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陇上泉城,甘肃一县城,百眼清泉,四处流淌!风光似江南

陇上,给人们的印象,干旱而少雨。

千里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都是以荒凉缺水雨而闻名。水,曾是控制陇原大地无数生命的命脉。

可是,人们不曾想到,甘肃竟然有个县城,坐拥百余眼泉水,而被人们赋予“泉城”之名。这就是和政。如此众多的泉水从何而来?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大地之谜?

一里泉,细细的泉水,曾是前凉金剑县城的命脉

曾有多位朋友说,临夏州的和政县有泉城之名。我没有重视,心想在干旱少雨的陇上,泉城能有几眼泉?无非是些唬人的噱头而已。直到有一天,张廷华也说起泉城之事。他是和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和政史话》主编,他说话想必不至于过分离谱,这才觉得有必要前往和政探个究竟。

和政,给我们的印象,以古生物化石而闻名。过去,我们也因古生物化石多次前往采访,但没有想到,会有一天,为寻找和政泉水而来。对我们寻访和政泉水,张廷华非常热情,特地邀请了长期研究和政地方文史的方登科先生给我们带路。方登科先生今年已80岁,长期在和政基层工作,主编了第一本新《和政县志》,曾任和政政协副主席,可以说熟知和政的山山水水。

有了高速公路,从兰州到和政的行程变得极为简单。8月17日早上七点,从兰州出发,大约到九点半,我们就出了和政的高速公路口。方、张两位朋友已经等着我们了。

见面,我向方登科先生说了此行的想法。他笑着说:“这次时间紧张,我准备带你去看20眼泉水。”听这话,我放心了许多,至少不用担心此行会空手而回。

从高速公路的出口往左,前行不远就是三合镇石虎家村。二十多年前,方登科先生曾来此地调查。如今他记得泉水在村边的一个小沟里。可是,村民修房子改变了村里的道路。他感叹说,房子修得如同宫殿一般。后来,找到了一位采摘花椒的村民,他托着花椒,给我们热情指点了路径。

穿过小村,我们眼前是大片的农田,田埂上杨树成林,田地间大片的玉米等待着人们收获。从村边一条有些陡峭的小路下去,就到了田边。眼前的沟渠中流水潺潺,顺着溪水而上,走上十几米,就看到了泉水源头。这是一眼极小的泉水,泉水大约茶杯口粗细,顺着水渠流淌。

“别看泉水不起眼,却是有些来头。”方登科如此说。这眼泉水,自古就以小而著称。虽然不大,但在和政众多泉水中很有些名气。

原来这眼泉水名叫一里泉,言下之意是说,泉水极小,流淌的长度只有一里,就渗入地下了。方登科指着不远处的麦田说,田地中间曾经有座金钮城,后来人们拐音为金柳城。古城修筑于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此时,统治这块地方的是前凉,这是个以今武威为中心的地方政权,实力相对弱小,他们在这里修了一座城,作为统治周围的基础。城的位置正好在一里泉的东面,修城时,人们曾计划将泉水作为城市的水源,可是城修好后,泉水在距离城墙很近的地方渗入到地下了,无法流淌到城内。这下,修好了城却没有水源,人们依托古城设置的金剑县,最终也维持不下去了。

一里泉虽小,却有段让人咀嚼的来头。在和政众多的泉水中,一里泉算是得名最久的几个泉水之一了。

广通河岸,七八眼泉水,依次排开

和政泉眼众多,在县城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清泉一百多处。在城东滴珠山、东城根、梁家庄等处泉眼比较集中,各有七八眼泉水。在城南后泉、马家泉、沈家庄等处各有十二三眼泉,在城西有林家沟、张家庄两处泉眼,在城北的城子沟一带则处处是泉水。

离开一里泉,我们往三合镇的梁家庄方向而去。这里位于和政城边,和县城的城关镇相距极近。边走,方登科边给我们述说和政县城周围泉水分布的情形。这些事情对他而言如数家珍,说起来头头是道。和政县城及周围三四公里范围内分布着百余眼泉水,这些泉水,大部分没有名字,有名字的只有十几眼。像一里泉这样小,却有名字的,实属意外。人们通常用“大大小小、上上下下”来命名。一般来说,有大泉,有小泉,还有小小泉,有上泉,有上上泉,有下下泉之类的称呼。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三合镇的周刘家一带,那里有七八眼泉水。第一眼泉水名叫长流水。这眼泉在三合镇的周刘家村。顺着公路,我们时走时停,向乡亲们问路时,他们就说泉水还在使用。这让我们放心不少。十几分钟后,我们才算找到了通往泉眼所在地的路口。这是公路边上一处极不起眼的小径,宽处能容一辆越野车通过。徒步而行,顺着一条陡坡,向下,向前走三四十米后,就听到了泉水的响声。

