枝汤。

中寒证:寒邪客肺,舌质淡白,苔薄白润,伴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等症状,治以辛温解表、温肺化痰,选用小青龙汤、止嗽散。寒滞胃肠,舌质淡,苔白腻、白滑,伴见腹部疼痛、肠鸣泄泻、呕吐等症状。治以解表和中、理气化湿,选用藿香正气散。

内寒证主要是上焦心肺阳虚、中焦脾阳不足、下焦肾阳不足。

上焦心肺阳虚:舌质暗淡,苔白、苔腻、白滑,伴见畏寒、胸背彻痛、呕逆短气、面唇青紫等症状,脉虚细、沉缓、沉迟。治以温通心阳、祛寒化痰,选用栝蒌薤白桂枝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苏合香丸。

中焦脾阳不足:舌质淡,苔白、白腻、厚腻,伴见脘腹疼痛、呕吐清水、纳少腹胀、四肢不温,脉细缓。治以温中健脾、化湿行气,选用香砂六君子汤、陈夏六君子汤、小健中汤、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下焦肾阳不足:舌质淡,苔白、白滑,伴见畏寒肢冷、腰脊发凉、腰酸腿痛等症状,脉细缓、细弱。治以温阳固肾,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金锁固精丸。

(三)暑

暑气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病独见于夏季。

暑邪的性质和特点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暑邪的舌象特点主要是舌质红,苔白、黄或黄腻。

1.伤暑证

为暑病的轻证。舌质红,苔白或黄,伴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乏力、倦怠无力,脉濡。治以清暑益气,选用六一散、四味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等。

2.中暑证

为暑病的重证。舌质红或绛,苔白干,伴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见面垢、喘渴、冷汗不止、手足厥冷,脉大而虚。治以清暑开窍,选用生脉散、独参汤、安宫牛黄丸等。

3.暑湿证

舌质红,苔黄腻,伴见身热不扬,午后为甚,并有胸闷恶心、食饮不振、四肢困倦、大便溏、小便黄,脉濡。治以清暑化湿,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新加香薷饮等。

(四)湿

凡有重着、黏滞、趋下病性的邪气统称为湿邪。湿也有外湿、内湿的区别。外湿是自然界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病证。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发生障碍,蓄积停滞而成。

湿邪的性质和特点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湿邪的舌象特点主要是舌苔白腻或舌苔黄腻,严重的是舌苔滑腻。

1.外湿证

外湿证分为伤湿证和湿痹证。

(1)伤湿证:舌苔薄白腻或薄黄腻,伴见恶寒发热、虽汗出而热不退、头身困重、胸闷、口不渴,脉濡而缓。治以祛风化湿,选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等。

(2)湿痹证:又称“着痹”,为痹证中以湿邪为主的疾病。舌质淡,苔白腻,伴见肢体酸痛沉重,甚则难于转侧或肿痛有定处,肌肤麻木等,脉濡而缓。治以祛风除湿通络,选用蠲痹汤、羌活胜湿汤。

2.内湿证

内湿证分上、中、下三焦。

(1)湿在上焦:舌苔腻,伴见胸膈满闷、头晕目眩,治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选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2)湿阻中焦:舌苔腻,伴见脘腹痞满、不欲饮食、呕恶、口黏或甜、便溏下利、四肢沉重。治以健脾理气祛湿,选用平胃散、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等。

(3)湿注下焦:舌苔腻或滑润,伴见水肿、小便淋浊。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选用五苓散、实脾饮等。

(五)燥

燥是秋季的主气。有外燥和内燥之分。人体感受外界燥邪发病,属外燥;内燥则属于机体津血内亏所表现的证候。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邪的舌象特点:外燥主要是舌苔干,内燥主要是舌苔少。

[插图]

1.外燥证

外燥证有凉燥、温燥之分。

(1)凉燥证:燥而偏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干,伴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脉浮。治以祛风润燥,选用杏苏散、沙参麦冬汤等。

(2)温燥证:燥而偏热。舌边尖红,苔黄干,伴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或痰黏量少、咳而不爽、胸肋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脉浮数。治以清热润肺,选用清燥救肺汤、麻杏石甘汤、桑杏汤等。

2.内燥证

内燥证为舌质红,苔少或舌燥无津,伴见口渴、皮肤干燥粗糙、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肌肉消瘦,脉细数。治以养阴复脉,选用复脉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

(六)火(热)

火病的发生可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转化而成;或因脏腑机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成,如肝火、心火、胆火等。热邪致病以全身性发热为主要特点,火邪致病以局部火热结聚为主要特点,如肌肤的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牙痛、痈疮等。

火的性质和特点为: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耗气伤津;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阳性痈疮。

火(热)邪的舌象特点主要是舌质红,苔黄干。

火又有实火、虚火之分。

1.实火

实火为邪实证。舌质红,苔黄或黄厚,伴见面红目赤、心烦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泻下黏秽、小便短赤,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脉数实有力。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选用白虎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如伴有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者,选用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八正散等。

