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现中医 | 中医妙治疑难杂症经验分享,学习“百家争鸣”的各家学派要客观



中医眼科非常难学,比较专科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眼科医生,中医内科学和中医经典的基础要好。还有一些中医基础好的医生,但他对眼科知识根本就不了解,这就造成中医眼科的尴尬。中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高水平的眼科名医,现在能够继承下来的人都不多,让人感觉到惋惜。

 

我发现中医各家各派都是在临床上面对客观事实而形成的学术观点,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张景岳可能遇到的病人大多以阳虚为主,也许与当时的饮食习惯、医家用药习惯和个人体质等有关,他就比较推崇温补的方法,反对滋阴派的学术观点。我们学了医家们的学术思想后要着重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所针对的病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把这些东西学好了以后你在临床上才能如鱼得水,遇到阳虚证时能将张景岳、赵献可 、李中梓、郑钦安等人的学术思想应用到临床解决问题;遇到阴虚证或火热证时能将叶天士、刘完素、朱丹溪、缪希雍等人的学术思想应用到临床。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各家学派的经验都要学习,到了临床针对所面对的病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客观的分析运用各家学说。

采访嘉宾



汪 剑


汪剑,男,四川峨眉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和中浚教授、全国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四川省名中医刘兰华主任医师。


现任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任教于云南中医学院,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坚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从事中医内科、儿科临床工作十多年。


以发扬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扶阳心法、易水学派李东垣脾胃学说,并结合伤寒六经辨证为中医临证特色,运用扶阳法、理脾法治疗临床疑难病证。


临床擅长诊治中医内科、中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风湿、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热外感类疾病、中医妇科、中医眼科等各科病证。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主编《脉诀汇辨校释》《目经大成》《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等4部,均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主持各级科研课题7项,获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社科成果奖2项。

--对 话--


 中医家 VS 汪医生


结缘中医


中医家记者:

可以简单讲述一下您为什么会从事中医?


汪医生:

我开始从事中医的时间比较早,高考原想报考中文专业,但由于小时候总生病,母亲希望我学医,将来能够照顾自己,就报考了医科。当时学医的意愿并不是很强,后来我看到一本介绍中医学的书,从那个时候才对中医有所了解。后来进了大学学中医,因为中医学属于我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爱上了中医。



中医家记者:

后来您为什么读研究生呢?现在有很多的学生都在疑惑是否应该读研究生,您能结合您的经验给一些建议吗?


汪医生:

我读研究生是这样的,第一个,毕业后在德昌县中医院工作,因为自己想走出去,就与我的同学相约考研;第二个我认为读传统的中医类专业对自身中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更多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自身的医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建议先有临床经验再读研究生,因为临床经验非常重要,这样自身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一些。当然选什么样专业与遇上一个什么样的导师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你选择比较偏于西医化的专业或专注理论研究而脱离临床,这样在中医方面的收获便有限。如果读研究生选择如四大经典、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各家学说等,将对你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有些同学认为中医基础类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就不愿意报考基础类专业,这也是让人感觉到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但我认为但凡想在中医学上有所追求、有所精进的人,读研究生选择四大经典、医史文献和中医各家学说这些基础类专业,肯定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中医家记者:

您当时选择的专业是比较侧重学术研究还是临床?



汪医生:

对于中医基础类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学校不会硬性要求一定要上临床,可能只要求你三个月或者半年,更多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做主,去医院、门诊跟诊,甚至直接在门诊上坐诊等,这样可能在中医方面收获会更大。但对于临床类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是一定会要求上临床的。可是在临床上学习得更多的反而是西医知识,与中医渐行渐远。现在很多中医院里面西医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医临床专业类的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医院临床学习很有可能渐渐西化,中医方面学习时间有限了。


经验分享--中医治疗眼疾


中医家记者:

现在中医跟西医在治疗眼科疾病好像都没有太大的成效,尤其像近视、弱视、远视等。您能分享一下您在临床当中是如何治疗或者预防眼科疾病吗?