很快,我们右边的沟里传出说话声。绕过去,眼前出现了一堵水泥墙,墙上一根碗口粗细的铁管伸了出来,泉水从管口流了出来,被一个水池盛住,然后引入一条小渠,接着顺着山势,往下流淌。周刘家村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说这里最早的住户是姓周和姓刘两户人家,所以村子名叫周刘家村。在过去,水井或泉水口就是一个村子的信息交换场所,人们利用汲水、洗洗涮涮的时间,来到这里,边聊天,边干活,许多信息就在有意无意中传递了出去。

在水池边,老奶奶在洗蒸笼,边上的中年妇女边等候边和老奶奶聊天。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洗蒸笼的老人有些诧异,得知我们为寻找泉水而来,人们的话题就多了。

现在,各村都通了自来水,泉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了许多,年轻人都喜欢用自来水,而老年人的内心深处还留着一丝泉水情节。洗蒸笼的老人,让这眼泉水有了许多泛黄的记忆。随后,我们又看了梁家庄后巷社的下泉、上泉等三四眼泉水。找到最后一眼泉时,已经到了县城边了。在这些泉水露头点,人们或挖木为渠,引水至村边,或凿石为渠,以石匣引水至家门前。村落便围绕着泉水而发展,如今有了自来水,泉水的重要性不仅大大降低,而且一些泉水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弃了。

寻访到的几眼泉,基本上分布在广通河边的悬崖上。虽然人们修建了各种各样的住宅,遮蔽了断崖的本来面目,但依旧能看出大体的地势。仔细算一下,从周刘家村到梁家庄大约半公里的间距,在这半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七八眼泉水。而其它地方则没有这么密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根据人们的讲述,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特征, 这些泉水的露头之处,地势走向形成了一个弧形,面临广通河,背靠滴珠山余脉,山麓与河谷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崖坎,泉水便从这些崖坎上流出。

顺山路而上,一眼眼山泉,就洒落在山腰

离开梁家庄,我们沿山路而上。和政县城背靠滴珠山而建。滴珠山居高临下,是控制这一带的制高点。山上原先有座吐蕃人修筑的香子城,该城修筑于唐咸通四年,被和政人称为旧城。

我们的目标就是山巅的古城遗址。有山必有水,有城自然也会有泉水。在山巅我们或许会发现更多的泉眼呢?

在梁家庄无名泉的对面,就是山路。沿山路,走不了几步就停下了,这里就有泉水。果然,我们看到了一眼小泉,泉水不大。这里已经是宁河老城的东北根下了。顺着山路 ,我们拐入了山村小巷,转过一道弯后,眼前出现了一棵巨大的柳树。山路蜿蜒,将泉水和柳树分割在路的左右两边。这眼泉,当地人叫龙泉。方登科认为,不应叫龙泉,真正的龙泉则另有地方。从这眼泉往上,山上的泉水渐渐多了。不过,最为出名的却是“悬壶点漏”。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公园。

在方登科的带领下,我们从公园的侧门进入,谁知刚进门,方登科说,门边上就有一眼泉。看上去却是一股极细的泉水。沿着山间台阶,我们到了滴珠瀑布前,站在石头小桥上,我们发现,这是一处老虎嘴状的山崖。水珠,如帘子悬挂在悬崖上,点点滴滴,汇集成珠帘,升腾起重重水雾。仔细观察,悬崖是由砂子和大小不同的卵石组成,它们在地壳作用下,经过各种压力,挤压成为一个整体。而泉水,正是从这些卵石砂砾的缝隙中渗漏出来,有的是一个个小水珠,有的小水珠滴滴答答,有的小水珠接连不断,有的穿珠为串,形成水帘。

“悬壶点漏”是和政最为出名的景色。方登科认为,景色优美不次于兰州的五泉山,可惜的是,和政县城小,泉水的名气自然也小。不过,滴珠山是宁河八景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在此地建有滴珠禅院。据考证,明初著名文学家解缙,曾发配河州充任小吏,途经此处,写下《和政驿》,其中写道:宁河城头百丈涌,泻下通明五色虹。山上的“悬壶点漏”四个字也为解缙所题。

过瀑布,我们来到滴珠崖顶,发现上面有一股泉水,潺潺而来,在崖顶上形成了水潭,潭水渗漏下砂砾岩层,就形成了水帘。那么,这泉水从何而来?我们还要继续寻找。

出了公园,我们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走了大约千米后,一个三岔路口前,我们停住脚步。我们向右拐,走入山中,又找到了一眼泉水。泉边有水泥墙,看上面写着的字,应该是某个道观的用水处,这泉也被命名为龙泉。方登科认为,这里还不是龙泉。按照村民的说法,这里比较大的泉眼有上下两眼,其他小泉更多。

从地势上说,这里已经是滴珠崖瀑布的上方了。村子的名字后山路,想必就是城背后的一个山路。村民的院落三三两两散落在山间各处,大体还是围绕着泉水而居。在后山路一户人家门前,也有一眼小泉,泉水比筷子稍粗。时光已近中午,村内炊烟袅袅,村民端着切好的洋芋片,来到泉水前,淘洗起来。时光在这一瞬间,似乎凝滞了,从前他们的生活便是这样,依泉水而生活,以泉水为命脉。

在后山路村的泉水比较多。我们特地邀请了两位学生带路。孩子们带着我们很快又找到了其他三眼泉水。在后山路64号的门前,我拐入一条小巷,走不远,然后左拐,一条仅容两人相错的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小巷的尽头就是一眼泉水,碗口粗细的泉水哗哗流淌。张廷华看看四周的地形说,这眼泉水正是滴注崖泉水的源头。

听了这话,我们很兴奋。从广通河边,到滴珠崖,再到这里,山势不断升高,水往低处流,显然,它们属于同一路水脉。那么,就有一个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地下的含水层的水是从何处而来?

