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冠夫|林黛玉与李清照

今起,本刊每周作一【名家精选】。为尊重版权,在作者授权的情况下进行选取。

本公众号已征得林冠夫先生授权,故而标识“原创”,今后将不再另作说明。感谢林老师对我们的信任!

今天选取的是林冠夫先生的《林黛玉与李清照》一文。

一、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跳跃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帘”跳到彼“帘”,看出论者本人思维之灵敏、联想之合理,逻辑之缜密,让人叹服!又顺势点出曹雪芹在两者间的传承与出新,读来受益匪浅。同样的材料,却分析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二、分析同样为贾宝玉解围的细节处,宛如钗黛再现。钗黛同出一心,然行事同而不同。宝钗教宝玉如何改变自己奉迎上头,林黛玉则不顾被上头发现的后果直接替宝玉作诗,“只为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心里眼里唯宝玉一人而已。

好文共赏,欢迎转载,为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杏帘在望

元春归宁,在《红楼梦》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可以说是“大过节,大关键”。而描写这次归宁的每一个局部,则又各具精彩。其中,面考宝玉的一段文字,波澜迭起,更是绝妙之笔。

当元春进入专门为她这次归宁而建造的大观园后,听说“园中所有的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心中十分高兴。于是召见了这位弱弟,还要命题作诗,面考一下。试题就是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和“浣葛山庄”四处,各作五言律诗一首。交卷时,咏“浣葛山庄”的《杏帘在望》,被评为四首之冠,以诗中有“十里稻花香”之句,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恰巧,这首《杏帘在望》是林黛玉的“枪替”之作。他们像顽皮学生对付老师那样,蒙了“试官”一下。这位“试官”竟也被蒙,说“果然进益了”,但她又没有完全被蒙过去,指出《杏帘在望》为四首之冠。

李清照 · 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读到这段文字,我们感到字里行间意趣盎然。同时,也不禁联想起元代伊世珍《嫏嬛记》(卷中)的一则关于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记载。说: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李清照(易安居士)的《醉花阴》,不仅是宋词苑中的一代佳作,而且结尾三句,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名句。也许,这位赵明诚也有那么一点大男子主义,老婆比他高明,叹赏之馀,还感到有点“那个”,总要胜过她,这才心中踏实。不过,他的词写不过李清照却是客观事实。他的那位友人陆德夫,眼光也着实厉害,在五十首词作中,“玩之再三”后,居然能够辨出绝佳的三句,恰好是出于李清照之手。这段故事,主要是说明李清照的绝世才华,说明她的《醉花阴》词结尾确实精妙绝伦。但同时也反映出陆德夫作为评论者,确实眼力不凡。《红楼梦》中面考宝玉的描写,也是既表现了林黛玉的诗才超群,也由此显示出元春不寻常的鉴赏水平。

曹雪芹构思这个情节时,有没有参考过《嫏嬛记》,无文献足征,不敢臆断。不过,林黛玉为贾宝玉代作《杏帘在望》的故事,与《嫏嬛记》中关于李清照《醉花阴》的记载,有某些相似之处,引起读者的联想,却是事实。以曹雪芹的古典文学修养,读过《嫏嬛记》,并由此得到启发而形成《红楼梦》的情节,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一个作家的创作,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多方面的。吸收并融化古代典籍中的某些材料,作为构成作品情节的基础,也应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在继承中是否有所创新。如果说,《红楼梦》中面试宝玉的一段文字,确是从李清照《醉花阴》故事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那么,曹雪芹在具体的处理上,是相当高明的。他没有生吞活剥地照搬,而是按照自己作品中人物性格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情节发展的特定情境和气氛,构成相应的曲折和波澜,以此进一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作为小说的艺术处理,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还是有可资借鉴之处的。

在《红楼梦》中,元春是个极为特殊的人物。她的命运,直接关联着,或者说是标志着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小说的某些情节安排,都是与这个人物的意志或境遇有关。作者写她,很少是正面着笔。

这次,她奉旨归宁,对自幼受过她启蒙教育的弱弟,“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当听说他已能作诗题对,心中很高兴,要面考他一下,这正是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情节,如果到一位平庸的作家手中,单打一的写贾宝玉的诗做得如何出色,元春很满意,也就算完事大吉了。曹雪芹毕竟是大手笔,他写贾宝玉应这番特殊形式的考试,组织了一些意趣横生的小穿插。不仅使文情更为旖旎绚丽、摇曳多姿,而且对薛宝钗、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各加了很精彩的一笔。

宝钗建议改“绿蜡”

