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卫连长踢开营长的门:老子不站岗了!62年后连长成了副国级
有这么一位一身赤诚,满腔孤勇的将军,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打仗有两把枪,一挺机枪,一把手枪,机枪打敌人,手枪打逃兵。”可见其带兵从严,治军有方。
他便是秦基伟将军,一位性格直爽的湖北汉子,红军小战士出身,多年后竟然成为了副国级干部。
秦基伟叱咤风云,勇武过人,朝鲜上甘岭一战成名,回国后受到了毛主席热情接见。
秦基伟
在1955年,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秦基伟的英雄气概早在其初入红军便已初露端倪,由于性格豪爽他甚至还做出了一件出奇的举动。
1929年,秦基伟带着自己的七个伙伴来到大别山,找到工农红军十一军,成为了一名“红小鬼”。
1931年底,秦基伟已经是红四方面军总部的警卫连连长,在攻打黄安城之际,一件让人们啧啧称奇的事情发生,身为警卫连连长秦基伟竟一脚踹开开了营长的门:“这个岗,老子不站了!”
一、满腔热血投身红军
湖北黄安县,中国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早在中共“一大”以前,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倡导者董必武,便是湖北黄安人。
在黄安这片土地上,革命活动很早便开始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秦基伟便出生于这一片土地上,1914年,秦基伟出生于黄安的一个中农家庭,家中几亩薄田,日子虽不算富裕,倒也过得下去。
秦基伟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攒了些钱将其送进了私塾,这个年纪正是孩子贪玩好动的年纪,秦基伟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私塾内根本学不下去,常常逃学到河沟摸鱼捉虾、帮助受到欺负的孩子打架。
在秦基伟的父亲看来,自己的孩子这么顽劣,要是再多读一段时间书,谁知道还能出什么乱子,勉强地让秦基伟读了一年的书之后,便打发他回家务农,做一个地道的农民。
辍学回家的秦基伟便转身来到了田地,操弄起了农活,别看他年纪小,在农活技术上确是很有天赋,很短的时间内,秦基伟便熟练掌握了耕田耙地,插秧施肥,标着膀子,活脱一个老练的庄稼汉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秦基伟辍学回家的同一年,黄安的灾荒瘟疫齐齐爆发,秦基伟的母亲、父亲、哥哥相继离开人世,嫂子改嫁,姐姐出嫁,原本不算富裕倒也幸福的家庭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秦基伟。
这时的秦基伟仅仅十一岁,他无依无靠,一度到了流落街头,沿街乞讨的地步。
时间来到1927年,共产党的领导下,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爆发了,秦基伟和村中的一众好友,拿着红缨枪也参与到了这才革命运动中,第二年底,深受革命思潮影响的他加入了黄安县的赤卫大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赤卫队员。
1929年,不满于现状的秦基伟和村中的一众赤卫队好友来到乡里的苏维埃政府软磨硬泡终于一张介绍信。
他们拿着介绍信一路狂奔,上了大别山,寻到了工农红军的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成为了货真价实的“红小鬼”。
二、请战怒踹营长门
1931年,红四方面军计划对黄安城实施作战。
别看此时的秦基伟刚入红军不久,但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是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手枪营二连的连长了。
所谓的警卫团,顾名思义便是担任警卫任务的队伍,也就是说其余各连队上阵杀敌的时候,秦基伟只能够带着弟兄们待在总部里看守。
秦基伟自小到大都不是一个可以闲的住的主,见着其他联队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打的热火朝天,自己不仅是手上痒痒,心上更是痒的不行。
看着连队战士们手上的手枪,背上的大刀,秦基伟是越想越憋屈,心急之下,脾气火爆的他竟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跑着来到了营长的门前,一脚直接把门踹开,直说着要讨个说法。
“这个岗老子不站了,老子的连队要打仗。”
随着“咚”的一声闷响,门被一脚踹开,伴随着秦基伟的抱怨声。
营长正在缝补着自己的军装,头未抬起,便知道来的是秦基伟,他继续不温不火地补着军装,把秦基伟晾了一会儿,才回应道:“好啊,你秦基伟英雄啊!把连队给我留下,你爱到哪儿,去哪儿。”
连队留下,这连队一留下,谁还陪着自己杀敌呢?自己还是警卫连连长么?秦基伟有些懵了。
这时低头缝补衣裳的连长又补充了一句,“把连队的枪也留下,打完这一仗,你就是秦大刀了。”
