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疗妒方的深意:对付奸佞小人的妙法,暗含红楼大结局

【红楼梦第八十回疗妒方解读之二】

01 王道士的奸滑

宝玉笑道:'你猜,若你猜的着,便贴的好了。'王一贴听了,寻思一会,笑道:'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宝玉命李贵等:“你们且出去散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

这段描写里,首先是表现王道士的奸滑。

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前面才刚刚拍着胸脯保证:“百病千灾,无不立效”,这会儿一看宝玉动真格的,立马怂了,开始说浆糊话。

为啥呢?因为宝玉没直接说病名,却让他猜。王一贴是个老江湖,见过的龌龊事比宝玉吃过的饭都多,当然以己之心度人,他以为宝玉必然有隐晦之病,不可告人的隐私。

遇上这种事,他知道很棘手,又容易出事故,于是心里发虚,嘴上就不敢继续吹了。

接下来宝玉让李贵等人出去,更加重了王道士的猜测。这就叫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王道士这些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表现,也许像极了现代社会的我们,像极了拉客户跑业务时的样子,以至于大家不会不适,不觉得他人品有啥问题。

但在那个时代,尤其是作为出家人,他这样却是斯文扫地、方外败类,一言一行都是假修行的模板。

02 茗烟和梦甜香

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下茗烟一人。这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

这句话里藏着李贵和茗烟的对比。

关于李贵和茗烟,笔者在《袭人与李嬷嬷的矛盾里,暗藏了多少红楼悬案?》文中有详细解析,想弄明白的话要去看看。

简单说就是:李贵和茗烟,跟宝玉的众丫鬟一样也存在竞争关系。

李贵原本根基深、资历老,行事更注重大局,令人放心,各个方面都比茗烟强,但偏偏宝玉更喜欢用茗烟。

读者可能都会说:因为茗烟更可爱啊!

其实那是表象,跟袭人看上去贤惠本份一样的。真相吗,要看他都干了些什么。

通奸小丫头、给宝玉找杂书、大闹书房、拉宝玉去袭人家、帮薛蟠骗宝玉赴风月酒席......每一桩每一件,对宝玉都起了污染、诱惑、纵容作用。

每一件都违反规则,都是为仆不忠的实锤,任何一件都足以被打死。所以茗烟是配合宝玉的叛逆期、混乱期而存在的。

尤其他跟袭人毫无道理的亲厚熟知(茗烟不可进二门,与内帷本无交集)、与莺儿家结干亲,都是肉眼可见的反常规。他老早就站队袭人,并暗助宝钗了。

看似无害的小孩子,却深深涉足于怡红院内部斗争,甚至也涉足钗黛之争。可所有这些李贵都没参与过。

李贵和茗烟两人,秉性人品上的差异,常常藏在不经意的情节之间。

譬如这里,宝玉让李贵等人出去,单留下茗烟陪伴。为什么呢?下面的场景马上给出答案——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

倚在他身上,简单几个字,就刻画出一对不明事理的主仆。

既非远途行军,也非突发疾病,宝玉好好的一个大活人,当着外人的面,非要倚在仆人身上。这个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俗话叫做“太带样”!

虽然礼教中有很多糟粕,但也有正确合理的部分。比如人总要有仪表吧,谦谦君子行坐都应该有个样子。

按当时的行为标准来说,宝玉对王道士本应持弟子礼。可事实是他连好好坐着都办不到,歪着躺着。歪就歪吧,还不足,还要弄个人肉靠垫。

李贵如果遇到这事,不会纵容宝玉。所以宝玉想恣意放肆时就调开李贵,只留茗烟。也唯有茗烟肯无底线的巴结宝玉。

为什么呢?你别以为他爱上宝玉了。呵呵,这跟袭人自荐枕席一模一样!都是为了自己不可名状的目的,而纵容宝玉错误的欲望。

梦甜香——这个东西,是否又觉得有点眼熟?

第五回宝玉去秦可卿房里睡觉: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侧:此香名“引梦香”。】袭了人来。宝玉便愈觉得眼饧骨软........

看到了吧,脂砚斋把秦可卿屋里的香,叫做引梦香,跟梦甜香是不是高度神似?