2.虚火

虚火为阴虚火旺证。舌质红,苔少或无苔,伴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尿短赤,脉细数。治以滋阴泻火,选用百合固金丸、黄芪鳖甲散、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等。

三、舌象与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辨证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征,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判断疾病的病理本质。

(一)气的病证

气的病证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滞和气逆三个方面。

1.气虚

气虚是指全身或某一脏器出现机能减退的病理现象,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病人和急性病的恢复期。气虚可见气陷证、气不固证和气脱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少。

其他脉证: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饮食不振,脉虚细无力。气陷证为气虚无力升举而下陷,主要表现是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气不固证指气虚失其固摄,主要表现是自汗、二便失禁、男性滑精、女性经血、胎元不固等。气脱证是元气亏虚的危重证。

治疗法则为补气,方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等。

2.气滞

气滞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发生气机阻滞、功能障碍的病理现象,常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跌仆损伤等因素引起。

主要舌象:气滞证舌象无特殊表现,多见薄腻苔,挟热则舌质红,苔白黄腻。主要参照脉证。

其他脉证:闷胀、疼痛、脉弦为主要表现。如气滞胸胁则胸胁痛,气滞胃脘则胃脘痛。疼痛发作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疼痛性质为窜痛。病症发生往往与情绪变化有关,另外乳房作胀、排便时里急后重亦为气滞的症状。

治疗法则为行气、理气,方选半夏厚朴汤、越鞠丸、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等。

3.气逆

气逆是指气机当降不降,反逆上升的病证。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的不同,以上多属于实证;也有属于肾不纳气导致肺气上逆的虚证。

主要舌象:气逆证舌象无特殊表现,多见薄苔。主要参照脉证。

其他脉证:肺气上逆主要见症为咳喘上气,呼多吸少;胃气上逆主要见症为呃逆、嗳气、呕吐或噎膈反胃;肝气上逆主要见症为病人自觉有气上冲胸,发为奔豚气,或腹作痛、往来寒热。虚证气逆可见喘息汗出、小便不禁等虚象。

治疗法则为行气、理气、降气,方选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天台乌药散、四逆散等。

(二)血的病证

临床上有关血的病证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出血四个方面。

1.血虚

常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瘀血阻滞、新血不足等引起。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其他脉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虚细无力等。常伴有气虚现象,如短气、疲乏等症状。

治疗法则为气血双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方选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等。

2.血瘀

血瘀是人体局部或脏腑血行不畅,或血液留滞不行所发生的病变。多因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邪等引起。

主要舌象:舌质出现紫色瘀斑,久病者舌下脉络紫暗。

其他脉证: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剧,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等。体表瘀血,常有青紫瘀斑;内脏瘀血,常可触到肿块,久瘀则肌肤甲错。

治疗法则为理气、活血、化瘀,方选桃核承气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

3.血热

血热是由热邪炽盛侵犯血分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或绛。

其他脉证:以实热和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实热症状主要是心烦、口干不欲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热迫血妄行而出血,主要见咯血、尿血、便血,以及妇女月经提前或经量过多。

治疗法则为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

图:血瘀、血热

4.出血

引起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类:血热妄行、气虚失摄、瘀血内积、外伤所致。以下主要分述前三类。

(1)血热妄行。

主要舌象:早期舌质红或绛。

其他脉证:血色鲜红,并见心烦,脉细数。

(2)气虚失摄。

主要舌象:舌质淡。

其他脉证:血色淡而持续不止,脉细弱无力。

(3)瘀血内积。

主要舌象: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其他脉证:血色紫暗成块,常伴有刺痛,脉涩。

治疗法则为止血。又分为凉血止血、活血止血、补气摄血,方选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归脾汤、十灰散、小蓟饮子。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急当补气摄血,用独参汤。

(三)津液的病证

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津血同源,津能生血,血可化津。津液病证主要以津液亏虚和津液输布受到阻碍为原因,常见证型有津液不足和水液内停。

1.津液不足

多由大汗失血、呕吐泄泻、多尿以及高热耗伤津液所引起,亦可因肺、脾、肾功能失常导致。以口渴、咽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唇燥舌干或无津、皮肤干燥等为辨证要点。

(1)高热灼津。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干。

其他脉证:心烦、渴饮,脉细数。

(2)气阴两虚。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少或光剥无苔。

其他脉证:气短、神疲,脉虚无力。

治疗法则为增补津液、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方选增液汤、沙参麦冬汤、清暑益气汤、生脉散、麦味地黄丸等。

[图]高热灼津

2.水液内停

多由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津液的输送和排泄发生障碍,使身体局部或全身停积过量的水液,出现痰饮内停、水肿、鼓胀等病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润滑或白腻,如鼓胀后期,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其他脉证:水饮在上焦,见头晕目眩、咳嗽痰多、心下悸;水饮在中焦,见胁下胀满、咳唾引痛、脉弦,或腹胀纳少、口淡无味、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细缓;水饮在下焦,见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鼓胀则单纯腹大如鼓。

