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式便利店崛起,拼多多的折扣+便利蜂的便捷

1959年,法国家乐福成立。

1962年,连锁企业沃尔玛在美国面世。

而在中国,直到1980年,浙江温州市才发放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如今40年过去,尽管起步比国外市场晚,但中国的零售业却成了引领国际零售业发展的存在!

而之所以我们会有如此的成就,是因为中国的零售人一直都在自我升级——他们不停地在重做自己的生意!

第一部分:任何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2017年,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说——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想要重做生意,首要任务就是更换形式。不论是产品、购买方式、消费场景还是服务方法,都要革新。

为什么?因为当下时代,人、货、场的关系已被重新塑造,消费者要的不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多的是想拥有一种产品附加值。

从线下到线上,形式在变化,但零售的机会永远在。

零售业态发展中,新零售热度一直持续着。前几年是小店热潮,苏宁小店、京东超市开到满大街都是;后来生鲜炒得火热,盒马鲜生、7FRESH斗得你死我活;去年,几乎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搞社区团购,抓住消费者的“胃”甚至比赚钱还重要。

资本市场也对这条赛道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2020年10月5日,名创优品在纽交所敲钟,发行价仅20美元,到今年2月5日收盘价已达到30.3美元,四个月内涨幅超51%。同样,去年底文化创意零售企业泡泡玛特在港交所挂牌,发行价不过38.5港元,不到两个月股价就已突破100港元。

当然,围绕着更多更有意思的实体新零售探索一直在持续。

我们以便利店为例,早期以罗森、7-11、全家为代表的便利店“正规军”,它们拥有完善的服务开发体系,布满一线大城市的重要商圈,也带给了很多本土从业者以新的启迪。而后以爱便利、中商惠民为代表的B2B企业,它们通过对“夫妻老婆店”供应链、品牌的重整再造,让很多隐藏在社区的实体店重燃生机,可以说造富一方。如今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零售企业,以物美、永辉、家乐福为代表的传统商超纷纷进军便利店零售,布局紧凑小型门店,努力将触手伸到更多角落。

总结来看,传统意义上的零售早已踪影难寻,左手低价进货右手薄利多销的套路也不再适用。新零售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便捷化、定制化的交易店面已经成为主流,大数据在便利店运营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成为新零售企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部分:要做便利店,但不能只做便利店

便利店是指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销售即时性商品为主的小型零售业态,连锁便利店即以连锁形式经营的便利店。 与超市、百货商店等大型零售业态相比,便利店具有距离近、购物方便、营业时间长、服务多样、运营精细化等特点。

2014年-2017年,得益于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进步和普及,中国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中国连锁便利店行业规模快速扩大。早期成立的本土连锁便利店企业逐渐发展成熟,部分区域性企业(如四川的舞东风、山西的唐久等)快速增加门店数量。同时,众多无人便利店企业也在这一阶段相继成立,成为资本投资热点。

经历了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连锁便利店行业竞争加剧,2018年-2020年便利店行业进入调整期,部分品牌有意识收缩。如邻家便利店在两年内开设160余家门店后,2018年因资金链断裂,其北京地区的百余家门店被迫关闭。同年,全时便利店在半年内的关店数量超过90家,于2019年被罗森收购。

经历了近两年的调整,国内品牌便利店在2021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番机遇主要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经济的稳定增长,促使中国城市面积增大,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便利店消费占比上升;移动支付、视觉识别、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促使便利店经营效率上升,顾客消费体验得到改善;大量资本涌入行业,电商巨头相继跨界进入连锁便利店行业,推动连锁便利店行业加速发展。 头豹研究院预计到2023 年连锁便利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3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6%。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只做单纯便利店已经无法抓住用户,连锁便利店企业陆续发展出“便利店+社区”、“便利店+IP”、“便利店+电商”等“便利店+”商业模式,以提高便利店影响力,增强客户黏性。

未来,便利店的企业的发展重点将回归到门店运营上,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1)便利店所需投入大,开设成本在数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连锁便利店企业若要依靠规模抢占市场,需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开设门店。现阶段随着一级市场的逐渐冷却,市场投资热度下降,连锁便利店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便利店数量增长速度势必将放缓。