汪医生:

我当年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的,最开始研究的是中医眼科方面的文献,他就引导我在中医眼科这方面进行研究,由于读研究生之前我在医院是从事内科工作的,所以刚开始还有些不情愿,但后来我发现中医各科都是相通的,眼睛也是一个小的五脏系统,中医眼科和中医各家学说、医家学术思想之间完全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我硕士的论文就是相火学说在眼科方面的运用,博士的论文就是有关于用温补的方法来治疗眼科疾病。毕业以后我在门诊上看内科、儿科、妇科这方面的病症比较多,有时也会看一些眼科病人,基本上都能够顺利处理。



中医家记者:

一般都会遇到什么样的眼科病人呢?


汪医生:

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医眼科医生,一些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中医基本都能解决。例如角膜炎引起的角膜溃疡经过辨证论治很快就能痊愈,痊愈速度快得让西医都无法相信。我曾经遇到一个由于老年性角膜炎引起角膜溃疡的病人,她通过中医治疗,角膜上的溃疡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已经愈合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教授都感到难以置信。还有一例视直如曲的病人,病人看直线都是弯曲扭曲的,像心电图,西医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西医告诉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注射一种进口针剂,但价格比较昂贵,一针就上万元,要连续打几针,并且疗效也不确定。后来他来我门诊上就诊,经过辨证论治给他开了九副中药,视直如曲的病证就痊愈。因此中医在这方面是有很多优势的,如细菌性或者病毒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等,只要辨证准确,疗效相当明显。


中医家记者:

您能分享一个治愈的医案让我们学习一下吗?


汪医生:

像刚才讲到角膜溃疡的病人,当时她的眼睛红肿、流泪、畏光、疼痛,西医诊断为诊断角膜炎,经过西医治疗后没有效果。她又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教授那就诊,教授认为是角膜性溃疡,病情非常严重,必须每个星期来复诊,以防角膜穿孔。病人比较害怕,向我寻求帮助,看中医能否治疗她的病。经过脉诊,发现她的脉沉细,我诊断是脾肾阳虚,因为眼睛阳气不足以耐受外邪从而损伤角膜(中医称为黑睛或风轮)。根据这个特征我就用了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再加上一些疏风的荆芥、防风、白芷、藁本,一共三副药,两天服一副。七天以后她又去眼科教授那里检查,发现角膜差不多恢复了。这个检查让教授疑惑不已,简直要怀疑自己之前的诊断。还有刚才那位视直如曲的病人,他的病也是虚证,我用温阳化饮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家记者:

那您认为近视能不能治疗或者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汪医生:

近视现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疾病了,主要是因为大家不注意用眼,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爱护自己的眼睛,例如控制手机的使用频率,注意科学用眼。如果这方面不注意,不论用什么保健方法,最终还是会近视的。治疗近视的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按摩、耳穴、敷贴、药物外包、熏蒸等,对于近视度数不高(300度以下)的病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近视度数高的病人疗效不大。最好的办法还是佩戴眼镜。



中医家记者:

临床上精通眼科的医生比较少,可能因为这个专业比较冷门。


汪医生:

确实是,中医的眼科非常难学,它比较专科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眼科医生,中医内科学和中医经典的基础要好。但是往往有很多学习中医眼科的人,一开始就专注于学习西医眼科知识,中医基础非常薄弱,比较容易西医化。还有一些中医基础好的医生,但他对眼科知识根本就不了解。这就造成中医眼科的尴尬。我认为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中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高水平的眼科名医,现在能够继承下来的人都不多,让人感觉到惋惜。


中医家记者:

您能再简单分享一个临床上遇到比较难忘的医案吗?


