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肺部有结节,究竟怎么“解” 17
    ■本报记者 陈俊珺

  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诊断设备的进步,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不明原因小结节,已非个别现象。小结节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该继续观察还是手术?常常令患者举棋不定。
  近日,记者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在这个诊断准确率高达95%的诊疗中心,专家们有哪些秘诀,他们又给患者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毫米结节引发的纠结

  王阿姨今年五十出头,前不久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了一个小结节。
  这个仅有5毫米的微小结节,令王阿姨和她的家人心头都阴云密布。体检单位告诉她,赶紧去大医院再做进一步检查,这个微小结节可能意味着肺炎等良性病变,也有可能是肺癌的警报。
  王阿姨辗转了几家医院,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这令她更加六神无主,每天食不知味、寝食难安。在一位医生的建议下,王阿姨来到华东医院,找到张国桢教授。经过仔细检查,张国桢认为,她患上早期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建议她尽快手术。
  “我不咳嗽、也不胸闷,又从来不抽烟,什么症状也没有,怎么就得了肺癌了?”王阿姨有点难以接受。
  张国桢告诉她:“幸亏你发现得早,肿瘤还在最早期,手术做得好,再活50年也没问题。”
  在和家人反复商量后,王阿姨最终下定决心接受手术。华东医院胸外科吕帆真主任为其进行了微创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王阿姨恢复得很快,常见的术后咳嗽等症状她都没有出现。
  令王阿姨庆幸的是,手术后的病理报告证实,她所患的果然是最早期也就是零期肺原位癌,由于手术及时,她今后无需再接受放疗或化疗。

  结节为什么难鉴别

  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诊断设备的进步,如今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不明原因小结节的情况正逐渐增多。小结节的定性诊断无疑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对于一些疑难结节,不同的医生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切还是留,令患者不知所措甚至惶恐不安。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在院长俞卓伟的带领下,专门成立了一个以著名影像学专家张国桢命名的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该中心成立一年来,为许多和王阿姨有着相似烦恼的患者解决了难题。
  有“东方神眼”之称的张国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CT筛查发现的小结节为什么这么难诊断,原因在于这些结节通常是大小不一、新旧交替、种类复杂,有时还参杂着机器设备本身的因素。尤其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结节,更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万一错把肺癌当良性疾病,那就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等拖到中晚期再治疗,疗效就会大大下降,患者还要承受诸多治疗之苦。反之,则令患者白挨一刀,走冤枉路。

  避免两种误区

  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成员、华东医院胸外科主任吕帆真教授总结说,当查出小结节尤其是高度怀疑恶性结节时,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等等看;二是乱吃药。
  前者大多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尤其是无吸烟史的女性,他们无法接受癌症的可能,等到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来查,结节已明显增大,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原本靠一次微创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结果不得不面临化疗、放疗等更为复杂的治疗。
  后者虽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却病急乱投医,以为靠一些毫无根据的“偏方”就能把结节消除掉,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这两种误区都要当心。

  查出结节究竟怎么办

  张国桢教授建议,如果通过CT检查发现5毫米以下的磨玻璃微结节,可以暂时不予处理,半年到1年去医院随访,观察结节有无变化。
  5到9毫米的结节往往是最难鉴别的,最好请有经验的影像科、胸外科医生等审慎甄别。若有必要,还需要进行增强CT扫描。
  张国桢教授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和相关研究总结出了肺部肿瘤在CT报告中的成像规律:即“血管移动”和“血管联通”,肿瘤血管移动进入瘤体、瘤体内的微血管又互相联通,就要高度怀疑肺癌,此时需及时进行微创手术,千万不要举棋不定。最早期也就是零期肺癌在手术后大多无需再放化疗,患者的痛苦不仅能大大减轻,5年生存率更接近百分之百。
  吕帆真教授告诉记者,肺部微创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医生通过胸腔镜可进行非常精细的操作,且手术只需在患者身上打两至三个小孔,术后恢复非常快,患者也无需担心传统手术后常见的胸痛、长期咳嗽等后遗症。手术后患者需要坚持随访,建议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第三年可一年复查一次。
  当然,也不是所有查出微小结节的患者都需要动刀,有一部分患者还需通过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同时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因为有时候炎症与癌症可能会共存。

  联合诊疗造福患者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华东医院张国桢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这一高准确率不仅得益于该院俞卓伟院长提出的“抓早、抓小、抓准、抓好”的原则,更离不开一支配合默契的专业医疗团队。
  张国桢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和李铭博士从事的影像科工作好比“检察院”,负责侦查并鉴别可疑病灶; 而吕帆真主任带领下的胸外科则好比“公安局”,擅长精准地抓住肿瘤这一犯罪分子;病理科的工作有点像法院,负责对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取下的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最终判断它的性质,是不是肿瘤以及是哪一期的肿瘤。
  “检察院”“公安局”“法院”的默契配合大大方便了患者,使他们不仅能获得全面评估,还能得到个体化的治疗。
  除了手术,华东医院放疗科郑向鹏副主任开展的早期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也逐渐成熟。在手术、立体定向放疗、消融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下,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延伸阅读
  肺部检查不是越贵越好

  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我最近刚做过价格昂贵的PET/CT,并没有发现癌症,普通CT就能查出癌症吗?
  事实上,每一种检查手段都各有所长,并不是费用越贵,效果就越好。PET/CT虽然是一种先进的肿瘤诊断工具,但必须等肿瘤的代谢值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现。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而且大多数患者发现时都已经进入了晚期。要想避免“发现太晚”的遗憾,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每年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CT检查,特别是以下人群更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45岁以上经常吸烟、有肿瘤家族史、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等,应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
  其次,25岁至40岁曾患过结核病的人群,最好每3年检查一次。
  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进入绝经期后,由于身体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再加上各种环境因素、精神压力、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即使不吸烟,患上肺腺癌的比例也会有所增加。

  专家介绍

  吕帆真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疾控中心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外科上海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胸外科微创VATS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张国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影像科教授、全国著名肺内小结节研究和影像诊断专家、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
  张国桢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门诊时间:每周六上午(可通过华东医院特需门诊进行预约登记就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发肺癌病因----问答
为何越来越多从不吸烟的女性得肺癌?磨玻璃结节=肺癌?
少了这项检查 体检可能白做
发现肺部小结节,不能麻痹大意,单孔腔镜可端走它
咳血十年又查出肺结节,吃了这款口服药“肺癌”竟消失了……
谈医论症|肺部小结节究竟是怎么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