治疗法则为通阳化饮、健脾燥湿、温肾利水,方选苓桂术甘汤、胃苓汤、真武汤等。

四、舌象与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疾病的辨证方法,把外感病的各种证候变化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类病证之间的转变关系。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运用六经辨证,不能只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同样可以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来看分别为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里。三阳病多实、多热,三阴病多虚、多寒。概括地说,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为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

(一)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外邪初袭体表的阶段。太阳经证的主要舌象是苔薄白,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太阳中风证又称表虚证,太阳伤寒证又称表实证,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有汗和无汗。若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成为太阳蓄水证;若邪热与血结于下焦,则成为太阳蓄血证。

1.太阳中风证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疗法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

治疗法则:辛温发汗,方选麻黄汤。

[图]太阳中风证

3.蓄水证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疗法则:通阳行水、外疏内利,方选五苓散。

4.蓄血证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小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

治疗法则:泻热破瘀,方选桃核承气汤。

[图]蓄水证

[图]蓄血证

[图]太阳病兼证

5.太阳病兼证

(1)太阳经输不利。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除太阳中风证或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外,并见项背强几几。

治疗法则:解肌祛风、疏通经脉,方选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2)肺气上逆作喘。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除见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外,兼见胸满、气喘。

治疗法则:解肌祛风,兼利肺气,方选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外寒内饮。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或白润。

主要脉证:具有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兼见咳嗽,咯有稀白痰。

治疗法则:发汗散寒、溢除水饮,方选小青龙汤。

(4)外寒困闭,阳郁于里。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或薄黄。

主要脉证:病在太阳经证主要脉证的基础上,兼见烦躁、精神不安。

治疗法则:发汗泻热,方选大青龙汤。

(二)阳明病证

太阳病或少阳病病邪入里,侵袭阳明而成阳明病。阳明病多为里热实证,可分为两大类:阳明病热证和阳明病实证。阳明病热证指阳明邪热亢盛,尚未燥屎内结;阳明病实证指胃肠燥热成实,大便秘结不下。

1.阳明病热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燥。

主要脉证:身热汗出、口渴喜饮、心烦,脉洪大。

治疗法则:清热生津,方选栀子豉汤、白虎汤等。

2.阳明病实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苔黄起芒刺。

主要脉证: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烦躁谵语,甚至神志不清,脉沉实有力。

治疗法则:荡涤燥结,方选三承气汤类。

3.阳明病湿热发黄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主要脉证:发热、身目皆黄、色鲜明、心烦、口渴、腹满、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退黄,方选茵陈蒿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

4.阳明病蓄血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主要脉证:阳明病患者,大便硬却反易解下,色黑而亮,其人喜忘。

治法:破瘀泄热,方选抵当汤。

[图]阳明病实证

[图]阳明病湿热发黄

[图]阳明病蓄血证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病变。

1.少阳病主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主要脉证:口苦、咽干、目眩是总提纲,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疗法则: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

2.少阳病兼证

(1)兼太阳经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主要脉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胃脘支结、郁闷不舒。

治疗法则:和解少阳,兼散表寒,方选柴胡桂枝汤。

(2)兼阳明腑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白黄腻。

主要脉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疗法则:和解少阳、通泻腑实,方选大柴胡汤。

(3)兼脾虚寒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滑。

主要脉证:胸胁满或痛,或痛绕肩背,口苦、心烦、不欲食,大便溏,日二三行,或见腹胀,脉弦迟无力。

治疗法则:和解少阳、兼以温脾,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

[图]兼太阳经证

[图]兼阳明腑证

[图]兼脾虚寒证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的性质是中焦阳虚气衰,脾胃虚寒证,属于里虚寒证的早期阶段。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白滑、白腻。

主要脉证: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时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脉迟或缓。

治疗法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选理中丸。

(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以阳虚里寒为主,表现为心肾的机能衰减。足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互为表里,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对水的代谢有重要作用,因此,少阴病每有水饮证候,小便清长是少阴阳虚寒盛的辨证依据。其主要舌象是舌淡,苔白或白滑。

1.少阴寒化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但欲寐、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烦、小便色白,脉微。

治疗法则:急温少阴,方选四逆汤、参附汤等。

2.阴盛格阳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滑。

主要脉证: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脉微欲绝。

治疗法则:回阳救逆,方选通脉四逆汤、参附汤等。

3.阳虚水泛证

主要舌象:舌质淡,舌苔水滑。

主要脉证:头目眩晕、心下悸、肢体和筋肉跳动或振摇站立不稳、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肩背沉重、面色黧黑,脉沉弦。

