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胆子小,玩太嗨,原来是得病的根本原因呀!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视频/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以风邪为例,了解了邪气伤人后,会逐渐的深入,产生各式各样的传变。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在同样的影响因素下,为什么有的人会得病,有的人却不生病?为什么有的人病重,预后差,有的人病轻、预后好呢?人得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病因病机第一部分的第三个内容。是《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和《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中的条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这段条文呢,分为两段。每一段都是先举例,然后来论证他的某一个观点。

这个举例呢,我们现在临床上用的还真心是不多,但是这两个观点就非常的重要。

第一段这个观点是什么?是“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观点。

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在举了各种出汗的例子以后,提出“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是大规律,这是最基本的规律。什么规律呢?“生病起于过用”!

这两个规律是这两段条文里最关键的点。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开篇黄帝就问啊,人的这个居住环境啊,这个活动啊,还有这个性格特点啊,会不会在脉表现出来呢?

这个脉是不是仅仅是指脉诊?不是啊,就是指有没有什么外在的表现,我可以观察到呢?那当然有,“有诸内必形诸外”,对吧,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

所以“此言七情劳力,皆扰动身心”,这个就是讲的一个基本的诊法。

所有的这些居处、动静、勇怯,都会有外在的表现。

那具体来说有哪些些外在表现呢?比如说

“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那么前面讲了,这只是一个举例,我们就不详细的说了。

关键是,对于“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这句话,我们怎么去理解呢?这个是上内科也好,或者上任何一个病也好,经常会反复强调的。

讲到这句话,我们先复习一下其他的几段条文。

一个是《金匮要略》里面讲的: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金匮要略

这句话也是被反复引用,讲什么?讲的是人体的正气只要充足,并且能够运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那么这些淤积的病气也好,外感的邪气也好,他就自然的消失了,那么这个病自然而然就好了。

这不就指的“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的另一层含义吗?

也就是说,这个“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除了强调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外,我们经常讲用这个勇怯是性格特点,是不是本身也强调的是病人的气机特点,或者是本人的气化特点?

他的气机流畅,气化旺盛,他就不容易得病,对不对?他能够化解掉。如果不旺盛呢?那就容易“著而为病”。

所以同样的这个风雨寒暑,这个人病,另外一个人不病;或者是同样的七情,这个人病,那个人不病。区别在什么地方?区别就是人和人之间有勇怯的不同,对吧。

所以“勇者气足神全,故一时所动之气,旋即平复,不足之人随所受而成病矣”(《内经知要》),就这个意思。

但是,我们读到这个“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的时候,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里只讲到了发病,我们再回顾下过去的病因,再回顾一下我们这个人体的正常的五脏阴阳气血,我们就发觉啊,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基于所谓的“气一元论”来的。

最近我看到这么一篇文章啊,我觉得放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论文题目是《“元整体观”之探析》。我们学中医的时候,肯定都会学过整体观,对吧。

然后我学中基的时候,自我感觉我对中医的理解还挺深入的。看世界一切都是整体,对吧。

教室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室对于这个整个学校来说,那么它是整体的一部分,对吧。然后,教室里面有很多桌椅板凳,对吧,桌椅板凳你不能孤立看不到。他和整体存在一起的,叫整体的一部分,对吧。

这是整体观吗?这不是整体观,或者说这不是中医的整体观。它是拼凑起来的。

所以这种整体观,在这篇文章里给给了一个定义,叫做合整体观。合在一起的整体观,这不是真的整体观。

我们当时还讲,一个方子是一个整体,是很多药合在一起的,对吧?然后呢,每味药,它又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自己的这个四气五味,对吧?

