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成拳答疑

一、在站撑托桩与矛盾桩时后脚什么部位着地?

答:在站撑托桩与矛盾桩时后脚应是全脚掌着地。站桩时应练大步、中步、小步、高势、中势、低势,不同的步距,桩势高低的不同,后脚吃力的部位也不会相同。后脚所吃力的部位与站桩步距的大小、桩势的高低有关系,后脚掌所有的部位都要练,换句话说就是大步、中步、小步、高势、中势、低势都要练,这样脚底各部位均能得到锻练。站桩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体全身练全、练透。全世界的运动也只有站桩才能把人体练全、练透。

二、有的拳谱说是的“筋肉若一”,可有的文章写的是“肌肉若一”,我也不明白倒底该是什么,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谢谢!

首先我解释什么叫“筋肉若一”。人在不动的时候所产生的力,此种力是由筋产生的,人在动的时候产生的力是由肌肉产生的。大成拳经过系统的训练,这两种力都可以掌握。在不动时有力,动时也有力,在动时静力存在,在不动时动力也存在,这种在不动时以静力动力同时存在,在动时动力静力也同时存在,由静力和动力同时运用产生出来的力,这种力王芗斋老先生称之为“筋肉若一”。

此种力在技击时有妙用,敌我双方交手两力相接,细分析瞬间是处于不动的状态,按照一般技击术来讲此时只能改变动作,通过做第二个动作来进行攻防,这样下去变数就多了,以后的事情什么都可以发生,非常复杂。如果具备静力,两力相接瞬间可感觉出对方力的方向,运用横坚力的原理直接攻击对方,不用重新改变动作,这样可使技击简单化,胜算的把握大。此种技击之法是中国古代武术的老前辈们用几千年的打斗经验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代武术的老前辈们深谙技击之关键,创造出训练动、静合一的方法。两力相接运用静力制拙力叫“打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便是虚”就是这个道理。芗斋先生一生“切志倡拳系、欲复古原始”,继承了古代武术之精华。

形意拳讲“横、顺、起、落、钻、翻”,都是在具有“静力”的基础上的产物,没有静力,以上各种打法都无从谈起。

此种力在养生方面有妙用,“气生于骨而连于筋”,气只有通过筋才能灌溉到身体各处,不易筋,气是不能灌溉四梢的,气贯四梢才能使人阴阳平衡、抵抗力增强,抗病、防病、身体强壮。

至于“肌肉若一”,我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从道理上讲,肌肉只能运动局部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用一组相应的肌肉,转换一个动作又用另一组相应的肌肉,肌肉是无法若一的,这是生理常识,我想写“肌肉若一”的同道可能是笔误吧!

三、什么是大成拳的力?大成拳的力是什么力?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明白什么是大成拳的力在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是很难入门的。

大成拳中所指的“力”和我们平时参加各种体育锻练、生活、工作中所运用的力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运动所用的力是在人体紧张状态下发出的。人在出生后不论是在运动、生活、工作中所使的力都是在肌肉收紧的时候才会有力,肌肉一松力就没了,也就是说一用力人就处在紧的状态,一松就没有力了。

大成拳所指的力则不是这样,它所指的力是人在松的状态下仍然有力,反过来说就是人在用力的时候身体各部位是松的。

这种力有三个好处:

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人在用力的时候人体各部位呈松驰状态,说明人的筋是长的,顺的、坚的。人体“筋”的改变可以使“气”顺利的到达人体梢节,从而使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治病。即使人已得了病只要不在急性期,通过练习大成拳配合医疗也能把病治好,其效果肯定比光采用医疗效果要好,这点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了。所以说大成拳练到此种程度具有很好的养生价值。

有很好的技击作用。任何对抗运动都是“打虚”,即避开对方“实处”(比如手、臂。)人的手与臂是最坚硬、最灵活的部位,在对抗时通常是运用此部位进行攻防,避开对手的手臂,击打对方头部或要害部位即是“击虚”,一般对抗运动都是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大成拳的技击可以打实,即不选择什么部位,打击的是对方的整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具备这种力,具备此种力可以“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换枢扭处,若不经历永不知”。此种技击方法可以使技击简单化。前辈有“打人的手,三两手”之说。大成拳独特的技击方法也是一般对抗运动所不能的。

有很高的科学性。大成拳由于具备以上二点(养生、技击性),所以说它肯定具备很高的科学性。大成拳的力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而取得的,这套训练方法是中国人民经过四千多年艰辛的实践而形成的。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如果现代科学能够介入的话,它肯定能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


十一、站桩时出现抖动是怎么回事,对不对?

