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家的《中医证候学》终于出版了
由我父亲探索发明,我父亲和我及我妹妹三人编著的《中医证候学》在今世伯乐刘建青的帮助下,终于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昨天我们拿到了出版社的赠书和稿费折当书籍。
这是家父在欣喜地阅读自己的著作
记得还是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那里写呀写的,用近似草纸的病历纸背面打草稿,最后用信笺誊写,一遍又一遍,灯光常亮到深夜,满屋的香烟味。和白须飘飘的祖父讨论、争论是常事。有时还和朋友同事介绍自己的工作,探讨问题,尤其几位师兄,父亲此时常流露出企盼、征求的目光,希望有人理解他,来协助他的工作,而此时此刻,得到的只是赞叹:“前无古人!前无古人!”但谁也不会理解这看似前途渺茫的努力。
父亲生于江西万载县,于1950年随我们祖父李泰学医,一边学习一边临床,少年成名,先在宜春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53年经考试推荐到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即今中医学院前身)首届中医进修班学习,接触到西医学,受学于江公铁、姚荷生、赵惕蒙、杨志一等省级名医。因学习成绩好,58年江西中医学院成立前夕,师资班在南京中医学院举办时曾征召他入学,被单位强留不得遂行,遂从事基层临床工作至今。
自曾祖李鹏程中秀才后学医,至父亲已历三世。前人学医口授心传居多,买药书是很难的,祖父就自抄和请人抄了《医宗金鉴》、《陈士铎伤寒辨证录》、《从谦集古》、《谢映庐得心集医案》等书。父亲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数收入都买了书,购买了包括《医部全录》在内的很多医学书籍。父亲成名很早,包括邻近县乡来看病的人也不少,有时一天看百十人,当然遇到的难题就不少。用母亲的话说,白天看不出名堂的病,晚上就查书。就是这样,父亲感觉到了中医学的伤寒、温病和时病、杂病之间都是有规律可循,可以相互沟通的,于是萌发了建立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的设想,并很快付诸实施,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中,基本上没有写过什么论文,而87年10月下旬,由我整理的《简介中医证候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召开的首届全国内经、诊断专题学术会议上宣读以后,引起众多同行的兴趣后,父亲更加加快了本系列书籍的撰写整理工作。
而本书编写的初期,父亲并没想到出版,而是为了传代,有利于子孙的学医,所以许多文稿的出处都没有标识。初具规模后,朋友们劝其出版,父亲只是淡淡一笑:“也许象李时珍一样,在我儿子手里会出版。”因为他的理论和思想是前无古人的,似乎在他同一代的人中是不易被接受的。然而,我们的劝说却是,医学以及相关方法论的发展已经很快了,这些观点你不提出来,迟早总有人会提出的,不如这件事我们做了,伯乐留给当代人做,岂不快哉!
父亲经验临床五十余年,技有所长,在中药治疗中风、泥沙型肝胆结石、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肥大引起的眩晕、腰椎肥大或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和痹症、时病高热、咳嗽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和独到的见解。如说:“后世以续命汤为治“外风”论,实不全矣。肺朝百脉,麻、桂等非惟驱外风,当有宣通百脉,化腐蚀为神奇之功效。”是震聋发聩的见地。
他治学严谨,在编著本书过程中,虽说是创立了中医证候学的新篇章,却从不树一家之言,自编自圆,而是广征博引。他说,前人已有的东西,我们不要随意更改。前人说了多少,我们引用多少。我们是站在前辈的经验上总结出的新理论,不要胡乱臆测可能有这,可能有哪,画蛇添足,狗续貂尾。让实践来进一步说明问题。于是,可以看到本书中的各个病候中因资料缺少,所列证象中存在有大量的空白。父亲说,一个方名,不是我想叫什么就叫什么,要经得起历史的淘汰。因此,除了是自己独特的、久经考验的发明,如二仙十全汤等二方外,基本没在本书中载入自己命名的方剂。他的医案也是选了又选才载入。
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整理父亲的著述,至今已二十二年了。后来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卫生局领导和市中医院领导的重视,成立了以父亲为首,我们兄妹为成员的医院证候研究室。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自98年开始用电脑编辑至今,已增添到了三台电脑。但我们心中的期待已越来越明确了,《中医证候学》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我们终于完成了前人和现代许多人想完成而又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在我们期待中出版了!
