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关思考23 | 关系焦虑3/一致性沟通2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从一到两个模型往下搞,比如关系的模型:

但是呢,我这人吧,又有个毛病,思维跳跃性或者说发散性很强,写上上上一篇《出关思考18 | 关系焦虑2/一致性沟通1》时突然想到了「潜意识被发现」这个点太奇妙了,然后想着要梳理一下,而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好嘛就有了后面好几篇文章。

~~~~~~

我为啥铺垫这么多呢?
无非是想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生活中碰到类似我这样的人,就是特别「习惯解释」or「喜欢解释」。

而这样的人都有个通病:性格敏感多思,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

无论是跟陌生人,还是熟悉的朋友,无论跟对方就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我的习惯思路,是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自己的经历,主动进行或详细或简略的解释:

  • 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 当时发生了什么;

  • 我是这么这么想的;


那解释背后的潜意识要的是什么呢?真的是为了认真负责地、完整地表达吗?
当然不是,是为了「你可别误会我哦,其实我不是这样的人哦」.......。

无非是在寻求对方的理解和认可,期望对方知道,我这样做是没问题的,是合理的,是正确的。
内在其实很心虚,生怕对方误解,怕对方对我有什么看法。

这就是一种跟「指责型」不同的心态——「讨好或内疚」,在「关系的基本面」三要素「自我、他人、情景」中,这个类型的世界里「自我」是缺失的——过多地「忽视」自己,过分地看重他人和情景。


「讨好型」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错了」或者是「都是我的错......」,更过分的是这种句型:
“也许是我没做好,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不能让他生气......”;
“不能冒犯别人......”;
“不能麻烦别人......”;

当我们受到批评或指责时,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错了或者内疚于伤害到了别人,给别人添麻烦,而且特别习惯于放弃自己的观点,从而就产生了我上文的那种现象:不停的解释。

即便有时候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在人际交往中,害怕出现不和谐的环境,如果出现了,即便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会忙于去平息这些麻烦,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

尤其在家庭关系中,即便平时多数都是以「指责型」姿态出现时,如果看到家庭产生矛盾了,明知不是自己的错,也会自己冲上去示弱,把责任都揽下来,主动承担,此时的想法就很单纯——让别人高兴,至于自己,无所谓。

别给我绕晕了哈,在文章《出关思考16 | 关系焦虑1/关系的基本面》里写过,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态,比如「指责型」or「讨好型」,不是固定在一个人身上的,而是在不同的「情景」中,会因自己的角色以及他人的角色不同而轮换使用,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和习惯的使用模式而已。

比如我在家庭关系中,常常会以「指责型」的态度出现,可上文中,不停的解释,就是一种「讨好」心态了。

但经常用这种心态——讨好型去表达、沟通,应对人际交往,那么他内心的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甚至很自卑,他会经常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关注的、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这样的人小时候大概率是被忽视的,因此他的焦点往往都关注在自己的「期待」上,希望自己能做好,这样就会被爱,就不会被抛弃了。

有关这方面的案例,我在三篇文章以一个案例深聊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闭关思考(四十九) 为什么我总是想让别人满意》
《 闭关思考(五十) 讨好型人格养成记》
《闭关思考(五十一) 你决定了吗?做回真实的自己》

那么还有两种是什么心态呢?「超理智型」和「回避型」。


「超理智型」的人是忽略「自我和他人」的,只有情景即他们这类人无法去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情感,只有现实和他们自己的大脑,俗话说,用「脑袋」说话的人。

你会发现这类人很烦的,过度理性,凡是都要以理服人,以数据说话,最后赢了道理却输了感情。

其实在家庭的关系中,甚至很多其他的关系中,都无法用「道理」和「数据」说明白的,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恰恰感情、感受是没有对错的。

「回避型」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一类人,就感觉无论在沟通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这样的人总是「情商和智商」都不在线,你跟他交往很累。

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从任何对他们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不给你重点,选择逃避,他们的世界里「自我、他人、情景」是全部忽略的,如上图。

好吧,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在今后的文章中,会以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沟通场景呈现给大家的。

当然,如果关于这些理论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推荐看一本书——


这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的经典着作。 

1972年本书在美国出版,即引起广大的重视。增订版的《新家庭塑造人》清楚地分析人在家庭所经历的成长和蜕变,从中探讨人如何建立自我价值、人际沟通及生活模式,同时透过作者匠心独运的举例和说明,倡导如何沟通思想、如何做好家庭工作与组织关系,以及如何发展更健全的人格。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出关思考22 | 亲子焦虑3-孩子的教养理念是父母潜意识地再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人际交往的心理边界处理
人际关系和谐交际的10个“音符”
从萨提亚看“七个习惯”
工作后,你悟出了什么职场道理?
3个步骤,让你拥有自来熟的能力
​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学会的6个圆滑处世之道,搞懂不吃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