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少孩子和父母相爱相杀,只因缺少了这样东西
1

刚学心理学的时候,我从一个咨询师那里听到了一个词:界限。

这个词一下子戳中了我。我好像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之所以在关系中有很多痛苦,就是因为缺乏界限感,总是试图越界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让别人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

如果人与人之间界限清晰,就像画一道楚河汉界,分清楚哪些是你的事,哪些是我的事,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彼此不越界,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缠、控制了。

多简单!我如获至宝。

明白了就去做,我开始注意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的界限。

比如我和妈妈的相处。

放假回老家,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念叨:

洗了头要把头发吹干再睡觉,不然湿气就会进身体里。

你得多吃点肉,营养要全面。

你这件衣服太素了,得穿得鲜亮一点。

……

以往,我会敷衍地回答:“知道了,知道了。”

说得多了,就有些烦躁:“哎呀,你别管我了。”

总是这样,每次回老家小住,彼此的新鲜劲过去,超不过三天,母女俩总会发生一些小摩擦。

这次,我决定把“界限”用起来。

妈妈一念叨我,我就掌心向外一竖,冲妈妈做个“停”的动作:这是我的事,你不用管了。

我的反应出乎妈妈的意料,她一愣,不再说话了。

我一看,效果挺好,于是每当妈妈又要念叨我的时候,我就把手一竖,示意她不要管我。

虽然看到妈妈面有不悦,但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磨合一段时间,妈妈就有界限的意识了,就不会再干涉我了。

结果,第三天,当我又一次对妈妈喊停的时候,妈妈一下子爆发了:行,我什么都不管你了!你爱怎样怎样!

看到妈妈愤怒又有些受伤的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

不是要维护自己的界限吗?我这样做了,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善,反而还让妈妈有受伤的感觉呢?

我一再地拒绝妈妈的关心,把我的事、你的事分得清清楚楚,是不是有点冷漠呢?

要做到有界限感,是不是会变成别人眼里的不近人情呢?

我开始对“界限”这个词有了疑惑。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家人之间,本来就是有很多犬牙交错的融合,也有很多模糊的边界,怎么可能像楚河汉界般泾渭分明?

拒绝别人干涉,其实也拒绝了对方的爱和关心,同时,也隐含了对对方的指责——你这么做不对。

当对方感受到你的拒绝和指责,这段关系怎么可能会和谐流畅?

保持界限,尤其是和家人的界限,从道理上讲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好像行不通。

2

这个疑问我一直装在心里,时不时拿来琢磨琢磨。

这些年,随着不断成长,我对“界限”这个词慢慢有了一个更圆融、更通达的理解。

我觉得,所谓界限,不是简单地在事上划清界限——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而是,在一件事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彼此的模式和功课。

比如妈妈念叨我这件事。

以前,我只看到妈妈管得太多,让我很烦躁。

后来,我会看到,妈妈念叨的背后,是她对女儿的关心和爱,她希望我更健康、生活得更好。

但她表达爱的方式,因为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局限,决定了她选择用一边念叨一边付出的方式来表达。这已经成为了她的模式。

而且,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这个“好”,也是她理解的“好”,比如衣服要穿鲜亮的,要多吃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特定的视角,也都有习惯的表达方式,当我看到了唠叨背后的爱,看到了妈妈的局限和视角,我就有了一份理解,还有感恩。

就像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同时,在这件事情上,我也看到了自己。

为什么当妈妈念叨我时,我会那么烦躁呢?

因为我感觉自己的意愿被干涉,希望能有更多自己做主的空间。 

那么,如何表达、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我的功课。

对这件事,你选择了这样来处理,我选择了这样来回应,背后都有各自的模式和投射。

看清楚各自的模式和投射,把各自的功课领回去,这个关系就会变得清爽,不会陷入相爱相杀、纠缠不清的状态了。

我想,这是更高级、更深刻的界限。 

3

意识到这种更深刻的界限,会让我们更平和地面对彼此,也会在关系里更自在。

一位朋友对此深有体会。

她的爸爸脾气有些暴躁,说话很冲,让她总是很受伤。

与父亲的关系,是她开始自我成长的契机。她学了很多身心灵的课程,知道了要用爱去温暖对方。

可是,每当她对爸爸很温情地表达这些,爸爸不仅不回应,还一脸不以为然,常常让她一秒破功。

她又沮丧又愤怒:我都改变这么多了,你怎么还是老样子?就没有一点点变化?

后来,她才意识到:

我改变了,你就要改变;我的改变,是为了最终改变你——

这些想法,本质上还是想改变、控制别人,还是想让对方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以至于各种纠缠。

看上去自己改变了,但因为发心不纯,其实还是没有界限。

当她领悟到这一点,她才开始真正地明晰与父亲的界限,开始真正地改变。

有一次,她看到爸爸正在修理一把椅子,看上去很费劲。

她说:爸爸,我来帮你吧。

没想到,爸爸劈头盖脸地来了一句:不用你管,我没你那么笨!

如果在以前,听到爸爸这么说,她会感到非常愤怒和委屈,会本能地反击。

现在,她清楚地看到,爸爸的回应里,有他自己的投射。

他认为,别人的帮助就是在提醒自己的无能。

而且,他也习惯了用怼人的方式回应别人——这已经成为他的模式。

只有这么做,他才感觉舒服自在。

看清了这些,她就不觉得愤怒和受伤了——因为这些,都是爸爸自己的事啊。

而她要做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情绪波动缘何而起,同时,选择她认为合适的回应方式,比如淡淡一笑,不去在意,比如,用父亲习惯的方式怼回去。

看到自己的功课,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这才是自己的事。

自从修炼出这样的“界限感”,她对和爸爸的关系有了更多的释然。

4

有句话很流行: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很多人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就会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都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对,才导致我今天的种种不如意。

也由此,对父母有了一份怨和恨,对父母的控制、干涉和指责分外敏感——再也不要你们管我!

“界限”这个词,正好可以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其实,这反而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因为看似决绝、抗拒的姿态背后,还是一个小孩子心态——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乞求对方不要再来伤害自己,责任还是在对方那里。

这样理解“界限”,是肤浅的、简单粗暴的。

真正的界限,是发生在成年人之间的。

因为成年人的标志之一,是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为自己负责。

负责,是厘清界限的前提。

我看到你的投射,也看到我的投射;

你对你的功课负责,我对我的功课负责。

各自领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如此,就会显露出一条清晰的界限。

这样的界限感,能帮助我们跳出人与人的对抗,跳出具体事的局限,升到更高的维度,看到关系中的人,让彼此的关系更具有成长性。

这样的界限感,不仅适用于和父母的关系,也是所有关系的良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识课】好关系营造好氛围 好氛围成就好家教
女儿20岁还和爸爸嘴对嘴亲?这些亲情“界限”爸爸要清楚,别大意
父母吵架,不该把孩子推向绝路
你不需要做个好人
嫁人一定要看婆婆:结婚前的3个真相你必须明白
金晨拒接父亲电话,屏蔽朋友圈:个人边界被侵犯时,如何好好说“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