治疗法则: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五苓散等。

[图]阴盛格阳证

[图]阳虚水泛证

4.少阴热化证

(1)阴虚热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苔少。

主要脉证:口燥、咽干、心烦不得眠、小便黄,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水泻火,方选黄连阿胶汤。

(2)阴虚水停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白。

主要脉证: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脉弦细数。

治疗法则:育阴、利水、清热,方选猪苓汤。

[图]阴虚热证

[图]阴虚水停证

(六)厥阴病证

厥阴病是邪正相争的危重阶段,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表现为胃热脾寒之证,但又不同于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证。寒厥是因阳虚阴盛所致,热厥是因邪热深伏所致。

1.寒厥(又称阴厥)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润滑。

主要脉证:下利、手足厥冷、无热、恶寒,脉微或脉细欲绝。

治疗法则:回阳救逆、温通血脉,方选四逆汤、参附汤、当归四逆汤等。

2.热厥(又称阳厥)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手足厥冷、烦热、口渴、尿赤,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和阴,方选白虎汤。

3.蛔厥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白黄腻。

主要脉证:以吐蛔、手足厥冷为主,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类似于胆道蛔虫病或蛔虫性肠梗阻。

治疗法则:调理寒热、和胃驱蛔,方选乌梅丸。

五、舌象与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温热病的方法。岭南地区以湿为多,温病以湿热病为主。因为湿为阴邪,不同于温热邪气伤阴而入营血,所以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对诊治湿热病的指导作用较小。与此类同,六经辨证也不能完全描述湿热病。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因为湿为重浊阴邪,它有从上而下的特征,所以湿邪的特点以及三焦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三焦辨证最适于湿热病。根据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先后次序,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同时又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湿热

病在上焦,是湿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主要在于肺和皮毛。热象多不明显,重点在于湿,有的还出现寒湿症状,一般数日后才有热象出现,其症状仍以恶寒为主。

主要舌象:舌苔白腻。

主要脉证:恶寒重、少言笑、不思饮食,脉濡而无力。

治疗法则:应以化湿为主。兼表证表现的,以温散表湿,方选藿香正气散、羌活胜湿汤等;兼热象表现的,用宣化湿热法,方选藿朴夏苓汤。

(二)中焦湿热

病入中焦,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中焦湿热可由上焦传来,其特点是身热不扬。由于湿热伤损脾胃,主要表现是消化和运转方面的症状。

主要舌象:舌苔白腻微黄。

主要脉证:身热不扬、胸脘闷胀、不思饮食、便溏不爽、尿短而黄,脉濡。

治疗法则:清化湿热,方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连朴饮等。如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发为神识昏迷者,治宜豁痰开窍,如菖蒲郁金汤。

(三)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一般是由中焦传来,病位在于大肠、膀胱,突出症状在大小便上。

1.湿困膀胱

主要舌象:舌苔灰白黄腻。

主要脉证:小便不通,伴见头脑胀痛昏、脘腹痞闷、大便不畅,脉濡。

治疗法则:淡渗利湿,方选茯苓皮汤、五皮散等。

2.湿滞大肠

主要舌象:舌苔灰黄腻。

主要脉证:大便不通或不畅,黏滞不成形,伴见小腹结痛、头胀脘闷,脉濡。

治疗法则:导浊行滞,方选平胃散、三仁汤等。治疗湿温病,重在看舌苔,舌苔以腻苔为主。湿在表,则薄腻苔,治以芳香化浊为主;湿在里,则厚腻苔,治以苦温燥湿为主;湿重于热,则白腻苔,治以淡渗利湿为主;热重于湿,则黄腻苔,治以苦寒清热为主,兼以化湿。

至于发汗、攻下、滋阴等法,本病初起应禁用。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即明确指出了治疗湿温初起的三大禁忌。

六、舌象与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适用于外感温热病。

卫气营血病证,既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一)卫分证

卫分证,一般见于温热病的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也就是温热病表证阶段。其辨证要点是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苔白黄,脉浮数。又分温热病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

1.邪在皮毛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白黄。

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治疗法则:辛凉解表,兼清热,方选银翘散。

2.邪在肺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主要脉证:咳嗽少痰,或咳出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脉浮数。

治疗法则:宣肺散热,方选桑菊饮。

(二)气分证

温热入于气分,属于里热证,是比卫分更为严重的阶段。温热病入于气分的途径有两条:①从卫分传入,先见恶寒、发热,而后转变为不恶寒但恶热;②直入气分,不恶寒的卫分阶段,起病即见但热不寒。

气分证的主症是不恶寒,但恶热。根据邪热入里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肺热、胸膈热、胃热、肝胆热、肠热等。

1.温热在肺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咳喘胸痛、口渴汗出、汗出热不解,脉数,或有咳喘口燥、吐白津如皂泡的,则为肺燥偏甚。

治疗法则:前者宜宣肺、清肺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后者宜清热、润肺,方选清燥救肺汤。