(2)连锁便利店企业依靠门店数量无法稳定占据市场份额。依靠资本快速开店扩大规模的企业始终将面临门店盈利问题,在无法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将导致连锁便利店企业大面积关店,或产生巨额亏损。行业中已出现部分企业门店关闭或巨额亏损的现象,因此连锁便利店企业、投资者将逐渐回归理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门店的运营。

当然,有种种困难并不能阻止创业者们“知难而上”,也没有影响资本市场的热情。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行业内出现多笔大额融资。1月,中百罗森获得1.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5月底,便利蜂宣布完成数亿美元C轮融资;7月,兴盛优选获得8亿美元融资;8月见福便利店、小兔买菜、快乐嘀嗒便利店先后获得融资。

同时,政策也十分利好。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连锁便利店O2O模式,开展全渠道经营,为居民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配送到家、社区团购等服务”。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行业内也涌现出很多独具特色的便利店品牌,如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大玩跨界,在原有基础上卖菜、卖咖啡、卖螺蛳粉;主打下沉市场用户的乐豆家、时刻家等快速扩张;以及主营自有品牌商品的秋田生活等。

第三部分:新式便利店脱颖而出

中国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已达12.2万家,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原因在于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居民便利店消费占比高。

与此同时,一种新式便利店逐渐发展壮大,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无缝对接般融入了消费者的生活中。

这种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便利店明确顾客定位为新中产消费者,这类顾客大概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追求娱乐享受的单身群体,他们习惯“夜生活”,以购买快速消费的商品为主,在商品的选择上会更注重品牌;另一类则是具有稳定家庭结构的消费群体,出于生活的快节奏和购物的便捷要求而倾向于就近购物,这部分顾客购买家庭日用品居多,且更加注重品质。

其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追求食品安全状况等逐步显现出来。便利店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通过提供健康品牌食品,自建采购机制、自营、自检对产品质量进行把控。以便利蜂推出的“蜂质选”为例,其覆盖休闲食品、乳制品、饮料、个护用品等高频品类,据了解“蜂质选”已有超过400个SKU。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自有品牌商品,连锁便利店企业可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商品利润最大化。

事实上,主打新式“生活方式”的便利店品牌并不只有便利蜂一家,这方面的集大成者“秋田生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秋田生活给自己的客户画像是“中低收入家庭和极简主义者”,这群用户的生活消费品在支出中占比较高,又追求便捷高效的体验,是便利店的优质客户。同时,秋田生活通过高度统一的店内外装潢和货架陈列,营造出一种精致简约的购物环境,逐步完善自己的品牌形象。

此外与传统零售品牌要经历“生产商-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消费者”冗长路径不同,秋田生活倡导的DTC消费模式(生产商-秋田生活-消费者)更加简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秋田生活一肩挑起。这样的定位类似“拼多多”从原产地到餐桌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最大限度让利消费者。

在运营层面,秋田生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微信搜索秋田生活小程序,其线上商品价格低廉,部分商品低至1元,且多数供不应求、纷纷售罄。在线下,秋田生活已建成15家新店,且开业半年以上的单店每日销售额在3500-5000元之间。按照规划,到了2021年,秋田生活要完成新建100家门店,覆盖整个成都周边区域。

在产品方面,秋田生活坚持精选策略,相对于便利蜂推出的“蜂质选”已有超过400个SKU ,秋田生活SKU数量不高于150,聚焦生活必需品,且每种品类只做一种SKU,删繁就简。并且自有品牌占到80%,保障了公司的利润率。

未来,这种“拼多多+便利蜂”的模式将有可能成为资本追捧的新方向,再加之疫情常态化带来的“不聚集不扎堆”习惯,家门口的便利店将成为更多消费者采买生活物资的首选。秋田生活以精准的用户画像,提供自营SKU等方式,在降低产品售价的同时提供触手可及的便利服务。加上多年的运营经验和品控能力,有望成为便利店的新物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 便利店的终极业态:什么样的便利 ...| 品途网
全家、罗森便利店纷纷发力预制菜
零食折扣店能否“革命”便利店?
便利蜂“猜想”
快递巨头们与新零售五行相克:终难打破盈利魔咒?
媒体报道 | 雷锋网:连锁便利店效率提升, AI 自动补货是个好的切入点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