汪医生:

临床上难忘的医案太多了,15年前,曾经一个病人患有IgA肾病,反复的血尿、蛋白尿、发烧、睾丸肿大,到成都、西昌等地医院住院很多次,中医西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因为反复的血尿、蛋白尿,之前的中医都认为他是肾不藏精,给他多用补肾固精、止血之法,结果病情越来越重。他女朋友是我同事,邀请我去为他诊治,通过辨证论证,考虑湿热痰瘀,先后运用龙胆泻肝汤、桃红四物汤等几个方子,把他的病治好了。


另外还有我过去在四川工作时的一个同事,患有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已出现心衰,一走路就累,先后去成都、北京两地著名医院就医,西医诊断她的疾病已经很严重了,预言只能活三年。在几家大医院都断绝了希望之后,2014年5月,她想到了求助于老同事,找我看中医,她爱人开着车奔波四百多公里,把她从四川带到昆明来找我看中医,她吃了半年的中药,心衰症状基本消失,到现在已经三年半了,不仅活得好好的,心衰、皮肤黑斑等症状也都已经消失。


浅谈温热学派的现状


中医家记者:

听说您比较喜欢火神派?


汪医生:

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我临床上用附子确实比较多,但不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称为火神派。我个人比较佩服郑钦安先生,我从2005年开始研究郑钦安先生的学说,也会将这种学术思想应用到临床当中,最主要应用到临床的是郑钦安先生有关于伤寒方面的见解。而且郑钦安先生也并不完全只用附片,他也会使用到寒凉的药物或者方剂,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等。只是相对寒凉药物而言,我可能使用温热的药物比较多。现在的病人多见阳虚证,可能与喜喝冷饮、不注意保暖和激素抗生素的滥用有关。


我只能说个人非常佩服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思想,还有李东垣、张景岳、李中梓、赵献可、黄元御、彭子益这些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而寒凉派的医家像缪希雍、张锡纯等医家我也很推崇。临床上该用石膏、大黄等寒凉药物的,也会果断运用。



中医家记者:

现在出现了很多假火神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汪医生:

我认为现在火神派有些可能已经背离了郑钦安先生的学说了。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是讲究辨证论治的,如《医理真传》就会将病分为阳虚证治和阴虚证治,而现在很多自我标榜是火神派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寒热温凉,非附子不用,滥用姜桂等是不对的。我认为这已经背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


我临床上使用附子的剂量一般是十五克左右。如果不是危重症的病人,只是普通的阳虚证、寒湿证,附子一般用十至二十克左右就足够了,没有必要用到上百克,这样不仅浪费我们的中药资源,也可能带来很多毒副作用。危重症病人、阳虚重证用量,根据辨证,可以大一些。第二个是病人的安全问题,对于阳虚轻证你用如此大的剂量是否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是否符合药典的规定。使用超大剂量(50克以上)的附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对病人和医生自己负责。


我们不能说你敢用上百克的附子就是一名高手,关键是辨证是否准确。你能用小剂量的附子去治愈病人的疾病不是更能显得你的高水平吗?


如何吸取各家所长


中医家记者:

您研究中医各家学说这么久,您能给讲讲如何学习中医各家学说吗?


汪医生:

研究中医各家学说和历代的中医古籍文献这么久以来,我发现中医各家各派都是在临床上面对客观事实而形成的学术观点,即它是有事实为依据的。那么如何才能称为流派或者学派呢?不能说他家几代从医就能自成一个流派。想要形成一个流派或者学派,第一个你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的理论丰富有一定的贡献,再者这个学术思想能够指导临床,无法指导临床的学术思想也称不上流派或者学派。



第二个中医流派众多,他们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而提出的学术观点,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张景岳可能遇到的病人大多以阳虚为主,也许与当时的饮食习惯、医家用药习惯和个人体质等有关,他就比较推崇温补的方法,反对滋阴派的学术观点。但朱丹溪的学术观点并不完全是滋阴降火,我认为六郁学说才是他的学术精华。我们学了医家们的学术思想后要着重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所针对的病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把这些东西学好了以后你在临床上才能如鱼得水,遇到阳虚证时能将张景岳、赵献可 、李中梓、郑钦安等人的学术思想应用到临床解决问题;遇到阴虚证或火热证时能将叶天士、刘完素、朱丹溪、缪希雍等人的学术思想应用到临床。所以,对于学习者而言,各家学派的经验都要学习,到了临床针对所面对的病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客观的分析运用各家学说。


中医家记者:

那您最钟爱,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哪位医家的学术理论呢?