那么我们的《中医证候学》有什么特色,抑或说有什么创造呢?具体说是怎样认识和论述证候的呢?
要改变传统证候的混乱描述,必须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突破,首先发展中医学的分析思维,把常规的以一个“证”为识别单位的习惯认识方法,进一步深入、解析下去,以“证象”为识别单位,以证象的组合与转化为基础,把握动态的病机形态,也就是我们命名的“候”,进一步确诊“候”所在的部位和原因,就确立了疾病的整体:“证”。这是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综合方法。
这就首先要改变证候的组合形式,重新定义“证、候”,仍按传统惯例,以病因、病位、病机为基本内容,即“病因+病位=证,病机+病变层次=候。”
即以证象、候、证三级组合形式。先以临床现象,包括症象、舌象、脉象,按病机形态单位,进行组合称为证象,以反映单位病机为目的。再由几个单位病机即证象,组合成 “候”,以反映复合的病机形态。不同的“候”,组合成一个“证”。“证象”是“证”、“候”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而“候”又是“证”的基本单位。
证候组合形式:症象+脉象+舌象—→证象—→候—→证。
据此,为进行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研究,创立和重新定义了几个概念,以下详述。
1.证象:
证象是证候的外在表象,是由临床现象所组成,包括症象、脉象、舌象三个要素,其中症象不同传统的症状,包含西医学的症状、体征,以及理化检测结果;脉象含手三部九候、趺阳等动脉;舌象含舌质、舌苔。按人体的基本生命物质:气、血、阴、阴及腠理、经络、空窍的病机变化,划分为13个类,76个病机单位,称为证象,命名为单位病机,组合和表述可能发生的所有临床现象,外有临床表象,内合病机形态,便于进行临床分析辨证。
证象是反映单一的病机状态的识别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证候,但是组成证候的基本单位,其中罗列的临床表象,应具有该症象的特异代表性。临床上同一证象在不同时间、不同证候中是不会完全重复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为证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价,即“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证象在一定形式上与前人的症状分类法相似,也与徐迪华所称的“临界状态”相似,但这二者仅是识别症状的方法,未用来作为单位病机的分离,所以不能作为证候的组合单位,而不能进行病机组合,因此不能相提并论。证象体现了症状与证候的有机联系。
证象的优点在于:①性专,代表性强,②便于组合,适用于复杂证候的某一特殊阶段,或诸多症象出现时,应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统等原则(后面将提到),组织新方,形成症——证候——方药的——对应;③便于分解、分析历代方剂,及进行方药的现代化研究,使方药使用,从定性趋于定量,成为规范性、标准化的系统;④更重要的是这一概念的创立,为以同等效价为准则,组建更加专一的症象识别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这无疑是对传统思维的突破,证里分候,候又分解为证象,更是中医学分析思维的发展。因为,证象作为识别单位,可以作为寒、温、时、杂诸辨证体系的基础,是中医学临床的识别元素,而作为单一证象,范围局限而内容有限,也许也有利于生物模型的重复制作,有利于进行实验验证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这一发展就有望在基础层面上解决中医学理论一体化,进一步认识中医学整体,从而发现自我的优势和缺陷,深入探求,清楚该与哪些学科怎么样结合,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医学学术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过程。
2.候:
