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版中国传统哲学之8000倍浓缩

作者:卫剑钒

上次我发了一篇《中国古代哲学的8000倍浓缩》,有人说古文看不懂,所以这次用白话解释一下。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和翻译家,他说,我们时常感到痛苦,那是因为“无明”,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不知道因果关系,甚至不明白生存的意义,这当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会使我们贪婪、愤怒、固执、傲慢,疑虑,这是我们烦恼和受苦的重要原因。1

儒家经典《大学》说,人修炼成长的关键在于“明明德”,一个人,如果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体悟,从内心明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美好的,弘扬人本身所具备的光明德性,并将这些德性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他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2

朱熹,宋代著名大儒,形象地阐释了这一点:“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hùn)水中,明不可见。”3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本性就像是一颗明亮的宝珠,然而,当这颗宝珠沉入混浊的浑水之中,其光芒就会被遮掩,无法显现。

浑水比喻什么?就是种种错误的思想和内心的贪欲。人一生下来,往往就在错误思想的包围之下,成长过程中又常常被私欲所裹挟,所以很容易处于“无明”状态,故要时常“揩拭”4污垢和辨明真理,擦亮明珠,让我们内在的光辉本性显现出来,这就是“明明德”。

做到“明明德”的关键是“格物致知”,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对万物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理解,弄明白事物的规律、特性和因果关系,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致知”就是发现并发挥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对事物能够做出公正公平的判断。5

上天给我们好奇心、勇气和决心,就是让我们能够潜心钻研,披荆斩棘,“格物致知”6,当我们去除越多的“无明”,我们就会减少越多的“烦恼”。这个过程很漫长,每一代人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先贤大德们前赴后继,废寝忘食,为得就是让人类明白越来越多的真理,让人类有越来越明亮的思想和道德,让人类摆脱旧时代的黑暗,让人类有更光明的现在和未来。7

当我们聚精会神“格物”的时候,达到一定程度,会在某一瞬间,大脑和真理产生共鸣,一刹那恍然大悟,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一念相应,便成正觉。”8,更有甚者,晋宋间高僧道生认为,所有的学习和积累,都需要一悟,方能达到最高境界,此即“顿悟成佛9

当我们不断“格物致知”,不断“觉悟”,就会越来越明白这个世界,越来越明白自己,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状态,这时,我们彻底明白自己的本性,并完全了解如何顺从心意地生活;这时,我们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10

达到这个状态的“大人”,会明白,在我们的本心之中,自然存在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并不是外部说教强加于我们的,而是我们的内心本就固有11,我们因感受到恻隐之心,而知道心中本有个“仁”,我们因感受到羞愧和厌恶,而知道心中本有个“义”。12

”,正如孔子所说,就是“爱人”。13而“爱人”,就是“忠恕”。14 “忠”,就是忠于责任,给别人做事就像给自己做事;“恕”,就是设身处地,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推到别人身上。15 而“”,即“宜”,就是道德上应该做的事。16

在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知识之后,还要学会忘掉这些知识,做到“弃知17,目的是做事发自本心,而不受知识的束缚。“弃知”的结果并不是“无知”,人一旦有知,就和无知有本质区别,有知之后的弃知,是让人不至于教条和刻板,而是进入圆融贯通、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多按照本心和直觉做事,而不要用“智”,不要用脑去想,因为一动脑,就可能受到欲念的影响,就可能偏离本心18北宋“濂溪先生”周敦颐说“无欲则静虚动直”,就是在强调这点:如果我们不受私欲的影响,心态就会更开放和包容,做事就更坦诚、直率和公正。19

这样,我们就能达到一种理想人格:坦坦荡荡、公正无私,对任何事物都能以平和、顺应自然的态度来接纳和处理,也即“明道先生”程颢所说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20,他是周敦颐的弟子,也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朱”即朱熹)

程颢认为,一个真正的仁者,明白人与万物本是一体的道理21,他要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中,诚心敬意地遵循着这个道理22。他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包括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达到“情顺万物而无情”23的境界。这里的“无情”,不是说冷漠无情,而是心态超然自洽,不受外界事物左右。

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很多著名的大哲学家都达到过这个状态,南宋哲学家“象山先生”陆九渊说,有一天他读古书读到前人对“宇宙”二字的注解时,忽然大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24,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就是他所体验的“天人合一”。

”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基本理论:“心即理也。”“陆王”中的“陆”即陆九渊,“王”即王明阳。王阳明说过类似的话:“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25,意思是,人内心的良知就反映了普世的道德原则。

每个人只要擦亮明珠,诚心敬意地加以修行,就最终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王阳明的弟子们常说,“满街都是圣人。”26

当人修炼到“圣人”之后,他就具备了深厚的学养和高度的道德,如果他能以此去感化和引导社会,实现公正、和谐的秩序,他就成为“王”。“王”并不仅限于字面上的政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的领导或影响力。

这就是儒家思想格外推崇的“内圣外王”。27儒家认为,“非圣人莫之能王”28,只有圣人才能当王,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和深远的智慧,他就不具备做“王”的条件。

而社会为什么需要“王”?董仲舒说,人民在本性中有善良的特质,但未必能自我实现这些善良,需要“王”引导、帮助和感化他们走向善良,需要“王”帮助更多的人擦亮明珠,让更多的人成为“圣人”,成为“王”,让整个社会充满光明,从而把最广大的人民彻底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29

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化人民,让整个社会更和谐?荀子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去想办法解决;如果这个办法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就会出现争斗,而争斗会引发混乱,混乱会让整个社会变差、变穷。”30,他又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31,所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礼”非常重要,“礼”看上去是表面的规范,实际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伦理内涵。

