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为何爱建高楼
从19世纪欧美开始的“高楼情结”
早在19世纪,美国芝加哥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高楼。当时因为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来的,很容易着火。1871年10月8日,一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把市区8平方千米的地区统统烧毁,伤亡惨重,烧掉了城市中心。在这种情况下,重建时建设了第一批高楼,原因是重建时间要求短,建筑量又大。地价贵也是一个原因。从1910年美国第一栋50层的摩天大楼开始,摩天大楼除了成为世界顶级建筑师展示才华和追逐的目标以外,也是人类财富、权力和力量的象征。[详细]
土地日益成为城市稀缺资源
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高楼大厦与土地供给及社会经济总量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造成有些城市该种资源特别稀缺,这是产生高楼大厦的主要原因。比如香港,要解决经济、人口规模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确实需要高楼大厦。[详细]
【延伸阅读】摩天大楼简史
自诞生之日起,摩天大楼就被负载了太多的含义,它是城市的名片,是国家的荣耀,更是伟大的艺术品。然而在经济学家看来,摩天大楼终究是经济的附属品,在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背后是经济力量,尤其是金融力量的蓬勃动力。[详细]
武汉绿地中心606米大楼还将加高
发展中国家渴望通过高楼展示经济实力
中国,经历30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城市荣誉感也在迅速“膨胀”,高层建筑被赋予经济实力的“标识功能”,自然而然成为城市最外显、最质朴的“代言”。现在,中国似乎想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表明自己正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超级摩天大楼,使得它们能够在地图上崛起。它们希望向发达国家显示它们已经赶上来了,它们现在也同样拥有修建摩天大楼的财力和技术。”美国芝加哥高楼和城市生活环境委员会负责人安东尼-伍德一针见血指出。[详细]
地方政府:政绩冲动
地方领导人都有自己的任期,有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要求,而体现政绩的最快的方法就是打造城市新亮“点”,于是上一任领导可能在城市东边搞个规划蓝图,下一任领导可能在城市西边再搞一个。在这种过分追求局部优先发展的惯性思维和追求政绩的行政力量支配下,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景象常常让人哭笑不得。[详细]
开发商:利润诱惑
商业价值的诱惑、对高售价、高租金回报的期望,直接促成了开发商的原始动力。据了解,地标建筑往往会得到高出同一地区其他项目20%至30%的租金和售价,更会带动项目中的其他业态的升值。[详细]
比如郑州的绿地广场,楼高280米,由绿地集团于2005年接手,意欲打造中原第一高楼。郑州市政府对此项目异常重视,给予绿地多项优惠。包括土地出让金等值金额奖励性补助,建成营业之日起5至8年内所交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等值金额奖励性补助等。[详细]
楼管理费用是建设投资3倍
摩天大楼的后期维护成本远远大于建设投资的成本。一般而言,超过300米,摩天大楼就失去了因集约用地换来的经济价值。高420米的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造价为2万元,建设总投资50亿元;而日常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天就需100万元人民币。如果以65年的大厦使用寿命计算,管理费用大约是建设投资的3倍。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是根本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的,潜在风险,将会演变为现实的“资本黑洞”。[详细]
投资主体单一带来巨大风险
中国摩天大楼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加大了后期运营的风险。美国排名前50高的摩天大楼,仅有16座是房地产或物业公司投资,其余34座主要来自零售、石化、汽车、航空、港口等实体企业出资建设。但在中国大陆,排名前50高的摩天大楼,房地产企业就占了25座,以实体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美国发展模式,意味着大楼建成后出租运营压力不大,企业总部本身就会消化一部分。而由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大楼,则面临着建成后的销售或出租压力,一旦财政紧缩,过度投资的风险堪忧。[详细]
前车之鉴:巨人大厦
1993年,珠海市政府为树立“中国大学生留在本土创业”典型,批给当时科技创新典范史玉柱的公司巨人一块地,准备盖18层的办公楼。在大厦图纸都设计好之后,珠海市委领导找史玉柱谈了谈,希望史玉柱为珠海争光,将巨人大厦建为中国第一高楼。
1994年初在巨人大厦开工典礼上,史玉柱将巨人大厦要建成中国第一高楼64层换成“巨人大厦要建72层”,从此第一大楼的魔咒开始蔓延。
一是资金不足,盖72层的巨人大厦需要12亿,此时,史玉柱手中的只有1亿现金。二是,巨人大厦的地基打到了岩层上。巨人大厦地下20米之后都是岩层,为了填补岩层黑洞,巨人大厦一共打了68根桩,最短的桩打了68米,最长的桩打了82米,仅打桩花了史玉柱一亿多。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被停工………[详细]
【延伸阅读】劳伦斯魔咒:高楼建成 经济崩溃
1999年,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总结出“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这一惊人发现也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摩天大楼建成,经济衰退。最近的例证,是迪拜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旅店和世界最高的哈利法塔,这些巨无霸均在迪拜陷入可怕的财政危机之前不久建成。[详细]
20世纪初以来,全球共出现了四轮摩天大楼热,而每一次,都伴随着经济衰退或金融动荡,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具有“百年病态关联”。摩天大楼的建设周期一般是五到十年,十年足以形成一个经济周期。摩天大楼的修建,多缘起宽松的政府政策以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政府通常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继而引发过度投资,当引起的泡沫即将危及经济时,政策也会转为紧缩以应对危机,使得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经济转变的警钟。[详细]
研究证明:超过300米的大楼经济意义不大
摩天大楼的兴建有成本控制和经济实用性的界限,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摩天大楼越多越好、越高越好。研究发现,摩天大楼高度超过300米以后,综合成本就显著上升,基本丧失了实用价值。而目前中国各地兴建大量高度远超300米的摩天大楼,从经济性能看已无意义。[
延伸:那些不爱高楼的国家
瑞士穷人住高楼 富人住郊区
瑞士人不爱建高楼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家之一。但除少数城市有少许高层建筑外,瑞士的大多数地方很难看到10层以上的楼房,更不用说高层建筑群了。目前,瑞士新建的住宅区基本保持在8至10层。
瑞士高楼极少,也是因为瑞士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和保护自己天堂一般的美景。瑞士上百年的古堡很多,为了保持这一历史风貌,瑞士法律严格限制高层建筑。洛桑一座三四层高的楼房,是当地第一个经过公民表决后建起来的“高层建筑”。城市尚且如此,景区更可想而知,所以,瑞士成为几百年来一直美丽如初的旅游国家。瑞士的钟表业、金融业举世闻名,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都排在旅游业之后。这也许就是大自然对瑞士人的回报吧。[详细]
英国抛弃摩天大楼
至高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认为摩天大楼粗俗的外表影响了伦敦天空的优雅,颁布了高层建筑法令,终结了英国的摩天大楼运动;与此同时,欧洲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出于各种理由限制摩天大楼的发展。弥漫着浓郁精英主义文化气质的欧洲自然无法忍受摩天大楼这种惊世骇俗的建筑。巨大的钢筋骨架像巨兽一般矗立在城市之间,这在傲慢的欧洲人看来和噩梦无异。[详细]
摩天大楼绝非简单意义上的修建一座超高层建筑单体,而是一个与城市环境和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考虑城市的规模和尺度,缺乏对城市配套和经济水平的综合考量,不权衡后期的管理运营成本,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可能将把整个城市经济拖向深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天大楼:能否撑起伟大城市
摩天大楼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于达维:上海:高处可胜寒?(《财经》 2009-1-1)
华而不实的高楼竞赛
摩天大楼建造冲动:全球前20高建筑中国占一半
40年来,常州到底“长高”了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