可是一个方子,一旦成了一个方子,那药还能再成为独立的药吗?就不是独立的药了。难道你舀这一瓢药液起来,或者喝一口药喝到肚子里去,这一部分是某药,那一部分是某药。不是的,他是怎么样,他是“元整体观”,他是整个已经合为一体,不分彼此了。

之所以中医,或者说中国文化里能够有这样的整体观,是因为我们认为世间的万物,他本身都是同样的一个东西化生而来的。

什么东西化生而来?气!所以“气一元论”就是元整体观的一个最基础的特点。我们掌握了这样的一个整体观,那我们就能够比较好的去掌握一些中医的理论了。

好,我们来从头复习一下。

从最开始天地万物之所成,小到人身,大到宇宙,无非都是“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对不对。

人是这样的,宇宙万物,木星火星水星也都是这样。那么具体到人呢?正常情况下是“气合而有形”,得了病呢?就“得藏而有名”,对吧。

那如果要得病,就要“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为邪气和正虚的相互作用,才会得病。

但是得了病以后,这个之后正气和邪气他已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不是?都有着气机的变化。

你比方说寒邪,我在外面我受冻了,我没有穿衣服,那是我感受了六淫之邪的寒邪,可是我马上到屋子里面来了,我现在烤上火了,没有寒邪了,为什么我最终还是感冒了呢?

因为那个寒邪已经对我的人身的气机造成了影响。或者,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已经侵袭了人体,对不对?它已经留连于我的肌腠了。这个时候我可以让它出去,对吧,我可以发表。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治疗措施,只是烤烤火,他是不是一定会出去啊?那就不一定会出去了,对吧,他就会发生作用。

那么火、寒邪和人体都是不同气的相互作用,最后他们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我是病还是不病,是大病还是小病,对不对?所以“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那么,其他的这些邪气呢,“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类似的含义啊,就是类似的表达。

那么怎么治疗呢?“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我们就让他气机足够充盛,能够足够的运转,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虽然说有水液停滞,有各式各样的痰湿水饮之阴邪,但是只要大气能够转,那么这些阴邪自然能够消散,对吧。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不会说,见到痰,就单纯的去化痰。化痰有什么用呢?化痰有用,但是不足够有用,对不对?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要去运化它,那么治疗就更有效率。所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吧?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那么怎么去把握这个东西呢?也是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这是“病机十九条”里的,对吧。

我们看病,就是去看他这个气机的变化到底是怎么样子啊,这就是病机啊。然后呢,调整它,“无失气宜”,最后能让这个气处于一个合适的状态,那么这个病不就好了吗?

那么病好了以后,人应该恢复到一个什么状态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恢复到阴和阳本身应该有的那个状态,阴阳都平和、平静、稳定,那就是阴平阳秘。你看这个不就我们的这个整体观嘛。

所以我们从这个“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往上下这么一发散就知道,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发病观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有气一元论为基础的整体观,这样一个元整体观。

我觉得这个元整体观的名字提的非常好,如果一定要我讲创新的话,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那么,接下来第二段他重点讲的是“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当然,这个是结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呢?是在举了这五个例子以后的结论。这些都是汗症: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只要是对中医略有了解的,那么这几段文字应该自己也能够看懂。

为什么说饮食饱甚,就汗出于胃?食入于胃嘛,对不对?这个时候如果说饮食太过,那么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这个时候卫气本来不足,那么他当然就有可能会出现病变,可以汗出于胃,也可以出现胃的其他病变,对吧。以此类推。

好,那么看到这些例子,都是劳伤。我们就忍不住再回顾一下这个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这两个对比一下我们就发觉其实他举的这五个例子,他不完全是跟我们这个劳伤相对应的,对吧。

只有两个对应的,“疾走恐惧,汗出于肝”和“持重远行,汗出于肾”跟“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相对应的,其他都是不对应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只是一个举例,劳伤的可能性非常多。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上,不要说因为“久视伤血”,我就认为只有久视才能伤血。

其实这些都只是举例而已,或者说都只是事物的一方面而已。久视最容易伤血,或者说是伤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