汪医生:

当然最钟爱的第一位是张仲景,几乎所有的中医都应该钟爱他,钟爱他所著的《伤寒论》和六经辨证。这在临床上面也是屡建奇功的。我认为用六经辨证和《伤寒论》的医方是基础,就像建设一栋大楼要有根基,要以《伤寒论》为基础。第二位则是李东垣先生,我主要是认为他所提出的补益脾胃的方法值得学习,因为脾胃为人后天之本,再者东垣先生的风药使用非常精妙,以及升阳降火法,升清阳、降泻阴火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三位就是张景岳,张景岳先生的一些辨证和理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温阳法、温补法也用的非常好。之后就是李中梓,我认为他的《医宗必读》发展了东垣先生的学说,个人参考得比较多。寒凉方面我就非常推崇缪希雍先生。另外,还有郑钦安先生。


如何学习中药


中医家记者:

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如何学习中药吗?


汪医生:

学习中药是这样的,我认为只看中药学教材是不够的。我学习中药的时候就喜欢翻看本草学著作,像《本经逢原》、《本草备要》以及《得配本草》等。所以我认为第一要学习中药可能要多去读本草学方面的著作。我在实习的时候把历代本草学著作的附录都复习了一遍并标记为重点,我感觉收益非常大;第二我认为中药学与方剂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有很多中药的作用都是通过方剂去体现的。例如麻黄有三大功效,它可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而三大功效都是通过张仲景的医方去体现的,例如通过桂枝汤体现它的辛温解表发汗之功,通过越婢加术汤或麻黄赤小豆汤体现它的利水消肿,通过麻杏石甘汤或小青龙汤体现它的宣肺平喘。所以我认为中药、方剂相结合的学习可能体会更深,如果想在经典方面更进一步就要结合《伤寒论》去学习,像一些常用的药的作用以及使用原理等,这样你对中药的理解可能更深刻。



例如李东垣先生,他使用风药就用的非常好,如葛根、 防风、羌活、独活等,那你就结合李东垣先生的著作来理解葛根、羌活、防风、白芷这些风药。石膏,你就结合缪希雍先生、张锡纯先生他们的思想去理解,你可能运用的就会更好。我认为学习中药是非常重要的,中药都没有弄明白,开方子肯定会出问题的。就像古人说的用药如用兵,你对自己的士兵都不了解如何谈得上带兵打仗。


独家分享中药--黄芪


中医家记者:

您能给我们分享一味中药吗?


汪医生:

我常用的中药比较多,我就介绍一下黄芪这味药。黄芪主要的功用是补益肺脾,比较适合肺脾气虚和气虚的病人。可能有些人知道黄芪用多了就容易上火,主要是因为黄芪主升,气都往上升了就容易上火。这时候用一些往下降或者行气解郁的药,黄芪所造成的虚火就不会上浮。如果病人虚火上浮比较厉害可以配伍川牛膝,水湿堆积可以配伍郁金、苏叶、佛手、广木香等,这样配伍起来就不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第二黄芪活血的效果也非常好,这主要是受王清任先生的影响,他的补阳还五汤就使用了大剂量的黄芪。我认为可以再稍佐一些活血的药,可能活血的效果会更好。气行则血行,气足了,瘀血它自然而然就会缓解。所以当遇到一些瘀血证、血瘀证的病人,黄芪有独到之处。


正气虚的病人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一些祛邪药,对一些重病也会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大剂量的黄芪对一些危重症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像癌症的病人;一些水肿病人用黄芪也会有不错的疗效,但是运用时要讲究配伍。气行则血行,气足了,水以及血阴液的部分也会跟着运行。黄芪还可补血,像当归补血汤里就应用大剂量黄芪以补血。现在大家比较喜欢用熟地、当归、阿胶等补血,但会发现病人的血非但没有补上,还损伤脾胃了,脾胃一损伤,血就更难补上了。古人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只要脾胃好,血虚就能够纠正,气足,血也就足。我认为一些血虚的病人要慎用阴柔的药物,不能损坏脾胃,要从补益脾胃着手治疗血虚证。


中医家记者:

您能讲一下黄芪的使用剂量吗?


