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深处挖掘 向广袤拓进——2023广西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2023广西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广西文学》2023年第9期《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散文专号,集结了70后陶丽群、罗南、琬琦、刘永娟、唐女、梁志玲、林虹、罗晓玲、 廖献红、梁晓阳、宋先周、孟爱堂,80后连亭、黄其龙、覃冰、李会鑫、剑书、施毅,90后岑叶明、韦东柳等二十位散文作家。他们是当下广西散文创作队伍的坚实力量。2023年11月,由《广西文学》编辑部、广西散文学会共同主办的广西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宁举行。研讨会首先由《广西文学》主编吴小刚(李约热)致辞,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石才夫出席会议并点评作品。
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子,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刘军受邀出席点评作品并授课。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会长何述强等70多名区内作家参加了研讨会。本次创作研讨会聚焦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的作品,探寻广西散文的新突破之路。研讨会由《广西文学》副主编、广西散文学会副会长韦露主持。

(2023年广西散文创作研讨会与会嘉宾、作家合影)


发言纪要

(《广西文学》主编   吴小刚)

“2023广西散文创作研讨会”由《广西文学》编辑部、广西散文学会主办。今年《广西文学》推出了两个专号,一个是《广西小说新锐9人作品展》,一个是《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上半年小说专号推出来的时候,《广西文学》曾经想开一个研讨会,但是因为经费的原因遗憾没有开成。下半年散文专号推出来的时候,副主编韦露来和我商量,说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这些年广西散文界冒出不少新人,广西散文队伍的创作实力、影响力有了提升,所以要点一把“火”。此次研讨会,有70多位作者与会,这个规模前所未有。我认为,今天,此时此刻,是广西散文创作又一个关键的节点,虽然这个节点需要时间和作品来检验,但是广西散文创作未来可期,我是深信不疑的。

(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  石才夫)

石才夫认为:“语言能力在散文里是首要的,特别是在今天,万物皆可散文,但不能凡是写了,都是散文家。散文语言是俗不伤雅的,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文学语言要把文学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不露痕迹。”谈到当下散文写作时,他说“大散文”不仅仅包含题材和篇幅,也包含格局、境界和情怀以及作者的视野和对语言的把控能力等,“小散文”无非是些家长里短、小情小调、走马观花,希望广西散文作家有大的雄心、大的情怀,多写大境界的散文,在题材上深挖细掘,在语言上用心经营,在表达上守正创新,期待有更多的好作品奉献给这个时代、奉献给读者。
 

(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江子)

江子认为,二十名新实力作家的散文作品的优点是生活丰富、主题多样、手法多样,从中可以看出广西散文作家们的努力探索。广西文学在全国的文学版图中是非常强的,东西李约热、朱山坡老师等都是文学桂军的代表人物。大家站在一个非常现代的写作前沿地带。但在本次散文专辑中,第一,广西地域文化资源在本次结集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比如太平天国、百色起义、文化名人、多民族文化等。第二,现代文学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借鉴。隐喻、象征、变形等方式,虚实,将物人格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写实多于写虚,缺乏现代文学中的寓言性指向,没有让自己的文字涉险,没有让语言在刀刃上跳舞。第三,中国传统文学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第四,时代精神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时代变迁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时代变迁的那种通透感、命运感,没有很好地写出来。第五,整体上呈现出封闭的文本结构,主体精神偏文弱,不够强悍。
关于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好的语言,语言的气息、节奏、温度等都要掌控好;第二要解决好作品的结构问题,向名著学习,了解作品有多种结构,一个题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结构来呈现?这点非常重要;第三是力道,你的一个文章、一个题材出来,你的力道到达哪个地方?到哪个份上,就用多少力,找到好题材,就要把这个题材写穷写透,写绝这个题材,不要浪费,最后写成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作品;第四是生活,我们的作品一定要跟生活对接,跟时代对接,要有烟火气,生活是浩浩荡荡往前走的,那么我们的书写就要跟着这个生活前进;第五,写作一定要勇于冒犯,冒犯生活、刺痛心灵,不要让读者在你的作品中读不到刺痛感,只读得出特别甜。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要勇于刺痛某些人,说明作品存在的有价值;第六是作品要有文化经验、文化底蕴,你的作品才会长远;第七,自我意识很重要。散文首先我不看别的,我就看你在哪里,你是谁,你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自我偏弱,你舍不得把自己全部放进去,自己都没有把自己塑造好,那么你想融通、你想笔下的世界得到完整呈现是不可能的,你的力度也到不了;第八是作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主题。你要在这个世界领到你的餐券,就要区分清晰,不断开局,而不是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第九是系列化,在不断的开局中,让散文写作系列化,就一个题材穷尽它。请记住,你永远不是在写一篇文章,而是在构思一本书,我觉得这样的写作特别有能量,特别饱满。
总之,要想写好散文,只有六个字:“多看,多读、多写”,没有其他的捷径。多读优秀作品,多读名著,多读先锋的、有丰富现代文学经验的作品,多读包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多读伟大的灵魂。这里面饱含精神,都是金矿。你只有不断地多读,不断地多写,慢慢的你才可以有所领悟,打出一片天。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评论家 刘军)