站桩时出现抖动现象也是筋不太有力的一种表现。抖动一般出现在站桩时间较长时,抖动的出现说明筋的力量已经不够用了。站桩时间长出现抖动比站桩时间短容易出现抖动,说明筋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前者比后者筋的力量要大些,所以站桩时间越长出现抖动越好,说明筋的力量越强。站桩时间不太长就出现抖动说明筋的力太弱,有功夫的人站桩二个小时都不会出现抖动。王芗斋站桩可长达四个小时,数年如一日都不会出现抖动现象,说明筋力十分强大。

站桩时如出现抖动现象,身体好的,年轻的可继续站下去直到坚持不住为止。身体属老、弱、病、残者一旦出现抖动现象,就应该停止练习,经过休息后再站,或者明天再站。站桩时出现抖动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前进中的过程,有功夫者站桩时是不会抖动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灵活处理站桩出现抖动现象。

十二、大成拳是不是集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长的意思?

答:不是这个意思,我刚刚接触大成拳的时候也是那么听说的,而且是异口同声。八十年代我随常志郎先生系统学习大成拳时,无意中我也随口说出了这句话,说“大成拳是集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长”,后被常先生纠正。关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史、各门派的产生、大成拳的意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王芗斋老先生亲口传授给他的。王老先生说“大成拳是集天下之大成”,什么是集天下之大成?指的是①中国自有人类以来的真打实博之经验,王老先生也称之为“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②吸收禽兽之长。中国的老祖宗们在长期的打斗中,发现动物有许多特长可以借用,从此练习上采用模仿动物动作,简单一、二下反复操练;③锻练筋骨年代。练筋骨是印度僧人达摩老祖从西方带过来的,从此中国武术便成熟了,练法、用法都成形。前面二个节段是中国的东西,后面练筋骨阶段是外国的一、三两阶段是人的,第二阶段是动物的,有人的有动物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所以称之为集天下之大成。这句话也不是芗斋老先生说的,是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下来的。

中国武术的鼎盛时期在明朝,明朝以前的武术是不分派的,都是一派,都叫少林拳。明朝灭亡后清朝政府不发展中国武术,中国的武术家也不愿意让清朝政府了解掌握中国武术,大部分武术家采取不传的方式,宁可让中国武术失传,也不愿意落到清朝政府手里。有少数武术家为了不使这门武术失传,采取密传的方式传给中原人(他们认为清朝是外国人)。因此便出现了形意、太极、少林拳各派,以至后来又出现八卦掌。由于是民间传承在经济、人力资源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国武术开始转型发展套路,招式以利于表演,芗斋先生称之为“谋生不遂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初衷都是明朝以前的武术,都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拳术,根本不存在集各门派之长的一门拳术,各门派的原始都是一派,一个道理。王芗斋先生一生倡导传承中国明朝以前的武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志倡拳学,欲复古元始”。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成熟。这三个阶段被很多武术大家称之为集天下之大成,所以王芗斋用了“大成”二字,用心在于说他这拳是明朝以前的武术。王芗斋的拳从理论到实际练法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连大成二字也不是王芗斋自己所创,而是许多老前辈的意思,只不过是他用这二个字命名了一个拳。据王芗斋讲形意拳也不是姬际可所创,这么一门高深的拳术凭一个姬际可是创不出来的,一千个一万个姬际可也创不出来,他也是继承过来的,只不过没有记录而己。中国武术各门各派都不可能是某个人所创,是中国五千年、千千万万个能人共同创造的,王芗斋老先生经常说只要是一个人能创的拳都不值钱,值钱的拳一个人是创不出来的。

中国武术各门各派练好了,练对了,都是明朝以前的武术,都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拳,相反就不是这样了。

