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个落榜生,把国家搞得天翻地覆,他们是谁?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神童诗·四喜》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背景下,为朝廷选拔有识之人的主要途径,虽以当前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确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但截止清朝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度已在中国,被沿用一千两百多年。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为统治阶级,贡献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们熟悉的苏轼、苏辙以及清代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等,皆由科举制度成功入仕,并于朝政上贡献出雄韬伟略。

然而,科举制度作为普通人唯一的入仕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优秀的普通人,难以出头。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接连科考落榜三次,所幸被当朝宰相赏识文采,得以入仕,“在世华佗”李时珍曾在14岁中秀才,但之后的科举之路坎坷重重,同样先后落榜,最终转而学医。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科举制度的弊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制约,已经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那么,那些科举落第的人,都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呢?

有的人坚持不懈参加科举,譬如范进一般坚持一条路走到底,有的人,则选择了另外的人生路。

在历史上,有这样三个人,他们本踌躇满志,一腔抱负,但均接连受到科举考试制度的打击与折磨,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将国家搞得天翻地覆。

他们都是谁?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黄巢

在《水浒传》中,宋江被刺配到江州时,一次酒后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了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大意为,如果将来有一天我的志向能够得以实现,我会嘲笑黄巢,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

宋江所谓的大志,是报效朝廷,而等到那时,他才有能力取笑黄巢,似乎在宋江眼中,带领农民起义的黄巢是个可悲之人,因为他素有满腔抱负,却走了一条歧路。

黄巢,是唐末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从小擅骑射,身手姣好,但与此同时,他更大的天赋,则表现在文采方面。

黄巢四五岁便能做诗对诗,复杂繁琐的书籍,他也只需要看两遍,便能够背出来。

黄巢,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

他饱读诗书,是所有人眼中的优秀人才,黄巢自己也信心满满,将来势必能在朝堂一展抱负,可奈何,黄巢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竟然屡次都不中。

这样的结果,对黄巢打击很大,接连落榜之后,黄巢写下了《不第后赋菊》这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放弃科考,愤然离开长安,转而开始打理家里的私盐生意。

黄巢的家里世代为盐商,家境富足,就是这样一个非农民出身的人,日后竟然成为了带领农民起义的领袖。

黄巢原本已立志成为出色的商人,确实,在他的经营下,家族生意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盐帮首领,几乎垄断了私盐行业。

期间,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投靠黄巢谋生计,其中不乏很多饱受朝廷欺压的农民。

黄巢本人素有胸怀与能力,他欢迎所有人的加入,久而久之,盐帮生意为他带来了大量财富。

公元874年,朝政腐败脆弱,再加之全国各处连发水旱灾,其中当属山东最为严重,而面对灾情,各地官员就像商量好了一般,通通不上报朝廷,百姓生活异常艰苦。

濮阳的盐贩子王仙芝,是最先开始起义的那拨人。

公元875年,黄巢带领子侄,外甥等众千人揭竿起义,响应王仙芝,周围的百姓纷纷投奔黄巢,数月之间,黄巢的这支起义队伍人数已经过万。

黄巢带领起义队伍加入王仙芝,很快,也因突出的能力被王仙芝重用,成为起义军的一股大势力。

就这样,浩浩荡荡的起义军,开始对朝廷进行反击,他们接连攻下了十余个州,然而,就在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王仙芝却起了异心。

王仙芝在起义过程中,有一次,一位刺史抵抗无力,自愿投降并提议为其上表求官,以此为条件相约一起罢兵。

起初王仙芝并不以为意,但没过多久,对方真的许下了官衔,要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果断动摇了起义之心。

黄巢及时察觉王仙芝的异动,对其发怒斥责,基于这样的情况,王仙芝勉强拒绝封官这份厚礼,但与此同时,曾经的王黄起义军开始分兵作战,至于心嘛,估计也没那么统一了。

其实封官进爵,又何尝不是当初黄巢的心愿,如果同样有这样的机会摆在眼前,黄巢会做何选择,这一点其实他自己也不确定。

但能肯定的是,如今自己已经箭在弦上,这样的起义身份,早已不支持当初的那个心愿。

没过多久,动力不足的王仙芝被朝廷杀死,黄巢被众人推举成为起义军的新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很快,黄巢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建立政权。