汪医生:

黄芪的用量每个医生经验的都不同,我就讲讲我自己的经验。一般肺脾、心气虚的病人,黄芪的用量大概在二十到三十克左右。病人气虚程度比较轻,黄芪的用量可以减少到十克左右。如果病人邪气比较盛兼有轻微的气虚,黄芪的用量可以再减轻一些。病人气虚十分严重的时候,如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病人,根据病情黄芪的用量可以增大一百多到两百克左右。 



中医家记者:

您在使用大剂量黄芪的时候会配伍其他的药物以防止其上火吗?


汪医生:

这就要通过辨证论治了。如果病人阳气不足,气虚严重,大剂量的黄芪并不会导致上火,除非你配伍不当。例如这个病人患有严重的气虚兼夹水饮、痰湿、瘀血,光用大剂量的补气药而不去清化痰湿,就可能郁而化热。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当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你就要遵循辨证论治,病人气虚兼有痰湿就要用化痰药;兼有瘀血就要用活血化瘀药;兼有水湿就要用化湿药,这样基本就不会出现上火的现象。


中医家记者:

您认为《金匮要略》水饮篇内的一些方剂加上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汪医生:

我简单说说我的个人观点,关于黄芪利水,我认为还是要从辨证论治的角度上看,我认为这些水饮病人是阳气虚弱不能够气化,水饮内停,我们用黄芪帮助他补气,气化行水饮也就解决了。


中医家记者:

您并不认为它本身有利水的作用?


汪医生:

二者应该都是有的,像利水的作用,主要都是通过方剂来体现的,这个我们要承认。但是我认为要从深层次理解它,元气充足,气行血行,才达到消导水饮、气化水饮的作用。


学本草的心得


中医家记者:

您认为像叶天士,黄元御等医家的本草著作如何?


汪医生:

我认为医家的本草著作都可以去看,后世的临床医家像黄元御讲述本草的时候都会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我认为都是可以参考学习的,学习这些医家的学术思想离开他们所著的本草著作和各自对中药的认识是不行的。学习中应该虚心的学习各家学说,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去应用它。



这还涉及到伤寒的基础。首先你要熟悉伤寒的医方,你才能看得懂它的书。因为有好多医家的本草著作都是从伤寒的角度进行阐发的,像黄元御的本草著作或者《经方例释》都是专门讲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其次你要懂中医的专科,你才能读,如果两者不能都了解的话肯定是不好读懂的。所以像这一类的本草著作对于初学者或者伤寒功底不好的学者来说,首先要把伤寒的功底打好,至少要熟悉伤寒的医方,还有要对这些本草著作进行思考,你才能够看得懂。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刚开始可以翻看一下普通的本草学著作。


汪剑老师《历代名医讲记》


受中医家邀请,汪剑老师开设《历代名医讲记》订阅课程,讲授中医历代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医案医话、名医典故,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大家学习名家辨证论治思维,触碰历代先贤灵魂,演绎临证实战运用。欲师事前贤、贯通百家,厘清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学术流派的源流脉络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哟!


点击查看《历代名医讲记》订阅专栏





漫漫中医之路,

从以前的形影相吊,

到现在的惺惺相惜。

加入中医家,

你不再是一个人。

医路相伴,不孤单。


 本文为中医家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朱丽莉

记者 | 王香芝




我是一位中医

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

全世界的中医人,

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里自由地飞翔、交流。


我梦想有一天,

每日精彩纷呈的社区、新鲜医案,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品读互动。


我梦想有一天,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我都可以轻松管理我的患者和他们的健康。

中医家会承载您的梦想

起航,为您圆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考中药药对 - 本草求真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养生,中医咨询,中医书籍,中医论坛,中...
关于中医医案
我的经方之路-----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温兴韬
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中医误诊原因之四诊致误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