2.热郁胸膈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胸中闷胀、阵阵烦热、时觉烦恼、不能安睡,脉数,或兼大便闭结。

治疗法则:前者宜清透郁热,方选栀子豉汤;后者宜表里两解,方选凉膈散。

3.热入于胃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燥。

主要脉证:大热、大汗、大渴,伴心烦,脉洪大,或因汗多而津气内伤,脉虚欲绝。

治疗法则:前者宜清热生津,方选白虎汤;后者宜益气固脱,方选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等。

4.热郁肝胆

主要舌象:舌边红,苔黄。

主要脉证:干呕、口苦而干、心烦少寐、胁痛,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热解郁,方选黄连黄芩汤。

[图]热入于胃

[图]热郁肝胆

5.温热在肠

(1)肠燥便秘。

主要舌象:舌质干,苔黄厚。

主要脉证:大便燥结不通,或纯便清水、发热汗出、腹痛拒按、尿赤,脉沉实。

治疗法则:润肠通便,方选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2)肠热下痢。

主要舌象:舌苔黄燥。

主要脉证:泻痢频繁、肛门灼热、口渴,脉数。

治疗法则:泄热升津,方选葛根芩连汤。

[图]肠燥便秘

(三)营分证

营分证是温热入血的轻浅阶段,病情已重。温热病邪入营分的途径有三条:①由卫分传来,即不经气分而由卫分直入营分,又叫“逆传心包”;②由气分传来;③直入营分。

1.热伤营阴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见谵语,脉细数。

治疗法则:清营透热,方选清营汤。

2.热入心包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神昏谵语、昏不识人,或昏睡不醒、哄语。

治疗法则:清心开窍,方选清营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3.营卫合邪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微恶风寒说明有卫分之证,仍有夜热不寐,或神昏谵语,脉数;或见营热发疹,疹色红润。

治疗法则:两清营卫,方选银翘散、清营汤等加减。

[图]热伤营阴

[图]热入心包

(四)血分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的最重阶段,它的病位主要在于心、肝、肾。热入血分的途径有两条:①由气分传来,即病由气分直入血分;②由营分传来。邪入血分,主要舌象表现是舌色深绛,除具有热入营分的烦扰不寐、身热夜甚、口不甚渴等证外,一般多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蓄血,以及斑疹透露、躁扰发狂等证。分为动血、动风、耗阴等类证。

1.血热妄行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出血(包括吐、衄、便血,发斑和不正常的经血等)、血色深红带紫、发热夜重、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脉数。如果兼见全身壮热、口渴汗多等气分热证,则为气血两燔。

治疗法则:凉血散瘀,方选犀角地黄汤;如气血两燔,则宜两清气血,方选清瘟败毒饮。

2.肝热动风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头痛眩晕、目赤、心烦、发热、口干、项背强直、阵阵抽搐,脉弦数。如兼见胃热或肠热便秘,则为气热动风。

治疗法则:清肝熄风,方选羚角钩藤汤。如气热动风,方选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或调胃承气汤加羚羊角、钩藤。

3.血热伤阴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

主要脉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倦耳聋,脉虚无力,亦有心烦不寐、暮热早凉、经久不已者。

治疗法则:滋阴养液,方选加减复脉汤。如心烦不寐甚者,治宜滋阴泻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如暮热早凉者,治宜育阴清热,方选青蒿鳖甲汤。

4.亡阴失火

主要舌象:舌质红绛无苔,舌面干燥。

主要脉证:肢体干瘦、唇萎舌缩、齿燥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两颧赤、肢端厥冷、手指蠕动,脉微细欲绝。或见抽搐动风。

治疗法则:滋阴潜阳,方选三甲复脉汤。抽搐症状明显的,须加五味子、鸡子黄等,即为大定风珠。

七、舌象与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科诊断的基础方法。脏腑辨证的关键是熟悉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此外,脏腑辨证必须与病性辨证(六淫、阴阳、气血、津液)相结合,可以说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一)脏病辨证

1.心病辨证

心主血脉、藏神。心病主要是指其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烦、失眠、心悸、怔忡、胸(心)痛以及神志错乱、神识昏迷,也表现为某些舌体的病变。有虚实证之分。

(1)虚证。

①心气虚与心阳虚。心气虚与心阳虚多由于年老体衰、汗下太过等原因导致的气血损伤、其他疾病的转变而形成。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的舌象:舌质淡,苔白。

心气虚的脉证:除上述共有症状外,兼见面色苍白、体倦乏力等气虚症状。

心阳虚的舌象: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

心阳虚的脉证:除上述共有症状外,兼见心胸疼痛、畏寒肢冷、面色[插图]白或面唇青紫等阳虚症状。

心阳虚脱的舌象:舌卷缩,唇舌青紫。

心阳虚脱的脉证:除了心阳虚的症状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疗法则:心气虚宜补益心气,方选养心汤、归脾汤加减;心阳虚宜温通心阳,方选参附汤;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急用四逆汤。

