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些孩子能搞定难题?
高中数学挺难的。
但总有些孩子在考试中能够把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题目给做出来。
为什么?
很多孩子与家长想要去搞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如果你去问这些学霸,他们会说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回归课本、多刷题、多总结,题目就自然而然会做了。
好像回答了你,好像有没有回答,都是些自媒体、老师反复说的老生常谈而已。

于是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学霸在藏私,一定有什么真经他们藏着密不外传。
但其实琢磨一下,人家已经都上了大学了,目标是星辰大海,谁还为这点经验藏着掖着呢。
所以大概率就是实话喽!
但为什么明明是人家的经验却不好实践呢?

因为人家做到的,你可能没有真的做到。
其实,能够搞定难题的学霸也不时只有一种类型。
有一种孩子,是真的聪明。

难题为什么叫难题?
要么是过于抽象,以至于你读不懂条件,完全无从下手;
要么是条件过于庞杂,关键点隐藏的足够深,你发现不了;
要么是思考链条过长,让你做着做着就无以为继;
要么是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过于隐晦,你建立不起来联系;
要么是有高阶知识背景,你站的不够高看不到;
......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这就是题目之所以难,但有些孩子的确是抽象能力比较强、计算能力强、思维敏捷、洞察力强、有足够的高度,可以轻易看懂题目、理解提议、找到关系、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来。
有这样的孩子存在的。
所以你看有些清北生做经验分享,说的是平平淡淡;或者有些孩子给你讲题,会说觉得应该是这样做.....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的确就是如此啊。

所以吧,有时候你说什么老师才是最好的呢,名校毕业当然很棒,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共情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明白他们在学习、做题时面对的困难是什么,要能够把知识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给讲出来,这也许更重要。
这一段是题外话。

还有一种孩子是见得多、做的多、积累的多,基础打的牢固。
我见过不少孩子,是真心喜欢学习数学。
不一定是那种“我将来一定要从事数学”的喜欢,也可能是比较擅长,总之是有不少孩子平时以刷题、自学数学为乐。
这一批孩子不见得很聪明(但绝对不是笨孩子),但是有热情,愿意去钻研数学,虽然禀赋和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有差距,但是因为见得题目足够多,做的足够多,那么就很少会有绝对意义上的生题,更多的是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变化。
那么此时他们面对问题时是有思路的。
同时,大量的练习会磨炼他们的计算能力、积累的经验会让他们面对一些典型问题时能够快速的得到结论,不断的解题、分析、模仿,慢慢的在做题时会总结出解题思想与模板。

其实我们会发现,通过这样的不断修炼,后一种孩子其实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逼近前一种孩子的状态,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我们学习不单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让自己不断变得优秀。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某些孩子有一种倾向——号称是追求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在B站上找各种所谓的秒杀解题技巧,做一些华而不实的笔记、错题本,追求形式主义,鄙视刷题,鄙视埋头苦读,这实际上是给偷懒找借口。
固然盲目刷题不可取,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想成为学霸,数学不靠刷题是无法提高的,这句话说出来可能会被喷,但事实就是如此——所有的学习类项目,凡是学习技术的,除非你是天才,否则都需要反复、刻意的练习,概莫能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聊刻意练习。


我对于刻意练习的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在我看来,刻意练习是通往学霸之路的一条途径。
在此就与大家分享下我在看本书时的一些体会。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都不会有什么进步。
学习何尝不是这样,比如数学解题,当我们做基础题做到一定的熟练度,准确度之后,再重复进行同样的练习,丝毫没有用处。
只有刻意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去挑战更有难度的题目,才能让自己进步。

这个过程很难,甚至是反人性的。
比如我让孩子写小练笔,尝试将个人的感情融入的风景描写中,他感到很为难,甚至会打退堂鼓因为这样做比单纯的写景难的多,他写起来费劲。
人其实天生是想安逸的,谁愿意没事给自己找挑战呢?
但是进步过程必须经历这个,这是其一。

另一点就是越是看似平稳的,实际上越不平稳。
长期沉溺于舒适区内,刷着自己早已经会做的题目,一旦考试整体难度变高了呢?

当然辩证的看,如果你的熟练度还不够就贸贸然向上冲击,可以有所进步,但第一基础不牢,第二效率也比较低。

那么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掌握牢固可以再向上挑战呢?
其实很简单,一是老师指导给建议,一是自己通过限时测试看正确率是否达标。
我个人建议最好还是有老师指导,这样更好一些。
因为老师经验比较丰富,对课程了解的比较清楚,对学生的情况看的比较清楚,给出的建议可能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这些事物,在无法创建心理表征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随机或令人困惑的。
总结、归纳、概括、抽象,不管是什么科目、什么课程、什么题目,始终试图去整理总结出规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题目,学会一个又一个零散的知识点。
这是学霸和学酥很重要的区别之一。

何为学酥,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大风一阵刮过,题目难一点,变化多一点,思考深度高一点,综合性强一点,可能就东倒西歪。

还是拿数学做例子,千变万化的题目,看上去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其背后可能都有着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一种又一种思想作为串起他们的线索。
就比如单调性,就可以串起解不等式、比较大小、求最值等题目,因为这些题目都和不等关系有关。
是的,一开始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看到题目就一目了然,把各种题目分门别类串联起来,概括总结出规律。
但问题是,你是否尝试着这样做了?

