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

    中醫學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這種動態平衡因某種原因而遭到破壞,又不能立即自行調節得以恢復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  

      病因,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醫病因學將致病因素分為三種:即外因(如六淫、癘氣等),內因(如七情)和不內外因(包括飲食不節、勞逸損傷、外傷、寄生蟲等)。痰飲和瘀血是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某一臟腑組織,發生多種病證,故又屬致病因素。其實,中醫的所謂"不內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傷等;有的則是內因為主,但常結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飲食不節、勞逸損傷等皆屬此類。沒有一種致病因素既不屬於內因,又不屬於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內因與外因的協同作用形成,因而嚴格說來,中醫所認識的病因是內因與外因兩大類。         疾病與健康是相對的。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正常,氣血陰陽協調平衡,即"陰平陽秘";當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係被破壞,導致"陰陽失調",出現各種症狀,便發生了疾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總其大要,不外關係到人體本身的正氣和邪氣兩方面。
  六淫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的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是無害的。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過劇的暴熱、暴冷),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的含意,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其為"六邪"。是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初秋多濕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濕地常有濕邪為病,高溫環境作業又常有燥熱或火邪為病等。  

    2.六淫邪氣除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外,還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如風寒感冒、濕熱泄瀉、風寒濕痹等。  

    3.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寒邪入裏可以化熱;暑濕日久可以化燥傷陰等。  

    4.六淫為病,其受邪途徑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稱。 

  5.六淫致病從今天的臨床實踐看,除了氣候因素外,還包括了生物(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應在內。這種用六淫來概括病邪,把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結合起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儘管還不十分細緻,但卻是一個較正確的途徑。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當其太過、不及時,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濕、燥、暑、熱等外邪,多依附於風而入侵人體。故中醫認為,風邪實為外感病證的先導,因而《素問·骨空論》有"風為百病之長""風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動的理論概括。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善動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為陽邪。且易侵犯人體的上部(如頭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開泄,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病態。由於風性輕揚、無處不到,故風病症狀,可表現於身體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體表,故《素問·太陰陽明論》"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2.風邪善行數變:風邪致病,發病速、變化快、病位遊走不定。如風痹的關節疼痛,多呈遊走性,部位不定。故《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  

    風性主動:動:有動搖不定的含義。如破傷風出現抽搐、痙攣、角弓反張等症狀,某些溫熱病的熱盛動風、陰虛風動,以及內傷雜病中的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等出現的眩暈、抽搐、筋脈強直等症狀皆屬於"風勝則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表現,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寒為冬季的主氣,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寒邪致病有內寒、外寒之別。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傷於肌表者,名"傷寒";直中臟腑者,名"中寒"。內寒是人體機能衰退,陽氣虛弱所致。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犯表,衛陽受損,則出現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寒邪直中,侵襲脾胃,則中陽受損,或傷及腎陽,會出現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穀,小便清長等症狀。  

   2.寒性凝滯,主痛:寒邪侵襲,或陰寒內盛,皆可導致陽氣不振,氣血運行不暢,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可出現疼痛。若上焦陽虛,陰寒阻遏胸陽,可出現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陽虛,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瀉;下焦腎陽不足,會出現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膚,則毛竅收縮,出現惡寒、無汗、脈緊等症狀;寒邪客於經絡關節,則經脈收引,出現筋肉拘急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  

  

暑為夏季之主氣。暑病輕者謂傷暑,重者謂中暑、暑濕。暑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暑系夏日火熱之氣所化,其性炎熱,故為陽邪。人受暑氣,多見身熱、多汗、心煩、口渴飲冷,脈洪數等症狀。  

   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易傷津液,津傷則口渴喜飲;大汗出往往氣隨津脫而氣虛。  

   3.暑多挾濕: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濕,其致病常見四肢倦怠、胸悶、納呆、便溏等症狀。  

  

    濕為長夏的主氣。有內濕、外濕之分。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2.濕性粘滯: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3.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燥為秋季的主氣,有內燥和外燥之分。人體感受自然界燥氣而發病,為外燥,多見於秋天,故又名"秋燥"。秋燥分溫、涼兩類:初秋尚熱,易感溫燥;深秋氣涼,易感涼燥。內燥是疾病病理過程中因津液或精血虧損而形成的。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燥性幹澀,易傷津液:臨床常見鼻燥咽幹、唇裂口渴、乾咳少痰、大便乾燥、或皮膚幹澀皸裂、毛髮失榮等症狀。 

    2.燥易傷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故燥邪傷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傷肺津,多見乾咳少痰,或無痰,痰中帶血,無汗或少汗,鼻幹口燥、咽幹便秘等症狀。  

