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甘古代乡村千年不衰的秘诀,只有这一条,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陕西党家村:

探访中国古代的乡村自治


      中国古代乡村是怎样管理的?在没有现代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时代,古代人如何将一个村落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些以家族为主体的村落,人们是怎样实现生产和生活分配的?

  今天人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家族很陌生了?但那些五代同堂,七代同堂,甚至于九代同堂的家族,数百人吃住在一起,生产和建设在一起,那么这种关系是如何维系的?这一直是后人难了解的。

  过去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现象,单纯地将大家族能够维系的因素,归结为家族中个人的自觉和努力。可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越是大家族,其内部的管理方式越同现代的管理方式接近。

  在历史上,越是这种大家族,其发展的势头就越凶猛。人们所熟知的博陵崔家等许多名门望族,千年间声望不坠,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是怎样实现家族发展的?

  其实,所有问题都与“乡村自治”密切相关,走进陕西韩城党家村,我们能够看到不为人知的秘密——古代乡村自治。

           

1.走进党家村

              

    党家村坐落在一个山洼里,我们沿着一条陡峭的公路。一步步走了进去,公路的尽头,“党家村”三个字大牌迎面矗立。这就是村口,两条小巷蜿蜒左右分开,路面上的卵石错落有致。沿着小巷走进去,一座座古院落依次排开。这个地方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开始修建使用,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村中,二十条小巷道纵横贯通。经过明清两代,居民们修建了大量的四合院落,如今保留下来大约有125院。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全部都集中到了这里。同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等富商的豪宅相比,党家村内的小院则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一座座院落虽然小,但却非常精致。

  在这个古村落里一砖一瓦,一个石鼓,一个砖雕都透露着党家村人对生活的执著。在以科考为荣的时代里,党家村共出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可以说几乎半数人家都取得过功名.整个村落贯穿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中的居民,从“忠孝节义”的理念出发,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最终这些制度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宗族之间、村落之间的纽带,成为今天人研究学习的样板。

  整个党家村实际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模型,通过解剖这种模型,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封建社会政府管理体系之外的另外一种模式——乡村自治。

            

2.严密的祠堂管理

  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或者听到关于祠堂的传说故事。

     在党家村也不例外,人们走在大大小小的巷道中,就能看到各不相同的祠堂。生活在党家村的党、贾两姓先后建了十一座祠堂,这些祠堂可分合族,分门,分支,个人四类。

  走进党家村,他们风格各异祠堂成为游客们啧啧称赞的建筑。党家村的祠堂,大体类似于传统的四合院,祠堂正门为五大间,中间是"三开间大门",两端两间为"门房"。为了显示不同宗族的实力,人们尽最大的力量,将祠堂修建的美轮美奂,不仅悬挂歌宗颂祖、崇本追远的匾额,而且还悬挂了精美的砖木楹联。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祠堂往往被人们当作了学堂。

    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代,这些保存下来的祠堂都是维系族人关系的纽带。但是最令人瞩目的却是祠堂管理模式。

  如果说在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我们能看到晋商严密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但是在党家村我们却看到的是人们是祠堂的管理方法。

    祠堂活动经费的来源。祠堂经费主要来自于土地和基金。

   “人们在设立祠堂的时候,都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和土地,作为祠堂的公共财产,这样每个祠堂名下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若干银两的基金,土地租金和基金的利息就是祠堂的收入。”而且有的祠堂还得到过族人的专项捐献。

   有了资金,祠堂的管理就成为重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祠堂的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物,帐目管理,俗称"管匣子",推举二或三人不等;二是具体组织各节祭祀制和分配祭祀供品的,由本祠堂男丁轮流承担。以党家村的党氏祖祠为例,十八至五十九岁所有男丁,编为二十多组,每组十数人不等,每年一个组"做节",周而复始,六十岁"破老",免除做节义务,所以一般一个男丁一辈子只有两次做节机会。

     在民间“破老”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规定。几乎每个祠堂都有"破老"的规程。这种规程就是族人认同的年龄界限。把超过界限的人划入老人行列这种认定同宗族的实力又直接的关系。如果认定某一成员为“老人”,就要给予优待。

   在党家村,党姓因为人多,祖祠60岁“破老”。他们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尊敬。走到巷里,时时能受到问好请安;可以理直气壮地指教他人不合理行为,如某个小伙子不务正业,谁家的媳妇不孝敬老人等。在一个宗族祭祖时,老人们要进入主祭位置,按照双份领受祭品。有的祠堂对"破老"者,还有每长5岁,再增一个"份子"的规定。“破老”者还拥有被推举"族长","门长"的族长的资格,握有处置祠堂大事和处分族人的权力。

3.鲜为人知的“公直制度”

    中国许多地方都保留着一种"公直老人村政制度"。这种鲜为人知的村政制度,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今天这种村政管理制度还有着相当的借鉴作用。

  在党家村我们看到了这种制度的运行模式。一些村民介绍,在党家村一般由两姓共推选出八位"老人",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这八位老人中选择六位老人担任“公直”,共同组成管理村务的班子,老人的职责偏重于决策,监督和发号施令;公直则重在执行和管理。可以这样说,在党家村老人权威大,公直责任重。

  他们可以对对村民发布的文告,只要后面签署"公直老人同具"。就在村里具有相当大的效力。这个公直老人,不仅要负责全村的安全事务,如公共设施的兴建修缮,突发事件的应变策略等都要筹划拍扳。而且也要安排例行工作,比如秋田将熟,就要拟定拟定《护秋制度》,冬季夜长就要制定《冬防规程》。

   在实际中,这些公直老人同族长一样握有处分族人的权力。比如盗窃,拨弄是非惹村人不和,以及让村人不难容忍的各种劣迹,都可能受到老人的处分,最重的处分叫"革出行外",就是将一个村民参加村里公益事业的权利剥夺,不能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于将他们的庄稼不受村上保护,以及取消参加庙会等活动。在中国乡村以宗教为主体的聚居方式中,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

      中国古代政府直接管到州县,再往下是由各种血缘的,地缘的或其他性质的团体,如家族,村社、行帮、宗教社团等等,属于一种自治性质的管理。

  这些村民自治组织,往往将人们在生活的传统习俗、地域禁忌等形成一种约定俗成,习惯和规程。这是基于道德的自律,实行下来,不仅能够有效地保障生产秩序,而且能兴办生活福利,促进文化发展,增强村人团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建政:乡村庆典
栖霞这个牟姓村庄准备重修族谱祠堂,留住乡村记忆
乡村牧歌
周少波 | 一座古墙传承村史
老滕县的“八大家”
朝拜党家的三个祠堂——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