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婆城三咏 之九:民俗闹春

婆城三咏 之九:民俗闹春

第三章  幸福威远

之九:民俗闹春

牛灯一舞动京城,文化精粹应传承。

穹窿牧歌响山谷,和谐婆城四季春。

注释及附录:

威远县"越溪牛灯舞"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该县被列入的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越溪镇的俩母山下,最初称为"牛儿灯"。清朝中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人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儿灯"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农村。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推进,镇文化部门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由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冠以"牛灯舞"的名称,以舞蹈的形式让"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舞台表演。2008年,该舞被列入内江市政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荣膺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荣誉奖--"精粹奖"的威远越溪牛灯舞,于除夕至初七,获邀献演第二十七届北京地坛公园文化庙会"南北民间花会荟萃"。新编剧目《双牛斗财主》,欢快、诙谐又充满浓郁巴蜀乡土气息。

2012年元旦,对住在内江威远县越溪镇的吴双林来说终生难忘,这天不仅迎来了新的一年、还是他儿子结婚的大喜日子。更重要的是,他从事牛灯舞30多年来,终于自筹资金15万元,筹备了一年多时间,在当地成立了"威远越溪俩母山牛灯舞艺术陈列馆"。牛儿灯创新为牛灯舞进京表演获大奖。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民间牛灯舞艺术陈列馆。

2010年6月,吴双林和乡亲共6人进京参加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表演,获得了最高荣誉精粹奖。自筹资金建起陈列馆筹备了一年时间。

威远越溪俩母山牛灯舞艺术陈列馆位于越溪镇吉祥村3组,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核心展示区30多平方米,有表演训练场地、展览区,馆内陈列有演出道具、图片等。建立这个陈列馆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从前期构想、策划到竣工,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舞"第六代传人,吴双林将陈列馆作为彩礼,赠送给元旦当天举办婚礼的儿子、"牛灯舞"第七代传人吴志挺。

原生态“牛儿灯”没有剧情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越溪镇的俩母山下,过去称为“牛儿灯”。它用农具撮箕做牛头,用土布做牛衣,用铜盆做打击乐器,模仿牛的各种动作,以杂耍的形式自娱自乐,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牛儿灯原生态文化,并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种种原因,“牛儿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时身为越溪区文化站长的曹顺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去找吴双林(该项非遗的另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希望他能够将“牛儿灯”再次组织起来。

  此后,“牛儿灯”开始重新“出山”。不过,曹顺清看到了“牛儿灯”背后的隐忧。他告诉记者:“‘牛儿灯’表演没有故事情节,表演随意性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为人们封好话,如果不创新,始终没有办法登上大雅之堂。”

  之后几年里,曹顺清一直惦记着如何在“牛儿灯”上做文章。

“牛儿灯”变牛灯舞

  2006年底,威远县准备举办首届民间文艺会演,请越溪的“牛儿灯”参加。在这之前,越溪的“牛儿灯”经常参加各种表演,看的次数多了,人们就没有新鲜感了。

  作为越溪镇文化站站长,曹顺清深思熟虑,决定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让“牛儿灯”有故事情节。曹顺清告诉记者:“‘牛儿灯’是原生态表演,想要改编、穿插故事并不容易,添错了就是画蛇添足,改编必须让人心服口服!”

  为此,曹顺清以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以“牛儿灯”的发源地俩母山为背景,以两个放牛娃上山放牛途中发生的小故事为主题,写出了第一部剧本《双牛闹春》,指导吴双林他们将原来的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配上山歌,冠以“牛灯舞”的名称。

  2007年初,牛灯舞参加全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广受好评,获得优秀节目奖,这项民间艺术先后被县、市、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铜陵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灯”传承
元宵哪里去 | 瞻岐闹元宵大型民俗巡游走灯活动今年更精彩
临泽:万人啖元宵赏民俗欢度元宵佳节
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你体验过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奉贤滚灯(2)
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开馆 周二至周日可免费参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