刘军对于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的作品,他已经在专号述评《散文的回溯与沉浸》中详细分析,在此就不赘述。他重点关注的是生态主义和生态散文的发展。生态文学的形式多样,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寓言等体式,皆可为生态文学所用。生态自觉和生态观的承载,是判断生态文学是否成立的两个主要标准。而就题材来说,比如湿地、植物、荒野等等题材,与生态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当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生长的生态文明这棵大树正走向其繁茂的形态。生态文学写作亦借机跃出水面,成为当代文学现场的新图景,并演化为茁壮的文学思潮。
2020年度,《广西文学》曾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气度,开辟“生态散文”专栏,结出一串串鲜亮的绿叶。经过充分的文学调研和阅读调查,从2023年第1期开始,《广西文学》《散文海外版》和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强强联手——《广西文学》作为原创首发阵地,《散文海外版》作为选刊择优选载,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提供专业支持,联合打造“生态散文·南方书写”栏目。“生态散文·南方书写”——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突出“南方”这一在地性概念,围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母题,用文学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自觉的前提下去感知、认识和艺术地呈现一个独特的隶属于南方的生态景观。
广西生态散文的定位,应以独特的地域性作为支撑,围绕“南方书写”这个中心展开。比如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及地下水系,涉及的环境保护、治理和变化,写作者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调研等形式,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变化写出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广西的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自然保护区很多,比如著名的“观鸟圣地”——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黄其龙《与野》施毅《石隙生花》、琬琦《极命草木》……这些生态散文都对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入探索。另外还有广西的降水、山体、北部湾的临海滩涂等,你只要把握到生态关怀的一个中心点,并展开详实深入的调研工作,我相信就能写出好的生态散文。有了积累和兴趣,你就可以再在生态散文上继续发力。

(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会长 何述强)

“文学作为心灵的语言,如果多年来你的语言都没有变化,那只能说明你的心灵已经沉睡了”。何述强认为,散文的语言要有“疏离感”。疏离感是语言腾空而起或者横空而来的感觉,每一句话都应该是一个宇宙。何述强说,这一期有很多亮点,但这些有个性的亮点也容易被整体的气息湮没。透过这一期散文专号,他似乎感觉到散文进入了一个“略工感慨是名家”的时期,已经没有大情感、大悲愤、大情怀,没有纵横今古的感觉,没有去探究文化深度的秘密。就像唐代中后期已经没有李杜那样的大格局,大追问,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有一个前提,要对整个历史、整个文化都通透,还要受到现实的冲击,然后爆发出火焰。而现在似乎到了“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的时期,中晚唐那种感觉,小感慨,小情感,小感动,而且显得琐碎。本期散文专号几乎没有看到探索性的文本。
有一些基本是小说的写法。不是不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但散文的确有自己的形制,有自己的空间。故事性太强,会挤兑那个空间。何述强特别提到了唐女和黄其龙的文字,他说,深夜读他们的文字特别有感觉,比较揪心、疼痛。何述强最后说,散文的存在,是勇于纳天地宇宙之精华,敢于钻进蜗牛壳,也敢于纵横古今五千年,吸收各种文体之长,但是永远不失去自己。  