就是这只香,能袭人,能入梦,能令宝玉骨头酥掉。还能让宝玉性萌动,开启了袭人的上位之路。

可见一只香,作用大着的呢!

甄嬛传里安陵容善于制香,但她每制作一种,都是一个新的害人利器。她自己的人生,最后也像熏香一样燃尽耗尽。

香,能让人放松警惕,还能勾人欲望。所以在文学里它常常具有特殊寓意,是外裹温柔、内藏杀机的意思。

茗烟拿着跟第五回一样的香,宝玉还依在他身上.....这暧昧的感觉多么熟悉,不就是让大家重温袭人的上位之路吗?

你不要以为我联想的太多,下面的剧情能证明卓语所言不虚。因为跟袭人有关的故事马上要登场了。

03 求取药方

王一贴心有所动,【庚夹:四字好。万端生于心,心邪则意在于财。】便笑嘻嘻走近前来,悄悄的说道:“我可猜着了。想是哥儿如今有了房中的事情,要滋助的药,可是不是?”

话犹未完,茗烟先喝道:“该死,打嘴!”宝玉犹未解,忙问:“他说什么?”茗烟道:“信他胡说。”唬的王一贴不敢再问,只说:“哥儿明说了罢。”

心有所动——前几天卓语的微头条《世界上最值得窥探,但又最不忍直视的东西是什么?是人性》,提到晴雯被撵后宝玉疑心袭人,袭人曾“心内一动”,又曾“心下暗喜”,这些地方都是作者埋伏的破案线索。

此处王道士“心有所动”,脂砚斋马上给了个暗示,可见每当曹雪芹这样用笔时,基本上都是坏人欲望翻腾的时候。

王道士在动什么心呢?他根据自己对纨绔弟子的了解,想到了男人的龌龊病。所以嬉皮笑脸的上前讨好。这是侧面描写王道士久混于江湖,是个老油条。

这时候茗烟跳出来打住了他。后面写“唬的王一贴不敢再问”,足见茗烟的语气、架势相当严厉,把王道士都吓住了。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只跟王道士打混插科。

茗烟干嘛这么凶呢?

根据茗烟一贯表现,男女之事早熟,相当污,而且胆子大,从不怕出事,从不在这方面刻意屏蔽宝玉。据此来看,他不应该反映如此激烈。

印象中,这还是茗烟第一次如此正经,如此保护宝玉的“纯真”。到底为什么呢?答案在后面。

宝玉道:“我问你,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王一贴听说,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有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王一贴又忙道:“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

重点来了,疗妒方!

宝玉要的疗妒方子,87版电视剧里拍的是为香菱讨要,其实书中可没这么写!!

去想一想:就算宝玉心痛香菱,他也要避嫌。既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份心,也不能给薛蟠的妻妾送任何东西,那他如何把方子塞给夏金桂喝?压根就不现实!

宝玉力所能及的范围,只有他自己的怡红院。所以疗妒方是用给袭人的!

你别不相信,作者给了明确的暗示,王道士一上来先猜用途:

想是哥儿如今有了房中的事情......

房中之事是谁?书中明写过的只有袭人嘛。

不仅我想到了,书里的茗烟也瞬间想到袭人。没办法,贾府里谁不知道她“准姑娘”的身份?

真收了房倒罢了,半吊着的状态,最能吸引吃瓜群众说闲话。所以茗烟为维护袭人,赶紧呵斥王道士(吃补药这事若以讹传讹,对袭人最不利)。

就连夏金桂的悍妒、心狠手辣,都跟袭人互相影射。所以血洗怡红院和逼死香菱,两个事件才会紧紧相连。

卓语以前的文章解析过,夏金桂和袭人都以桂花为生命符号。作者的意思是,这俩人的灵魂一样。

其实怡红院被血洗后,宝玉对袭人的感情已经降到冰点。尽管看上去宝玉没做什么,日子继续往下过。但生活恢复平静,不代表宝玉内心平静。

很多人以为宝玉冷血,对晴雯之死无动于衷,那是误解。

抄检运动由王夫人发起,这是领导行为,宝玉只能接受,不能翻案。在父母为天的时代,你根本不必妄想什么男人的担当!为人子者,就不要谈人这个字,没有人格好吗!这是真的,一点不夸张。

不能翻案,就意味着不能惩治告密者,只能息事宁人。何况宝玉秉性博爱,对坏人他从不主张惩罚,能担待就担待,更何况袭人终究与他亲密与共多年。晴雯去了他心痛,袭人若出事他也心痛啊!

