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玉贤:华州东关到下庙防汛路的变迁
乡道变迁颂党恩
作者:郭玉贤    图片:刘焕民

欣闻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将要在今年胜利召开,我这个耄耋老人心中无比喜悦。这次代表大会是我党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她将开创中国共产党新的辉煌!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浴血奋斗的事实征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我回目过往,放眼远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此篇拙文,用以回顾我们的党全心全意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建党日来临之际,我以此文抒怀一个老党员、老战士沐浴大美华州的喜悦心情和坚决跟党走的崇高信念。

作者郭玉贤近照 自《流年光影》

    1941年我出生于渭水河畔,原华县下庙乡的西甘村,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一直生息在华州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回首我的工作经历,我进过老深山,上过高塘塬,下过渭河滩。我看到过渭水的泛滥,金堆的山高水险,高塘的缺水干旱,可以说,华州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我留下的足迹。但我的心中始终是沿着一条路在前行,不管我要到哪里去,不管我从哪里回,我渴望这条路是一条宽阔的路,一条华州飞黄腾达的路。

生我养我的西甘村由南、北、中三个主要巷道组成。这三道巷皆是东西走向,南巷和北巷两道巷并列,两道巷的东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村中路,村中路的中段东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也叫东巷,俗称巷子),我的家就住在这道巷西头路南靠村中路的第一家。

西甘村中巷

这条村中路,向北出村可到我的外婆家住地下庙街;向南可通华县城,我家的几块耕地都在村南,有一块最远的耕地在村南五里路之外,和华县东关地畔相连。从南或从北走出村后,都要拐弯或斜走才能走到村东边通往下庙街和华县的这条路,在我记事时,人们就称它为东下路(即东关到下庙)。这条路伴随了我的少年、青年和老年。

东下路甘村段

记得小时侯,这条路有宽有窄,有斜有弯;路面上也是高高低低,坑坑凹凹,若遇雨天,泥泞粘滑,非常难走。那时侯,天还没亮时这条路上的行人就已经川流不息了。早起的人们扛着锄头,拿着镰刀,担着笼担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白天,这条路上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还有人跟在牛车、马车、骡子车后面挑着笼担,扛着铁掀来回走动着捡拾牲口粪便。最让人羡慕的是那些有钱人的车,他们的牛、马、骡子拉着双圆轱辘车在路上行走时,铃铛响亮,老远就能听到。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穷苦百姓,他们肩扛手提,步履瞒珊,早出晚归,劳苦不堪。我不知道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次,没见过路上有自行车,没见过老百姓拉过架子车。最多的是你去我回,来来往往在这条路上步行的路人。这条路就是现在的“东下防汛撤退路”。

1950年秋季的一天清早,不到十岁的我跟随父亲步行从这条路一路向南五里路之外,距太平河很近的地里摘棉花。刚进地一会儿有人报信说:太平河水大的很,快溢满了,可能要破岸。听此消息,父亲担起笼担,拉着我的手从地里面赶快往出跑,跑到路上我们加快了脚步。跑着跑着听到了呼呼的水吼声。扭身望去,翻着浪花的河水,顺着这条路向北急流。我和父亲飞快奔跑,跑到村头时,只见全村人都集中在村外,拿着铁铣、镢头等工具,挖的挖垒的垒,在村南筑起了近一米高的土围提把村子保护起来了。

1956年我上初中以后,这条路有了些许变化。路面的宽度有了增加,弯弯斜斜,坑坑凹凹的状况少了许多。记得有一次,我父亲积劳成疾。我在家照看弟妹,我的小脚母亲拉着躺在架子车上的丈夫去县城看病,早上出门,太阳偏西才回家。看着带病的父亲和疲惫的母亲,我掉下了眼泪。在少华中学上学的三年期间,每星期三都要花费半天时间沿着这条路回家背几个馍。那时候的这条路行人更多了一些,路上有了自行车、架子车也很常见。

华州东下路

1968年我成了人民教师,在杏林小学任教。这一年的秋季,华县阴雨连绵,渭水不断上涨,毕家的大面积农田被淹,沿河群众向南撤离。下庙的大批群众也携家带口向南撤退。为了保护家人和孩子的安全,我拖着怀孕六个月的大肚子从甘村出发,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拖着不到五岁的儿子,身背衣物和干粮,十分艰难地走在坑凹不平、泥泞的土路上,赶往我执教的杏林小学。一路上,引起所有从我身边走过的人的关注。这时候群众撤离走的是泥土路,一步一步的挣扎,路上几乎没有机动车辆,给人寒楚凄凉。

