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隋克家:​路(散文)

青岛莱西市城北学校 隋克家

 走过了风风雨雨六十个春秋,蓦然间到了退休之年。回首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除了感慨、叹息,还带着些许惋惜,掺杂着丝丝不舍。到底时间都去哪儿?

 忆往昔,无论是在本村读小学,还是到邻村上初中,甚至到一中求学。刮风下雨也好,酷暑严寒也罢,都是徒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读,是那时的必备技能。特别读初中,近五里路,一天往返两个来回再平常不过的了。偶遇天气原因,或者是运动会或是考试,中午放学需要留校。母亲会特殊优待一下,给备点小饼什么的,那就心里美的乐开了花。上课时,书包里冒出来葱花饼的淡淡的香味,极其诱人,飘忽不定,而又挥自不去。为什么刚刚吃过早晚,又觉得饿了呢?也许是走路太远了吧,或许是早饭不顺意吧!许是要迟到忙赶路造成了的吧……我一边想着肚子里的事故,一边想象书包里的故事,又一边心不在焉断断续续的听讲。别再天马行空了,听老师讲课吧!自己强迫着。唉,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肚子总饥肠辘辘,咕噜咕噜响……。课间时勒了勒腰带,又使劲把书包系了系,生怕被同学发现。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终于熬到中午放学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像变魔术似地拿出小饼。发现不知道是那位大仙使了魔法,将俺的饼,由太阳变成了月牙儿。我的心一下从阳光灿烂变成了疑是地上霜……。心想,我要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样,掘地三尺也要把'食日的天狗’找出来。不一会儿,同桌的她就不打自招。用她早上,在自家地里摘的一根翠绿欲滴的黄瓜,降服了我。

 那时候,本村年龄相仿的孩子,不管男生女生都是结伴步行上学。早、午饭过后,邻居同龄孩子就会相互吆三喝四地叫着乳名出发了。有的孩子会组团,站在还没吃完饭的那位家门口催促着。甚至一股脑地挤进家里,围在土炕的饭桌前,看着狼吞虎咽的同伴。这时,家长也着急了。会高声的喊,别磨磨唧唧的,催着上学的孩子。有的干脆拿着吃了一半的干粮,边吃,边一路小跑地随着上学的队伍,涌上了村外唯一通往学校的羊肠小路。路上还须穿越一段青纱帐。放眼望去,蜿蜒曲折的上学队伍中,早走的 同学,已经远在校园的尽头了。

 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在土路上蹦蹦跳跳,疯疯闹闹,不亦乐乎。满山遍野有的是好玩的。春天,挖挖野菜,摘朵桃花,掐片桐叶。夏天,捉个青蛙,捕个蜻蜓,逮个知了。秋天,抠个蟋蟀,拔个地瓜、花生,啃个生玉米、青苹果什么的。冬天,打个雪球,沿着河渠溜着冰,一会就到学校了。冬季新增的这条特别快速通道,多属男生专用。

 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上学的路上,那必须得遭受一段罪了。只不过顶风冒雪一路小跑,赶到校门口时也就暖和了许多,甚至是汗流夹背了。最不愿走的是,上学时雨天的路,那个泥泞不堪,纯粹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时把鞋子也印在泥水中,只能提着鞋,赤着脚走,一不留神,就会被扎了脚,甚至是划破了皮。特别是秋后的雨路,脚冷刺骨,身凉如冰,更是让人狼狈不堪。只好用桐叶当伞,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地躲避着秋雨地袭扰,也难能逃过落汤鸡的命运。 因那时基本上没有雨具可用,更谈不上校车,或是家长来回接送了。

 在这三百六十五里路上,渡过了二个春夏秋冬,步入了高中学堂。离家远了一倍的路程,基本上仍是走读。到校大约一半是小路,另一半临近学校是沙石路能好走一些,即使下雨也不是那么泥泞难拔。只不过时常会被过路的车辆喷一身泥水,难免让人有些尴尬。彼时,我们往往提前躲避到路旁,还是幸免不了泥水的印记。因那时的所谓大马路,也实在是太窄了,刚好能对行两俩车罢了。雨太大了,就必须绕行,又会多走近一倍的路。因为泥土小路,根本分不清,那里是水,那里又是路。有时会看到骑自行车的人,被泥泞所困,无法骑行。只好头斜过车梁,车架肩上,被自行车骑着走地囧事。有的会费力地蹬着蜗牛似的车子,一不小心,便陷入路边的水沟里去,更让人忐忑。

 其实,我读高中时,算是离家很近的了。有外乡的同学离家五六十里路,必须寄宿。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有时还舍不得坐公交或者说根本没有公交可通。几个邻村的同学,为了省几角车费钱,便会结伴徒步而行。走乡间荒野小路,太阳落山才能赶回家。记得同桌张同学,毕业回家,铺盖没法带。我特意回家骑来父亲的自行车,带上他的铺盖和学习书籍,在颠簸约十里地的沙土路上,一路推着自行车送到了车站。现在想想,那时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一别四十载,未逢花甲 人。

 在这三百六十五里路上,跋涉了二个春夏秋冬。进入了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求学的路离家千里之外。现在看,高铁至多五个小时的路。而那时却走了一天一夜,先是近十个小时的火车,到济南再转乘十多个小时的汽车或者是火车。犹记得,一次家里有事,急着回去。千辛万苦买到了票,火车将要启动,火车门旁还是人山人海。送我到车站的几个同学,情急之下,硬是把我从车窗塞进去。上车后,我激动的向同学挥手告别,不觉间潸然泪目。因走的匆忙,加上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转了三次火车,走了近三十个小时的路才赶回了家。同学间的那份情意,至今难以忘怀。

 毕业后,被分配在本镇的乡村学校,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工作之路。工作初期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乡村的路有了改观,但,还是以沙石路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镇政府为了改善村与村间的道路,将土路硬化为水泥路面。除了镇政府出一部分款外,还需每村每户,按人口按车辆捐款修路。虽然我当时不是周围村的村民,不符合捐款条件,但我还是主动献上了爱心。因那是我上班的唯一必经之路。即便这样,修路的经费仍旧不足,村与村之间的路段,往往因为费用的问题,成为三不管的路段。成了'血栓’路,'盲肠’路。二十世纪未,国家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四通八达交通网,正助力着经济的腾飞。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的道路交通遍布乡村。从村村通的柏油路,到连接城市的高速路。从直达京沪的高铁,到连通欧亚的班列。从青藏高原的天路,到三船三舱的天宫。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引领我们步入幸福的康庄大道!

 而今,上下班开着新能源汽车,奔驰在宽阔平坦的乡村柏油路上, 幸福指数爆表。听着《三百六十五里路》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自豪感油然而生。虽说已从少年到白头……三百六十五里路,岂能让它虚度!

     作者简介:隋克家,山东省莱西市隋家屯村人。现从教于莱西市城北学校。六年前因美篇结缘,初尝写作的乐趣。美篇作品有近百篇,其中有48篇获加精。2019年11月尝试将作品投稿大众日报社《半岛都市报》,至今已有《冬雨遐想》(2019.11.29)、《月湖的雪》(2020.02.23) 《写给最可敬的逆行者》(2020.03.12)、《踏春》(2020.04.02)《福》(2021.02.14)《光荣灯》(2021.02.22)等作品见报。另有《故乡的井》《盼年》在【强国学习】平台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忘的跑校时光 | 戴晋鹏
忆当年——小路弯弯
立岳||【散文】一段消失的路
【团心倾民乐】那一抹光,温暖我调研路
【雨巷同题】第153期同题:路
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