秦基伟听完就像个被放了气的气球,一腔热血被营长的一席话泻了个干净,自知请战无望,也就不自讨没趣了。
自此之后,队伍里还真就流传起了这“秦大刀”的绰号。
不过说起耍刀,秦基伟的确是使刀的好手,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生火做饭都得用柴火,用柴自然得会使用柴刀,长期下来,秦基伟自然耍的一手好刀法。
尤其是上场杀敌的时候,秦基伟使起刀来更是勇武非凡。
在肃清黄安城外围的障碍以后,徐向前决定队黄安城采取围而不打,夹而不击的方法,以此吸引周边的国民党军队增援。
这一招的目的在于诱惑敌人的援兵,等到收拾援兵收拾差不多了,再集中力量收拾城内的敌军。
在周边援兵皆被悉数处理后,黄安城内的国民党队伍纷纷坐不住了。
徐向前
12月20日的拂晓,城内的国民党军队集结兵力,组织敢死队向红军11师31团的阵地进行夜袭。
最危急的时刻,国民党军队直逼指挥所附近,负责警卫的手枪营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漫山遍野的红军如同决堤的洪流和敌人厮杀成一片,一路杀声,滚滚而去。
战斗最危急的时刻是徐向前的右臂中弹的时候。
身为警卫连长的秦基伟见状,为击退敌军,他一手拿起驳壳枪,一手挥起马刀,大声嘶吼着,率领连队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
与此同时,徐向前带伤指挥,手枪营从正面,第28团从右侧,11师从左侧,将士们如箭离弦,经过半日的血战,歼敌两千多人,战局终于转危为安。
在黄安战役得胜后,部队补充了一批兵员,秦基伟所在的手枪营二连也因而分配了十位新战士。
1932年的2月1日,红四方面军攻打刘寨,国民党军队慌乱逃窜,红军趁势追击。
此时的秦基伟看到有仗可打,哪里还按捺,率着连队的战士们一边护着总部,伴随着震天的叫喊声,追将过去。
与此同时,身后营长的叫骂声也随而在秦基伟的耳边响起。
“秦大刀,你给我站住!你往哪里去,还要不要总部了?”
正在兴头上的秦基伟气喘嘘嘘道:“营长,我,我这没跟丢总部啊,我一直跟着呢……”
“你看看你们的连队都打到什么位置了?”
秦基伟正要解释,突然又听到营长的一声断喝,营长的手指着一个方向质问道“你的人都跑哪儿去了?”
顺着营长手指的方向看去,秦基伟忍不住苦笑,连队里十名新来的黄安战士,正挥着大刀,疯狂地往前窜,都已经穿插到兄弟部队里了。
这场战斗结束以后,尽管秦基伟心里为自己的同乡战士的勇猛而暗自高兴,但依然是训斥了小战士们一顿。
“勇敢也要讲究章法的嘛,该拼的时候就应该冒死地拼,不该拼的时候就应该要稳住,一说追击,连总部都不要啦,都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秦基伟严肃地说道。
三、上甘岭一战扬威
身为手枪营连长的秦基伟在不久后又升任为团长,作为总指挥的徐向前深知秦基伟的能力与本领,在川陕苏区成立后,秦基伟被调任到了总参谋部担任补充师师长。
此后的秦基伟果然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带兵指挥才能,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为我国建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要说到让秦基伟扬名之战,莫过于其建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朝鲜战场上的亮眼表现。
建国后,秦基伟彷佛回到了担任警卫连连长的工作,他负责镇守着祖国南大门,剿匪、反霸、维护治安,都是其所肩负的重要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伴随着中央军委的命令,秦基伟率领志愿军第十五军闻风而动,一举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那场令美军难以忘怀、胆战心惊的上甘岭战役便是秦基伟所指挥的。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最为激越的乐章,秦基伟钢铁般的意志带出了比钢铁还要坚硬的军队,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面前,展现在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面前。
1952年10月,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企图夺取我军的中部前沿阵地,借由此来谋取在谈判桌上的优势。
为抵御敌人的猛烈袭击,秦基伟率领着志愿军第十五军依托着坑道工事进行顽强的抗击。
联合国军采取来轰炸、熏烧、堵塞、封锁种种方式对志愿军进行围攻,志愿军克服了缺粮缺水缺弹药等一系列困难,最终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围攻。
值得一提的是,秦基伟率领志愿军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和美军进行了四十多次的反复争夺,美军调集的飞机、大炮,倾泻的190万余发炮弹,意图采取大面积大剂量的覆盖打击让志愿军全部消灭。