十三、我不想练技击,我只想练养生,听说大成拳站桩有很好的养生价值,您能不能多谈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

答: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你的心态特别好,练大成拳应该有这么一个心态,也符合大成拳的规律,练习大成拳本来就应该从养生入手。有很多人一上来就学技击,结果欲速则不达。中国有很多武术大家,他们练拳的初衷都想锻练身体,根本就没有想成为武术家,结果后来成了大武术家、技击高手,王芗斋老先生就是这样。

大成拳核心的东西是锻练筋骨,练骨就是养气,气生于骨,气养足了身体自然就好,抵抗力就强。练筋就是把气输送到全身,气贯四梢(筋梢、骨梢、肉梢、血梢)。气足并能上升下达,阴阳平衡,自然百病不生,就是得了病也好治。人得病都是由于气血不足,或是经络不通造成的,正常的人气是通过经、脉运送到全身,经脉一旦出现问题,气血就会在某条经、脉上不通,就会造成疾病。练习筋骨不但能让经脉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进行工作,而且还能练筋,使筋也成为送气的一条通道。就像南水北调工程一样: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容易出问题,人为的把南方的水送到北方,对北方进行双管路供水,确保北方用水。练筋也是这个道理,靠经脉运气是天生的,爹妈给的,后天通过锻练把筋练出来,多一条运气的通道来确保我们身体不出毛病,这是医药不能为的,用多少钱,用多大的权力都是换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练。不能有病光靠医药,既使你有钱、有势。但是医药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很多的病,医药是无法解决的。

通过伸筋把筋拉长,使气上下通畅而贯四梢,这是对人进行生理的改造,不经过锻练是达不到的。靠经脉运气是天生的,谁都是这样,靠筋运气是后天人为修练而来的,这种修练方法是我们的老祖宗们一代接一代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老祖宗们是非常聪明的。

练筋骨还有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练出一种奇妙的力,这种力就是“静力”。任何运动练力练的都是动力,练的都是肌肉和局部筋,所以它产生出来的力必然是“动力”。这从各项运运都能看出来,大成拳练全身的筋,所以它能练出“静力”,可以使人变“整”。为什么中国的武术大家身上都具备一种奇妙的力?是因为他们身上的“静力”很大,而不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都不具备这种“静力”。所以一般人总认为中国武术大家的力非常奇特不可思议,其实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大家们都练的是筋骨,而其它运动家练的是肌肉和局部筋。其它运动即便练到局部筋也是被动的,非理性的,而中国武术大家练筋骨是理性的,主动的,因为中国的老祖宗们发明了一套锻练筋骨的好方法。

筋骨练好了自然养生也就练好了,同时也可以练出“静力”。静力可产生“展、抗、横、抖、顺、劈、搂、搬、把、撑”的力,可产生“劈、崩、钻、炮、横”的力,这种力在技击中都能发挥现代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威力。自然技击的基础也奠定磁实了,再练技击并非难事。因为这时你已经具备了技击的能力,大成拳技击的能力是通过锻练筋骨形成的。

练习大成拳养生和技击是分不开的。养生是技击的基础,练习大成拳必须从养生入手,养生练好了想不练技击都难。当然练好技击也不等于就参加技击这项运动,有很好技击能力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具体情况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技击。但是练大成拳练好了必定养生和技击同时具备,王芗斋有很多学生技击能力都很好,他们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国家高级领导人、大艺术家、大体育家,由于具体情况他们不可能参加技击这项运动,但是不等于他们不具备很高的技击能力。

打算从养生入手练习大成拳这是一种很好的想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心态,符合练习大成拳的自然规律,这样练反而有可能练好。不想练技击的人有可能练着练着,自然就练上技击了,这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养生才是最重要的,人到了中、老年年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身体好是人的最大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练大成拳可以为人服务一辈子,终身享用。反而有的人心急气躁,一练拳就想直接练技击,其实直接练技击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直接练技击不是大成拳的事,不是中国文化。身体好了才能技击,这是人生哲学,其理很深。中国文化告诉人们的一个真理,这个真理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悟到,这要看中国文化普极的程度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十四、什么叫含蓄?

