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子城保卫者讲述:原子弹车间外,半夜响起咔咔声,最大的敌人是饥饿

 1961年,

 我们保卫原子城的日子

   这是一段沉默了50多年的往事。如果不是央视播放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如果不是一帮热心的老战士,这段往事可能要长久地沉默下去。

  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这年7月,132名风华正茂的兰州年轻人,搁下书本,放下工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以文化和政治特种兵的身份,投笔从戎,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某部。

  在这些“兰州兵”心中,他们和其他的解放军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入伍后他们在平凡哨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几十年后,当年的内幕才逐渐浮出水面,这批“兰州兵”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卫的地方就是原子弹诞生的摇篮——中国原子城。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原子城的地方有三个,它们分别是221厂、404厂、504厂。幸运的是这批兰州兵先守卫了其中的两个原子城。在十余年间,他们目睹了共和国原子城的发展和壮大。

  默默无语中,他们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段文荣是当年132名兰州兵中的一员。多年前,他曾给我们回忆了当年的往事。

  瞒着家人,报名当了兵  

  我当兵的事,要走时家里人才知道。1961年夏天,我还是兰州五中的学生,那时我们属于五泉公社管辖。那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我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特别喜欢军装,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军了。当然,这些事情都是瞒着家人的。另外,当兵后部队上还管饭呢,这对我们也是个不小的诱惑。

  这几年,我和许多老战友聊天时,才知道,当年的情况远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这批兵都是高中或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次,我们都通过非常严格的政审,用当时的话来说叫政治特种兵。在那种情形下,个人就是一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根本不明白这部机器将来的用途,更不知道它驶向何方。

  从兰州出发后,一直向西,来到茫茫戈壁滩上。我们并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只知道离家很远了。保密等级非常高,连通讯地址都没有,我们留给家人的通讯地址是兰州某某信箱。我的兄长是玉门油矿的工人,后来调到大庆,一次,他到兰州出差,给我写信,想让我陪着他在兰州看戏。收到信后,我很无奈,虽说信箱在兰州,而我们人离兰州还远着呢。

  新兵连集训结束后,我们就被分到了各个连队,我们都是列兵。我被分配到了一连一排一班。我所在的连队是整建制从杭州调来的,安徽籍的兵相当多。战友们对我们这些新兵热情得很,在训练中手把手地教我们,我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我那年20岁,正是睡不醒的年龄。对我们这些新兵而言,最难过的关是紧急集合,刚开始频频闹笑话。晚上,我们睡得正香时,忽然一阵急促的号声,迷迷糊糊中我们摸黑起床,东抓衣服西抓鞋,等跑出营房后,有的人被子披在肩上,有的人反穿皮鞋。头一次紧急集合就被戴团长“训”了一通。

  没有办法,只有回去苦练,我们还想了不少办法,尤其是在打背包上找出了好多窍门,打得又快又好。后来的我们就频频受到表扬,负担变成了享受。

  第一次夜哨,戈壁滩上传来了咔咔的声音 

  我们连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四分厂。厂区周围都是大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在那样的条件下,人根本过不来,主要目标是厂区内部。在厂子的一角有个露天仓库,堆放着从苏联进口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大量的不锈钢板材。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厂子和露天仓库的安全。

  按照规定我们是不能进入车间的,只能在换岗的时候看一眼。我至今还记得车间内部的情形,厂房顶上全是各种不锈钢的管道,地上铺着厚厚的垫子,科研人员身体被玻璃隔开,只有手臂在里面进行试验。

  我们全部佩着手枪,组成手枪排。在老兵的带领下,我们熟悉了各种规章制度,最主要的是查验各种证件。原子城部门众多,人员更是来自天南海北。按照规章,什么样的人进什么车间,有严格的规定。我们主要核对证件上的暗记,看看持证人是否有权限进入,同时,查验证件照片是否与本人相符。

  我第一次站岗就轮到了夜哨,执勤点是露天仓库。这对一个新兵而言是一种挑战。夜晚,戈壁滩上冷风呼呼,没有一点月光,安静极了,我希望有点声音,但又害怕声音出。现我时刻摸着枪套沿着固定的巡哨线路来回走动。就在这时,传来了一种类似敲打钢材的声音,声音很单调,而且无规律,咔……咔……咔……我紧张极了。老兵们曾说,戈壁滩上经常有敌特发射的神秘信号弹升起,这次会不会是敌特向我靠近呢?