在《类经》里面,对这五个例子是怎样解释呢?我们简单的过一下,这个不是重点啊。

“饮食饱甚,则胃气满而液泄,故汗出于胃”。

胃气满,所以就不能存自己的胃津,所以汗出于胃;

“惊则神散,神散则夺其精气,故汗出于心”,

也有注家说,那惊肯定伤心啊,心神不定的这个时候,汗就出于心,那这也是解释之一。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在惊而夺精的时候,你要能理解到心是可以病的。那是不是惊而夺精,仅仅只是汗出于心呢?那就当然不是。我们还知道惊可以伤肾,对不对?惊还可以伤胆,以此类推。

那我们在看这些条文的时候,脑袋里都要有这一个印象:这不是唯一的、绝对的。

“持重远行则伤骨,肾主骨,故汗出于肾”,

你看这和五劳七伤是一致的;

“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故汗出于肝”;“摇体劳苦,则肌肉四肢皆动,脾所主也,故汗出于脾”。

关键是从这段条文里,是怎么推出来说“生病起于过用”的,“生病起于过用”才是这段文字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那我们看看前面讲的,饮食也好,七情也好,劳逸也好,这些常见的致病因素是不是都是“生病起于过用”啊?都是的。

从饮食上来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太过就容易受伤,胃不和则卧不安啊。睡觉之前吃了饭就叫压床,对吧。

记得《红楼梦》里面,有一次宝玉准备睡觉了,然后吃了一碗什么点心,他奶妈来了就要训他,是吧。然后这个宝玉特别愤怒,直接导致了后来宝玉和他奶妈之间的冲突,对吧。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句话什么意思还记得吗?出自于什么?就是讲五味所伤,对不对?五味入口,各走其所喜,那么有它相应的气化特点,就分别走其本脏。

气增而久,吃太多了,吃太久了,这怎么样?反而太过啊,比方说肝,肝的味道什么?酸。吃了酸味太过,就会怎么样?酸木之气化太盛,对吧,气化太盛反而伤肝,就是这个意思。“气增而久,夭之有也”,那么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些都是《内经》自己的条文里讲,饮食的生病起于过用,对吧。

那我们再看看七情。还是简单的举几个《内经》的条文,如果真的要列出来,还真不止这么多。

简单的举几条:“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个喜怒不节是不是就可能是过度了啊,对吧?生病起于过用。

再加上我们熟悉的《举痛论》的九气之变,“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还有“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你看悲哀愁忧也是正常的情志,可是如果这个情志太过呢,他就伤“心”啊。

不管悲对应的是这个肺也好,哀愁对应的是肺也好,总之都是由心所主,对吧。那么悲哀愁忧它都伤心,心伤以后呢,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啊。七情的太过也是会导致疾病的。

那么劳逸呢?五劳所伤,我们非常熟悉了,那当然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个劳逸,对吧?我们前面呢,因而强力是不是也是劳伤之一啊。

 药物呢?大毒治病、小毒治病、常毒治病,都强调我们用药也不能太过。那更不能太过,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治病呢?就是用偏性治偏性嘛,对不对?那如果纠正太过呢?那就更加是生病起于过用了,对吧。

所以我每次讲到这段条文时都反复强调:我们中药,过去不叫中药,叫毒药,对吧。没有西药之前就叫药,对吧,或者叫毒药。

所以,讲中药没有副作用的人,应该不是中医,我们要很严肃的跟病人讲中药是有副作用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医生的一句话对病人影响非常大的。

我知道很多中医在开方子的时候,开完以后,他说,“没事,你吃吃吧,我给你调调看,反正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这句话从中医嘴里就不应该说出来的。不应该的!人参吃了也会死人的呀,对吧。不好这么说的啊,有没有副作用关键还是在一个“度”上面啊,所以生病都起于过用。

那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这里饮食、七情、劳逸、药物,你怎么没有提到六淫呢?当然包括这个。

但是我们前面这个生病起于过用,既然是过用,那就是为我之用,我能操控天气吗?不能操纵天气,对吧。

所以生病起于过用更多的讲的是自身的养生,或者说自身的气血变化。那么对于天地来说呢?也是生病起于过用啊。

所以正常情况下,它就是有六气,过之就是六淫,对吧。六淫,从大的方面讲,也是生病起于过用,但是它不是人身的过用,它是这个天地的过用,对吧?