如何做到“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中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2,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就是孔子的“正名”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待子以慈,子事父以孝。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都知道如何对待别人,而别人也都期待对方这样对待自己,如果一切都满足预期,人们就不会愤怒,社会就不会出现混乱。

如果“王”能够让社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称之为“明明德于天下”,他不仅擦亮了自己的明珠,也擦亮了天下每个人的明珠,这就达到儒家所认为最完美的境界而“止于至善”了。33

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个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称为“太极”。太极同时存在于万事万物每个个体之中。正如朱熹所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34“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太极”思想阐释了万物之中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互相包含而又相互转换的关系。易经中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35就体现了阴阳互相包含这一点:任何平稳的状态(阴)都会有起伏变动(阳),任何前进的行动(阳)都会有往复的回程(阴);“物极必反”则体现了阴阳相互转换的道理,这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根本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称之为“反者道之动”。36

儒家和道家都很赞成的“中庸之道”,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一种实践。它鼓励人们平衡各种利益,以达到内外的和谐与均衡。人受欲望和情绪的影响,容易产生过度或偏离的行为,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及时反思和调整,就可以使行为和心态回归到“中”的状态。所谓“中”,并不是能做好而不做好,停留在不好不坏的状态,“中”是“恰到好处”,再多一些也觉得不好,再少一点也觉得不好,这才是应该追求的“中”。37

相关联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毋太过”,其核心含义是警告人们做事不要过分或过度,例如,人们要控制欲望,不能过度贪婪;工作应该注重效率,不要过度劳累;在人际关系上,则要避免过度依赖或过于疏远他人。“毋太过”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的重要指导原则。

“无为而无不为”则是更高层面的“中”,“无为”并不是让人完全无所作为,而是说要少一些“人为”,多一些“自然”,做什么事,都不要违反自然的法则而去人为刻意地强行施压、滥用和破坏。越是顺着天和自然,就越容易达到目的;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比如,在社会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强行改革就很难成功;而当经济和政治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然产生了;到此时,如果还固守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就又是“人为”了。38

人如果能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自由地发挥才能、自然地顺应世界,他就能做到老子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9,“知足”并不意味着对进步的否定或厌倦,而是强调对现有事物的接纳和珍惜,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如果无休止地追求更多,就可能陷入困境而遭受耻辱。“知止”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明智地判断事态发展的边界,及时停止行动,防止因贪婪、冲动而陷入不必要的危险境地。

人如果能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在哪里,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他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荣耀和满足,而不用在和别人的攀比中迷失自我。正如郭象在注解庄子《逍遥游》时所言:“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游一也。”每个生命体的形态和能力各异,只要发挥出自己的天性,来世一遭,无愧于心,就可以称之为逍遥一游了。40

明白这些道理,放在心中,加以实践和修行,人人都可以充满光芒而又逍遥自在。这里所说的修行,并不是要刻意做什么,而是在自己良知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将你的特长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依照禅宗所言,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也即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最好的修行就是不做任何“修行”,唐代高僧义玄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41

“生无所得”,“死无所丧”。认真想一想,我们事实上无法真正拥有任何东西,而离世之时,也并不会真正失去什么。42

我们活着的时候,就顺应天意,顺应我们内心的良知,做我们该做的事;那么,我们死去的时候,也就了无牵挂了。43

作者|卫剑钒


  1. “无明”,“烦恼”。(玄奘.《成唯识论》) 

  2. 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大学》) 

  3. “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朱熹.《语类》卷十二) 

  4. “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朱熹.《语类》卷四) 

  5.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6. “格物而后知至。”(《大学》) 

  7. “虽远,积学能至。”(谢灵运.《辩宗论》) 

  8. “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神会) 

  9. “顿悟成佛”(道生) 

  10. “明心见性”(《元史·仁宗纪三》) 

  11.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12. “因其恻隐,知其有仁;因其羞恶,知其有义。”(朱熹.《语类》卷六) 

  13. 仁,“爱人”(《论语·颜渊》) 

  14. “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15. 忠,“尽己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6. “义,宜也。”(刘熙.《释名》) 

  17. “弃知去己”(庄子.《天下篇》) 

  18. 勿“自私”,勿“用智”。(程颢.《定性书》) 

  19. 心如明镜,“静虚动直”。(周敦颐.《通书·圣学第二十》) 

  20.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程颢.《答张横渠书》) 

  21.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 

  22.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颢.《遗书》) 

  23.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程颢.《明道文集》) 

  24.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三十三) 

  25.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传习录》) 

  26. “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传习录》) 

  27. “内圣外王”(《庄子·天下》) 

  28. “非圣人莫之能王”(荀子.《正论篇》) 

  29.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董仲舒.《深察名号》) 

  30. “人生而有欲”,“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篇》) 

  31. “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篇》) 

  3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33. “明明德于天下”,“止于至善”。(《大学》) 

  34.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熹.《语类》 卷九十四) 

  35.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泰》) 

  36. “反者道之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37. “中”(《中庸》) 

  38. “无为”,自然而然。(老子《道德经》) 

  39. “知足”、“知止”。(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40.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游一也。”(郭象注《庄子》卷一) 

  41.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义玄.《古尊宿语录》卷四) 

  42. “生无所得”,“死无所丧”。(张载.《正蒙·诚明篇》) 

  43. “生,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西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 人 之 学 -- 心 学
《宋明理学》读书笔记
王阳明:五百年来第一人。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 十六:《傳習錄》 - 讀書網
王阳明龙场顿悟到了什么?
陆王心学[强调本心作为道德主体的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