在这多重因素下,他必然选择赶快息事宁人,剩下这几个别再出事就好。

遇上宝玉这种大暖男,袭人可以不断的去试探底线,伤害宝玉的心灵。以至于最后就不知底线在哪儿了。

情感的消亡都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点点消磨掉的。很多时候关系看似还在,实则内里已经死了。只等着最后一击,彻底碎成粉末。

所以在这个时期,袭人如夏金桂一般的狰狞面目已经暴露,宝玉对她再没一丝爱。只是因为本性悲天悯人,他不会惩罚她,也不会为难她。

他希望这是一种能治好的病。这也是最后的一点情义了!

尽管看上去很傻,但宝玉就是这种人。袭人这么多年的伺候陪伴,终究是有过感情的。

可惜人一旦心灵走上不归路,可比身体的病难治多了。袭人的病好不了,只会越来越重。到最后两人还是要恩断义绝!

【注】详见《从怡红霸主到被撵出府,袭人完美诠释“为他人做嫁衣裳”

04 疗妒汤和疗效

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王道士给出的汤药方子,也有寓意。梨谐音离,寓意远离她;冰糖取冰凉意,寓意冷着她。陈皮取尘封意,寓意忘记她、放下她。

这其实是作者给出的对付奸佞小人的方子!

而事实上80回后的宝玉,的确实践了这三部曲,来对待袭人宝钗等人。

为啥又拉出宝钗呢?因为宝钗一直在觊觎黛玉的位置,80回后黛玉和宝玉曾有过婚约,最终在王薛夫人、宝钗、袭人的团攻下,黛玉含冤而死。

袭人嫉妒晴雯,宝钗嫉妒黛玉,都一样的。要么怎么袭为钗副呢?

只不过80回宝玉要药方时,主观上是给袭人“治病”,没宝钗啥事。但后来命运的发展,一个妒妇没治好,又来一个。

宝玉对她俩当然就用同一种方法对付:远着你、冷着你,离开你,最后忘了你。

按照红楼界早已探知的结局,宝钗婚后始终都是处女,宝玉甚至连碰都不碰她。他先以礼相待,后来还是受不了她的“教夫婿”碎碎念,终于离家出走。

一个人要到什么地步,才会彻底放弃一切出走?万念俱灰。

经济的窘迫固然是基础,但亲人间的无归属感,恐怕才是核心吧!

放在今天来看,王道士的方子是宣扬婚内冷暴力。不过看书不要较真,没人让你去模仿宝玉,你只需要看懂其中的道理即可。在那个时代,他只能如此。

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说着,宝玉茗烟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王道士最后说出真相,骗着宝玉玩的,大家哈哈大笑,气氛好极了。但玩笑中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不管是嫉妒还是谄媚,都是为了争权夺势。然而站在彻悟的角度,一切扭曲人格、践踏良心的行为,原本都没必要,都是自误误人。

争来的不会长久,更关键是,最后都要还债的。临到最后再看看,都是白费劲。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死,不单指肉体意义的消亡,更多的是精神意义。是指千帆过尽,万事皆空时。当争名夺利折腾够了,人生真实结果出现时。

就像多年后袭人沦落成妓、宝钗众叛亲离,两人都分别成为弃妇,贫贱孤苦的煎熬时,再回首当初费那些心机......

当初不就是嫉妒晴雯黛玉吗,不就是一定要战胜她们吗?如果没有这份“要强”,不嫉妒她们,袭人早已被家人赎身,宝钗早已在15岁时就嫁给门当户对的殷实人家,她们都不必受贾府抄家连累,不会沦落底层,也不必成为弃妇。

到了狂心死去的时候,当然就不嫉妒了。不过也晚了,罪恶的生命里全是债!