我们这段话强调的两个关键点,“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怎样的一个关系呢?二者当然是有关系的,对吧。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基于气一元论的,总之还是气机的变化导致的,对吧。好,大家可以想想,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最后用一点点时间讲一段非常简单的条文。其实也是对前面“生病起于过用”的一个具体举例,就是《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是故多食咸”,这不就是五味太过吗?前面“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讲的是五味太过则伤其本脏,对吧。那这里我们看看,是不是伤其本脏。“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伤的是什么?它伤的是血,对吧。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是火,火属心,那么伤什么脏啊?皮槁而毛拔,谁主皮毛啊?肺主皮毛,对不对?好,那就是火克金,是吧。

“多食辛”,辛是什么?是金,金克木,所以它就是筋急而爪枯,这个字面意思大家应该都懂的,对吧,就不用解释了。

“多食酸”,酸属木,木克土,“则肉胝(月刍)(音“支除”)而唇揭”。这个(月刍)打不出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胝(月刍)呢,说的是这种皱缩的感觉,增厚、皱缩的这样的一个感觉,那么这是肌肉之变啊。唇揭呢,也是为脾所主,是吧。脾开窍于口的,对吧。

“多食甘”,甘是什么?土。土克水,所以骨痛而发落,对吧。诶,这个是会么规律啊?这是伤其所胜之脏,对不对?为什么可以伤所胜之脏呢? “生病起于过用”之后,五味过极为什么会伤所胜之脏啊?还是那句话呀,“气增日久,夭之由也”。

既然五味各走其所喜,那么它的这个气化特点,就分别与五行相应,对不对?以肝为例,如果多食酸,那么肝的或者肝木的这个气化就会更怎么样?就会更旺盛。更旺盛以后,过犹不及,它就伤其本脏。同时连本脏都伤了,它还更容易伤什么?伤其克制的那一脏,对吧,伤其所胜之脏。

这个大规律,不仅仅是体现在五味过极,也还体现在七情过激上面。七情过激,也是先伤其本脏,再伤其所胜之脏,这也有相关条文。

那么这些是不是都是“生病起于过用”的这个具体举例啊?后面的这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实际上的还是对五味相合的解释,我们就不多说了。

那这里额外提一句啊,大家自己想一下,这个“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的这个色应该变成什么色?变成什么色,你觉得应该比较合理?对,变得成黑色。

为什么变成黑色?肾水嘛,对不对。肾水太过来克这个心火,那它当然是体现的是肾水的颜色,对吧?如果肾水太过克心火,最后克出红色来了,那好象就不能解释了,对吧。

那如果是变成黑以后,再加上刚才讲的脉凝泣而变色,那个凝泣是什么啊?血脉不通,对不对?这就是血瘀,就是黑色。这是不是诊法的内容就自然就出来了,是不是这样的?

好,所以为什么讲中医这个理论是一个非常ok的理论呢?就是通过各种推导之后,这个理论是能够预测一些事实的。这个用科学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可以“预料不可以思议之事实”。

你看我们这个自己随便推导一下,是不是恰好两种不同的诊法都切合了?预料不可思议的事实,是诸多的科学划界标准之一。

有一个科学划界标准就认为,能够预料不可思议的事实的东西,就是科学。那从这个角度讲,当然毫无疑问中医是科学。但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呢?中医,其实不需要是科学,对吧。这个含义当然跟“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好,那今天我们到这里。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体质由弱变强的关键是什么?
过敏性结肠炎三(赵绍琴医案)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过敏性结肠炎 三
赵绍琴验案
《九常记》《权衡》庚戊
水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