②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多由于脾虚或营养不良所致生血不足,劳神过度所致阴精暗耗,产子、崩漏、外伤等因素所致失血过多而形成。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状: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的舌象:舌淡,苔薄白。

心血虚的脉证: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血虚症状。

心阴虚的舌象:舌质红,苔少,津少。

心阴虚的脉证:除上述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脉细数等阴虚症状。

治疗法则:心血虚宜养心血,方选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心阴虚则宜滋养心阴、安神定志,方选天王补心丹、麦味地黄丸、柏子养心丸等。

(2)实证。

①心火亢盛。多由于情志郁火亢盛、六淫化火内侵、过食辛辣、温补太过而成。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厚。

主要脉证: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治疗法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选导赤散、泻心汤、犀角地黄汤等。

②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虽是实证,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病理结果,其真正病因是在心气(阳)虚的基础上,受到其他诱因如情绪激动、劳累受寒等影响,引起胸中痰浊凝聚、气血闭塞不通致使血脉阻滞。

主要舌象:舌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白或白腻。

主要脉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痛引上臂内侧,左侧多见,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脉微细或涩。

治疗法则:通阳活血、化瘀,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苏合香丸,补阳还五汤加桂枝、瓜蒌皮。

③痰迷心窍。多由于精神刺激(如抑郁、喜怒、过度思虑)、肝风挟痰上涌而起。

主要舌象:舌苔白腻。

主要脉证: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自言自语、低吟慢唱、旁若无人、神呆目滞、举止失常。严重的可出现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脉沉弦滑。

治疗法则:涤痰解郁开窍,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涤痰汤加减。偏于痰湿气阻的加用苏合香丸,偏于痰火内阻的加用安宫牛黄丸、清心牛黄丸。

④痰火扰心。多由于痰火相结,扰乱心神而起。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腻。

主要脉证:心烦失眠、心悸、易惊、重则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脉弦滑有力。

治疗法则:痰火扰心者,宜清心降火、涤痰开窍,方选涤痰汤加减;痰火盛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重用大黄30~100克,或用大承气汤合涤痰汤。

2.肺病辨证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宣降。肺病主要是指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咯痰,其中以咳、喘、痰为主要特征。有虚实证之分。

(1)虚证。

①肺气虚。指肺功能减弱,多因久咳伤气或脾肾气虚而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嫩。

主要脉证:咳嗽无力、痰清稀、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动则喘、面色苍白,脉虚弱。

治疗法则:补益肺气,方选独参汤,参蛤散,保元汤,四君子汤,陈夏六君子汤加苏子、沉香、桔梗、枳壳等。

②肺阴虚。多因久病耗阴、结核伤肺、邪热伤阴、发汗大过所致。若阴虚不能制阳,则见阴虚火旺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津少。

主要脉证: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咽喉干痒、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主要见咳痰带血、潮热盗汗。

治疗法则:滋养肺阴、润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丸、黄芪鳖甲散。阴虚火旺者,方选知柏地黄汤、补肺阿胶汤等。

(2)实证。

①风寒束肺。多因外感风寒所致。

主要舌象:舌苔薄白。

主要脉证:咳嗽、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伴有鼻流清涕、发热轻恶寒重、头身酸痛,脉浮或弦紧。

治疗法则:宣肺散寒,方选麻黄汤、杏苏散、止嗽散等。

②风热犯肺。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所致。

主要舌象:舌尖红,苔白黄。

主要脉证:咳嗽、胸痛、痰黄稠而不易咳出,伴咽喉疼痛、流黄浊涕,病重者可见吐脓血臭痰、气喘鼻煽、烦躁不安。

治疗法则:清宣肺热、辛凉解表,方选桑菊饮、银翘散。若肺热气喘,宜清肺定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若肺痈成脓,方选苇茎汤加减;气喘鼻煽、烦躁不安者,加用安宫牛黄丸。

③燥热伤肺。多因外感燥热之邪所致。

主要舌象:舌尖红,苔白干,津少。

主要脉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咯出困难,鼻咽干燥,脉浮细而数,常伴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治疗法则:清热润燥,方选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④痰浊阻肺。多因痰湿内阻肺经所致。

主要舌象:舌苔白腻。

主要脉证:咳嗽、痰量多、色白而黏、容易咳出,伴见气喘、胸满、呕恶等症状,脉滑。

治疗法则:宣肺燥湿化痰,方选麻黄汤合二陈汤,陈夏六君子汤加苏叶、杏仁、桔梗、川朴、枳实等。

3.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脾气上升、脾统血、脾喜燥恶湿为其生理特征。脾病常见症状为腹胀、便溏、食欲下降、内脏下垂、出血等。有虚实证之分。