答:“含蓄”是芗斋老先生经常提起的一个概念,含蓄是练拳到了比较高的境界身体所能出现的一种状态,它像拉满弓上的箭一撒手箭就出去了。这种状态从生理上讲是身体该用力的地方能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能彻底的松下来,也就是说该紧的地方能够紧起来,不该紧的地方能松下来,松、紧同时存在。也可以这么说“力欲发而不发的状态”就是含蓄。锻练筋骨是改造人的生理,含蓄状态是锻练筋骨到了一定程度身体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

从意念上讲老前辈形容含蓄一般就用“犹如烈马扭丝缰”或是“如同翱鹰下鸡场”。所以说意念是在进行生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像,首先是生理上的变化才能出现“像”什么,这个像什么就是“意念”,意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你没进行筋骨锻练,生理没发生变化,不能做到松紧同时存在,还是一般人的生理,光让你想烈马扭丝缰,翱鹰下鸡场你能想出身体那种状态吗?即变你想出来了,身体能处在含蓄的状态吗?能做到一触即发,有感即应吗?练拳要学会举一反三,我讲含蓄的例子已经说出了怎样才能用意练拳,含蓄是这样,其它的拳学概念也是一样,都是通过练筋骨练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通过正确的形锻练筋骨,生理变化了意念就出来了,意念来了可以把意念留住用意练拳。

含蓄状态在技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在生理上可以做到松、紧同时存在,在技击时一旦两力相接它可以马上发力,而不需要做动作上的调整,这也是大成拳在技击时不同于一般技击术的地方。

能达到含蓄状态说明筋骨已经练到一个比较高的状态,此时气血充足,而且上下通畅,气也基本上能贯入四梢,这对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说锻练筋骨是一个养生与技击兼得的唯一的锻练方法。从这点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

十五、练习大成拳首先是站桩。桩站到什么时候应该练试力?

答:学习大成拳从站桩入手是对的,站桩的主要目地是练静力,静力就是在不动的时候有力,这种力是靠自身的挣力而有的力,不练站桩的人是没有静力的。人体百骸有那么多的关节,有哪么多的部位,有那么大面积,静力是一个关节一个关节,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由点到面一点儿一点儿的练出来的。大约静力在人体各关节,各部位出现一半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练试力,练早了没用,用王芗斋的话说就是“你没力你试什么力呀”。练晚了就耽误进程。试力就是在动的时候让静力出现,动力静力要合,任何时候都要合。动、静之力合上了反过来它还能够帮助站桩,使站桩时即有静力还有动力,动静之力又要合。桩站不好认识不到静力,此时说句专业的话叫没力,在没力的时候去试力白耽误功夫,所以一定要通过站桩知道什么是静力。力的来源不是靠抡,靠动,而是靠自身的挣力得来的,明白了什么叫力再去试力。试力中动静之力合了反过来又能促进站桩、使桩的进步更快、更强。力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是由无力到有力,从力小到力大,永无止境。站桩站到一定程度适时的去练试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练早了练晚了都会耽误学习拳的进程。桩站好了试力练好了筋肉就合了,就是王老先说的筋肉若一。站桩主筋,试力主肉。

十六、什么是内清虚,外脱换?

答:“内清虚、外脱换”来自西方印度僧人达摩的“洗髓经”和“易筋经”。南北朝时达摩东来在中国传授“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中的“洗髓”就叫“内清虚”。洗髓主要是练气、养气、清内障,据说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外脱换”是“易筋经”中的“易筋”,通过易筋使筋变长、竖、顺。据说通过易筋之法可使人变得力大无穷,练洗髓和易筋之法还要吃药。后来这套方法被中国武术家利用并融入武术中。在这之前中国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有了对横、竖力的认识,有了借鉴禽兽之长的经验,但有些东西并不完美,有很多问题并不好解决。比如横、竖力的问题,人在有横力时必无竖力,在有竖力时必无横力,怎样使横竖力同时具备或更加平衡,却没有好的方法。自从有了易筋之法以后这个问题解决了,王芗斋老先生所说的“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就是这个意思。形意拳中关于“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为翻,起、落、钻、翻”等等有很多论述都是平衡横、竖力的问题的论述。再比如中国武术借签了很多禽兽之长,但怎么使这么多的长处集于一身没有好的方法。有了洗髓易筋之法后解决了集禽兽之长于一身的方法,就是鸡腿、龙身、虎豺头、熊膀、猿臂、鹰爪——等等。洗髓易筋之法解决了养生和技击并存的这个世界大难题。自从中国武术融入洗髓易筋之法后便已成熟,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武文化,后被中国无数个武术大学认为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武文化。