“候”是复合的病机状态在临床上的具体组合形式,是由多个证象所组成的,即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单位病机所构成。表述上用“病层+病机状态”,如“卫气失宣候”。在其组合形式上,包括三个要素,即主症、副症、宾症。主症即本候主要的常见证象,反映本候的主体病机,在识别本候时,起主导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主诉,或患者自觉的主要痛苦。副症即次要的常见症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症,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说的兼证,有时患者也可能作为主诉提出来。主、次症只是从反映病机的主次而言,并非患者自身感觉的轻重。所谓宾症,是不常见的症象,如宾客的往来,一般来说可有可无。但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却可以“反客为主”,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所以,主、副、宾症象,不同于主、兼、夹症的划分。前者主要着重于病机的组合,而不仅仅从症状上来区分,即使某一主症状未出现,只要这单位病机形成了,便可用药,从而透过现象,抓往本质。用药时,以相应于主、辅、佐、使的配伍组合,从整体上做到系统协同,体现“治病求本”的宗旨。
候,是疾病的动态表现形式,是正邪斗争在气、血、阴、阳等各种有层次标志的基本功能单位(病层)中的矛盾运动。既是独立的复合病机单位,又是组合“证”的基本单位。
候以气、血、阴、阳为纲,再根据其分布浅深和四者相互之间的病变,共分44目,结合30个病机类型,组成322个候,按病变层次浅深程度的顺序,病机轻重,依次排列,构成一个较稳定的分类系统。
3.证:
“证”,是致病因素在病变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卫风热证”。证与候的关系表现在矛盾与同一之间。在正邪斗争中表现为诸多的一致,都是致病因素与机体斗争的表现,但病机之不同于病因与机体这种形式上的对立,是这种邪正斗争的正与邪,分别代表致病因素与病理损害、抵抗力和代偿力的协同,不同点还在于,从局部与整体看,病位与病层,在广泛联系上,病层是整体;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体,而病层只作为这一病位的某一层次,是局部的。相对而言,证是静的,是标志性的;候是动的,是机制性的。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病名与病理机制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也极相似,但有质的不同,但可以从这里沟通,以便于用现代科技揭示证候的本质。证的创立,有利于中医学疾病的现代命名;候的创立,有利于疾病临床分期。
综合整理古今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结合实际,以病因为纲,分为12章,以病位为目,即以脏腑中的心(包络从属)、肝、脾、肺、肾(膀胱从属)、胃、胆、大肠(小肠从属)(三焦分属各脏腑)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为45类,281证,共辖1870候。这样,既反映了候与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表现出其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以及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并为揭示其内在机理提供了方便。
说了半天还没说到具体的证,反正书已出版了,再没必要保密了,现在把一个具体“证候”的写作内容公之于此,供大家斫正:
肺卫风寒证(L01-Z01)(25候)
——风寒证本病
肺卫风寒证,系新感风寒之邪郁于肺卫之分,为风寒证较浅之证候,属于风寒本病。可概分为表证、里证、和表里证三大类型,表证为风寒郁于营卫之分,以具有全身症象,如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等为特征。里证为风寒郁于肺窍,以局部证象如胸闷、咳、喘等为特征;表里证则同时具有上述两型特征,系风寒郁遏清阳之气,而表里同病。在临床上三者可以互相转化,亦即相互传变:表证可以入里,里证亦可出表。然而其病机总属风寒郁滞肺卫,故其治则总当以宣泄肺卫风寒为法。
证候别称:
四时感冒,外感风寒,风伤卫,太阳中风,表虚症,桂枝汤症,太阳表实证,寒伤营,麻黄汤症,风寒两伤营卫,伤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冬月正伤寒,夏令伤寒,暴凉外束,冷伤风,虚人感冒,气虚伤风,劳倦伤风,阳虚伤寒,血虚伤寒,阴虚伤寒,伤寒如疟,伤寒发痉,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营卫失调,阳旦汤症,伤寒失表,失表动血,阴证似阳,血汗,肺气虚脱,风寒犯肺,肺伤风,伤风咳嗽,凉燥犯肺。
