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配伍小常识

配伍法则略谈

作者:刘志杰

经方的配伍法则有:五藏苦欲补泻法;有十二方剂阴阳五行配伍法;还有由r此阴阳五行配伍法而衍生的阴阳六纲配伍法。这三种配伍法环环相扣,都有着严格的配伍法式,也就是配伍公式,根据配伍公式,可以根据病情,按照指定的药性气味代人中药,完成一个经方方剂的配伍制造过程。(注:五藏,特指人体的五大概象系统,非指解剖概念上的五脏。下同。)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药性的阴阳法象和功用,以及简单的配伍知识。

1、四气五味功用

四气为寒、热、温、凉,根据病情的寒热表现,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升阳温之,扶阴凉之而选用。

五味之性用是: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开腠理以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致津液生;淡能利窍。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谈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2 .药类阴阳四气升降法象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日: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基本的配伍法则如下:

凡配伍成方,当阴中有阳,升中有降,寒中有热,补中有泻,必有反佐。

制方,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法。急者用奇,缓者用偶,升者用奇,降者用偶。小者为急,大者为缓,错來多变,用复方合剂。

《京问》曰:“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又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方子所用的药物,有君臣佐使一说,但是没有定法,一切要根据病情来决定。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式》来讲,常规的阴阳方剂配伍,按大小之制,可分为大方和小方。大方用五味药,小方用八味药。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按照法度,进行加减,或者用三味,或者四味,或者七味,或者九味。

五证的配伍法则与代表方剂

对于五证的配伍法则和代表方剂,简要的说一下。

酸苦除“烦”,治宜酸苦,守于清收。诸栀子豉汤类则之。

甘酸治“饮”,治宜甘酸,守于温渗。诸桂苓五味甘草汤类则之。

甘咸除“燥”,治宜咸甘,守于清滋,热闭。诸炙甘草汤类则之。

辛咸除“滞”,治宜辛咸,守于温宜,寒厥。诸当归四逆,半夏薤白白酒汤类则之。

苦辛除“痞” ,治宜辛苦,守于清温。诸泻心类则之。

2019.12.27.醒真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方之迷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性味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中药治病重在气味配伍_高建忠
本刊精选|《黄帝内经》“辛味”探析
浅谈“法象药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