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粪和泥,考古专家修复汉代“生态保护法“

牛粪和泥,考古专家修复汉代“生态保护法”

两千年前,敦煌城外,悬泉置中一堵墙壁“轰然”倒塌。两千年后,人们捡起一块墙壁,发现它竟然与生态保护有关。究竟是谁留下了这段神秘的文字?

“春风刮起土。”春天,似乎是西北最难熬的季节。今年春天,挥之不去的沙尘暴、浮尘接二连三,生态环境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汉代刮大风时树折人伤马惊,大风一点也不弱于今天的沙尘暴。”何双全说。何双全曾主持了敦煌悬泉遗址的发掘。悬泉置是距离敦煌市区约62公里处的汉代驿站旧址。1990年冬天到1992年春天,考古工作者对在此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和其他文物,其中,汉简数量达到了3.5万枚之多。悬泉遗址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后来又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掀开厚厚的地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戍边边关的将士,奔波的使者,追捕逃犯的差役……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生活细节。

在两千年前,河西走廊的沙尘暴究竟有多大?人们又是怎么保护环境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考古学家讲述的考古发现的故事。

意外惊喜,发现珍贵生态保护规定

这是严冬中的一次考古发掘,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悬泉遗址在敦煌县五墩乡境内,大体在今瓜州和敦煌中点上。这次纯粹是一次意外的抢救发掘。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重大发现。

事情要从1990年5月说起,当时在遗址上发现盗掘痕迹。这里地处戈壁滩上人迹罕至,盗掘者随时会来。省文化厅赶紧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发掘申请书。我记得很清楚,发掘申请书是在这年的10月13日批准。

此时,已经是晚秋了。河西走廊的秋天很短暂,而冬季则漫长而寒冷。我们既要和盗掘者抢时间,又要和季节抢时间。没有怎么准备,30多人的考古发掘队伍就进入工地。实际上,我们在吃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住宿是难题,遗址处在戈壁荒滩上,一般我们要么扎帐篷,要么修建简易房。好在遗址附近有个废弃的道班。我们就利用它,简单加工改造,就成了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厨房。吃饭,前期的难度不大,临时借的经费还能维持。后来,项目立项和拨款之间存在着时差,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麻烦,最后撤离时,只能吃馒头了。

进入现场就到11月初了,接连三场大雪向我们袭来。但发掘并没有停。悬泉遗址前后发掘了三年,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驿站遗址,其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这样说,在两汉时期两百年间,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邮件商贾均经过这里传送。

记得1991年的元旦,我们是在戈壁荒滩上度过的。我们从安西县(今瓜州)购买了红纸,简单装饰了一下,算是有了节日的气氛。谁知,下午两点钟前后,一场大风再次向我们袭来。到了1月6日,气温急剧降低,工地上的水、煤油都用完了,不得不结束了发掘。发掘收获颇为丰富,掀开尘封的地层,诸多历史的细节就展现出来了。其中,有一部分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这是非常少见的发现。

树折人伤马惊,汉代的风沙也不小

悬泉遗址地处在交通要道上,附近还有泉水补给,而且距离敦煌和安西的距离都是60公里许,张骞通西域、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都是从此地经过。可惜的是,汉代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述。

悬泉遗址出土的文物,初步整理工作到2000年才告一段落。整理释读出的汉简,发现了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记载。不过,汉代并没有沙尘暴的概念。至今,在河西走廊的居民方言中,人们说的都是大风,或者依照沙尘暴的强弱程度,称为黄风或者黑风。汉简中有关大风的记载,都归入了自然灾害类型。有几枚汉简记录的风非常大。有一条说,悬泉置的官吏送渠犁校尉的一位属官,结果遇到了大风。风大得很,达到了啥程度,把树木都刮断了,一位叫赵定的人也受伤。有一年二月,悬泉置的官吏送姓黄的使者,结果遇上大风。狂风袭来,马匹受惊而死。由此看来,汉代的沙尘暴就非常大,使刮断树木,让行人受伤,马匹受伤死亡。

