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奶奶最后的日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华县一户农家的悲惨遭遇(一)
感悟人生——古稀之年的记忆
作者:孙登高

谨以此书集敬献给呕心沥血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敬献给曾经养育我成长的所有亲人以及在危难之际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朋友和村邻。我只是以自传的形式尽量准确贴切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用理性思维的解剖刀无情的解剖自己。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和愧疚,为了求真求实,哪怕把自己解剖得体无完肤也在所不惜。我期望给自己以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文过饰非,也期望在有生之年给逝去乃至熟知我的人以客观公正的交代。更期望给后人谱写新篇章时以警示和启迪,期望《感悟人生》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七章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一)

结婚不久我妻就怀孕了,父亲也因医治无望回到了家中,看到儿子已经结婚,父亲了却了一桩心事。老人虽病痛在身,但心情却好了很多。对儿媳的体贴和关爱,父亲喜在心头。他多次夸奖翠言懂事,是过日子的好手,夸奖翠言做的饭香,适合他的口味,还时常提醒翠言注意休息。我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翠言面对家庭现状忧虑沉重的精神负担。昨天还是娘家父母宠着惯着的女孩子,转眼间就要面对身患绝症的公公,面对疾病缠身年逾古稀的奶奶,以及正在上学的二妹和小弟。她替我担忧,也想为我分担,但却感到后怕,感到无力回天。她除了和我共同分担家务与农活,侍奉病中的父亲,还要纺线、织布。那时没有通电,照明用的煤油灯,面粉靠的人推石磨。她不想要已怀的孩子又害怕我不同意,就有意识地担水推磨,争着干重体力的活。背着人偷偷的抱起一百多斤重的锤布石,期望能把孩子挣掉。可无知不但于事无补。反使苦难雪上加霜。

1971年10月28日,父亲终因病情恶化撒手人寰。父亲丧事同样办的很简单,棺材是用家里仅有的薄板制作的。村上干部以及邻里共同帮我把父亲安葬。

柳枝丰良村 刘焕民摄

父亲去世了,奶奶还在病中,弟妹还要上学,而此时家中外债高筑已到惊人的程度。当时已透支生产队460. 36元,信用社借款191. 04元,借大队243. 45元,借亲戚邻里337元,外债共1223. 92元。那时候干一天活挣一个劳动日也只能分八分钱,好点儿能分一角钱。我当民办教师每月的补贴也才三元(最高时六元钱),如此困境连时下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这天文数字的外债该怎么还?

面对这样的困境,妻子、弟妹谁能没有怨言,但困难的现状还是要面对的,一斤煤油四角九分钱,一斤盐八分钱,就这,时不时没有盐就吃甜饭,断了煤油就把纺线车子搬到院子里,月光下纺线。白天我要去学校上班,推磨磨面尽量放在晚上。磨上几遍把麸皮和面混在一块蒸成杂麸子馍。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使我只能咬紧牙关。为了还债,更只能勒紧裤腰带。这些我能忍受,妻子翠言也可以忍受,奶奶也没有怨言。而年幼的弟妹却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更何况能干活的大妹更是心生“我干活养活谁呀”,心存异心的亲戚和族人趁机火上浇油说“他们给自己过日子吃苦是应当的,不应当让人家娃(指弟妹)苦”。更有心术不正的还想借机侵占我们的家产。

父亲去世不久的一天,奶奶发现前房木板楼上的广播线吊在半空中,就问我谁在楼上取啥东西,咋把电线都弄下来了?我说我不知道。后来东邻的一位自家奶告诉奶奶是自家的一位堂叔从我家楼上扛走了两捆芦苇去他们家。于是奶奶在巷道碰见这位堂叔,就问他咋回事,这位堂叔说他扛的是他寄放在我家楼上的芦苇。这时我从学校回家也碰到当面,他就着急地向我辩白。他以为我对这件事不知底细,却不知我对事情全清楚。我耐心听了他的辩白后说:“你可能忘了吧,你在我家楼上是放过几捆芦苇,但你后来先后两次全部搬走了,现是楼上放的这两捆芦苇是去年冬天我从咱队买的,为给我结婚时编炕席。这咱队保管员闫天祥和我约的打席的武光照都可以证明。”理屈词穷的这位堂叔红着脸对我说:“算了不说了,晚上我给你搬过去。”一场小小的风波平息了,但这位堂叔的心里却记下了仇气。

不久奶奶因思念失去的儿子心里不畅快,身体也越来越差,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尽管我在学校很忙,但也只好多次请假,借架子车拉着奶奶多次到十多里远的莲花寺地段医院和二十多里远的县医院诊治。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不要说没有钱,就是有点儿钱又能咋样,更何况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去一趟就得请一天假。

奶奶的病日渐加重,更何况心病还需心来治,我只好写信告诉了叔父,希望他能回家看望奶奶,也或许是见上最后一面,于是叔父领着两三岁的儿子小红回了趟家,在家里待了十多天,临走时给我交代了几件事,一是奶奶去世后他可能回不来。二是他已托对门老木匠在新庄村看了一副棺板,让我抽时间用架子车拉回来,有机会把棺材做了。三是叔母的第二个孩子女儿晓燕没有人照看就让我的二妹粉各不要上学了,去北京照看孩子。这样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解决了他无人照看孩子的燃眉之急。四是粉各去北京后,让我每月想办法给他寄30斤全国通用粮票。解决粉各的吃饭问题。看在父亲去北京看病时叔父的照顾之恩,看在父亲去世后叔父就是唯一的长辈,我全部答应了叔父的几点安排。

这期间奶奶娘家的两个弟弟抽时间也来看望。奶奶娘家的大弟(我叫大舅爷)下午天黑时来,一番询问之后给我和翠言说:“今晚我在这里陪着,啥事有我哩,你们都歇着去吧。”我和翠言发自内心的感动。但是二舅爷来时就另是一番景象。他虽然年轻,却倚老卖老,往炕上一躺把我和翠言喊到炕边说:“今晚你们两个就坐在炕底下,不要睡觉。”我虽不认同他的话,却无可奈何,只好和妻子翠言整夜坐在炕边。

那时候收麦种地全靠人工,没有机械,麦收的慢,时间拉得很长。麦子全部收割后拉到场里只碾了几场,除去交公粮只分了两次粮,头一次每人二十斤,第二次每人二十五斤,两次全家共分了二百七十斤麦子。再加上人们还要忙着种秋和碾场,虽找了几次生产队长,商量给奶奶做棺材的事。那个年代,没有生产队同意,任何人都要出工,不能给私人去干活,更何况还正是农忙季节。可队上太忙抽不出人,队长让再缓两天。

柳枝丰良村 刘焕民摄

就在这节骨眼上,农历5月12日晚奶奶与世长辞。叔父没有回来,我还是靠好心的村邻和生产队干部的鼎力帮助,除本队的两名木匠,还从外队请来四位木匠赶制棺材,队里又抽调十几名壮劳力挖墓。这才送奶奶入土为安。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感悟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钢作品:家里的木楼梯
亲情散文:怀念我的父亲
称谓
【西散原创】张景生作品 | 众人帮忙盖新房
乡情浓时
忆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