公元880年12月12日,黄巢带兵攻入长安,入主太清宫,并于第二天称帝,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终于另辟蹊径掌握朝权,如今的成果,远超当初的心愿,但他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也是一个读书人。

当初黄巢得胜入长安之后,他主张“若遇儒者就杀,军队定覆灭之”,顾名思义,黄巢善待读书人,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们,当队伍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门前时,特别下令灭火不焚,尊重读书人。

政权建立后,黄巢一早便已决定释放羁押的读书人。

黄巢还曾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他认为朝廷的腐败软弱,主要是大官员之过,曾经让自己备受折磨的科举制度,也同样是这样。

黄巢虽科考不顺,对朝廷选拔用人制度心有不满,但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也是读书人,即便,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这一条路。

黄巢的皇帝宝座没坐多久,还是被重整旗鼓的唐朝军夺回了政权,最终被取首级。

大齐政权虽短命,却足够让整个国家变天,让朝堂上下为之一振。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生,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是清末农民军起义首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拥有其浓重的,不可忽视的分量。

我们所熟知的洪秀全,崇尚西方神学理论,带领农民同时与清政府和八国联军侵略者为敌,但鲜为人知的是,洪秀全竟然也是久受科举制度之苦的读书人。

洪秀全七岁时开始上学读书,很快熟读四书五经,他优秀且努力,十五岁那年还一举通过县试,少年才子,说的就是洪秀全。

在所有人眼中,洪秀全就是妥妥的登科人选。

然而,洪秀全去广州参加府试时,竟然意外落第,如此结果,实则已经出乎洪秀全本人的意料,他不服气,回家继续苦读。

洪秀全的家里较为拮据,他平日里的生活就是农业劳动与自学,鉴于他读了很多书,是村里罕有的读书人,洪秀全还被聘为本村的私塾先生,总体来说,洪秀全在当地有着不低的“地位”。

然而没想到的是,洪秀全不仅第二次参加科考落第,连着考了三次,竟然次次都落第。

那一年,洪秀全已经二十五岁,原本的踌躇满志让他大受打击,他还为此大病一场,几度气到昏迷。

这次之后,洪秀全性情大变,他痛恨科举制度,转而迷恋上了神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洪秀全接触到了由梁实翻译的基督教义《劝世良言》,书中的那些新思想让他如醍醐灌顶般兴奋,书中主张抛弃孔孟之道义的禁锢,崇拜上帝。

这些思想无独有偶,恰好符合此时考场失意的洪秀全。

他果断将家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换为上帝耶稣的排位。

从那时开始,洪秀全便对外自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耶稣的弟弟。

当然,对于这种“奇怪”的说辞,他并未有获得什么成就感,于是为了搭配自己的那套理论,洪秀全还专门编写了布道诗文去抨击政府的黑暗,试图用基督教的理论去改造社会,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都信服他。

而与此同时,洪秀全还对科举入仕这件事保留一丝希望,他在忙着宣传神学的同时,还不甘心科举落第,再一次参加院试,六年之后的再次失败,让他彻底放弃了科考这件事。

接下来,洪秀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起义之路。

他靠着这些神学理论的支持,创办了“拜上帝会”。

当时清政府的腐朽与软弱无能,让百姓日渐失去主权,不仅如此,还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洪秀全借机发起金田起义,打着“神仙”的旗号,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壮大实力与范围,一举横扫了半个中国,成为清政府不得不忌惮的势力。

洪秀全在稳定“局势”之后,便开始忙着改革,提出了包括《天朝田亩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将科举制度改革排在了首位

洪秀全废除以四书五经取仕的科考弊端,加入女子科举制度,由此诞生出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不可否定,洪秀全坚持的理念,有其独到的先见眼光,作为深受科举制度迫害的读书人,也许他真的“有资格”改变科举制度。