05 一场大梦

王一贴笑道:“不过是闲着解午盹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正说着,吉时已到,请宝玉出去焚化钱粮散福。功课完毕,方进城回家。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戏也演了,牛也吹了,乐也逗了,临到最后才道出真相:连膏药也是假的!

小故事就此完结散花。可这个结尾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是一场大梦!这跟开篇时的幻形入世,完全对应。

何谓一场大梦呢?

宝玉原本历劫而来,什么叫做劫?就是指人世间的五欲六尘。它们是诱惑、是污染、是烦恼。

清净本性中原本没有这些东西。清净本性是宗教说法,浅白说便是善良的本心。

换句话说,染污我们的五欲六尘,就是上面所说自误误人的争权夺势。

因此简单说的话,红楼梦里讲的真境,就是善良;假境,就是丑恶。

宝玉投胎的世界,生活的家庭,到处都是丑恶,被硬塞的妻妾还是丑恶。他被假境包围了,所以叫做“贾家”(假)。

这种烦恼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有。所以到了第五回宝玉闻着勾人心魄的“引梦香”,梦游太虚幻境,自此就没醒来过,直到出家为止。

这里说的没醒来,不是肉体,是指灵魂。

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看到了众女儿的命运演绎,后来跟兼美缠绵,最后行到险地,堕入迷津,这些全都是宝玉人生的经历。

那梦境不就是人生吗?所以说,他从入梦就没醒,一直在假境中滞留打转。

所谓一场大梦,便是这个世界人心虚妄,团团包围了宝玉,令人无力解脱!

这是整部书的大框架,也是大主旨。在80回王道士这段故事的最后,再次点明。

而到了最后:

吉时已到,请宝玉出去焚化钱粮散福。功课完毕,方进城回家。

这是宝玉最终出家的暗示。

到了一定时候,机缘成熟了,宝玉就完成了这个世界的功课,回归自己本来清净面目。那个心灵自由的地方,才是宝玉真正的家。

有些读者不明白,写这些虚幻的东西有啥意义,宣扬封建迷信吗?

不!红楼梦里到处充满神秘色彩,深入去解剖的话,这是中国文人无奈的精神叹息。

国人长期活在封建集权下,个体生机深受压抑,对正义、正直、公平丧失追求的勇气,更没有实现的途径。

真善美其实是是个平衡体,过于强调公权力时,就失去了私权利的真善美。然而知识分子永远不可能停止向往真善美,个体精神的痛苦,必然催生虚幻主义。

所以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大都带着虚幻色彩。往往在虚幻中,我们才能完成真善美,灵魂才能得到安放,这是无可奈何之事。

06 小结

本文是《王一贴不是来逗笑的,有重要影射意义,是对全书的总结》的续篇,上文中卓语已经指出,王道士疗妒汤这段故事,到处都是影射,相当于全书的总结。

前半部分主要骂当权者,后半部分主要骂势利小人。本文解析了后半部分。

老有读者以为我太讨厌袭人和老王,其实不是我死磕她们,我只想把作者的本意展现给世人。

大家一眼都看明白的,不用我解析。做坏事做的轰轰烈烈的,也不用我写。而人生最深刻的寓意,往往就藏着那些难以一眼看穿的人和事中。

作者耗尽血泪写的《好了歌注》,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你若看不懂他们的人生,谈何理解本书的主旨?

有人说,既然宝玉是作者的化身,曹雪芹不可能骂自己妈。

资深红迷一眼就能看出这观点的狭隘,这是小说不是传记。宝玉的思想,才是作者的化身!能令思想无路可逃的,现实里也许是社会,到了小说里必须是家人。

在书中不止王夫人,还有宝玉的妻妾,甚至宝玉的小厮,跟他最亲最近的全都是丑恶势力。这才叫做渡劫好吗!没有这些人的包围,男主何来痛苦烦恼,何来放弃世界?

既然幸福了一辈子,又何来悲剧作品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说,薛宝钗的金锁,是薛家设的一个局?
87版《红楼梦》剧本(廿四)
品《红楼梦》——谁最支持贾宝玉?
薛宝钗为何要讨好一个小厮茗烟?目的是什么?
《红楼梦》中的人事安排,都藏着什么心思 | 跟着红楼学写作
珍爱红楼――张道士的金麒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