在武术练习中称这套方法为“练筋骨”或是“练功夫”,并不叫“洗髓易筋之法”,但我们这套练习方法是来源于达摩的洗髓经和易筋经,后来很多中国武术大家都称达摩为“老祖”。

洗髓经和易筋经来源于西方,但这门大好学术在西方并没被发展而是在中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武术中达到辉煌。

中国武术在“练筋骨”和“练功夫”以前也是有很多派,这个拳、那个拳非常多,各有所长,后被“筋骨”、“功夫”统一变成一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清朝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失传!

中国武术的传承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记录,达摩之后口传下来的只有张三丰和岳飞,岳飞留下一个“九要论”,张三丰的任何记录至今未被发现。“九要论”与口传心授的东西完全相辅。

王芗斋先生引用达摩的话“内清虚、外脱换”很正常,因为他本身就是练筋骨和练功夫的继承人之一,而且运用得很合适很到位,说明他把练筋骨和练功夫吃明白了。

十七、少林拳是外家拳吗?

答:少林拳不是外家拳,明朝以前的武术只有一派就是少林拳,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众多拳派都是从明朝的武术过去的。明朝的武术是公开传承谁练都这样,谁教都这样也不新鲜,就是站桩加慢练。到了清朝武术改为密传,进入民间传承,从各方面都得不到保障,才产生众多派别。中国各派武术都是从少林拳演变过去的,如果少林拳是外家拳那中国还会有内家拳吗?至于习练者把少林拳练成外家拳了那是另一回事。少林拳本身不是外家拳,任何拳练不好都是外家拳,练好了都是内家拳,不管什么拳它的根都是一种拳,那就是少林拳,天下的武术出少林,这是老辈们传下的一句话,大成拳练不好也是外家拳。

在很早以前中国的的拳派也特多,分布全国各地,后来因为达摩老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教授“洗髓经”和“易筋经”后被各派武术家借用,实践效果良好,大家为了不忘记他,中国人讲报恩吗,因此后来大家都叫少林派,都是练筋骨、练功夫,所以是一派,清朝后由于清朝政府把武术打入民间才又出现众多派别,由于众多原因练功夫练筋骨越来越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套路,才出现了内外家之说。明朝以前的武术都是内家拳、少林拳就是明朝以前的武术。


十八、什么叫“持环得中,以应无穷”?

答:“持环”是四面八方的意思,持环的意思就是可以照顾到四面八方,环就是圆的意思。“得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得中,得中指的是得“中力”,也就是说“力在中上”,“力在中间”。齐执度先生说力处在十字路口,说的也很形像。对于会站桩的人“力在中上”并不难理解,因为桩站到一定程度力就会处在中间,当自己桩站到这种程度时自然就会理解“力在中上”是怎么回事了。

“得中”的力就是“静力”,静力的力,力就在中上。静力首先由站桩认识、,得到,然后从小到大,要想运用到技击上面还需要练习试力和搭手。静力是筋骨力,只有练筋骨的人才能得到静力。筋骨力的发力是由自挣完成的,自挣力的出现是在人体处于不动中完成的,不动之力就是筋骨力,就是静力。力在中上才能平衡横、竖力,才能做到敌用竖力我用横力,敌用横力我用竖力,我在敌先。只有做到这种程度,在复杂的技击中才能找到横、竖力的平衡,才能“以应无穷”。

其它运动的力是靠抡,是靠动作的幅度完成的。比如,力已经处在中上,如果向左发力它得靠动作往左抡出一尺,这时它的力已经移出中位,如果再往中发力它还回来再往右抡出一尺,来回就二尺,也就是说它偏离中位左右各一尺,共二尺。