             (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庞白)   
庞白:《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专辑中,人在生活中的遭遇和感受,写得尤其出彩,对生活日常细节的捕捉、提炼,细微又准确。很多作家以自身投入文中,随情绪起伏,贴细节行走,甚至自己也成为散文的一部分,这份勇气和坦荡,让人羡慕也让人敬畏。
不矫情,是阅读中一个鲜明的感受。写作风格丰富多样,挖掘力度够深够透。这是第二个感受。不少篇章读来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比如陶丽群、罗南、唐女、罗晓玲、连亭、黄其龙、宋先周、梁晓阳、覃冰等人的作品。读陶丽群《疾病》时,我在文边写“隐约可见小说的结构,语言有光泽,行文带有哲理的光芒”;“语言推动多股情绪交替起伏、交锋,时间流淌中,生死杂陈中思考向生而活。”
本次散文专辑里反映社会进程的文字不算太多,人在空间中的坐标,在历史和时间流逝中的承接、新生甚至湮没,少了些,读来感觉不算太过瘾,却希望读到。              

(《广西文学》副主编 冯艳冰)

冯艳冰认为,散文创作是一个大概念,一方面,跟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比如一次领导有意味的致辞、一篇赏析的文艺随笔、一封亲朋师友的来信,都可以是很好的散文创作;从写作者的身份看,小说家、诗人、学者都不乏优秀的散文篇章。但我以为,这看似人人可为的文体却有它独特性,真正的散文创作需要别样的学识和深厚生活的累积,散文创作者更要向其他文体学习,取长补短,以及对此文体专注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散文创作发展须得散文创作者来实现,散文家得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及使命感。
广西散文创作成绩可喜,这得利于广西多个平台的集体合力,除了《广西文学》《红豆》《广西民族报》等纸媒,当代广西网及散文学会的公众号都是散文创作的重要阵地,为散文创作者提供了优质平台,并成为展现广西散文创作成绩的重要窗口。

(广西作协副主席、河池市作协主席 莫景春)

莫景春说:江西作为中国散文大省、强省,涌现出很多名家、大家,与当代江西散文家汲取江西悠久、博大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二、广西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散文大有可为,要善于转化创作优势;三、写好散文,他认为要写出系列的主题散文,深挖题材。

(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理事  韦秀观)
韦秀观:我们常说的文章要有思想,要有意境,借用作家王兆胜先生的一句话,至少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宇宙与人生的奥秘,进行心灵上和灵魂上的对话和拷问。我想,这就是散文的境界,散文的光。好的散文要有光,境界是散文的光。这样的光,应当像一滴酒滴在酒缸里激起的粼粼微光;像一块老腊肉透出的纯粹的亮;像一位有出众外表的美女在不轻易间散发着的高贵气质和深厚涵养。

(《金蝉变》作者 琬琦)

琬琦认为:散文是可以虚构的。在基本事实与情感真实的前提下,散文的虚构是散文作为一件独立艺术品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部分。散文的虚构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灵气和想象力。一个不敢展开想象力的作家,能力是有欠缺的。散文写得过于老实、拘束,永远纠缠于真实与否这样的问题,是散文难以恣意汪洋的重要原因之一。散文必然有虚实结合,实指的是散文中呈现的人物和情绪(这中间可能有虚构的),而虚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是罗列事实,如同日记流水帐。如何将虚实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散文写作者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是作者得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思想高度从何而来?不外乎是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三观”。三观不正的散文作者,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再者,有意思的散文不难写,但好的散文除了有意思还得有意义。而意义,就是散文虚的部分,是作者思想境界的体现。散文写作没有捷径,除了不断地阅读与写作练习。感受、拆解、分析、合成,找到文章内在的隐秘的结构与细若蛛丝的联系,找到作者如何将虚与实的内容、情绪、思想巧妙地附着于结构之上,使之成为一件自成风格的艺术品。