(1)虚证。

脾气虚多因素体虚弱、劳倦伤气、饮食不节所致。

①脾不健运。

主要舌象:舌质淡嫩,苔白。

主要脉证:食欲减少、饭后腹胀、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脉缓或弱。

治疗法则:益气健脾燥湿,方选香砂六君子汤、胃苓汤、参苓白术散等。

②脾气下陷。

主要舌象:舌质淡嫩,苔白。

主要脉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伴有慢性腹泻、脘腹坠胀、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脉虚细。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升提,方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脾不统血。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各种出血表现,如肌衄、尿血、便血、崩漏等,伴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脉细弱。

治疗法则:温脾补气、固摄止血,方选独参汤、归脾汤、黄土汤等。

④脾阳虚。多由于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者因贪食生冷、损伤脾阳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润。

主要脉证:腹中冷痛、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形寒肢冷,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膝酸痛,脉沉迟。

治疗法则:温中健脾,方选理中丸,如附子理中丸;妇女白带可用完带汤。

(2)实证。

①寒湿困脾。多因外感寒湿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寒湿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胖,苔白腻或厚。

主要脉证: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肢体浮肿、面色晦黄、妇女带下,脉沉迟缓。

治疗法则: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方选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

②湿热蕴脾。多因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主要脉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尿少而黄,或面目皮肤发黄鲜明,或发热、汗出热不解、口苦,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利湿热,方选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等。

4.肝病辨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气升发。肝病主要病理为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常和肝气不能条达。

(1)肝气郁结。多因精神抑郁不舒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肝郁日久,或见舌色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主要脉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欲呕、眩晕,脉弦,妇女则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作胀等。癔病、肝脾肿大(肝硬化、肝癌)、腹部肿瘤、阑尾包块等多属肝气郁结范围。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络,方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肝郁而成癥瘕的,宜活血软坚散结,方选枳实消痞丸、鳖甲煎丸等。

(2)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津少。

主要脉证: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脉弦而有力。

治疗法则:滋阴潜阳。方选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加石决明、牛膝、珍珠母、龙骨、牡蛎等。

(3)肝火上炎。多因气郁化火、饮食不节蕴热化火所致,为实证。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选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等。

(4)肝胆湿热。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脾虚生湿,湿郁化热,影响肝的疏泄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舌苔黄腻。

主要脉证:胁肋满闷疼痛,小便短赤或黄而浑浊,甚则皮肤黄疸,女子出现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男子出现睾丸肿痛、红肿灼热,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利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黄疸者,方选茵陈蒿汤;妇女黄带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加苍术、黄柏、益母草。

(5)肝风内动。风有内风、外风之分,一般所称肝风,均指内风。其主要症状为眩晕、抽搐、震颤、麻木。通常这类证候可分三种: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

①肝阳化风。多因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肝阳亢奋化风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

主要脉证:头部抽引作痛、头晕眼花、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脉弦,甚则猝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治疗法则: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②热极生风。多因外感风热,邪热亢盛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或绛,苔少。

主要脉证: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热熄风开窍,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可另加安宫牛黄丸。

③血虚生风。多因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少。

主要脉证:手足震颤、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或面唇淡白,脉细弱。

治疗法则:养血熄风,方选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加减复脉汤等。

(6)寒滞肝脉。多因外感寒邪客于足厥阴肝经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润,苔白。

主要脉证:巅顶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小腹胀痛,牵引睾丸;或阴囊冷缩,脉沉弦。

治疗法则:暖肝散寒,方选暖肝煎、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

5.肾病辨证

肾内藏元阴、元阳,只宜固密,不宜耗泄,故本病只为虚证,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1)肾阳虚证。本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分为四种证候。

①肾阳虚衰。多因素体阳虚、久病不愈、房劳过度、年老体弱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痿不举、脉沉迟或两尺无力。

治疗法则:温补肾阳,方选附桂八味丸、右归丸。

②肾气不固。多因肾气亏耗,失其封藏固摄之权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胎动易滑,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或尿后余沥不尽,伴腰脊酸软、面色淡白,脉细弱。

治疗法则:固摄肾气,方选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加减。

③肾不纳气。多表现为因肾虚气弱所致的久病咳喘。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伴腰膝酸软、面部虚浮,脉虚浮。

治疗法则:补肾纳气,方选人参胡桃汤或人参蛤蚧散。

④肾虚水泛。多因肾阳亏损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邪泛滥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润。

主要脉证:面部及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小便短少,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脉沉迟。

治疗法则: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四君子汤合五苓散等。

(2)肾阴虚。多因伤精、失血、耗液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少或无苔。

主要脉证:腰膝酸软而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补肾阴,方选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等。

(二)腑病辨证

1.胆病辨证

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多见肝胆同病,以肝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也多从肝胆论治,故胆病辨证依从肝病辨证,其常见症状有:胁痛、往来寒热、口苦、呕吐苦水、黄疸等。

2.胃病辨证

(1)胃寒证。多因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所致。

主要舌象:舌苔白滑。

主要脉证: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得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脉沉迟或沉弦。

