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镇·印象

  

四月中旬,去了乌镇。

乌镇,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在去游览之前,我的印象里乌镇就是茅盾的故乡,一个很虚的概念,具体也就是电影《林家铺子》里那样的小巷,小店面。但其历史悠长,文化瑰丽,据说在7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开始有人迹沓至,历史上出过很多文人才子,雄浑的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百姓临河而居,傍桥而市,直到清末和民国,乌镇都是古运河边上的一个算不上繁华,却绝对富硕的小镇。

不过,这些并足以令我对这个小镇产生向往,我素来对历史或者名人比较麻木,只是一平常女子,深奥或者宏大的人和事,在我的感觉里是可望不可即的。但在四月里,江南水乡,四个字,足够挑起我即时的想象。蛇腰鸬腿的女子,竹篙一撑,从圆拱的桥洞里露出桃颜娇容,蓝印花的布衫,短小、俏皮,束在百摺的围裙里,映出一水的春波。水边民居古朴素雅,有粗拙的桌椅在门口,斜阳芳草里,大人喝酒,小孩嬉闹,跟船上的女人一吆一喝着亦俗亦雅的情调……

拳船汉子浣衣女

坐了四个多小时的车,昏昏然地跟着导游的黄旗子往景区走,眼睛开始东张西望,有点柳暗花明的意味,忽地听到嗨哈嗨哈的声音,忙一驻脚,前面横亘一条金波翻滚的水流,就是京杭大运河了,两条船鼎沸而来,又呼啸而去,一船是黄衣黄巾,一船是蓝衣蓝巾,擂着鼓互相比赛,兼一些表演性的拳脚功夫。

运河在以前是水域要道,现在依然承担着很多南北的运输业务。听说最初是越王勾践操习水战,发动群众在农船上打拳习武。也有说从前水上盗贼强盛,群众便在农闲时习武练拳,强身健体也保卫家园。

因为很快地从眼前驶过,而我还没有准备好观赏,懵懵懂懂之中,只仓促地给拍了一张照片,遗憾地看拳船随着嗨哈之声消失于远处。

竟然与我想象的正好相反,没有看到撑着竹篙的桃花美女,船上的江南汉子在鼓声激荡里,颇有些孔武彪悍。

转过一弯,有了小桥流水人家,桥是真正的拱桥,桥下有乌篷船来来往往,沿河一路回廊,埠头上三五女子在洗衣裳,笑语嘤嘤,现代装束下的姿容,盈盈楚楚,偶然瞥一眼我们这些观光客,或是眉蹙青山,或是秋波横漾,真正的红粉风流。一个少年就此下去洗个手,她们浑圆的屁股一拧,就腾出个位子来,少年起身离开,他们又一拧,恢复原来的姿势,那一拧去又一拧回,细腰纤纤,煞是好看。

正是水乡灵秀的娟娟风骨。

  

悠长悠长的小巷

不知道应该怎样描述我所看到的细致场景,对于地理我一直很白痴,我的游览跟我做人一样粗糙,尤其是欣赏这样精细的人文环境,我的笔墨无以表达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因为我的粗劣,虽潜心入脾却未能反刍精华。

古旧风格保存的相当完整,一些居民还住在那里,卫生状况非常好,家家户户明窗净几,不过都是老人居多,生活安详淡定,对于外来游客来来往往,他们似乎并不受打扰,老太太悠闲地择菜,老先生就着紫砂壶喝茶,或者在窗棂下静静地下棋,也有仪容安然地写着毛笔字的,细长的小巷,有摩肩接踵的人群,却没有发酵泡沫般的浮躁,依然使人有一种游动于青青水草间的凉爽。

两边的木板房子古朴得非常纯粹,完全不加修饰,原模原样保存着早已经逝去那些时代的风貌,就那样不计利益不染尘嚣地跟你说着过去的故事,那样的悠悠然。所以这样的小巷,虽然细若羊肠,却不觉得促狭,脚下的石板,经多年的行走磨砺,踩下去泠泠有清越的足音,这是一种事实上因游人穿梭不息无法听到,却在心上分明回宕的一种声音。游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走,虽然人多,竟然也不自主地保持着安静,就那样走着,倒好象徜徉在美丽的夜晚,屋边水面传来的橹声摇摇漾漾地碎了一河月色。

这样说来,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当时游览的事实,因为既然成为旅游区,喧嚣是肯定的,但我回来以后回味那个小巷,硬是没有一点闹猛的感觉,就像我现在一个人静静地敲打键盘,明明是有声响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十分幽静,我想象一个烟雨迷蒙的春日,我穿着旗袍,趿着木屐,在一顶油纸伞下袅袅曼行,清零的足声传得悠长悠长……

而小巷的那端,晴色已绯然,曦曦漫起淡淡的柳絮。

走出小巷,豁然通衢,两边店家鳞次栉比,一色的古朴平房,走进去,殿堂里光线柔和暗淡,经营的商品都是本地特产,尤以印蓝花布为多,江南人的心灵手巧在印蓝花布的艺术再创造方面显示出至臻至化的涵养,这样原始风貌的土制花布,经过处理,再制作成壁挂、桌布、折扇、手袋、帽子等等,美仑美奂,让人爱不释手,价格很公道,店主一色清风软语的江南普通话,面容温和,笑意醺然,我就在这样的陶醉里情不自禁地买了好多东西。外国游客也很多,显得比我们更兴奋,他们穿戴起乡土浓郁的衣帽,互相之间欣赏得眉笑眼开,“fiftyfive!”“fiftyfive!”一个老板用手比划着把一个手袋推销给了一个金发女郎。这里的老板们也真有些天分,都能说几句方言味很重的英语讲价钱。我抿嘴笑起来,这个包我刚买下的价格是二十五元呢。