得中的力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往左发力,它可以不做任何动作而靠自身的关节一挣就能挣出往左面发的力,这时,他没有动,力还在中上,再往右发力同理。不管往哪个方向发力,都没有动作,身体不动永远处在中位,永不失中。不管技击有多么复杂,力只有两个,就是横、竖力,只要把横、竖力处理好了就能在复杂的技击中永不失中,这就叫持环得中,以应无穷。

要想在技击中做到持环得中,以应无穷,还要具备一个必备条件就是“搭手”。在技击时必须以搭手的形式来完成技击,才能运用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只有通过搭手才能听出对方横、竖力的变化,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搭手是两力相接,两力相接的瞬间是不动的,这时才能发挥“静力”的作用,来控制对方的力,让对方的力为我所用。在技击中如何搭手,如何强迫对方搭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持环得中,以应无穷”一句话牵扯到大成拳站桩、试力、搭手整个训练环节,要想详细解释清楚除非写一本书,我只能简单的解释到这里。大成拳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训练系统,练的好的人,有功夫的人才能在技击中做到“持环得中,以应无穷”。也只有做到此种境界才能体现中国五千年的武文化!

十九、为什么说技击是“拳之末技”?

答: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把武术研究透了,是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句话也不一定就是王芗斋老前辈首先提出的,但是王老先生在生前确实经常说这句话。王老先生说过很多话都是从老一辈口传心授下来的,有时他会说出来,但也不一定全说出来,这句话到底是谁先说出来的也不好说,但肯定是出自武术大家之口,至少是王芗斋说过的吧。

解释这句话其实很难,因为它牵扯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史和武术的训练内容,如果这两方面都有足够的了解的话理解这句话并不难。

首先从武术发展史来看,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武术,但那个时候的武术绝对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在当时的社会谁的技击水平高就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落都把武术当成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力量、军事来发展,不惜一切物力、人力。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那个国家对于自己的国防、军事也是不惜重金的。随着文科、政治以及其它学科的出现,后来武术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比如在宋朝,岳飞的军队都练中国武术,而且在战争中也屡战屡胜,当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可是最后皇帝被俘了,局部战争胜了,整体战争输了,从那时就可以看出赢得战争的不是武术而是武术以外的东西,以至到了清朝武术就被彻底的打入民间,只能在民间流传。

从训练内容上看,在很早很早以前,由于武术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它必定受到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绝对大,所以发展很快。从“一拳一腿一刀一枪”到“借鉴禽兽之长”,再到达摩的“洗髓易筋之法”,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训练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肌肉练习转为人体深层的筋骨锻练。

中国武术家研发出“筋骨锻练法”,是对人的筋骨功能的开发,时至今日还没有其它的运动能取代,甚至科学、医学也没有研究出筋骨对人体还有这么个作用。练骨可以使人体五脏六腑正常运行,练气,养气使人体气血充盈,练筋可以使气上通下达,阴阳平衡,气贯四梢(毛发为血梢、舌头为肉梢、牙齿为骨梢、手十指、脚十指为筋梢)行成双管路运气。人体运气通常是通过经脉来运行的,再开发出筋行气是双保险,现在供电还讲究双管路供电呢,可增加保险系数。

练筋可以使人力大,人一般情况下是靠肌肉产生力量,通过练筋使筋肉共同发力可以增加人的力量。筋还有静力的功能,产生自挣力,在技击中使用这种力量实在是妙不可言,是当代人难以想像的,中国武术的筋骨锻练法在养生和技击上都有不可想象的神奇功效。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技击术不能养生,不能治病,养生术不能技击。中国武术可以养生、技击兼得,一练双得,就这一点从哲理上讲它肯定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只是这个道理至今不能被科学所解释。一旦能被科学所解释,必将对科学、医学、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受益的是全人类。

王芗斋先生也解释不了,只能通过他功夫体现筋骨锻练是任何运动无法比拟的,是对的,是好东西,但道理是什么,中国的各位武术大家也解释不了。

当初王芗斋先生练功也不是为了成为技击家,他从小就患哮喘病,他是为了治病养身体才练功夫,没想到最后成了武术大家。

王芗斋先生在民国初期教了很多人,大都是中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军阀、大艺术家,这些人练拳是为了技击吗?大总统需要技击吗?军队的总司令需要技击吗?谁敢和他们打呀,轮到他们徒手博斗的时候是没有的,但是他们为什么练拳,练筋骨?决不是为了技击,而是技击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技击还重要。