1975年左右,这条路有了很大的改变,政府对此路做了截弯取直,加宽修建,成了一条五六米宽的城乡主干路,但仍是土路。

1983年我已任政府副县长,这一年的初秋,渭南地委派来一名坐镇的副书记,指挥华县防汛工作。为了搞好防汛工作,他要求县政府下达文件,在华县东部沿渭河各公社作一次防汛撤离演习。防汛撤离文件下发后,引起了群众的高度重视,演习开始后,群众争分夺秒向南撤离。这条路当时承载着康甘、甘村、下庙、滨坝、惠家、车堡、阳相、周村、胡村等数万村民的撤退通行。由于撤退要求时间紧,群众相信政府,为了保命保物,能带的东西尽量带。撤退群众有的拉架子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拖拉机,有的开小四轮,有的步行,还有赶马车的,也有赶猪牵羊的。由于道路狭窄,车辆拥堵,在东罗村南发生了碾压死人的悲惨事故。

华州东下路

1984年这条路己命名为防汛路。陕西省政府对这条路的改建非常重视,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给以物质支援,路面的柏油就是西安市政府支援的。这条路改建后步行者少了许多,自行车、手扶车、拖拉机多了起来,大汽车,小汽车也已司空见惯,但还是满足不了南来北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这条路变化最大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满足群众生活经济发展的需求,华州区各届领导认真贯彻“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讲话精神,坚持以民为本,对东下防汛撤退路精心测量设计。2019年,政府投资2400万元,由区水务局实施,将这条长4.6公里,宽15米(其中主车道11米,两侧绿化带各两米)的乡道再次拓修。2021年5月,我们西甘村向南由沥青柏油铺设的美景大道呈现在华州大地上。这条路堪比昔日的西安、渭南市内的街道,路上的步行者几乎没有,自行车、架子车也极为少见。各种各样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电动车、摩托车是广大群众出行最普遍的代步工具,各种牌号和档次不同的大小汽车成为奔跑在这条路上的主力军。这些漂亮的车辆在富有弹性的大道上,南北飞奔。坐在车内,骑在摩拖车上的人们,舒舒服服享受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春天里有千亩桃园的桃花在大道的两旁姹紫千红,引人入胜;夏日里挂满树枝的红、黄、白色的鲜亮水果,馋人口舌;秋日里田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收获景象;冬日里一望无际的日光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华州东下路

这条路是二级集散公路,日流量可达2000辆。多好呀!多美呀!据现实情况看,这条路日以继夜运行着数以千辆的机动车辆一点也不为过,它已成为华州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彻底改变了群众的出行难,大大促进了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人们的出行没有了往日的劳累和担忧。不管是天阴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没有了往日的出行困难。昔日里拉架子车进城看病,拄着拐杖走泥路,人车拥堵酿出人命的景象一去不复反了!我住在华县城,若想回家,孩子们,朋友们的小车召之即来,十几分钟即可到家,过去那种靠步行费半天时间背几个馍的事已永成记忆了。

我站在这条路上南眺北望,心情格外舒畅。这里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华州腾飞的缩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体现,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有力证明。

这条路有我的泪水,有我的乡愁,有我的向往。它伴随着我的成长,也有我的笑脸,我的感恩!昨天,今天各个时期的景象如影随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留在我的记忆中。

一滴水汇入江河映射了太阳的光辉,一条乡道的变迁记录了党恩的浩荡。在我心中,这条乡道正是党的初心永不磨灭的标记,它将使我永不忘怀。

华州东下路

走在这条大道上,感慨万千。在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传播的几年里,党中央运筹帷幄,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保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作为一名多年来坚信党的领导,忠于党和人民的老干部、老党员,坚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征途上扬帆起航,迈向更伟大的辉煌!

郭玉贤  2022年7月1日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下雨,华州区这段路积水严重......大家路过小心!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依法治县主题征文10】渡口村(散文)/翟春华
两个视频泄露天机:这个村怎样由一穷二白蝶变山清水秀
闻令而动铸忠诚 向险而行战风雨
陈岭新村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