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要有独立的本土学脉,建立独立的学术系统





北大陈平原教授近日撰文指出,当下中国大学严重受制于权力、金钱与传媒,再加上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马首是瞻,所谓“学术独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句话被媒体单独摘出来,容易引起两种人的误解。一种是学术民族主义者,没搞清楚陈教授在说什么就跟着起哄:批得好,中国人就是崇洋媚外。另一种则是向来对国内学术瞧不上的人,如果不仔细看陈教授的文章,估计只会嗤之以鼻:唯哈佛、剑桥马首是瞻又如何?我国学术本来就比人家差远了,还不该虚心点儿向人家学习吗?


中国留学的风气不可谓不盛,现在不仅研究生出国,甚至本科生、高中生出国都很常见。与此相对的是国内大学的学术地位,基本上全面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笑称北大清华的本科几乎成了“留学预科班”。学生读得最多的似乎是英语书,各类英语培训班长盛不衰。有些学生刚上大一,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大学知识,就开始琢磨上什么英语班,如何出国。那么,对那些旨在求学问的留学生来说,是否出国念的博士一定比国内博士含金量高,是否国外大学得来的学问一定比国内大学的学问高明?这就是陈平原教授在文章中所愤愤不平的问题。


以陈教授的水平,他培养的博士也许不会比国外汉学系培养的海归差。以北大中文系的水准,他们或许可以认为自己培养的博士才是汉语言研究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博士。但坦白说,整体而言,正儿八经在国外一流大学留学得来的学问,要比在国内得到的某些博士硕士文凭含金量高得多。这几乎是中国学界公认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如陈教授所说,现状的确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现状就放弃中国学术自身独立进取的努力,甚至自甘沦落,对于某些本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全部抹杀,对于中国本土学问的努力整体忽视。长此下去,中国学术界岂不是将陷入长久的恶性循环,甚至今后要全部依赖国外学术界的营养供给了么?从学问本身的性质来看,无论哪个国家,真正的学问一定有着深厚的本土学脉滋养,尤其是人文学科。试问,一个美国汉学家可以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但能够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么?我最近读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深感王国维所说的“隔”。史景迁学问虽大,但让他去理解一个经历过繁华靡丽又经历过家破国亡的明末遗民的精神世界,确实有点难为他。有很多文化的意味,或许只有中国人自己能懂。


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国外科学、先进的学术系统,但最终之目的应当是建立我国自己的独立学术。这个道理60多年前胡适先生就说过了,中国大学要能自己培养各专业的博士,不一定非出去留学不可,“今日为了要提倡独立的科学研究,为了要提高各大学研究的尊严,为了要减少出洋镀金的社会心理,都不可不修正学位授予法,让国内有资格的大学自己担负授予博士学位的责任”。这就是要建立中国大学的本土学脉。比如,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这些学问当然有普适的地方,但如果要对中国有影响就需要真正本土化,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民国时期,一大批留洋归来的学人做的正是将国外学问本土化的努力,比如社会学的潘光旦、费孝通,经济史学的梁方仲。事实上,不少学科的中国本土学脉都要追踪至民国时期。今天,我们仍需要传承老一辈学人的学脉,建立独立的学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学术自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丘成桐全职回归清华:兴中国基础之学问
穿越古今聊教育
“孙夹史”与“清垂大学”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陈寅恪 ——教授之教授
我说张隆溪||韩晗:超越差异,跨界求同————记张隆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