在中国古代不是武人才练功夫,文人也练功夫,士大夫也练功夫,功夫是一项非常高雅的文化,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地位。到了明代功夫在中国相当普及,有一些素质低的人练了功夫以技击为大技,到处好勇斗狠,使中国功夫的地位有所降低,文人士大夫开始慢慢的退出武坛。以至到了清朝把中国功夫推向民间,中国功夫进入民间后传承出现了重大问题,从此中国功夫中的筋骨锻练法开始失传,一代不如一代。

中国武术的筋骨锻练法就其功能讲它适合各种人群。它适合强者,经过练习更强,它又适合老、弱、病、残者,通过练习可以变强,有病者可以治病,总之什么人都可以练拳。它是运动的休息,又是休息的运动。体力劳动者练筋骨可以达到休息的目的,脑力劳动者练筋骨可以起到运动的目的。

不论什么人通过练筋骨都可以改造定人的生理,使五脏六腑正常工作,使人体健康。反过来健康的身体又可以作用人的心理,使人变得聪明、精神。再反过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能作用生理,使人的身体更健康,使人进入良性循环,使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

中国人能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中国武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在自卫、健康、防病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它的作用是医药代替不了的。

中国武术的筋骨练法实际上是改造人生理的方法,它能使人体的筋与骨发挥出更大的养生与技击作用。

技击的喜好者相对于广大人群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人最需要的还是养,而广大人群最需要的是用科学了解筋骨锻练法。中国武术的筋骨锻练练法只有全方位的发展,才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不能专重技击一端。王芗斋先生说“我这拳比北京故宫值钱。”要只发展技击肯定没有故宫值钱。

当然作为中国武术没有技击也是不可能的,武术本身就是由技击而发展起来的,再说技击可以进行比赛,有其商业价值,有观赏性。总之中国拳与其它技击术不一样,它有着更加广泛的内容,它可以为各种各样的人群服务。最重要的是它开发出人体的筋骨功能可以改变人的生理,使人可以更健康、更聪明、身体智力双丰收。

经济越发达人们对健康看的越重,关注健康的人要比关注技击的人多得多。就人的一生而言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喜欢技击的人从他的一生看身体健康也比技击更需要。从大成拳内容看它是一个养生和技击同时兼得的一项运动。

从中国武术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人的筋骨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比现在的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大得多。可惜至今没被人类认识,人类关于筋骨的认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必定会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一旦被科学所认识,它对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的武术家有的是为了养生而进入武术圈的,也有的是为了需求技击而进入武术圈的。无论开始为了什么而练中国武术,但练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技击为拳之末技”,中国古代武术的锻练内容也不是专门训练技击的。

二十、为什么有很多人练了很多年拳却都看不懂拳谱?

答: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写拳谱的人一般都是武术大家所为,一般的人没练明白的人是不敢写谱的,也不好意思写。一般的讲武术大家都是练工夫,练筋骨的,他们写的也是练筋骨的一些体会和效果。现在的人一般的都是在练肌肉,练肌肉和练筋骨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两回事,练肌肉的人看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怎么看懂呢,看不懂是正常的,要是看懂了反而就不正常了。

练筋骨得到的是静力与动力的合力,练肌肉只能得到动力而不得到静力,这是人的生理决定的。力不一样,用力的方法与法则也不一样。筋骨力用力的方法都在外形不动或不受外形控制的情况下的运行方法,现在的人偏把这种用力之法附加到某一个动作上,他们认为力的运用只能靠动作来完成这怎么能对得上号呢。

现在的人也有写拳谱的,大家也能看懂,但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与老拳谱对不上号。

练肌肉的人能看懂练肌肉的人写的拳谱,但看不懂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练筋骨的人能看得懂练筋骨的人写的拳谱,也能看得懂练肌肉人写的拳谱。练肌肉比较简单直接,全世界的运动一般都是练肌肉的,大家见的多了,听的也多,宣传的也多,自然也就好理解。练筋骨则就不同了,大家一般不容易理解,其实练筋骨才是中国的武文化,五千年的文化!

