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重之论”:货币过多为什么会引起物价上涨?


格物·资本 seek for 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格物·货币】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

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在这将近两千五百年的古代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先贤提出过诸多关于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思考、论述,其中最为经典的、影响最深远的,当属“轻重之论”。“轻重之论”不仅起源早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现今,它依然适用。中国货币史演变千年,但“轻重之论”从未褪去光芒!

“轻重之论”,最早见于古代典籍《管子》一书中,《管子》一书是管子学派的思想言论汇编,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期。

▼图: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生卒:约前723或前716—前645。春秋时期,担任齐国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尊为“春秋第一相”,也被后世尊为“管子”。《管子》一书正式托管仲之名,但是《管子》并非管仲本人所著,而是管子学派众人的思想言论汇编,不是一人一时之笔,不是一家一派之言,内容十分庞杂。
 


《管子》书中有一句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高度概括:“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意为:货币贵重而万物轻贱,货币轻贱而万物贵重,即“轻重之论”。注意:这里的“轻重”,并不是重量概念的轻重,而是价值观念上的“轻重”(轻贱、贵重),“币重”是指货币贵重(货币购买力强),“币轻”是指货币轻贱(购买力弱),“万物重”指各种商品贵重(商品价格高),“万物轻”指各种商品轻贱(价格便宜)。

“轻重之论”的背景:金属铸币的两种身份

《管子》中所提的“轻重之论”,准确地说,是金属铸币(货币)与物价的关系之论,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扣。

从我国早期的货币史演变中可知,早期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如谷物、布匹、农具、玉石、贝壳等,这几种材质的货币被统称为“商品货币”,后来商品货币逐步过渡、统一为金属材质的铸币(主要指铜铸币,还有金铸币)。


春秋战国至汉初时期,我国正处于商品货币向金属铸币的过渡时期,当时金属铸币已经大量出现,且在民间普遍使用(主要是铜铸币),而商品货币也依然存在,并未完全消失。《管子》正是在货币材质大演变的历史背景下成书的,这是“轻重之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块金属在被铸成一定形制的铸币之前,它本身就是商品,它对人是有用的,它可以被铸成器皿、农具、手工具、装饰物或者武器,所以它本身和其他商品(如谷物、布帛、手工品)一样,都是有价值。既然都是有价值的,那么这块金属就可以按一定重量(或数量),和其他商品进行等价交换,此时是“物物交换”状态。

而当这块金属被铸成一定形制的铸币之后,它就从商品中脱离出来了,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履行货币职能),但与此同时,这枚铸币的商品属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可以再被熔化,又被铸成其他的非货币制品,又可以恢复商品属性。


所以,金属铸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履行货币职能,它在具备货币属性的同时,也保留着随时可恢复的商品属性。

“轻重之论”其实就是古人对金属铸币两种“身份”(货币身份和商品身份)的探讨。

在金属铸币和商品货币并存的社会背景下,金属铸币制度并未高度成熟,古人把金属铸币既看作“货币”,又看作“商品”。在物物交换状态下,A商品和B商品可以按照交易双方自愿约定的数量(或重量)进行等价交换,如果A商品贵重,那在交换时,就可以换到更多的B商品,这种情况下,A商品贵重,B商品相对就变得轻贱,反之亦然。而如果把A商品剥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A商品可以和其他任何商品进行直接交换,那么A商品贵重,其他商品就都相对变得轻贱。所以,当古人意识到“A商品就是金属铸币”时,那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轻重之论”,而这正是古人对金属铸币两种“身份”的思考结果。


如何理解“轻重之论”?

“轻重之论”说到底,是金属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前者能换到更多的后者,还是后者能换到更多的前者。

那么,铸币与商品之间的轻重(贵贱)关系到底如何衡量呢?二者又如何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呢?

《管子》中一句话夫物多则贱,寡则贵”解释了贵贱之别。这里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或“物以多为贱”,数量的多寡决定不同商品的贵贱之别,比如:一块玉石,不能吃、不能穿,但是它却可以换到大量的谷物、布帛,因为它稀缺,从满足人需求的角度,谷物布帛都比玉石重要,但从商品交换的角度,玉石就比谷物布帛贵重得多。

而铸币与商品也是同样的原理,铸币数量过多,就会变得轻贱,而商品相对变得贵重(铸币购买力弱,而商品价格高);铸币数量过少,就会变得贵重,而商品相对变得轻贱(铸币购买力强,而商品价格低)

铸币和商品就像处于“天枰”的两端,当两端的数量都稳定时,“天枰”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表现为“货币购买力稳定、物价稳定”。当两端中,某一端数量发生变化时,“天枰”就会失衡,而“天枰”会在市场力量的调节下自动实现再平衡,这个再平衡过程就表现为“铸币购买力和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当两端的数量同步、同幅度地增加或减少时,“天枰”依旧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此时表现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依然稳定”。


千年经典的货币之论

《管子》之后,我国古代士大夫及知识分子将“轻重之论”做了进一步的延展,提出“物轻钱重、物轻钞重;物重钱轻、物重钞轻”的论述,其中“物”指商品,“钱”指铜钱,“钞”指纸钞。

尽管“轻重之论”是针对金属铸币与物价关系提出的,但是,它同样也适用于纸币。北宋时,我国领先世界开始使用纸钞,就在宋朝时,就有人(如叶适)提出过“物重钞轻”的说法,明确指出纸钞(会子)发行过度,导致物价飞涨。

现代学者将“轻重之论”表述为:货币数量论,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数量变化,购买力也会相应变化。无论是马克思(Karl Marx)的货币理论,还是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货币理论,以及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的货币理论,其中都包含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

被誉为现代货币大师的弗里德曼曾在其著作中写过一段著名的话:“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殊不知,弗里德曼这段被世人誉为“现代货币理论革命”的话,其实,早在我国千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了精辟的表达——轻重之论。虽然中华先祖们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用大量的例证和严密的逻辑推导,来证实自己的论断,但他们凭借着独特的“东方思维模式”,依然能洞察到社会世事的隐性规律。轻重之论,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千年经典货币之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格物资本】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点击热文▼

统治者(执刀者)的三把刀

政府的”钱袋子“为什么总缺钱?

财政赤字货币化:无中生有的变钱戏法

翻滚的政府债务雪球,谁来为其买单?

汉武大帝改铸货币,捞钱敛财

朝廷为何要垄断铸币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子的“轻重论”
什么是货币?
管仲与《管子》
宋元时期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认识及其深化
古希腊、古罗马货币出现的时间是否比古代中国货币出现的时间要早呢?
贮藏手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