秦基伟所率领的第十五军,使用的清一色的苏式装设备,其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上甘岭争夺的白热化,敌我双方不断地朝着上甘岭输送兵力,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填上,上甘岭已然成为了人间地狱。
但是同样是输入兵员,我军劣势的是,美军每次输送兵力时,都会依凭自己强大的火力优势,来向我军发动炮击,趁我军未曾反应过来,立即输送部队进入占领的战壕之中。
而我军由于无强大的火力掩护,只能趁着夜色上甘岭阵地。
为此,秦基伟特地调来十五军中唯一的“喀秋莎”炮团,这是十五军最宝贵的家底,十五军指挥部的干事们都开玩笑地说:“军长每天都恨不得抱着“喀秋莎”炮弹睡觉。”
可见,如果不是战斗确实到了危急情况,秦基伟是舍不得动用这批家伙事儿的。
10月30日夜晚22时,“喀秋莎”炮团已经开赴到离五圣山方圆十几里的位置,静谧的夜晚,伴随着秦基伟的部署,顿时间,火炮的光亮照耀了黑暗的夜空,无数的炮火砸落在美军的阵地之上。
炮弹的冲击波能够将人推开几十米,的美军刚到阵地上,便又被猛烈的炮火炸翻在地。
十五军拿出了全部的家底,配合着四十五师将士们进行反击,五个多小时的激战,原本失去的阵地失而复得。
秦基伟娴熟地利用“喀秋莎”炮团打的美军飞机都招架不住,他对此还说道:“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塞牙,仗打顺了,地炮也可以打飞机。”
四、众望所归,不负重托
1953年,秦基伟离朝归国,顶着上甘岭战役胜利者的光环,在归国后,他受到了如英雄般的热烈欢迎。
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单独接见了秦基伟,这是毛主席单独接见军一级领导为数不多的一次。
6月16日的十点左右,秦基伟到了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在落座一小会儿后,毛主席从内房里缓缓走了出来,秦基伟立刻起立敬礼。
谈话中,毛主席提到:“上甘岭打得很好,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中国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坚硬,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
毛主席边说边拿起茶几上的烟盒。
秦基伟说:“是主席和军委指挥的好,战士们打的顽强。”
毛主席笑了笑,说:“你们打的好,我要有所表示,我这里没什么东西,就请你吸烟吧。”
这是个有趣的小插曲,秦基伟出奇地在主席面前“撒了个谎”。
秦基伟的手下意识地伸向烟盒,即将拿起之际,又将烟顺势向毛主席那边推了推,破天荒地说了句:“主席我不会吸烟。”
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地说道:“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不吸烟怎么能坐指挥部啊,要是换做我,可受不了。”
但实际上,秦基伟可是个老烟民了,每天没有一两包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后他说道:“我觉得在毛主席面前吞云吐雾不大合适。”
说出去的话自然是放出去的水,既然已经在主席面前说过不抽烟了,那就没有收回去的道理,秦基伟只能是暗暗叫苦,自此便不再吸烟了。
谈话进行到尾声,主席将秦基伟送到了门口,又补充了句:“朝鲜战争是要停下的,所以要调你到云南工作……你年轻力壮,到任后要多下去,了解部署,把边防建设好,把大门守好。”
这一番话,足以见得毛主席对于秦基伟委以重托,寄予厚望,秦基伟也同样是不负重托,为西南边陲的军民团结、军队建设、千里边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后来,在1953年-1955年之间,秦基伟先后担任了云南军区和昆明军区的副司令员一职务,并且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7年,秦基伟升任国防部部长,当选了中央军委委员,1988年其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
谁能想到那个从黄安小城出发投身红军,一脚踹开营长大门的警卫连长,六十二年后竟成为了一位副国级的干部。
1997年,秦基伟因病医治无效而离世,时事变迁,这位当年满腔热血,一身孤勇的老人虽已离去,但他精神上那份纯粹的革命热诚,将会一直延续,令后人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秦基伟:叱咤风云一将军》《党史博采》2014年第11期
《秦基伟军旅趣事》《将帅传奇》202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甘岭战役中,有一支连队阵亡率高达500%,依旧死战不退
军长秦基伟接见上甘岭英模,大声问黄继光连来人没,全场无人回答
64年,陈毅笑着对秦基伟说“要撤你的职”,周总理听后:我很赞成
上甘岭战役后,秦基伟回国见到毛主席,从此开始戒烟
在上甘岭:秦基伟的“添油战术”VS“范佛里特弹药量”
上甘岭战役上的五位无名英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