揭开这个大地之谜后,我们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

带路的学生很开心,他们在泉边玩水,在小巷中奔跑,最后,有些得意的告诉我们,山上的泉水有九十九眼,多得很!我们是看不过来的。

距离泉水不远的地方,就是一块洋芋地,周围人们用种麻作为护栏,洋芋地的那头,就是香子城城墙的遗迹。有意思的是,香子城最终却因缺水而不得不放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吐蕃人修筑香子城时,并没有详细规划,只是简单地修建了一个山寨。到了宋代王韶开辟河湟,宋军占据香子城,才得以扩建加固。但水源不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才在山下河谷中修建了宁河城。彻底摆脱了对水源的依赖。这说明山顶并没有太多水源。

返回三岔路口,向左而行,大约百余米后,是一处居士林。方登科说,这里有眼泉,被人们称为神泉。说起这眼泉的来历还有段故事,乾隆年间,当地人胡世先想在后坡弯修建花园,可惜的是没有泉水。某年六月,他游览莲花山,看见山中道观有两眼泉水,就说,如果能分我一眼泉就好了。他回到家中,修花园的地方果然出现了一眼泉水。可惜,花园后来被毁,到了民国年间,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居士林。

故事背后,其实说的是水源的问题。从山脚下居士林,山势渐渐升高,水往下流,山顶水源就渐渐枯竭。神泉所在位置,应该是意外发现的一眼泉,这也应该是山间泉水的最高露头之处。

泉水,自青藏高原而来,在地下潜行至此

从山顶下来,算起来我们已经找到十四五眼泉水。这些泉水,有些有名,有些无名,有名的只有三四眼,多数泉水,人们笼统地用大大小小上上下下来命名。在一个县城能集中如此多的泉眼,的确少见,这些泉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方登科的带领下,我们又去了真正的龙泉。绕过县城的转盘,过一座桥,就是龙泉。以前这里的山形为一道黄土梁,远远看上去,好像是伸出的龙鼻子,在山梁的两侧,各有一眼泉水,分别向两个方向流淌,就好像是龙的两只眼睛。所以,把这两眼泉,叫做龙泉。一个龙泉在水沟边,可惜的是已经被垃圾所掩埋。另一座龙泉,保护得比较好,人们修建了水池,一个小朋友正在水池边玩耍,这也是我们此行中找的最富有生机的一眼泉。

我们最后寻访的泉水是石板泉。石板泉在和政城关镇后寨子村。实际上,距离县城只有三四公里。顺着公路边的一条水泥路进去,走不远眼前一亮,重重密林,生机勃勃。我们身上,霎时感觉到了些许凉意。再往前行,道路狭窄无法前行。左前方是一条小溪,小溪两旁绿树蔽日,溪水湍急,沿着溪水而行,走了一里多远,我们就看到了三四眼泉水。泉水依旧是从山崖中渗出,然后又被人们用水管引出。泉水或汩汩流淌,或在碎石缝隙中四散。

石板泉是由多眼泉水构成,不过最大的一眼泉已经看不到了。说起来,村民们就有些遗憾,他们说最大的石板泉是个自然喷泉,以前水势大,哗哗向外涌,人站到远处还能听见嘭嘭的声音。现在被人们覆盖起来,做了县城自来水的水源。

如此众多的泉水究竟从何而来?从泉水的形成来说,它们是大气降水渗漏地下,然后顺岩层倾斜方向逐渐汇集起来,这些水遇侵入岩体阻挡,或者出现岩体断层,地下水露头,就形成了泉水。这是泉水简单形成过程。最为主要的要有一个含水层。这个含水层是颗粒稍粗的砂砾岩组成,它们是地下流淌的通道。

方登科认为,和政县城的泉水来自太子山。太子山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一座名山,太子山带着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而和政县城恰好处在太子山延伸部分的环抱中,三面将县城包围。再加上这里地处两大高原之间,黄土层下是厚厚的砂砾层。这就给地下水提供了通道,从太子山而来的地下水在这里,或形成承压水,或在断崖处露头,形成了泉水。一座泉城也由此而诞生。

千百年来,人们依托着众多的泉水,繁衍生息,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崂山泉水之(七)戴家山前“戴家泉”
天下泉城[104]----玉河
山东·水帘泉
烟雨泉城
北京龙泉寺,另一个泉眼在网上
写趵突泉的作文400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