这的确很难,并不是非常容易,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到,但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你做一道题琢磨一下,再做一道题再琢磨一下,两道题在一起比较一下......
总结整理的越多,你的知识网络越大,新的知识、题目纳入的效率也会越快。

如果知识不能构成网络,不能系统化,是不是地球就不转了呢,是不是就不能考试了呢?
不是。
只不过相比之下,你再做题的时候思路会简单一些,面对变化,转换思考的时候回慢一些,调动知识的速度会慢一些,对题目、知识的理解会肤浅一些,如此而已。

其实我理解的刻意练习,就是在科学的不断挑战自己的上限,你得让自己不舒服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刷题有效,那就可以用。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
哪怕是自学,如果有一位好的老师在旁指导,一对一的根据孩子情况作出指导,给出建议,对孩子的进步非常有帮助。
为什么在鸡娃圈里有这么一种观点——爸爸鸡的娃总是比较好一些。
也许这是刻板印象,我见过很多妈妈,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棒。
但某种意义上道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现实——爸爸们相对而言,对于理科、文史知识掌握的更多一些,在指导的时候有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持。

现实是好老师难找,想让老师一对一指导也很难。
所以必须指望孩子自身还有家长的指导辅助,我的很多文章与其说是给孩子写的,倒不如是给家长朋友们写的。
即使如此,我也建议家长朋友们,即使你的孩子自学能力很强,很聪明,最好也能隔三差五找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一下,也许不需要无微不至的指导,但对于一些积累问题的解惑,对于一些学习方向的点拨,对于一些规律经验的传授,都可以帮助孩子节约大量的时间。
毕竟术业有专攻,老师是专门吃这门饭的,每天接触的教育资讯、考试信息,对课程的认知、教材的把握、考试的变化趋势的了解,不是整天奔忙的家长可以比拟的。
有时候,老师一句话就能帮家长解决很长时间的困扰

当然,老师也要适合,你找一所名校的老师辅导自己的渣娃,他也许根本就get不到孩子的痛点。
同样的,你找一所普通学校的老师去指导自己的天牛娃,可能他还没有娃懂得多。
当然,孩子越是优秀,老师越难找,但一旦找到,作用也是非常明显。

另一点,这里所说的导师我认为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同学。
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优秀同学彼此之间互相的切磋琢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对孩子的益处要高于老师。

你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创建心理表征;只有通过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创建心理表征。
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怕失败,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失败也是可以促进脑神经的发展的
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先从失败的尝试开始,选择一条思路、失败、调整思路、改换新的路径、比之前走得远一些、在失败、再总结前面的失败过程、吸取经验、或者再次同样的思路攻关、或者再次更换思路。
很多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不尽如人意中,慢慢的会积累起经验和能力。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不要紧,只要是在进步就好,只要明白了原因,解决了问题就好。
这是我们要提倡的考试理念和学习理念,学习一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大部分的工作,学习,任务,都是没有捷径的,再聪明的人,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努力去达到目标,天才人物不是不存在,但更多的成功者都是普通人,可能学习能力挺强,但也是普通人的范畴。
天生的学霸固然令人艳羡,但对于我们等普通人而言,后天努力进而达到同样的境地,才是值得令人钦佩的。

人生是场马拉松比赛,别人可能比你先跑了二三百米,但你依靠着耐力、执着、坚持、积累带来的能力提升,也会跑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远。
也许你在重点的时候会看到一位选手在飞驰,他在之前几十公里中可能一直在步履蹒跚的坚持。
就像我们总是感叹有些高中生理解能力怎么那么强,文笔怎么那么好,却忽略了,也许这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经过艰辛的后天努力才达到的。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远远达不到比拼天赋的地步。

当然努力也是一个很讲究的名词,你到底会不会努力呢?
你是真的在努力还是在假努力?
你是偷懒的努力还是在积极主动的努力?
这也是我们需要判断的一个问题,但不是本文要探究的内容了。

这篇文章我不太好定义,从做难题到刻意练习,好像主题有些散,但其实说的是一件事。
你猜是啥?
欢迎在留言区里交流。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数人不知道的提分秘诀!尖子生都是这样做的!
从小培养孩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就会轻松
别让“伪勤奋”毁了孩子的学习:有这 4 个迹象要引起重视
初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清华爸变身游戏大王,“引诱”孩子狂热爱上语数外
考试前看看,至少提高20分:正确使用错题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