  

    火為熱之極。火邪有內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而致,或自風、暑、濕、燥、寒五氣轉化而來。內火是疾病變化的產物,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或情志過激而致。如腎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思慮勞心,引動心火等。  

    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火性上炎:火為陽邪,其性上炎。其傷人多見上部,心火上擾,常見口舌生瘡;胃火上竄,可見牙齦腫痛;肝火上炎,多見頭痛、口苦、目赤、眩暈。感受火邪,陽熱熾盛,出現壯熱、煩躁不寧、口渴引飲、或瘡疹紅腫熱痛等症狀。 

    2.傷津、動血、生風:火為陽邪,易傷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現發熱、口渴、喜冷飲、舌紅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等症狀最為常見;火熱之邪侵犯人體,劫耗陰液,可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而出現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亦屬於肝風內動的範圍;熱入血分,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症狀。 

 癘氣  

    癘氣,即疫癘之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癘氣致病,具有發病急聚、病情較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等特點。如大頭瘟、蝦蟆瘟、疫痢、白喉、爛喉丹痧、天花、霍亂等。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又《諸病源候論·卷十》說:"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古人在這裏不僅指出了癘氣病邪有傳染性,同時也指出了疫癘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溫疫論·原病》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這裏又明確指出了癘氣病邪可通過空氣傳染,多從口鼻侵入人體而致病。  

    疫癘的發生與流行,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1.氣候因素:自然界氣候的反常變化,如久旱、酷熱、濕霧瘴氣等。  

      2.環境和飲食:如空氣、水源、食物的污染。

  3.沒有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4.社會因素影響:疫癘的流行,與社會的經濟、文化狀況有關。一般來說,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疫癘較易流行;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疫癘較少流行。 

 七情內傷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1.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係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內臟密切相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可見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又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係密切。  

2.七情致病的特點  

    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或口鼻而入,發病之初均見表證。而七情內傷,則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多種病變的發生。  

(1)直接傷及內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臨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對各髒有不同的影響。但並非絕對如此,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髒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裏即指出了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有關,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損可涉及其他臟腑。又如鬱怒傷肝,肝氣橫逆,又常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等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髒氣血失調為多見。如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神志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症;鬱怒傷肝,怒則氣上,血隨氣逆,可出現肝經氣鬱的兩脅脹痛,善太息等症;或氣滯血瘀,出現脅痛,婦女痛經,閉經,症瘕等證。此外,情志內傷還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陰虛火旺等症,或導致濕、食、痰諸鬱為病。  

(2)影響臟腑氣機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先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故《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則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僕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勞逸損傷  

    勞逸,包括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兩個方面。正常的勞動和體力鍛煉,有助於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不會使人致病。只有比較長時間的過度勞累,包括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及房勞過度,或過度安逸,完全不勞動、不運動、勞逸才能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  

    過勞指過度勞累,包括勞力、勞神和房勞過度三個方面。  

    勞力過度,是指較長時間的過度用力而積勞成疾。勞力過度則傷氣,久之則氣少力衰,神疲消瘦。如《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即指此而言。  

    勞神過度,是指思慮太過,勞傷心脾而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脾在志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慮勞神過度,則耗心血,損傷脾氣,可出現心神失養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及脾不健運的納呆、腹脹、便溏等症。  

    房勞過度,是指性生活不節,房事過度而言。腎藏精,主封藏。腎精不宜過度耗泄,若房事過頻則腎精耗傷,臨床常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男子則遺精、早洩、甚則陽萎,女子則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病症。  

    過逸指過度安逸,不參加勞動,又不運動而言。人體每天需要適當的活動,氣血才能流暢。若長期不勞動,又不從事體力鍛煉,易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可出現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體軟弱,或發胖臃腫,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症,或繼發它病。《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說:"久臥傷氣",即是這個道理。  

外傷  

    外傷包括槍彈、金刃、跌打損傷、持重努傷、燒燙傷、凍傷和蟲獸傷等。  

    槍彈、金刃、跌打損傷、持重努傷等外傷,可引起皮膚肌肉瘀血腫痛,出血,或筋傷骨折,脫臼。重則損傷內臟,或出血過多,可導致昏迷、抽搐、亡陽虛脫等嚴重病變。  

    燒燙傷,多由高溫物品、沸水或熱油、或燒燙等引起。輕者損傷肌膚,在受傷部位紅、腫、熱、痛、皮膚乾燥、或起水泡、劇痛;重度燒燙傷則可損傷肌肉、筋骨使痛覺消失,創面如皮革樣,或蠟白、焦黃或炭化;嚴重燒燙傷,則傷面過大,除有局部症狀外,常因劇烈疼痛、火毒內攻、體液蒸發或滲出,可出現煩躁不安、發熱、口乾渴、尿少等,甚至死亡。  

