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用彤:甘肃出生,渭水源头长大,一代国学大师根在陇上

汤用彤:被甘肃遗忘的国学大师

        翻开尘封往事,这是一段被陇史所遗忘的旧事。回顾中国国学史,这是一段不该忘却的旧事。已经远去的国学大师汤用彤、汤一介,他们和陇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学大师汤用彤甚至将陇原视为故乡。

        大师们为何与陇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段往事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这个秘密要从汤霖说起。

        汤霖,字崇道,号雨三,湖北省黄梅县人。1890年恩科会试,考中进士,分发为甘肃即用知县,历任渭源、碾伯、平番等知县,加同知衔,历序丁酉(1897年)、壬寅(1902年)、癸卯(1903年)科甘肃乡试同考官。

汤霖画像

         这是汤霖的简单简历,看起来,很寻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汤霖就是国学大师汤用彤之父、汤一介之祖父,汤用彤是在甘肃渭源出生的。

         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往事呢?兰州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刘永明经过长时间发掘整理,弄清楚了汤霖在甘肃的大体脉络,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不该忘却的故事,纪念那些从陇上走过的大师们。

  打击恶婆婆,汤霖在渭源的移风易俗

          获悉国学大师汤一介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湖北黄梅,参加在9月10日举办的汤用彤纪念馆的开馆典礼及学术活动。在这次学术交流中,我提交的论文是《汤霖在甘肃》。去黄梅之前,我特地带了一些渭源特产,准备拜望汤一介先生。到了黄梅后才知道,汤先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会。9月9日晚上约9点钟,我们就得到了先生去世的消息,与会的学者们都很悲伤。

        汤霖、汤用彤、汤一介三人和陇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而这个关系就是从汤霖开始的。

       1890年,汤霖考中进士后,就被列入了即用知县。何为即用知县呢?清代冗员众多,很多人有知县的身份,可知县岗位稀缺。就要候缺,而即用知县,不用等有缺即补。这是对官员能力学识的认可。汤霖虽然得到即用知县的待遇,但真正上任却费了一番周折。

渭源灞陵桥

         关于汤霖渭源县上任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在1894年,有说是在1897年。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认为1897年比较可信。按照记载,汤霖到甘肃来的时间比较早,在他考中进士后不久就到了甘肃,应该在1893年6月之前。虽然汤霖是即用知县,但还要等着前任知县走了,才能接班。他的上任是湖北云梦人杨震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署渭源县知县。而下任知县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接任的。可见,汤霖真正任知县的时间只有一年,这与他家谱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在渭源知县任上,汤霖干了不少事情,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记述都模糊不清了。有个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清末,渭源普遍存在着婆婆虐待童养媳妇的现象。这类恶婆婆的手段十分恶劣,童养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汤霖经过微服私访,严抓了几件案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婆婆虐待媳妇的手段,施到恶婆婆身上。这样一来,恶婆婆残毒媳妇的风气才收敛住了。

         汤霖虽在任时间不长,但革除弊端,移风易俗的态度比较坚决,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被称作“汤青天”。应该说,这是百姓对汤霖最高的评价,是极为不容易的。

        《渭源风土调查录》评价汤霖“名士风流,政尚平恕”。就是说他在注重政事公平的同时,很重视儒家的忠恕之道,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不要强加于人。

  渭源受启蒙,大师的根基扎在陇上

        汤霖一方面用行政手段,纠正当地的陋习。一方面,推行教育。他在执政之余,开馆授课,教育学生。国学大师汤用彤就是在这种教育下,开始了最初的启蒙。

          汤用彤是1893年农历6月在渭源出生的。汤用彤的简历中这样说,他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另:有人曾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大有一名甘肃籍教授,就是指汤用彤先生,当时汤先生的籍贯写为:甘肃渭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家学”传承,家学渊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汤霖祖孙三代的学问就带着比较浓厚的家学特点。这时,已是1900年前后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正在全国渐渐展开,他们也受了新式教育的影响,而汤霖也非常支持新式教育。汤霖在教书育人中很有一套办法,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以前人的言行作为榜样来劝勉告诫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有春雨润物般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汤一介先生曾经说,他父亲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很早就进入到祖父开设的教馆中学习,三岁时便一字不差地背出《哀江南》。后来,汤用彤先生也曾说,他幼承庭训,早览群书。可见,在渭源的童年时光,也给汤用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汤用彤像

       我们研究了汤用彤先生的经历后,发现他一生在黄梅的时间并不多。相反,他在渭源出生,在甘肃长大,在陇上度过了他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童年时光。所以,汤用彤先生对陇上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据一些人回忆,汤用彤  只要遇到渭源人,总是会询问童年伙伴的情形,打听邻里的状况。可以这样说,汤用彤先生虽然祖籍湖北黄梅,但在他内心里,陇上无疑是他的故乡。

         辛亥革命前,汤用彤便离开父亲的教馆,到北京顺天府学堂。这所学校是今天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在这所学校里,汤用彤接受了新式教育,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与佛教典籍。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18年考取庚子赔款基金的资助留学美国。应该说,大师的国学根基就是在陇上扎下的。

         令我们遗憾的是,大师从陇上起步的这段往事,却被人们所忘记,留下仅仅是只言片语的记述。

  触怒上司去职,在兰开馆育人,创办新式学堂

        汤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官至知县,但清廉自持。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

       从1893年到1908年这十余年时光中,汤霖在陇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书育人中度过的。这段时间,他在注重传统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创办新式学堂。自汤霖到渭源后,渭源走出了多位举人进士,其中的石怀璋,考取光绪癸卯(1903)科举人。而他任同考官时更是录取了邓隆等为举人。    、

  

讲述人在湖南汤用彤纪念馆留影

        实际上,汤霖的知县并没有干多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汤霖因不善交际忤怒上官而被罢职。去职后,汤霖来到兰州设馆授徒。按照清末的官场习气来说,去职后官吏多带着搜刮来的财物,或回老家,或躲到某个大城市,逍遥自在了,绝对不会在任职地停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汤霖为官是很清廉的。

         到兰州后,汤霖很快就参与创建新式学堂。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和书院,推行新式的学堂教育。1906年,甘肃最大的省立书院——兰山书院被改建为甘肃优级师范学堂。

        这所学校的学生多为贡生、生员、监生等,学生们由各府、州、县所选送。学制分为预科(亦称公共科)和本科(亦称选科)两科。创办这所学堂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教师,相当于以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校开设了伦理(修身)、经学、国文、算学、博物、理化、日文、英文等课程。学校的监督(相当于校长)由省上主管教育的官员学政兼任,具体负责学校事务的主要是教务长和庶务长。汤霖即为庶务长。任教务长的是兰州本地的头面人物张林焱。张林焱为光绪乙丑科(1889)进士,为清代兰州仅有的五位翰林之一,曾任清末甘肃咨议局长,民国成立后曾任甘肃临时省议会副议长。汤霖作为没有背景的非甘肃籍人士,能和当地的头面人物共事,说明他在甘肃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所学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为甘肃教育界及社会其他各行业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

          1908年,汤霖离开甘肃前往北京。他在甘肃的15年时光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教书育人,移风易俗,以自己之力做了很多事情。而陇上的生活也给汤霖、汤用彤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讲述人: 刘永明 史学博士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氏三杰”对易学及“道统”的解读与发挥
黄仲华 | 新儒学的变化与发展--黄梅儒学简史(六)
丝路行纪:第二周
名联欣赏:名胜楹联(甘肃其它名胜)
「药膳陇原」党参茯苓粥
甘肃药材资源数据集成 - 经典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