病例名称:
【中医】:小伤寒,小伤风,冒风,冒寒,伤寒,正伤寒,重伤风,阴暑,凉燥,感冒流连,虚人伤风,血虚感寒,新产伤寒,伏寒发疟,麻疹初潮,战汗,狂汗,风寒发痉,刚痉,柔痉,急惊风,风水,癃闭,低热,风寒咳嗽,寒喘,肺闭,肺胀,肺气虚脱,风寒头痛,风寒失血,吐涎沫,鼻伤风,脑风,鼻渊,失音,耳聋。
【西医】:感冒,流感,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感冒,感冒咳嗽,夏季热,支气管肺炎,重症小儿肺炎,重症腺病毒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耳咽管炎,卡他性中耳炎。
基本证象:
【阳气不宣】症象:①形凛恶寒,②肢冷。
舌象:①舌淡红,②苔白滑,③舌苔白薄。
脉象:①脉弦、缓弱,②脉浮而微弱,③脉紧,左浮紧有力。
【腠理不宣】症象:①恶风怕风、恶风寒,②肌肤紧缩,皮毛粟起,③微热或不热,④发热无汗,⑤恶寒发热,微汗出。
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润。
脉象:左脉浮弦而缓。
【清空不宣】症象:①头昏,②头痛。
【清窍不宣】症象:①鼻塞声重,②频打喷嚏,时流清涕。
【经气不宣】症象:①头项强痛,项背强  ,②身体酸困,③腰背疼痛,④筋脉不和,⑤手足拘急。
【气机不宣】症象:①胸闷,胸紧,②咳痰不爽,痰多泡沫,③咳嗽痰少。
【气机不降】症象:①咳逆,②气喘痰多,端坐倚息。
证候系统: 详见图6。
表证————本证———风重——轻证——H001卫气失宣候
│           └———寒重——轻证——H005卫阳失宣候
│                    └———重证——H019营气失宣候H007卫阳郁闭候
├———兼夹证————H004卫气虚郁候H010卫阳虚郁候H016营卫虚郁候H199阴血虚郁候
├————转  证————H006卫阳怫郁候
└————变  证————H017营卫失调候
表里证———本证——风重————轻症——H033清气失宣候
│           │     └—————重证——H034清气郁遏候
│           └——寒重————轻证——H056清阳失宣候
│                  └—————重证——H057清阳郁遏候
├————兼夹证——H049清气虚郁候H115气液郁蒸候H076清阳失调候
├————转  证——H059清阳怫郁候H129气血怫郁候H064清阳郁逆候
└————变  证——H069清阳不化候
里证————本证————风重—— 轻证——H226肺气失宣候
│           │             └—— 重证——H227肺失宣降候
│           └—————寒重—— 轻证——H231肺阳失宣候
└—————变证———————————— H228肺气郁闭候
图6肺卫风寒证证候结构图
(一)卫气失宣候(L01-Z01-H001)
——肺卫风寒表证本证(一)
肺卫风寒证?卫气失宣候,为风寒证风邪偏重,最轻浅之证候,常见于风寒疾病初起发病之时,见症以轻微之表证如恶风、头疼、鼻塞、身肢酸困等症象。俞根初所谓:但袭皮毛不入经络。由于邪轻病浅,常可不药自愈;如见于伏气温暑发病初期者,待内热转盛,外寒亦可自然消散。如果用药,切不可投以重剂或峻药,徒伤正气,致生变端。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因其轻而扬之。”以轻宣之剂取胜,是为得法。
通称:四时感冒,小伤寒,鼻伤风,小伤风。
内含病例:[中医]:冒风,冒寒。
[西医]:感冒。
病因病机:肺卫风寒郁遏:四时偶感风寒之气,或因贪凉冒风,风寒袭入肌腠,致卫气失于宣达,因而外则表分不宣,上则空窍不宣,为风寒外感病初起轻浅证候。俞根初所谓:但袭皮毛不入经络。
证象组合:表郁+空窍+经气
主证: 【腠理不宣】症象:①恶风怕风,②肌肤紧缩,皮毛粟起,③微热或不热。
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润。
脉象:左脉浮弦而缓。
副证: 【清空不宣】症象:①头昏,②头痛。
宾证: 【清窍不宣】症象:①鼻塞声重,②频打喷嚏,时流清涕。
【经气不宣】症象:①身体酸困。
治则:卫气失宣候,系风寒初袭皮毛肌表,常视为邪轻病浅,俞根初主张按《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因其轻而扬之。”宜辛散轻扬法疏达皮毛,不必用重剂发散,以发汗过多,损伤阳气,或耗伤津液,只用轻剂宣散,取微微汗出即可。”民间食疗:葱姜煮面、胡椒面、紫苏面等等热服,加上温覆取微汗可解。如红糖热汤、热粥或热浴等民间取汗法,亦可获效。