(《怜悯》作者 刘永娟)

刘永娟回顾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经历,对《广西文学》副主编韦露老师提出的“散文需要坦诚的交付,需要积淀、胸襟、格局”进行了认真思考。她认为散文创作可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目前确实看见了更深微的自我。可是如何在文字里尝试拨开存在的澄明,提升境界,继续前行,奔向更开阔的生命的旷野,在文字里分享无尽的慈悲和喜悦,“见天地”“见众生”?这些问题将激励她继续在散文创作中不懈探索。

(《万物安生》作者 唐女)

唐女认为,写作就是收拾自己。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经历过的事,如果不把它写下来,它就是凌乱的轻浮的转眼即逝的。一旦把它们敲击下来,它们就有了深度有了秩序有了恒久的力量。比如写《万物安生》,本来不愿触及惨痛的经历。有些伤痛结疤了就让它过去,这也是自我保护。但这次把伤疤揭开,深掘其中的意义,就是觉得应该发声,应该呐喊,让这种伤害停止,让孩子成长的环境好起来。这关系到作家的社会责任。写下来,它们就有了生命,盘活它们的同时,也盘活了自己,它们有了逻辑,生命便有了逻辑,它们越是深刻,生命则会越是博大精深。这是收拾自己的过程。为什么写作?就像画画,有的追求意境,有的追求美,有的追求笔墨,有的追求思想,有的追求爱的表达,有的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写作也如此。作品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你的胸怀格局,你的见识三观,你的思想情感,你的感受力和直觉水平,你驾驭文字的能力,甚至你的性格和爱好,在你的文字里,都会暴露无遗,它们决定了你文章的品质。自己一直学习,试图不断提高,在试错中前进,这个过程很辉煌。写作,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密林,或另一种指引》作者 罗晓玲)

罗晓玲提交了书面稿,她谈到,写作是一种穿越。写作就像穿越密林的过程,有时会遭遇题材的无路可走,有时会面临主题的肢解分岔,有时候思路像藤蔓绊脚举步不前,有时候是翻山越岭的力不从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的惊喜。回顾当下散文现场,能写出好作品的作者,无疑是最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径,并成功穿越的那批人。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表达路径,实现庸常中的突围,如何从庸常的素材和底板中提取独辟蹊径的成分,提升散文的品质,这是我们每个散文写作者都会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要努力去做的事情。答案是老生常谈却又常谈不完的——阅读、思考、勤奋永远是写好作品的不二前提和答案。

(《大田面的鸟儿们》作者 廖献红)

廖献红认为,写作需要持续的训练,否则,很难“意到笔到”。写作,还需要设定目标,然后努力去慢慢接近。要想杀出一条出路,得用工匠精神认真写。强化训练,就是要训练敏感,训练准确,训练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事实证明,持续的自我训练,定能把词语的偶然性,过渡到趋向完美的必然性。这些年,因为文学的缘故,看山川看河流,往往会看出不一样的意味来。尤其是随着文学实践不断增多后,会不自觉地以一名写作者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关注表面上能注意到的物事,思考背后看不到的本质,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探究的乐趣。时间久了,便能看到更为深邃的哲思来。这种对万事万物的敏感和探究,应该是写作者要训练的一种感觉。

(《布爹布奶》作者 梁晓阳)

梁晓阳认为,散文写作必须要真诚,有勇气。散文越来越难写,难就难在袒露自己的内心。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或者说不想表达、不方便表达自己内心,干脆就少写或者不写。这些年来他想要让生活中的故事被讲述出来,也许需要换一种讲述方式,需要通过另一种渠道或者是另一种途径呈现出来。他曾经是个勇敢的人,敢于表达或者暴露自己,并且还常常以此为自豪。在写《出塞书》的时候,虽然里面的主人公做了化名,但是是以散文的手法去写的,他大量叙述了家族的隐私和自己的内心。近年来很多作家热衷于写自然生态散文,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写作,可以有效地避开敏感的、隐私的话题。现在他越来越喜欢写人物的散文,小说家写活了人物,散文家大多写感情,写自然,写场景。写散文如果掌握了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不是作品就更有感染力也更有竞争力了?他特别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化解某些困惑,希望在未来,这种困惑不再成为胆怯和懈怠的借口。 

