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庆阳鹅池洞,范仲淹曾题名,养鹅报警,比罗马人早多了

庆城鹅池洞:

周人先祖缘何在此养鹅?

   一处见证了周人崛起的地方;一座千年间文人墨客无尽题咏的建筑。

  庆城鹅池洞,一个流淌着人文气息的水利建筑背后隐藏着怎么的秘密?

  周祖在此养鹅

  鹅池洞隐藏在闹市区。寻访从踏入小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青石砌就的石墙,在细雨中显得湿漉漉的。撑开伞,慢慢走在小巷内,雨,滴滴答答地下着,掉到雨伞上,再滚落到石墙上,最后滑落到地下。时间,忽然在瞬间定格了,我们好像回到了从前。

  庆城的朋友反复吟咏着“鹅池担水不用舀”。这是一段流传在庆城的民谚,共有三句:“石头垒墙墙不倒,鹅池担水不用舀,龙王送柴烧不了。”这些谚语和庆阳的东西两河关系密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黄土高原上,人们和水之间的依存关系。庆城人垒墙的石头是从河里挖来的,坚固耐用,所以说石头垒墙墙不倒;吃水直接从鹅池洞担,不像其他地方一勺一勺舀;龙王送柴则是说发大水时漂的树枝等柴火不少。

  穿出小巷,紧接着就是卵石砌就的石洞了。看起来,这应该是老城墙的一部分。沿着陡坡而下,就是“鹅池洞”了。民间传说,周祖不 曾经在这里养鹅,因此叫鹅池洞。

  他是“后稷”的儿子,大约生活在距今4000年时。其时,夏后不重农事,他便率领族人迁徙到庆城一带。站在鹅池洞口,就能看见周祖陵。据说不窋死后就葬在对面的东山之巅。

  周人在庆城开挖窑洞,烧制陶器,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庆阳也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鹅池洞是周人为防备敌人进攻而修建。当初,周祖不窋带人沿山挖了一条取水密道,河水自然就流到了洞内,不用出城就能从洞中取水了。这就是鹅池洞的雏形。

  走进鹅池洞

  鹅池洞洞内空旷,隐隐有回声传来。

  进入洞内,就是长长的台阶了。台阶被分成好多个平台,平台和平台之间,又是台阶相连,洞内全部用卵石和水泥砌就。这就是鹅池洞的上洞了。

  顺着台阶而下,走到洞外,其实我们已经穿过了城墙,到了城外面。这是一处寺庙。我们匆匆而过,沿着陡峭的台阶直下,直奔鹅池洞的下洞。

  洞口上方是一处品字形的痕迹,看得出来曾有石匾之类的东西。甚至还有人推测,范仲淹题的字就悬挂在那里。洞用清一色的青砖砌就,湿漉漉的青砖,长着苔藓,棱角早已被磨去了。洞内很宽敞,三四人可以并排而下,雨水滴在台阶上,淋湿了原有的泥土,极滑,我只能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往下。

  下十几级台阶,就是天井了。所谓的天井其实就是一处竖井,斑驳陆离的青砖,将四周的黄土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形成了一个四四方方便于防守和汲水的井口。竖井有七八米深,仰起头,向上看去,几乎看不到顶。水量充足时,人站在井口便能汲水,战斗紧急时这里也能作为防范敌人偷袭的要隘。

  过了天井,顺台阶走下去,洞内越来越暗。忽然,一抬头发现前面有天窗似的光亮,那就是出口了。眼睛逐渐适应了洞内的光线,洞内两壁上镶嵌石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石碑高低错落,高的在洞顶上,低的触手可及。摸上去石碑冰凉,棱角分明的字体,似乎能想到当年书写者的心境。

  洞壁上镶嵌的碑刻现存有7方,有庆历七年(1047年)的、熙宁元年(1068年)的,也有明正德、嘉靖年的。这些碑文都是围绕着鹅池洞做文章,或记述修浚的情形,或为诗作。无论哪种,官员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甚至名字头衔比修浚内容还多。

  碑文记载,唐末安化郡从事李克新就曾组织人疏浚过鹅池洞。

  鹅池之谜

  沿着台阶直下,到洞的最边上,就是庆城人说的东河了。东河叫柔远河又名马莲河东川,发源于华池县乔河乡墩儿山,流经华池县、庆城县,在庆城县县城汇入马莲河。

  这条河两岸也是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马莲河下游,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就出土在这里。而距此地几十公里的地方出土的化石,证实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周祖在庆城的传说只不过是漫长岁月中一束耀眼的火花而已。

  猛然抬头,我忽然发现,这里并不是洞了。顶上是青砖箍起来,而两侧则从砂砾层挖出的。坚硬的岩层,青砖的箍顶,看得出来古人为挖鹅池洞付出的艰辛。

  再往前走就是取水口了,这是一个高2米多,宽不过1.5米左右的口。为了安全,人们用水泥做了方框。小心地探头向下看,浑浊的河水缓缓流过,眼下,正是枯水期,河水不大。去年发大水,水淹到天井下面。

  周人兴建了鹅池洞,居民们取水的确方便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再也不怕敌人围攻了。水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命脉,有了水源,就立于不败之地了。然而,这个鹅池洞也给城防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容易成为敌人偷袭的通道。远的不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珪璋委派的庆阳县长康藩被谭世麟驱逐后,陈珪璋大怒,立即派3个旅的人马进攻庆阳城。结果,半夜城内哗变,谭世麟由鹅池洞缒城逃跑。可见,鹅池洞不仅用来汲水,还可以作为撤退的通道,自然也能作为进攻的通道。

  周人先祖修建鹅池洞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必须要解决鹅池洞的防卫隐患,否则鹅池洞就是留给敌人的一把刀。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人们想出了在取水洞养鹅。这样既能观察水质的变化,也能及早发现敌人偷袭。

  鹅的警觉性远远超过人类,尤其是听觉很灵敏,遇到陌生人或其它动物时就会高声鸣叫以示警告,有的鹅甚至用喙啄击或用翅扑击。养鹅报警自古就有。苏东坡就曾写道:“鹅能警盗……”。明末清初,还有个“朱阿尧养鹅守寨”,击败清军的偷袭。古罗马人也曾有用鹅报警的事情,还做出禁杀鹅的戒规。周人先祖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难题。

  在庆阳养鹅的地方非常多,那么周人先祖为何偏偏在这里养鹅呢?民间故事强调这里养鹅,是为了让后人记住养鹅的目的。可惜,后人往往误读了前人,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民间传说而已。我想,这段传说背后,应该是中国比较早的动物报警的记述。

  出了鹅池洞,雨更大了,大雨洗去了笼罩在树林上的灰,也给我们揭开了一个被传说笼罩住的秘密。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1.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2.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3.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4.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5. 书介: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6.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陇上行(34)| 凤城庆阳
周懒王坐庆阳城斩断龙脉,退去洪水
山东沂源 灵芝溶洞景观
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嘎仙洞遗址
吟诗据典话庆阳“八景” 文/刘文戈
【诗歌欣赏】肖印儒 | 观马莲河暴涨(组诗)、​庆阳好(节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