  说实话,我心中有些慌,不知道怎么处理,是不是要开枪呢?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老班长带着人过来了,他仔细听了一下,说这是正常的声音,原来戈壁滩上昼夜温差大,露天堆放的钢材,白天在太阳曝晒下分子扩张,晚上气温比较低,钢材遇冷收缩,就发出咔……咔……的声音。       

  最大的敌人是饥饿

  我们到原子城时,这里的条件已经渐渐变好了。比起第一批到原子城的创业者,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至少还有个平房可住。第一批创业者只有帐篷或者地窝子,那时的帐篷和现在民政救灾的帐篷不一样,我们大部分是单帐篷,不仅保温性差,也容易被风吹走。有的战友睡觉时还看不见天空,半夜里睡醒,睁眼一看,漫天的星星,身上一抖,满身的沙土,原来睡梦中大风把帐篷刮走了。

  大风也给我们粮食中加了许多作料,米饭馒头吃起来咯吱咯吱作响。就这样我们也丝毫不敢浪费。那时,按照规定,部队每人每月45斤,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战友们响应号召,每月每人节约2斤支援国家。这样一月就只有43斤粮食了。而我们正是饭量最大的时候,加之每天训练量很大,副食基本没有,大部分只能吃个半饱。

  吃不饱咋办?自己动手吧!团里专门组织了打猎队,到戈壁滩上打黄羊。谁知打猎却打出了麻烦,一次,打猎队的战士追着黄羊,追入了邻国,结果被对方的边防军扣留,这下成了国际纠纷。外交部直接报告了周总理,周总理询问军区,结果军区的人很纳闷,他们没有接到消息啊!后来查下来才知道是原子城警卫团的人。

  仅仅靠打猎也不行,我们一边打猎,一边采集戈壁滩上的野菜。戈壁滩上最多的是骆驼草,政委带领我们采集了很多。当时的想法是吃骆驼草的籽。战友们把骆驼草的籽放进锅里,准备煮烂,谁知煮了一天也没有烂,籽是籽,水是水,汤是黑褐色的,尝了一口,那个苦啊,根本无法下咽。最后,以骆驼草代替粮食的想法算是失败了。

  戈壁滩荒滩上,战友们开辟了一块菜园

  打猎和以骆驼草代替粮食的计划都不怎么理想,还是毛主席的那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连里下定决心在戈壁滩上开辟一块菜地出来,充实战友们的菜篮子。

  我们用水还是比较充足。戈壁滩上种菜的前期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土壤。原子城周围的戈壁基本都是覆盖着鹅卵石。战友们将大的卵石捡走,用砂床将菜地石头砂子全部细细过了一遍,把土和石头分开,石头垒起来当做田埂,沙土被平整为一畦畦的菜地。

  有了菜地,种子的问题就比较好办了。战士热情很高,或在探亲时从家里带来种子,或者写信让家人寄来。

  第一次种菜就失败了。我们的菜种上,小苗长出来后,长势良好,战友们高兴得很。谁知,沙尘暴突然而至。第二天,战友们跑去看菜,菜地里一片狼藉。石头、砂子将刚出土不久的菜苗打得七零八落。

  失败了,再来。这一次战友们想了好多办法,我们在田埂上打入木桩,用草席围了一个圈,做了一个简易的挡风墙。这个办法还真管用,第二次种菜获得了成功。我们种的菜长得非常好,大白菜、萝卜、西红柿、甜菜……满足了我们连的需要,还养了几头猪。尤其是我们把甜菜熬成糖浆,蘸着馒头吃,那种味道好极了。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不会种菜,战友们就手把手教我。

  我们的菜园子成了戈壁滩上的一景,经常有人来参观,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们下班后也到我们的菜园子散步。后来,《甘肃日报》还专门报道我们的菜园子,文章的标题就叫《戈壁蛙声》。

  就这样,在戈壁滩上,在守卫原子城的间隙里,在极端困难的时期,我们牢牢扎根在戈壁滩上的原子城,为原子弹、氢弹的诞生默默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讲述人:段文荣 某部老战士 

原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党委书记(图片摄于201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广谦:难忘小红山
骆驼抢帐篷
【大荔文苑】秦金平:驼铃声声沙漠情
让你大开眼界的90后新式菜园子设计,别再傻傻的撒出一大片菜地了
兰新铁路通车哈密前后的一些经历 宋志永
头条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