(《追逐,向暗处》作者 宋先周)

宋先周从广西南丹的名酒“丹泉”,引入散文创作的思考。首先是散文创作是否舒服的问题。他认为散文创作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写得出”,二是“能发表”,三是“留得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留得下?散文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群读者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舒服”。如何才能舒服?那就是作家写得舒服,杂志编辑编得舒服,广大读者读得舒服。其次是能否形成自己的散文符号或者行文的腔调问题。文章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散文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文章才能深入人心。写文章不可能只考虑自己写得痛快,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读得痛快,这就要形成独特的行文风格,不能“自恋”,以为自己的作品是惊世之作,无与伦比。也不能“单相思”,要有和读者“谈恋爱”的冲动,要与读者形成互动,产生共鸣,相互爱恋。这样才能拉近作家和读者的距离,才能真正体现散文的价值。
最后是散文创作文本的自我审慎问题。一个成熟的作家要认真研究一下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作品,杂志需要哪种风格的作品,读者喜欢什么样的表达?文章既不违背初心使命,又能达到与读者身心合一,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样的散文必定能走得更深更远。

(《人潮漫卷》作者 黄其龙)

黄其龙认为,他的散文创作在质量上,离真正的力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他还在“小我”的层面上写作,文学关照未免有些狭窄,还没有真正走进“大我”,以“我”见到芸芸众生,才是文学的一直以来的目标。他一直思考着:写作如何才能打开局面,如何提供新鲜的思考。快速前进的时代一直在给人们提供不同的生活维度,人们的思想流动和心理呈现也一直在变化,散文作家要怎样才能捕捉到这些新的生活维度、新的思想流动和新的心理呈现,以新鲜的素材、新鲜的文学表达、新鲜的思考方式去写作。这是散文创作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是,再难,散文作家都要面对,因为当我们习惯偷懒,不主动给写作设置难度,我们就会面临窘境,就是今年什么样的创作水准,两年后也就是什么创作水准,再过两年还是一样,无法前进。最后,他认为文学语言应该有外延,语言承载的情感想象更应该往丰富里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唯有不断锤炼,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修罗场的黄昏(外一篇)》作者 李会鑫)

李会鑫认为,社会变迁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巨大的体量,散文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无限可能。对我们来说,如何书写才是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平淡叙述中抒发哀嚎才能表达的情感,激烈的情绪未必需要歇斯底里的呼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沉默去抵达。抒情过满的文字堵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一千个读者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关于创作中的问题,他意识到观察力的欠缺。对生活的日常缺乏深度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远远落后于生活本身。比如对梧州西江、龙母庙、六堡茶这些独特的题材都没有认真研究,以后要密切关注周围的环境,关注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新鲜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哪些特质?当下的生活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我们和世界的联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家可以上网课,出门可以导航,购物不用现金交易。短视频平台成了很多人的消遣方式,农村无法轻易用信息闭塞来形容,很多偏远地方的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流向全国各地。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和外界几乎是同步的,老人的思想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回过头来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并不陈旧,那些刻板印象恰恰印证了我们作为观察者的保守。

(《水声喧哗》作者 剑书)