    凍傷,是指人體遭受低溫侵襲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損傷。全身性凍傷,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寒過盛,陽氣受損,失於溫煦和推動血行,則寒戰,體溫逐漸下降,面色蒼白,唇青,指甲青紫,感覺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減弱,脈遲細。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局部凍傷,多發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麵額部位。發病初起,受凍部位因寒主收引,經脈攣急,氣血凝滯不暢,影響受凍局部的溫煦和營養,致使局部皮膚蒼白,冷麻,繼則腫脹青紫,癢痛灼熱,或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等,潰破後常易感染。  

    蟲獸傷,包括毒蛇、猛獸、瘋狗咬傷,或蠍、蜂蟄傷等。輕則局部損傷,出現腫痛,出血等;重則損傷內臟,或出血過多而死亡。毒蛇咬傷則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如不及時救治,常導致中毒死亡。瘋狗咬傷,初起僅見局部疼痛,出血,傷口癒合後,經一段潛伏期,然後可出現煩躁、惶恐不安、牙關緊閉、抽搐、恐水、恐風等症。  

寄生蟲  

    中醫早已認識到寄生蟲能引起疾病,並將之稱為"蟲積",多由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潔食物等所致濕熱內生,蘊釀生蟲,久而成積。蟲積常見腹痛、食欲不佳、面黃形瘦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厥逆、腹脹不通、嘔吐、甚至釀成蠱症。寄生於人體內的蟲類頗多,一般有蛔蟲、蟯蟲、絛蟲、血吸蟲、囊蟲等。其發病各有特徵,如蛔蟲寄生於腸道,則腹痛時作;鉤蟲病常表現為面黃肌瘦、嗜食異物;蟯蟲病患者常主訴肛門、會陰瘙癢,並可在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細小線狀蟯蟲;絛蟲病症狀較輕,常因糞便中發現白色帶狀或蟲節片而就醫;血吸蟲病因其肝脾腫大,血行不暢,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蠱脹'  

痰飲和瘀血  

痰飲  

    痰飲,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外邪侵犯肺、脾、腎等髒,使水液敷布,排泄失常,或致三焦水道失暢,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乃致水濕停聚,釀成痰飲;如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或素食肥甘、嗜酒,亦能引起濕聚而生痰,一般以質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通常多為合用。  

    痰飲一旦產生,便能流竄全身,停聚各處,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停留在肺,則出現喘咳、胸悶、咯痰;蒙蔽於心,可見胸悶、心悸、失眠、神昏、甚則狂癲;停聚於胃,會致脘悶痞脹、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流於經絡筋骨,可出現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或成痰核瘰鬁,陰疽流注;痰飲上擾,可致眩暈、昏迷;痰氣凝鬱於咽喉,則咽部不適,常有如物梗喉感;飲停胸脅,可見胸脅脹滿,咳嗽引痛;若留聚腸間,則腸鳴漉漉,甚至便溏腹瀉。可見其害甚多,故有"百病多因痰作崇"之說。  

瘀血  

    瘀血,是指全身血脈運行不暢或局部血液停滯,或體內存在離經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狀況。一般是由氣虛、氣滯、血寒、外傷等原因所致。  

    蓋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行無力,無力則血易停滯,從而產生瘀血;氣滯則血凝,凝則成瘀;血寒則氣澀,血液乃不暢,不暢則血易凝滯成瘀;外傷則血溢於經,離經之血停聚而成瘀。  

    瘀血形成後,既會影響血液的運行,又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病證。如瘀阻心絡,會出現胸悶、心痛、口唇青紫、脈多結代;瘀阻肺絡,可見胸痛、咳血;瘀阻於肝,則見脅痛、痞塊症瘕;瘀阻於胃,可見嘔血,胃脘作痛,大便漆黑;瘀阻胞宮,可致小腹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甚至崩漏;瘀在肢體,局部可見腫痛或青紫,甚則活動不利。  

    儘管瘀血為病繁多,但臨床表現多有共同特點:疼痛多如刺如割,且痛處不移而拒按;出血多紫暗而不鮮,或挾帶血塊;局部表現,可見青紫或瘀斑、瘀點、久之可觸及腫塊,按之不移。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内因治病)
中醫對致病原因及病理變化的認識
病因理论
2秦兆江 中基2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