然而,接下来他的做法,竟也难免不被认为是纯粹的泄私愤。

洪秀全清楚地知道,孔孟之道的存在,对自己的统治思想有很大的阻碍。

于是,他下令破坏中国的千年文化,同时还对其他宗教和神权进行破坏,大肆破坏象州甘王庙等等,导致拜上帝会不仅与清廷发生矛盾,也与读书人发生矛盾。

说到底,洪秀全这样做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他这个读书人其实早已彻底变质。

最终,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廷镇压,讽刺的就是,打败他的队伍中有一部分由读书人自发组成的湘军队伍,该队伍还是最初的主要打击力量。

破坏中华文化这一点,也成为洪秀全生后,最大的被诟病之处。

袁世凯

最后一位赫赫有名的落榜人,就是近代最具有争议的袁世凯。

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其叔祖袁甲三位居漕运总督。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袁世凯的父亲也得以捐得一个同知的官位,不仅如此,整个家族上下都追求以入仕为官为荣。

袁世凯从小喜欢兵事,13岁那年便放言:“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看似狂妄的孩童之言,早已展现出他的抱负,为此,袁世凯常常不惜以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钻研兵书,还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但家中长辈,希望他能够通过参加科考走上仕途。

家中开始对他的教育很上心,进行了四年时间的学习,在这四年里,他的长进很大,家里的各种管教都很严格,再加上自己也足够自律自制,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可造之材。

1876年,袁世凯返回河南参加科考,但却落榜,一向自负的袁世凯非常沮丧。

一次机会,家人带领他前去大旱的华北帮办赈务,袁世凯很看重这次机会,表现得很出色。

1879年,家人为袁世凯捐得中书科中书一职,但袁世凯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中举,同一年秋试,他再去参加乡试,但这次仍未中。

袁世凯气不过,将所有诗文付之一炬,还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本就不喜欢舞文弄墨,这次落榜,他决定弃文从武,正如他所说,要在疆场上一展抱负。

袁世凯想到要去投奔在山东登州驻防的吴长庆,袁世凯在这里有了施展兵事方面能力的机会,他学习精进,还被破格认命为帮办营处长。

1882年,已有功绩的袁世凯再次寄希望于科考,他深信以自己的能力定能上榜,然而这次乡试备考,却遇到了附属国朝鲜爆发壬午军乱。

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朝鲜平乱兵变,他表现突出,还协助朝鲜方训练新军,由此开启了他的练兵生涯。

袁世凯虽未参加那一年科考,但这次练兵让他收获颇丰,他误打误撞打退了日本企图谋取朝鲜的企图,顺势推迟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时间,还收获了大量民心,更重要的是,袁世凯被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重视并重用。

朝廷还专门为他设置了“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官衔,袁世凯自知如今风头无两,他日益膨胀,竟然插手干涉朝鲜内政,造成附属国官员不满,接连上奏清廷。

可即便如此,李鸿章还是不顾一切,一力保他,看中的就是袁世凯的领兵能力。

甲午战争战场上,袁世凯奋战在一线,他还萌生出用西式练兵方法练兵的想法,开始进行小站式练兵,继而成立新建陆军,也就是后期的北洋新军。

袁世凯凭借卓越的能力,逐渐掌握兵权,成为北洋军阀领袖,最终逼迫清帝退位,继任民国大总统,百姓得以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安宁日子。

然而,他最终却抵不过最高权利的诱惑,竟搞起了复辟,当上了皇帝,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著名的“窃国大盗”称号由此而来

袁世凯此举,最终遭到各方势力的联合反对,仅过了短暂时间的皇帝瘾,不久后便病逝。

踌躇满志无处施,本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任何一项制度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坚信科举选士制度的绝对性与准确性,他曾夸下海口: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矣。

他们三个人尝尽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愤然走上了一条与朝廷作对的道路,但这些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已,毕竟有人还维持着读书人的底色,而有的人却以此为借口去满足私欲。

从这一点来说,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其量,只能说成是他们的借口与武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杂谈丨科举腐朽导致了黄巢、洪秀全谋反?这个说法其实经不住推敲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个落榜生,将国家搞得天翻地覆,看都有谁
黄巢洪秀全造反大多都是因为它!古人“谋生”手段
史上最牛的两个科举落榜生,一个造反称帝,一个造反称天王
科举制度真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吗?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