方症:葱豉汤证:①《肘后方》方。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或微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苔薄白,脉浮。详见本候论著摘要(以下简称:论著)。
葱白四寸,豆豉一升。水煎服。
②《类证活人书》方。治伤寒初起,头项腰背痛,恶寒,无汗,脉紧。
葱白十五茎,豆豉一合,麻黄四分,葛根八分。水煎服。
摘录:
1.论著:俞根初:小伤寒,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
①四时偶感寒气,或因贪凉冒风,肌肤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鼻塞声重,频打喷嚏,清涕时流,身不发热,故无传变,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润,脉右浮左弦,按之缓,《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轻而扬之,宜辛散轻扬法,疏达皮毛,葱豉汤(组方见本候方症项内,以下简称方症)主之。”
②寒邪冒于躯壳之外,而未传经入里也,病机轻浅,倘调护得当,常可不治而愈(《通俗伤寒论》)。
2.病案
⑴雷逸仙治刘右,经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今忽受洒淅恶风,头疼咳嗽,是风邪初客于肺表也。当用轻疏之剂以透皮毛,遮不致误:淡豆豉9g,荆芥穗、薄荷叶、苦桔梗、衢橘红、蝉衣各3g,紫苏叶2.4g,冬前胡4.5g,加葱叶7茎为引(《逸仙医案》)。
⑵雷逸仙治陈左,沐雨栉风,途中劳顿,偶然微冒,即喷嚏头疼,鼻流清涕,脉浮略数,当用微辛疏透,以茶调散增减治之:川芎、薄荷叶、荆芥穗、苏梗、橘红、白芷、省头草各3g,甘草2.4g,加细茶叶1撮为引(《逸仙医案》)。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第一节 证的含义
第二节 证的内容
第三节 证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证的结构
第五节 证的命名
第六节 证的分类
第七节 证的内涵和外延
第八节 证的传变
一、病位层次上的传变
二、病因之间的传变
三、邪正之间的演变
第九节 证的诊断
一、辨证求因
二、审因定位: (一)风证 (二)寒证 (三)暑证 (四)湿证 (五)燥证(六)火证(七)气郁证 (八)痰证 (九)饮证 (十)食滞证(虫滞 (十一)瘀血证 (十二)虚证
第十节 证的论治
第二章 风证门(19证152候)
第一节 风寒证类(L01)(7证59候)
一、肺卫风寒证(L01-Z01)(25候)(一)卫气失宣候 (二)卫阳失宣候 (三)营气失宣候 (四)下阳郁闭候 ……
第三章 寒证门(15证112候)
第四章 暑证门(7证67候)
第五章 湿证门(25证250候)
第六章 燥证门(17证119候)
第七章 火证(热证)门(60证313候)
第八章 气证门(24证98候)
第九章 瘀证门(22证126候)
第十章 痰证门(27证159候)
第十一章 饮证门(21证103候)
第十二章 食证门(10证64候)
第十三章 虚证门(44证307候)
附录一:75证象一览表
附录二:322病候一览表
参考书目
我们的著作或说我们的思路会对中医学产生什么作用吗,会被同仁们承认吗?
我想是肯定的!但需时日。
因为中医学是实践科学,而不是实验科学,生命科学的实践存在许多变化或说影响因素,它的内容的映证需要漫长的时间。
据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书于战国,又说成书于汉代。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成书于汉末,当时并没有流传开,经过南北朝的流失,到唐朝才被王焘重新整理成书,到宋朝才被中医界承认为经典。
中医学理论不比《本草纲目》单纯论述药物,容易获得公认。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支撑着中医时病学的半边河山,伤寒派与温病派争斗了近三百年,温病学才与伤寒学同时进入了中医的大学课堂。
或许我们的思想被中医学术界接纳不需要有三百年,因为有西医学作为参照物存在,现代医学的相关科学比较发达,现代的信息交流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还有一个海外中医学术世界存在,我想情况就会不同了。
或许至少要30年,也许到那时我父亲已经快100岁了,我可能还存在。
我希望看到这一天!
==========================================================================================
谢谢研习捧场!我弄一篇你指点一下!