治疗法则:温胃散寒,方选良附丸、理中丸等。

(2)胃热(火)证。多因过食辛辣厚味、外邪传内化热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喜冷饮、消谷易饥、牙龈肿痛、口臭,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泻胃火,方选清胃散、小承气汤加减。

(3)食滞胃脘。多因暴饮暴食,或脾胃虚弱,食滞不化所致。

主要舌象:舌苔厚腻。

主要脉证: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泛酸,或矢气酸臭、不思饮食,脉滑。

治疗法则: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加减。

(4)胃阴虚。常见于急性热病后期,多因高热伤阴、津液亏耗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少或无苔。

主要脉证: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热、大便干结,脉细数。

治疗法则:益气滋养胃阴,方选益胃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3.小肠病辨证

小肠病一般指小肠实热证,因为小肠虚寒证常概述于寒滞肝脉内。

小肠实热证多因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

主要脉证: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甚则尿道灼热疼痛或尿血,口舌糜烂疼痛,脉数。

治疗法则:清泻心火,方选导赤散加减。

4.大肠病辨证

(1)大肠湿热。多因湿热侵袭、饮食不洁所致湿热蕴结,下注于大肠而发病。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主要脉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弦滑而数。

治疗法则:清利湿热解毒、调理气机,方选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等。

(2)大肠液亏。多因内在燥热,使大肠津液亏损,或胃阴不足不能下及大肠所致。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和妇女产后及热病后期。

主要舌象:舌质红,津少,或可见黄燥苔。

主要脉证: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脉涩细。

治疗法则:润肠通便,方选麻子仁丸、四物汤合五仁丸等。

5.膀胱病辨证

膀胱病常见的证型为膀胱湿热。膀胱湿热是因湿热下注于膀胱所致。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主要脉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急浑浊,或有脓血或砂石,脉数。

治疗法则:清利膀胱湿热,方选六一散、八正散。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病症与肾密切相关,如肾气不足,可以直接影响膀胱气化,发生小便异常的现象。所谓膀胱虚寒证,实际上是肾阳虚衰或肾气不固的病理表现,在治疗上应从肾论治。

(三)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肺气虚

心肺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心悸胸闷、咳喘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

主要脉证:气短心悸、久咳不已、痰清稀白、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甚者可见口唇青紫,脉细弱或结、代。

治疗法则:补益心肺、温通化阳,方选保元汤、陈夏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

2.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是指脾胃亏虚合并心血亏虚,以心脾两脏虚证为主要表现。

主要舌象:舌质淡嫩,苔白。

主要脉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纳减少、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

治疗法则:补益心脾、安神定志,方选归脾汤,四君子汤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合欢皮、夜交藤。

3.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是指肾阴亏损,心火偏亢。其中肾阴亏损为本,心火偏亢为标。

主要舌象:舌质红,无苔。

主要脉证: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养交通心肾,方选天王补心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或黄连阿胶汤。

4.肺脾两虚

肺脾两虚是指肺脾两脏气虚的证候。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主要脉证:咳喘、纳少、腹胀便溏、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或见面浮肢肿,脉弱。

治疗法则:补脾益肺、温阳利水,方选参苓白术散、陈夏六君子汤合五苓散等。

5.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是指由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肃降。

主要舌象:舌质红,苔白黄。

主要脉证:胸胁窜痛、咳嗽阵作、痰黄黏稠,甚则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肝泻肺,方选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6.肺肾阴虚

肺肾阴虚可引起虚火上炎,其中肺肾阴虚为本,虚火上炎为标。

主要舌象:舌质红,津少。

主要脉证:干咳、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腰膝酸软、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肾润肺止咳,方选补肺阿胶汤、麦味地黄丸等。

7.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是指肝失疏泄,木克脾土,脾失健运。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主要脉证:胸胁胀痛、善太息、腹部胀满、肠鸣便溏、精神抑郁,脉弦数。

治疗法则:疏肝理气健脾,方选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8.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是指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到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

主要舌象:舌质淡红,苔薄黄腻。

主要脉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脉弦。

治疗法则:疏肝和胃,方选柴平煎、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

9.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是指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虚寒内生。

主要舌象:舌质淡,苔白润。

主要脉证:腰腹冷痛、形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见浮肿,脉细弱。

治疗法则:温补脾肾,水肿可用真武汤、五苓散、实脾饮,腹泻可用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

10.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可引起虚火上扰,其中肝肾阴虚为本,虚火上扰为标。

主要舌象:舌质红,津少。

主要脉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或见遗精,女子或见月经不调,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补肝肾,方选杞菊地黄丸或一贯煎。女子月经不调可用四物汤合丹栀逍遥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舌象看腑脏:教你如何舌诊
第二节 妊娠恶阻
四诊五辨要诀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中医内科疾病望诊
111舌生芒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