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文集131

【诗文集131】周博群抄录 共五首 
2020年8月16日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分析,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从而反映,脏腑病变。

【气病辨证】
气虚证,即脏腑功能衰退,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所引起的证。
各种气虚证的共同证候,倦怠乏力,萎靡不振,头目眩晕,语声低怯,
短气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

气滞证,即气机阻滞,脏腑功能运行不畅所引起的证。
其以肝郁气滞证,胃肠气滞证最为常见,躯体经络阻滞也很常见。
主要证候,以局部胀闷,疼痛为主,其痛的特点是,走窜不定,胀甚于痛,
时轻时重,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气逆证,即脏腑气机上升太过,或气机应向下而反向上运动所引起的证。
气逆证常见,肺,胃,肝,肾等,脏腑病变。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奔豚,昏厥,呕血。
肾气上逆,即肾不纳气,可见喘促短气。

气陷证,即脏腑气机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证,是气虚证一种特殊类型。
脏腑病变中,以脾气下陷最为常见,常称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主要证候,眩晕,短气,内脏下垂。

【血病辨证】
血虚证,即血液不足,脏腑失其濡养,机体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证。
血虚证常见,心,肝,脾病变。
主要证候,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数无力。

出血证,即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外见于肌肤及口,鼻诸窍的病证。
辨证应结合出血的部位,颜色,缓急,伴随症及舌脉加以辨别。
从口吐血,多来源于胃,亦可来源于肠或肺,
随食物而出者为胃出血,量大而赤者为肠出血;
伴随痰涎而色鲜者为肺出血;
从鼻出者为肺,鼻出血;
眼目出血因于肝病,耳窍出血为肝,胆,肾病变;
牙龈出血多因胃,肠,肾病变;
从前阴出者称尿血或经血,尿血来源于膀胱,经血来源于胞宫;
从后阴出者称便血,色黯者又称远血,多来源于胃,
色鲜而红者,又称近血,来源于肠;
点滴出血,不痛而鲜者常因痔疮出血。
出血急骤,量大,色赤,伴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为火热出血证。
出色色赤,患者形瘦,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血热出血证。
出血色淡,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不摄血证。

瘀血证,即血液运行不畅,滞塞于脏腑经脉,或已离开血脉,
而未及时排出体外所引起的证。
主要证候,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常在夜间加剧,痛处固定不移,
得寒温不解,或有肿块,出血,肌肤甲错,或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一般伴有面色晦黯,口唇爪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因血瘀部位不同而其证候亦各异。
心血瘀阻,则见心痛,胸闷。
肺血瘀阻,则见胸闷胀,咳喘。
肝血瘀阻,则见胁痛癥块。
胃脘瘀血,则见脘痛,呕血,便血。
胞血瘀阻,则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或经闭,崩漏,经血色紫有块。
血瘀于肢,则见肢体肿块,青紫。

【津液病辨证】
津液亏虚证,主要证候,干咳,眼目干涩,无泪少涕,咽干,唇焦口燥,
口渴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苔干燥无津,脉细数。
津液亏虚证,继续发展,则为阴虚证。
津液亏虚证,辨证要点,口,眼,肌肤干燥,机窍失却津液的充盈滋润。
阴虚证,辨证要点,两颧发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有阴不制阳的征象。

痰饮证,痰饮,即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淤结滞留体内的状态。
所谓痰饮证,即因痰饮影响脏腑经络功能所引起的病证。
按其清浊程度,有水,饮,痰之别,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
因其性质相同,有时水饮,痰饮互称。
痰饮是脏腑病理化产物,反过来又妨碍脏腑功能活动。
饮病,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密切。
痰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均有关系。

痰流经络,则肢体顽痹疼痛,肿胀重着,关节屈伸,转侧不利,或肌肤麻木,
或半身不遂。
痰伏筋骨,即巴骨流痰,则烂筋朽骨,疮面黑黯,流痰清冷,经久不愈,
或见鸡胸龟背。
痰阻筋膜,则见于颜面,头,颈,或肩,背,臀部,或腕,肘,膝,踝等处,
见有小如米粒,大如果核不等的或软或韧之皮下肿块,传统称为痰块,
痰包,痰核,瘰疬。
痰阻喉咽,则或喘息哮鸣,声如曳锯,或有如炙脔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痰阻清窍,则眩晕或痴呆,癫,狂,痫,神识迷蒙,或昏仆搐搦。
痰阻于肺,则胸部痞闷,咳吐痰涎。

饮流胃肠,又称狭义痰饮。
证见素壮今瘦,肠鸣漉漉,呕吐清涎,恶水不欲饮,或泄泻清冷。
饮流胁下,称悬饮。
证见胸胁满闷,呼吸气短,咳唾引痛。
饮流胸膈,凌心射肺,称支饮。
证见咳吐泡沫痰涎,咳逆倚息,短气不平卧,身体微肿,唇指紫黯。
饮溢肌肤,称溢饮。
证见身体疼重,面目四肢浮肿。

痰饮证,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辨证要点:
一要有上述临床见症。
二要结合舌脉,苔白滑或厚,脉弦或滑,是痰饮证的重要依据。
三要按其他辨证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痰饮证,所谓怪病多痰即含此意。
如肩背疼痛,按风湿,血瘀,气滞等辨证治疗效果不佳时,不妨从痰饮辨证治疗 。

【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地邪气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
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此治疗疾病,须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
常用的扶正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常用的祛邪法有发表,泻下,渗湿,利水,消导,破血等。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需明确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分为三种。
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的情况下,
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
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情况。
攻补兼施,即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用于邪气实,而正气虚的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讲座(九)  气血津液审盛衰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之辨
气血津液辩证(精)_
中医治病要诀
中医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