二十一、我看您写的文章怎么把试力写到桩法里面去了,站桩包括试力吗?

答:严格的说,往深层次上说、简单的说,桩法包括试力,桩站到一定程度必须练试力,桩站的再好得到的只是点力,点力的均整,点力的虚实,而要得到线上的力,在一条线上永远得力,得靠试力,得面积上的力(立体力)也得需要从试力上得。站桩可以得到静力,但动静互为根,还得在试力中体会去摸劲。反过来通过站桩试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力得到了面积力、线条力,有了这段经历和经验,再站桩也就不是点力了。虽然还是站着不动,可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力照样能在站桩中得到。温故而知新,站桩与试力的关系就是这样。桩站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试力,试力做不好影响站桩继续进步,桩也不会达到很高的境界!从这个层次上讲桩功应该包括试力。搭手也是同理不再详述。

大成拳是中国古代武术的继续,它的核心是锻练筋骨,具体的锻练形式是“站桩”、“试力”、“搭手”。粗浅的说站桩是站桩、试力是试力、搭手是搭手,也无可厚非。但从深层次来讲站桩、试力、搭手是一回事,必须练到是一回事才能真叫懂桩、试力、搭手。如果练不到这种程度还不能叫真懂。怎么说都对,站在什么角度说什么话,要跟初练的人就得分开说,而有一定工夫的人就得合起来说,说的场合,对象不合适就不对。

王芗斋老先生解放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光说站桩,什么都不提了,他把大成拳的全部都能说到桩上,包括技击,他最后教的就是站桩功,不提大成拳了(在公开场合)。但说的还是大成拳的事。什么事都能在桩中体现。到了这种境界是神意上的事了,做什么动作都无所谓全是神意,这时用他的话说才叫“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神意不是胡思乱思,它是工夫、经历、经验的积累而自然达到的一种程度。切忌还没怎么着呢就想着用神意去练拳,到头来吃亏上当的还是自己。

总之桩功不但包括试力,还包括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只要是拳中的事它都包括,但对于初学者说还是站桩是站桩,试力是试力,不要混为一谈,还是到了一定程度让它们自然结合为好。

二十二、试力是不是应该慢到快,越练越快?否则在技击中怎么运用?

答:试力是越慢越好,而且是越试越慢,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有一位太极拳大家一个动作练二个小时,我到不信,因为据我的体会一个动作无论怎样慢练也不可能达到二个小时,如果要真的是二个小时那不就成了站桩了。看来是有些夸张,但从这个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理就是试力越慢越好。

初学试力者慢也没力,快也没力,但要练出力必须从慢中得,越快越得不着力。当然这个力指的是“静力”,慢练久了就有可能得着力,不仅是慢练而且还要停,要经常停、不断的停,动则要慢,不动则停,这样才能得着力,力由慢中得,力由停中得。

力长大了还要知道怎么用,要结合搭手的经验,要在慢中体会,在停中体会,在慢中思悟、思悟不清要停下来,思悟明白了再动,总之要在慢中思悟,要在停中思悟。拳术中有一句话叫“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这是指在技击时,在试力时必须思悟,不思悟寸步难行。

至于在技击时怎样用,中国武术有功夫者在技击时并不是像拳击的动作那样快、快打、打虚,有功夫者是打实,打实就是搭手,通过守中、用中、夺中,去逼迫对方搭手,一经搭手,这种在慢练中得到的力又快,又大,搭上手,比枪快,像灵机一动鸟难飞那么快,力大比谁的力都大,这种力专门往对方横、竖力转换的中间钻,这中间就是无力,所以它比谁的力都大,它专往对方无力的地方钻。

试力正确的方法是越慢越好,越有功夫越慢,没功夫者想慢都慢不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成拳桩法原理(上)---李荣玉
[转]关于桩法至大成的不同阶段及其原理
i下一个还会是单操吗?-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站桩作用及诀窍
站桩不同阶段练习要点及其原理
桩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