剑书认为,散文对世相人生、人间百态的观察、体验和认知是最直截了当的。在文字见微知著的多维空间里,散文作家的内心质地,抑或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旷寂无人处,在黑夜孤独的灯火中袒露无遗。不管是小说的千折百回,还是诗歌的与神对话,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道出这个时代永恒的辉煌和伤痛、隐秘和爱憎。从这个角度来看,散文绝不是自绝于人间烟火和时代洪流之中。也就是说,散文是必须见证和记录时代的。欢欣或者疼痛,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莫不是刻印了一个时代的命运轨迹和在轨道上行走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如果散文写作达到这样的自觉,就是这一文体令人肃然起敬的尊严和无上荣光。广西的散文创作是有自己的地域异质元素和极具个人印迹的辨识度的。他认为之前自己的散文作品大多呈现出沉郁而凝重的样貌。以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世界迎面相撞或达成彼此和解。
现在期盼能跳出熟悉的路途,走出重重山坡的裹围和大江小河的拦阻,静静的、孤独的,在纸面上完成一个人的万里长征。

(《一个人热闹》作者 岑叶明)

岑叶明认为,散文可以给予他生活的尊严。他在《一个人热闹》中描写了他生活的低谷。受苦不一定是致使内心强大的必需条件,他在许多人身上见到过:生活的苦难曾令他们一蹶不振。过去很多年,他没办法直面生活,内心幽暗无光,直到遇上文学,尤其开始散文写作后,他获得了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气。散文可以选择真实、诚恳,不做作、不故弄玄虚。当你敢于直面过去的时候,肯定也敢直面未来。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头,重新触摸童年的痛疼,再次感受被恐吓、孤立、背叛的过往,也寻找那些难得的光亮,记录曾忽略过的温暖、感动与帮助。他将过去的对抗生活的经验献出,希望给读者们信心与勇气。往后的创作中,希望能走上更广阔的天地。

(《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作者 韦东柳)

韦东柳对写作中的自由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是勇于敞开自己,用身与心去迎接世界所赋予的一切,不要画地为牢。不管是哪种题材,都是写作者敞开自己拥抱世界,进而找到契合自己气息与性格的方向。因此,写作者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写作经验,克服审美惰性,突破自己舒适的领域,就意味给自己设置障碍,会把写稿的时间拉长,会产生很多废稿,但这是一个写作者必经的过程。其次是提高文章内容、细节的认知力,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的碎片化愈加明显。散文写作除了情绪上的表达和情感上的共情,当写作者下笔书写,就意味着一种传播,传播意味着文章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人,写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传达正确的知识和内容。
写作者要提高写作中的认知力,在不断深挖和思考中,除了主题上的深刻、人性上的真诚袒露和写作者独到的见解,写作者还应客观书写对象在人类基本认知中正确内容,当写作者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世界中那些未能言说事物独特的、客观的声音,这比任何荣誉都更令写作者自豪和骄傲。

(《广西文学》副主编、广西散文学会副会长 韦露)

距离上一次2015年广西散文新锐专号研讨会,时光过去了整整八年,感谢这次研讨会得到了各方面的强力支持。今天的散文写作确实面临很多困境,我们的作家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不断加深文本的深度和亮度,向内朝灵魂深处挖掘,向外寻找更为广袤的天地,努力使作品更具现实性、丰赡性和超越性。散文如何保持万物在我心的质朴赤诚的同时,又不丢失对生命、对生存、对世界的终极追问?如何表现社会的广阔和历史的纵深,抵达超拔开阔、生动奇崛之境?如何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见心、见性、见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每个在散文路上长途跋涉的作家需要思考的命题,也是散文在这个时代所要捍卫的文体尊严。
今天所有与会者思想的发酵,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和提升广西散文创作的理念和方向,在广西散文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脚印。任重道远须策马,广西散文当自强。暗夜中的摸索,需要光的指引,愿这次研讨会播下的火种,可以照亮我们的漫漫前路。

(本文综合广西民族报、广西云、当代广西、人民网、南宁晚报、网易广西频道等媒体及作家于小尘,特表示感谢)


·  END  ·

整理:刘景婧

编辑:陈洪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女鸟人”10年观察靳江,写成《醒来的河流》
太行山生态文学的先声
任艳红:在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新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他们,从东阿出发——叶梅、陶纯、童村作品研讨会在东阿县举办
【文化】桂林人码字就是狠,广西这6位极有代表性的作家,2位出自桂林
省作协召开庞余亮作品研讨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