(二)卫阳失宣候(L01-Z01-H005)
——肺卫风寒表证本证(二)
肺卫风寒证·卫阳失宣候,为风寒郁遏肺卫,寒邪偏重之轻证,但较卫气失宣候略为深重,系外感风寒初起常见之候。即《伤寒论》所称太阳风伤卫、太阳中风症,又因以桂枝汤为主方,因而通称桂枝汤症,本属表寒实之证。由于素来医家以其汗出、脉缓弱等,而称为表虚证。其原由是以太阳伤寒,寒伤营之无汗、脉浮紧之麻黄汤症为表实证,相对而言,其实两者均为表寒邪实之证候,并非临床通称之营卫虚弱表虚之证。虚则当补,表虚证自当补虚固表,而本证当如仲景所示:可发汗,当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实可知。
通称:外感风寒,风伤卫,太阳中风,表虚症,桂枝汤症。
内含病例:[中医]:伤寒。
[西医]:感冒。
病因病机:肺卫风寒郁遏。俞根初曰:脱衣易服,骤感冷风,风寒之邪外感,郁于肌表,卫分阳气不得宣发于腠理、空窍,通达经脉,而成表寒实证。
证象组合:表郁+阳郁
主症: 【阳气不宣】症象:①形凛恶寒,②肢冷,③胸闷,欲呕。
舌象:①舌淡红,苔白滑,②舌苔白薄。
脉象:①脉弦缓弱,②脉浮而微弱,③脉浮数弛缓无力(弱),④脉微略数。
【腠理不宣】症象:①恶风寒,②发热无汗,③恶寒发热,微汗出。
脉象:脉浮。
副症: 【清空不宣】症象:①头痛。
宾症: 【清窍不宣】症象:①鼻塞流涕,②鼻鸣。
【经气不宣】症象:①项背强 ,②身痛骨节疼痛。
治则:风寒初袭于表,卫阳郁遏,治法当宣通卫阳,疏散风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则外而腠理经气,上而清窍清空,宣行自如矣。
方症:
1.桂枝汤证:张仲景方。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后避风,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2.桂枝加葛根汤证:张仲景方。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者。详见论著⑴。
葛根四两,麻黄、生姜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
摘录:
1.论著
⑴张仲景:太阳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组方见方症)主之(《伤寒论》14条)。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伤寒论》16条)。
⑵俞根初:脱衣易服,骤感冷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两手微冷,鼻鸣干呕,脉浮缓而弱,舌白滑,先用桂枝汤加杏仁:桂枝2.4g,杏仁9g,炙甘草、生姜、白芍各2.1g,大枣2枚,服后,呷热粥1杯,继用葱豉汤加白蔻仁通鼻窍,以止其鸣,宣肺气以平其呕。鲜葱白1枚,淡豆豉6g,生姜1.5g,白蔻仁末1.2g(《通俗伤寒论》)。
2.病案
⑴程祖培:兹选录桂枝汤加味治疗中风证一例。患者李姓,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白薄,脉微略数,重按无力。处方:桂枝、白芍、清半夏各9g,生姜、炙甘草各6g,红枣4枚。1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处方:前方减清半夏,加麦芽9g,1剂而愈(《广东医学》1964.(5):21)。
⑵许叔微:桂枝加葛根汤医案:庚戍,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2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桂枝加葛根汤,按宋本《伤寒论》次序为太阳上篇第三方——编者注)乎?曰: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按:宋本《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中,有麻黄三两,方后注云:“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⑶万友生:至于太阳病表虚证的缓脉,我认为只能从脉形弛缓无力去理解,并应与太阳病表实证的脉形紧张有力的紧脉相对照。必须指出,太阳病表证发热的脉息,应该是比较快,而不应该是比较慢的。所以太阳病篇明文提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因此,太阳病篇“名为中风”的“发热汗出恶风”的“脉缓”,“从其脉缓”与“发热”同时并见来看,显然不能从脉息缓慢去理解。个人临床体会,太阳病表寒虚证,发热恶风寒的脉象大都是浮数弛缓无力(弱)的。如我弟妇程风兰,产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呕吐嗳腐不思食,投以桂枝汤2剂而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证候学
巧用小青龙汤治哮喘一得
麻黄汤,中医方剂名,转载棨
方剂学 17讲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
麻黄汤组成配方,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方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