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

我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

 

七月,三味书屋景区。这里原是寿家老台门。

绍兴所谓的老台门,就是老宅子的意思。虽然是第一次来到三味书屋,但因为幼时读过的一篇文章,我和它其实已经相识了许多个年头。

大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本上曾有一篇短文,说的是鲁迅小时候因迟到被塾师批评,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自警。记忆里,文中有一幅插图,绘的是童年鲁迅读书的所在,正中是“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有一幅画。

关于这幅画的记忆,我一直有些不确定。因为它和后来初中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插图有所不同,区别是画中的梅花鹿。记忆里,我幼年所见的小学课本插图里,是一只小梅花鹿作腾空飞跃状;而初中课文的插图,则恰如鲁迅先生所述,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因此,我便怀疑当年的小学课本中,也许原本就不曾有过那幅插图。它只是年幼的我,根据文中描写所想象出的一个画面,被错误地固化在记忆里。然而,尽管小学时那篇短文的内容早已记不真切,但这古松小鹿的印象却很“顽固”,以至于一直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今天,终于见到了现实中的三味书屋。

总体来说,它与我想象中的基本一致。只是屋舍有些不够宽敞,又因为古老而显得陈旧。由于游人禁入,我只能站在门口,远观那张陈列一隅的刻着“早”字的课桌,还有伏鹿寿松图。

这幅图上,的确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由于这鹿的头部被画得有些小,也就更加衬托了它的肥大。并且因为看上去细眉长眼,颇有些狡黠的样子,竟全无古意。不知是否后人补画,抑或民间画作,终究难达丹青臻境。

伏鹿寿松图下的条案上,展有塾师寿镜吾老先生的照片,风骨峭峻。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描写他吟哦时的神态:“'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至于课桌上的“早”字,门口也有照片展示,可以看得真切。由此我想起一个存了多年的疑问:如果换作我在课桌上刻字,是不是要被老师批评呢?因为自觉这个问题有些刁钻,所以从来没敢说出口。此时,恰逢一群小学生过来参观,导游便给他们讲鲁迅先生刻字的故事,并且说——这课桌是先生家自备的。原来如此,我多年来关于鲁迅先生刻字是否属“破坏公物”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驻足三味书屋,流连玩味了许久。时间所限,最终我还是随着熙熙攘攘的游人出来,总觉得自己像是浮掠而过,怀疑也许错过了哪些重要细节。

出寿家老台门,过河西行不远,路北便是鲁迅先生的故居——周家新台门。新台门,自然是相对于老台门而言。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父及其前几辈人居住的老宅,新台门则是包括其父在内后辈人的居所,鲁迅就出生在这里。

周家新台门曾经规模很大,现仅存两进院落。随着游览的人流,我陆续参观了鲁迅祖母、母亲的卧房,以及鲁迅出生的房间等。而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位于后进院之外的百草园。

自少年时代第一次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关于百草园的描写,就宛若一幅生动的画图,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也竟然像是曾经身临其境: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于是,我便根据这些熟稔的描写,逐一对号今天的景物。它们似乎都还在,但又确乎并非当年故物。

碧绿的菜畦——脑海里,那片阳光下,深绿色叶片闪着光泽的菜地,今天分明而具体地满铺着南瓜的藤蔓;叶子没有光泽,并且菜地也没有脑海中的辽阔。光滑的石井栏——幼年鲁迅曾调皮地从上面跳下来,也许就是因这危险的行为,家人才会把他送去学堂;现实的石井栏却显得很矮小,应该不至摔伤人吧,也许那只是对孩子而言。高大的皂荚树——它矗立在那里,然而标牌上注明了实情,这是颇费一番周折,征集移栽来的。至于桑葚和黄蜂,我没有找见,但鸣蝉的确是有,并且“长吟”得有些吵,相较于鲁迅先生所描述过的蝉“祖”,它们应该是玄之再玄的孙辈了吧。

我想,人们对所钟爱的事物的记忆,总是要比现实更美好。鲁迅先生回顾孩提时代的百草园,把美好的记忆赋诸文字。我在多年前读到先生的作品,基于想象把它的描述还原成画面,存入自己的记忆,并且在其后的岁月里,不断地拿来欣赏玩味。这恰如人们对于喜爱之物的把玩,经由时间与记忆的无数次加工润色,其美好的晕彩便与日俱增。今天,当我又一次从记忆里提取他们,并且拿来与现实对照,落差的存在是必然的。

然而,我并未因此心生缺憾,反倒是增添了亲临实境的满足和成就感。并且现实中的它们也依旧美好,因为这里,是先生笔下美妙文字的本根所在。

要说遗憾也有,那就是没有见到木莲和覆盆子。覆盆子我是吃过的,木莲却从未曾见,于是就去网络上搜索。原来,所谓木莲只是本地人的俗称,实际应该叫薜荔。毛主席曾有“千村薜荔人遗矢”的诗句,说的就是这种藤本植物。真正的木莲则是另一种乔木。

虽然百草园里已没有木莲,但在附近的小吃店,我却有幸尝到了木莲豆腐。这是一种剔透晶莹的凝脂一般的小吃,据说是用木莲果实揉压出的果胶做成。它除了人工添加的蔗糖甜味,几乎没有任何味道。酷暑三伏,口噙一匙木莲豆腐,会立得一缕奢侈的清爽。

这个午后,静立在百草园的一隅。我又一次回看记忆深处:光滑的石井栏浸着水渍,阳光下的菜畦碧绿且辽阔,园子尽头的泥墙上附生着木莲和覆盆子,高大的皂荚树郁郁葱葱。忽地,一只云雀鸣叫着,从茂密的枝叶间冲向云霄。

这才是深印在心底,附生于记忆,与我童年不可分割的那个百草园。它属于鲁迅先生,也属于我。

2021.8.10初稿

2022.2.5调整






    作者青成,一九七〇年生,河北省阜城县人。幼年迁居济南市,后就读于济南一中、济南大学。现就职于某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立志学理工为业,自习文学。高中时代至今,三十余年笔耕不辍,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散见报刊、网络。诗歌早期主要为现代诗,近年多作旧体。青成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会员。

2018年,作者诗文集《青的守望》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自选诗歌、散文集,计28万字。全书收录原创诗歌319首,散文及短篇小说64篇,为自1990-2017年间,作者创作作品的精选

 《青的守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4篇)
008《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梓涓与您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五
充满童趣的精神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