贾宝玉正作他的“试帖诗”的时候,首先是薛宝钗过来。宝玉的活动,金锁的主人总是很关切,不能不过来的。她一过来,就发现贾宝玉诗中的“绿玉”典不妥,建议改为“绿蜡”。这里,薛宝钗的语言行动,不折不扣恰是薛宝钗的,只有洞明世事、善于体察权势者好恶的薛宝钗,方能及时地发现“绿玉”一典用得不合时宜,只有她才特别注意过那位“穿黄袍”的姐姐曾发过撤换“红香绿玉”匾额的命令。于是,这位博古通今的薛宝钗,建议易之以“绿蜡”才妥帖。不过,这里不要被作者瞒过,如果把句中“春犹卷”与“绿蜡”连起来,就可看到曹雪芹的原意就是用钱珝《未展芭蕉》的典故。钱作的前两句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贾宝玉照薛宝钗的意思改成的“绿蜡春犹卷”,正是钱珝这两句诗的意境。这里先写成“绿玉”,略作跌垫,不过是给薛宝钗过来的这个小穿插留下回旋馀地,从而,为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的描绘,着了酣畅的一笔。这一笔之所以取得如许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它与薛宝钗形象的整个基调,是相一致的。就是她对元春的态度,前后也是有所照应的。这次,薛宝钗本人的应制之作《凝晖钟瑞》,其中“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之句,为了吹捧这位贵妃娘娘,把自己摆在那样一个卑屈的地位。元春的那首幸大观园诗,其实不高明。薛宝钗心中,也不见得真的看作是“睿藻仙才盈彩笔”,但马屁她还是照拍。第二十二回元春送灯谜来的时候,薛宝钗对元春的态度,与这首马屁诗是完全一致的。那次,她心中也明知元春的灯谜“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应制诗中的马屁,这番猜灯谜的做作,与诗中更易用典的建议,恰好形成了前后的照应。这一切,既是以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为依据,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

林黛玉偷写的《杏帘在望》

面试贾宝玉的情节中,另一个穿插就是林黛玉过来,为贾宝玉代作《杏帘在望》。严格说,这才是主要的穿插,关于薛宝钗的这一穿插,不过是为了使之起某种映衬作用而组织的。贾宝玉生活中的任何重大活动,林黛玉都不可能是袖手旁观的。这次面试中,林黛玉想到的是展其诗才,是如何“省他(按指宝玉)些精神不到之处”。而薛宝钗只是关心什么样的诗句才使那位作为“试官”的贵妃娘娘中意和看来顺眼。她们都过来,形式虽同,内容却大异。当然,林黛玉代作的《杏帘在望》,以及她本人奉命而作的《世外仙源》,也都带着相当浓厚的颂圣色彩。那是应制诗的特殊要求,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只能如此。但是,她的这些诗,都是只说大观园;这与薛宝钗的颂圣,把自己摆进去,说什么“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卑屈地逢迎,又是迥然不可同日而语的。

更主要还不仅仅在此。看那个场合,什么都带着皇家的威严,即如作为父亲的贾政,对这位做贵妃娘娘的女儿说话,恭敬得像个蹩脚的话剧演员念台词,当时的气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场合,贵妃娘娘要面试一下弟弟的诗才,薛宝钗又是那样的态度,而林黛玉却敢于“投递”。对元春开了这么个小玩笑,胡弄她一下。上起“纲”来,这可是不得了的事,起码是一种不恭。可是,林黛玉对这些却根本不予理会,她只是一心在贾宝玉身上。这正是林黛玉性格的特殊之点。

经过这两个小穿插之后,面试揭晓,作了有趣的收结:贾宝玉“果然进益了”,《杏帘在望》一首,为诸诗之冠。正像陆德夫指出“只三句绝佳”一样,压卷之作恰好是出于林黛玉之手。

作者组织这两个小穿插,看起来仿佛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独运匠心的结构。妙处是钗黛二人过来都很合情合理,没有任何勉强之处。而且,她们的所作所为,都与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相一致。如果没有这样两处穿插,贾宝玉领下题作诗,其他人都躲在一旁拭目作壁上观,最后试毕交卷,那样就何其单调和沉闷。现在,通过这种穿插,不仅使情节发展增添了色彩,而且也表现了人们之间的诸种复杂关系,这正是曹雪芹笔力不凡之处。

——本文摘自《红楼梦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30-234页

整理:心问

排版:素约


黛玉心系宝玉替笔《杏帘在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学家林冠夫为什么会“扬黛抑钗”?——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13辑)
贾宝玉为何不喜欢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正册
《红楼梦》赏析 | 林黛玉给贾宝玉戴斗笠的寓意
薛宝钗因何难得令贾宝玉喜欢,这一点是关键
红楼梦人物评析——林黛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