同时,在悬泉置的地层中也发现类似的情形。悬泉的地层出现黄沙和砂砾相叠的情况。我们发现最上一层黄沙距离地面大约80厘米,接下来在1.2米,在1.4米的都发现了黄沙层。这些黄沙层大约厚1厘米左右。按照我们推算,在汉代时,大约隔上5年,就会有一次规模很大的沙尘暴。

我们在发掘中也遭遇过沙尘暴。有一次,大家都在埋头干活,忽然发现,周围亮了许多,好像安静了许多。抬头一看,从西方两公里左右处沙尘暴像一堵黑墙,缓缓过来。咋办啊!赶紧收拾东西,找地方躲起来,正好有几个墓葬刚挖开,我们带着东西,就躲到了墓葬中。十几分钟后,沙尘暴就呼呼刮来了,伸手不见五指。

牛粪和泥,修复生态月令诏书

除了大风,当时还有干旱、热风等记载。同时,出土的文物也记载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节。

在悬泉遗址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这就是月令。月令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书。在《礼记》中就有,规定了四时人们的采伐渔猎活动内容,是古代比较早的生态环保的规定。

说起来,这纯粹是一次意外发现。悬泉遗址整体上是座坞院,院内有库房、马厩、办公房等设施。1991年8月的一天,我们发掘到了遗址东北角的一处房屋遗址。从规模和我们的考证来看,应该是悬泉置后期官吏的办公之处。可惜,房屋遗址只留下了残迹,有些能看出院落内房屋的数量,有些只能残垣断壁。我们原以为这些倒塌的墙壁不会有啥价值。谁知,却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在一个有套间的遗址内(考古编号F26),我们逐一清理倒塌的墙壁。

谁知,当拿起一块墙壁,翻过来看时,却发现有字。这引起我们的注意,小心翼翼,将墙壁一块块编号,然后用棉花包裹,再用棉纸裹住,最后装箱。这个工作漫长且需要耐心。从文字记载来看是个月令。究竟是什么样的月令,值得人们写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张榜公布呢?工地上,顾不上细究这些东西,因为每天都有新东西发现。发掘结束,在兰州我们对出土的东西进行系统整理。这时已经是1998年了。

这些搬回来的那块墙壁怎么办?我想字数不少,应该记载了比较重要的内容。要想办法把它修复。文物修旧如旧,只能采用传统的方法用草拌泥把它们粘合起来。我们找来细麦草和泥,试验后发现比较粗糙,与搬回来的墙壁泥不一致。前后试验了半年,采用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理想。有人建议说,可以采用牛粪试验一下。牛吃进草后,经过反刍消化后,植物纤维变的非常细,但粘性依旧在。我们把牛粪经过特殊处理。然后,用牛粪、泥土和成细泥,试验结果比较满意。于是,制作了一个长达五米的木框,将细泥倒入,然后按照发掘编号将搬来的墙壁,字面朝上放在稀泥上,再用玻璃将上面压平。这样就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块整体。嘿,这下,将倒塌的墙壁完整地复原了出来。虽有损伤,但我们抢救得力,基本上保存了主题内容。墨书题记有:元始五年五月和《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字样,全文约1300多字。诏书内容大致可分正文和注释两部分,正文是礼记中的内容,注释则是西汉政府对正文的强化和注释。元始五年是西汉平帝的年号,也就在五月王莽加九锡,完成他篡位的关键一步。可以说这是新莽政权按照他们需求对西汉相关法律的补充再确认。当时,悬泉置在西汉行政体系中属最基层的组织。而这里也把它公布在办公室的墙上,可见,这个诏令的重要性。

月令开头就说,太皇太后下诏,往着阴阳不调,风雨不时降,农自安不勤作……是以数被灾害……第二条就是禁止伐木,规定到八月草木零落后才能够砍伐当伐者。除此外,对采摘、猎杀、打鸟等都详细的规定。这是汉代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见证。

讲述人 何双全 著名考古学家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次发现“水泥”混凝土墙壁!河南这个考古遗址公园明年开放,再现七千年前生活场景
【陇南史话】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五千多年前的“90号水泥”,仰韶造!
7000年前古人类遗址遭损毁 曾入选“十大考古发现”
伊拉克一水库下方现3千年前宫殿遗迹 挖掘完毕又被淹没
【简牍考古】悬泉遗址:汉简考古的丝路奇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