而通衢之上,香味扑鼻,小吃有姑嫂饼,荷叶米粉,还有一绝顶美食——梅菜烧肉,几乎每个店家门口都摆着一口大锅,锅里肉红菜乌,这样的粗放浓重,与娇小玲珑的小镇相映成趣,令人莞尔。

再回首,小巷悠悠,妙曼旖旎,清浅静怡,又仿佛清零的足声传来,悠长,悠长……

  

雕梁画栋大宅门

最值得看的应该是那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因为是富硕之乡,大户人家很多,那些住宅的规模是相当浩繁巨大的,一进一进走入去,简直就是迷宫,而几乎每一进都有其特定的功用,绝对不重复的。木头结构的雕饰,艺术性和难度都令人咂舌,想象不出这样的工程是经过几代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完成。建筑之内,小型的工程,寝卧用具的豪奢程度也相当可观,饕餮大床前后有三进,会客饮食净身功用全部容纳其间。完全就是一个居家小天地。

说到建筑,就不能不能看茅盾的故居,茅盾的家庭是乌镇的大宅门,傍水而建,有独立码头,南北风化,商务交际都是十分有利的地形,矛盾出外求学,在门口上了船,直上北京,横出国门,都是顺风顺水。我能想象,茅盾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能不说他得益于这样文化际会钟灵毓秀的水土,家族历代的富裕又给了他经济上的鼎柱。

光是他家的一个院子,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令人叹绝,梁拱回廊多的令我晕头转向,陌生人进去绝对摸不出回头的路。据说革命低潮时期的邓颖超曾经在这里隐蔽,实在是明智之举,这个小镇南北通航,东西融贯,出可以腾跃,入可以安生,革命火种埋藏在这样的地方,不会引人疑惑,燎原出去却是独仗天时地利。所以乌镇是守旧而不古板,二三十年代就很大度地接受了不少西方文明和先进思潮对子嗣的熏陶。

茅盾小时候由他父亲执教在自己家里读书,可见是世代的书香,而非一时的豪绅。他的奶奶喜欢一边含饴弄孙一边在客厅里养蚕,这是非常令人好奇的,一个书香又是巨富的人家,门深似海,什么地方不能养蚕要放在客厅呢?导游的解释是说这位老太太出身于平民,终身保持着勤劳朴素的习惯,据说茅盾终身的品格很得到这位老夫人教益。

矛盾后来成了官场人物,这样的解释多少有些官样化,也有些牵强,穷人难经乍富贵的例子,古今很多,不见得因为曾经穷过,就会一辈子坚持旧门风。一路豪奢地看下来,在这个客厅里,我宁愿想象矛盾的奶奶到了晚年,威仪全族,却有些童心未泯,喜欢跟孙辈们做一些好玩的游戏,比如筑沙堡,比如养蚕花,门前就是天井,但能露出的天光只是很小一块,在一个严谨的高墙深院,可供娱乐太少,老人和孩子的笑声能为花开花落叶卷叶舒的漫长岁月增添色彩。

  

修真观与古戏台

到了乌镇,三大名观之一的修真观基本还是不能遗漏的,香火很旺,不知道有多少是本地人,估计是游客占多。中国人向来道教佛教是一家,但是和尚光头,我看惯了,道士的装扮,男人梳个髻髻在头顶,总觉得有些鬼里鬼气,我还是不太能接受得了。

入乡随俗,我拜了香火,捐了功德,看有人在求签,我也信手一支,有女服务员好心带路去领签书,告诉我要悄悄地折三折,放在心口,过后院去解签,我悉心听从,后院排队几路,老长,解签得道士都很年轻,不知道他们在这样鼎盛的香火下,能怎么修行。我排着队等到了一个白胖道士接待我,他拿着我的签,神秘地叫我凑在他耳朵上轻轻告诉他我家长的职业,说我是个非常好命的女子,头顶彤云,叫我去烧个高香,然后再回来他给我求个平安符,刚一回身,带路的服务员就过来要陪我去上香,哇!原来高香就是碗那么粗人那么高的三支香,要六十元钱!

我是俗人,总是肉痛人民币,注定没有仙风道骨,所以谢绝了。心里有点不恭敬地想:这个廓建宏伟的修真观,倒是有些钱袋子工程的意味。

修真观对面是一个古戏台,中间隔着一个宽大的广场,边上有廊棚,游人可以随意行走,也可以坐在廊下休憩,戏台上有才子佳人不知疲倦地谈情说爱,演员年岁不小了,走近处可以看到脸上那胭脂花粉之下厚厚的风霜。

很原始,还是的笃班演出的韵味,竹板按着二胡节奏有一下没一下地“的笃”“的笃”敲着,一个悲旦,向她的情人诉说着什么,时不时地撩起水袖掩面而泣,腰肢一扭,长袖曳地,伤心离去,余下一长串“的笃”声,苍凉悲戚……

这是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免费观看的,演出水准不能衡量,台上是旁若无人地自娱自乐、自哭自泣,观众也是散漫消闲而自由自在,双方来也不迎去也不送。

这样的乌镇,这样的回味,如水墨轻泼,浓淡刚好。

作者:陈皮朵娃

陈皮朵娃的公众号:码字客

(图片:陈皮朵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佳作:烟雨江南
乌镇之恋
走进茅盾故居(乌镇旅游之五)
重读乌镇
乌镇戏台
忆江南古镇乌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